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斜坡地貌演化、地质结构和变形特征研究董家危岩体的成因机制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其危岩体是下部基座蠕变和上部灰岩倾倒拉裂所致,以倾倒式破坏为主,也可发生滑移式和坠落式破坏。 相似文献
2.
桂林市穿山公园西侧存在的危岩隐患共有数十处,根据危岩体结构特征和变形破坏迹象,分析了危岩体的3种破坏机制:拉裂―滑移式、拉裂―坠落式、拉裂―倾倒式三种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学规律研究危岩体失稳落石运动特征。结合RocFall软件对落石运动进行模拟计算,对崩塌落石的途径、方向、跳跃高度,影响范围进行验证,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结合施工条件,采用清除浮土及危石,岩壁上安装SNSGPS2主动防护网加固,坡脚安装SNSRX050被动防护网来拦截落石,确保公园内游客安全。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柳州白莲洞遗址崖体为研究对象,经地质调查发现,白莲洞遗址崖体存在共计47处不稳定岩体,崖体岩性主要为厚层灰岩,岩溶发育且该厚层灰岩岩体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存在着诸多危岩体。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理论分析表明:白莲洞遗址崖体陡峭,灰岩厚层,层理面、构造裂隙、岩溶裂隙和卸荷裂隙发育,在持续暴雨、地震的强有力触发下导致山体松弛,变形加剧,形成了以柱状、楔形体状、块状为主的特大型危岩体,且多处于高位-特高位,从而表现出倾倒、滑移和少量坠落及其复合型的多种破坏模式;其变形破坏绝非突发,厚层块状构造、岩溶发育、坚硬灰岩夹白云岩透镜体及发育的节理裂隙是其形成的主要先天基础因素;降水的渗入、岩溶裂隙水的溶蚀及强烈的根劈作用为其主要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4.
武隆县羊角场镇厚层灰岩山体大型危岩体破坏模式及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厚层灰岩山体在我国滇黔渝鄂湘等西南山区分布广泛,研究这类山体的破坏模式和成因机理,是对这类危岩体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和工程治理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重庆武隆羊角场镇区域内大型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对危岩体的发育分布特征、破坏类型和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羊角场镇后山陡崖带上分布有大型危岩体11个,总体积约1280×104 m3;根据危岩体形态、结构面特征、变形迹象,危岩体的破坏模式可划分为视向滑动式、滑塌式、倾倒式和落石破坏式4种类型;控制研究区大型危岩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斜坡结构类型、岩性组合、岩体结构、岩溶作用和采矿活动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三峡库区箭穿洞危岩体为例,对涉水厚层危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和防护措施进行了研究。根据现场调查和长期监测数据可知,干湿循环作用下基座岩体的劣化是加速箭穿洞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主导因素,并判定其破坏模式为基座滑移式崩塌。在此基础上,将危岩体的防护治理定为两部分,分别是基座软弱岩体的补强加固,以及中上部危岩体的锚索加固。通过数值模拟对防护前后危岩体的位移场以及应力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危岩体上部的锚索加固能够有效控制岩体的变形,基座补强能够有效控制危岩体的最大剪应力,综合防护可以显著提高箭穿洞危岩体的稳定性。该防护措施的理念及方法,可以为库区涉水危岩体的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石滩地危岩体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变形以来,于2016年7月19日再次发生崩塌灾害,坡体危岩体变形具有加剧的趋势,严重威胁坡脚处石滩地村安全。基于野外调查和勘测,结合已有资料,研究了石滩地危岩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石滩地村西侧危岩体变形范围大,可划分为三个危岩体区及7个危岩体带。危岩体崩塌破坏模式表现为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三种类型,其中南部、中部危岩体以倾倒、坠落式破坏为主,北部危岩体以滑移式为主。天然状态下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当遭遇强降雨或地震时,危岩体处于不稳定或欠稳定状态,易发生崩塌灾害,相比于中、北部危岩体,南部危岩体更易发生崩塌。 相似文献
8.
棺木岭危岩体为三峡库区新发现的崩塌隐患点,呈不规则塔柱状,平均高约50 m,宽约50 m,厚约20 m,体积约5×104 m3.本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在分析棺木岭危岩体发育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其形成机制及可能破坏模式进行初步研究.调查和分析表明:陡峻地形、上硬下软的岩体介质结构、构造裂隙切割是危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库蓄水和降雨是危岩体破坏的外在激发因素,尤其是库水位周期性涨落加剧了基座岩体的破坏,加速了危岩体形成演化;其成因机制为下伏软弱基座在上覆硬岩巨大自重荷载作用下压裂破坏,引起山体变形开裂形成,危岩体可能破坏模式为倾倒破坏或座滑破坏;其形成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卸荷裂隙形成阶段、软弱基座差异沉降与裂隙扩展阶段、水库蓄水加剧裂隙贯通与基座岩体碎裂化阶段、崩塌与堆积阶段. 相似文献
9.
10.
三峡水库周期性水位变动造成了部分消落带岩体劣化,其具体表现为强度下降和宏观裂隙增多,这使得一些柱状危岩体被发现或需要重新认识,包括箭穿洞、曲子滩和棺木岭等危岩体。这些柱状危岩体三维边界清晰,由"硬-相对软"的岩性组成,主要受控于相对软的硬岩基座岩体。采用伪时间增量的方式模拟岩石强度的时间相关劣化效应,数值分析了多水位变动周期下棺木岭危岩体裂缝和破坏区的扩展情况。危岩体初始破坏区主要集中在基座趾部岩体。随着水位变动周期增多,裂缝和破坏区由危岩体踵部和趾部相对扩展,破坏区主要集中在危岩体踵部。10次水位周期计算所得破坏区比相同时步、没有劣化效应时增加了近4倍,且以拉张破坏为主。周期性水位变动造成的岩体劣化强烈加快了柱状危岩体演化进程,同时影响了其破坏机理。从数值分析来看,棺木岭危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从原来的倾倒为主将转为以压溃崩塌为主。水位变动条件下岩石强度的时间相关劣化效应及其对柱状危岩体的影响研究将为三峡水库危岩体防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12.
四川省威远县黄荆沟镇垮岩山危岩,受恶劣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表水入渗的影响,发育形成了最宽达120cm,延伸数十米的宽大裂缝,岩石变形破坏迹象明显,严重威胁到岩下的住户及威煤中学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对垮岩山危岩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和定性评价,得出了危岩体在饱水情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地震情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结论。针对危岩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采用预应力锚索锚固,辅以清危、排水的综合治理方案,具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特点。经过1a多时间的考验,经监测证实治理效果明显,为今后类似的危岩治理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三峡水库区奉节县典型岩质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奉节地区所处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出发,充分分析研究该地区斜坡的物质成分组成、结构特征、岩层组合特点,同时考虑长江河谷的发育变迁对该地区地形地貌变化的影响,将研究区斜坡结构划分为以下6种类型:顺倾坚硬岩层斜坡、顺倾软弱岩层斜坡、顺倾软硬岩互层斜坡,反倾坚硬岩层斜坡、反倾软弱岩层斜坡、反倾软硬岩互层斜坡。论文从斜坡变形破坏形态入手,归纳、总结了以上6种类型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和特点:总体上看,坚硬岩层组成的斜坡以断裂、崩塌变形破坏为主,而软弱岩层组成的斜坡以弯曲、滑动、塑性流动变形破坏为主。由于岩性本身存在强度差异,而且由于不同的岩层组合,及其与不同坡向的组合,造成各类斜坡的变形破坏又独具特点。通过分析研究,认为重力作用、降雨及地下水作用、河流冲刷作用是造成研究区斜坡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对于所划分的不同结构类型的斜坡,以上3种动力地质作用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最终在各种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了奉节地区复杂多样的斜坡变形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15.
四川冕宁木落寨稀土矿床稀土矿化与围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落寨矿床是冕宁—德昌稀土元素(REE)矿带内的主要稀土矿床,位于矿带北段,雅砻江断裂以西。该稀土矿床的形成与正长岩-碳酸岩杂岩体密切相关。与冕宁—德昌REE矿带中其它矿床例如牦牛坪、大陆槽矿床不同的是,牦牛坪和大陆槽矿床的围岩主要是石英闪长岩,而木落寨REE矿床中围岩较复杂,主要有大理岩、绿片岩、碱性花岗岩等。已有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并不是牦牛坪和大陆槽矿床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对木落寨矿床来说,围岩对成矿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采用ICP-MS与XRF,对大理岩和绿片岩这两种主要的围岩进行主微量元素分析,全岩稀土配分曲线显示轻稀土亏损(大理岩3×10~(–6)~20×10~(–6),绿片岩62×10~(–6)~74×10~(–6)),重稀土平坦,总稀土含量低(大理岩4×10~(–6)~21×10~(–6),绿片岩86×10~(–6)~97×10~(–6)),与本次研究的木落寨正长岩中稀土含量(592×10~(–6)~2 026×10~(–6))和以往研究的冕宁—德昌成矿带其他三个矿床的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中稀土含量(碳酸岩2 470×10~(–6)~40 807×10~(–6),正长岩630×10~(–6)~3 233×10~(–6))相比,大理岩和绿片岩中稀土元素含量过低,显示在稀土物质来源上,这两种围岩可能对成矿贡献不大,根据剖面展示,矿体大部分出现在正长岩裂隙中,极少部分出现在正长岩和大理岩接触面中,大理岩可能提供碳酸根离子,促进交代和成矿作用的进行。木落寨矿石类型主要是细脉浸染型,少量为条带型。通过手标本、镜下和BSE图像观察,脉石矿物主要有萤石+方解石+重晶石+石膏+黄铁矿+方铅矿+石英+金云母等,矿石矿物为氟碳铈矿,氟碳铈矿叠加在已形成的脉石矿物之上,显示矿床主要形成于热液阶段最晚期。 相似文献
16.
川藏铁路沿线地形地貌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古滑坡复活问题是威胁川藏铁路建设和运营的严重隐患之一。位于四川康定市的某古滑坡体,距原规划的川藏铁路大桥仅100 m,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钻孔勘探,分析该古滑坡的发育特征与成因机制;并利用二维有限元软件,对古滑坡可能的失稳模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古滑坡边界清晰,滑坡体积约118万m 3,主要沿基覆界面滑动,局部变形破坏强烈;发育多级拉张裂缝;天然工况与降雨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潜在破坏部位为边坡中部碎石土堆积体后缘,滑动面即沿着碎石土与全风化岩体的接触面,一旦复活将严重威胁铁路大桥的运营与安全。 相似文献
17.
顺层岩质斜坡是沉积岩地区常见的一种斜坡类型,也是各种工程建设重点关注的一类斜坡。以川西雅安地区典型的顺层岩质斜坡为例,采用现场调查、无人机测绘、钻探、物探和稳定性计算等技术方法,归纳总结目前斜坡存在的变形破坏模式。分析计算斜坡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层间破碎带连通率与斜坡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层间破碎带对斜坡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或控制作用,当斜坡浅表部强风化岩体内层间破碎带连通率小于86%时,斜坡稳定性与现状调查结果吻合。研究结果对川西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九龙县黑牛洞铜锌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及其成矿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填图、坑探和钻探以及室内测试、研究认为:黑牛洞铜锌矿床原来可能是一个形成于中元古代大陆被动边缘裂谷的大型甚至特大型海相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含矿围岩是糜棱岩、千糜岩、糜棱片岩、变晶糜棱岩、变粒岩、浅粒岩和构造蚀变岩,剪切型矿化和蚀变带包裹了矿体,原岩是石英砂岩、泥质石英粉砂岩、泥质岩和硅质岩夹基性火山岩、少量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经过变质达到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以块状、角砾状和准块状矿石为主的矿床是富铜矿,矿石的铜平均品位为1.68%,锌品位平均为1.53%;矿化与褪色带、硅化关系密切.矿化类型以广泛发育韧性剪切带型浸染状矿化岩或矿石(分别简称剪切型矿化岩或矿石)为特色,具有与糜棱岩、千糜岩相同的变形特征,可见两期以上的金属矿物透镜体、变形条带和不协调微褶皱.矿床具有原地韧性变形改造、变质再生矿床的特点;矿石、矿体的围岩和氢、氧、硫、铅、硅同位素特征显示,块状、准块状和角砾状矿石的矿质基本来源于剪切型矿化岩或矿石,是变质生成矿床,也是原矿石的再生矿床,而剪切型矿化岩或矿石可能是中元古代海底火山-裂谷作用形成的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经过多期韧性变形、变质改造形成的,是溶解为主的化学再活化的残余.构造改造、再生矿床的成矿时代为134.26±0.5Ma.,形成于燕山晚期. 相似文献
19.
四川甘洛县尔呷地吉铅锌矿床位于甘洛-小江断裂带中的马拉哈断裂西侧,构造复杂,不仅有褶皱、断裂构造,还有滑覆构造。为指导该地区深部找矿,在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矿床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尔呷地吉铅锌矿床滑覆构造的特征及其控矿作用。通过大量地质剖面对比分析研究,提出了该滑覆构造为燕山晚期形成,其滑覆运动驱动力是受其东侧苏雄背斜抬升隆起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而形成,其后又遭受区域马拉哈断裂复活挤压抬升及左旋剪切作用的改造,先后又形成了沙岱向斜及一组由北北西-南南东转向南东东的弧形断裂。滑覆构造和其后的沙岱向斜及其派生构造控制了铅锌矿体的形成、定位和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其南侧苏雄向斜构造格架的对比分析和区内马拉哈倒转褶皱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构建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提出了滑覆构造中下伏系统和马拉哈倒转向斜核部将是今后甘洛铅锌成矿带深部勘查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20.
低频泥石流特征及防治 --以四川汶川县茶园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频泥石流指30a以上发生1次的泥石流。尽管发生频率很低,但由于自身的特征及人们认识上的原因,其造l戒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居各类泥石流之首。对低频泥石流的研究在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2003年8月9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茶园沟的泥石流为蒯,采用形态调查法和称重法等方法确定了流量、流速及重度。分析了其物质来源及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探讨了低频泥石流的特征。针对低频泥石流的低频性、破坏性和隐蔽性特点,同时考虑到低频泥石流沟的防治受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的限制,提出了进行泥石流危险性分区、搞好小流域水土深持、普及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及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等措施,这对减轻低频泥石流区的灾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