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稳定映射分析的深圳绿色景观时空演化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青  李双成  王仰麟  邱瑶 《地理学报》2012,67(12):1611-1622
绿色景观是城市开发建设所必需的空间资源,也是城市生态功能维续的基础和载体, 其动态演变过程关乎人类福祉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应用1986-2005年多时序的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采用改进型稳定映射变化轨迹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系统聚类方法,综 合分析城市化以来深圳市绿色景观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探讨其空间发生机制。结果表明: 研究期内深圳市绿色景观面积和类型组成变化显著,且均在1995年前后出现变幅拐点,具明 显的阶段性特征;全市绿色景观动态变化轨迹包括4大类、2中类和13小类,以类内转化过程 比例最高 (30.5%),由此引发的潜在生态环境影响应成为今后城市景观演变与生态环境效应研 究的一大重点;各类绿色景观变化轨迹形成集聚型、相对集聚型和分散型空间布局,长期保 持过程集中分布于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区域分布的波动、消失过程构成空间共轭关系,地 形条件成为深圳市57%以上绿色景观的天然庇护。而在地形平坦的城市中,如何在快速城市化 过程中有效保留充足、高质量的绿色景观资源,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湿地是近年湿地景观研究的热门话题。南京市地处长江下游,市内河湖众多。以南京主要城市湿地如玄武湖、秦淮河等的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护岸、植物构图等方面的特征,以期探索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滨水空间模式,为南京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湿地滨水空间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层建筑的出现标志着城市空间与景观出现一系列新变化,也给人们带来一系列新的城市问题。以长沙市为例,分析了长沙高层建筑对城市整体空间形象的影响,从城市空间形态、总规层面与控规层面不同视角对高层建筑布局结构优化进行探讨。建构长沙"山、水、洲、城"整体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为"两圈、两带、一点、五廊",并通过城市整体景观视廊的设立、城市眺望系统的形成、城市两带天际线的塑造等思路来构建长沙"山、水、洲、城"城市整体空间形象,为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州城市水文化遗产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广州建城2000多年来,对水的开发、建设、利用、审美、娱乐等活动为广州水文化的衍生提供了丰厚而独特的温床,使广州产生了独具特色、种类繁多的城市水文化遗产。伴随着广州城市的转型,城市水文化的功能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但其遭受破坏现象十分严重。为便于广州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对广州水文化、水遗产进行的全面梳理,发现广州城市水文化遗产可划分为聚落文化遗产、水利文化遗产、园林文化遗产、宗教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和语言文化遗产六大类,并且具有类型多样、品质高、分布集中,连接了广州历史的文脉,对广州城市发展影响重大等特点。广州应加大对水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要格外注重水文化遗产廊道的开发,营造多样性的水景观,丰富广州水文化遗产内涵。  相似文献   

5.
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早在19世纪末生态思想就开始用于指导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如今景观生态学关于格局与过程的生物空间理论,已成为城市自然景观组织和生态景观建设的主要理论支撑。本文探讨了生态景观的含义及建设途径,以南京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城市形态可持续格局,分析高密度开发条件下城市自然或近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环境整合方法,并提出了在大都市区、主城区、街区三个不同尺度上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模式:绿楔与星形放射状城市相嵌、绿径网络与街区路网纹理相伴、须状绿色延伸与邻里环境相融。为城市景观生态重建和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体系构成从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城市景观体系构建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对城市景观构成要素的归纳分析,在景观引导规则的调控下,进行城市景观的总体布局,建设结构合理、特色浓郁、环境优美、自然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城市景观体系。西昌是航天城、月亮城、历史文化城、山地旅游休闲城、又是彝族文化的中心。尽管西昌在城市景观构建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从城市地域特色景观构建、景观整体意象、山、城、水多元生态共生景观建设、建筑群设计整体效果表象等方面仍然十分薄弱。对此作者提出了制定城市景观规划、构建绿色走廊景观带、新村延线蓝色走廊景观带、海河与邛海滨水区主轴线、整理南北街历史文化景观带、规划点、注重城城景观设计的环境评价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城市植被景观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宋树龙  李贞 《热带地理》2000,20(2):121-124
城市植被是城市的绿色生命线,对改善和美化城市景观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言路在分析广州市植被景观现状的基础之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具体情况和考虑研究的可操作性,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分离度和破碎度四个指标,从景观的类型多术性、格局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三个方面,对广州市城市植被景观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城市植被景观类型多样性降低,景观类型趋于单一;景观斑块多样性增大,嵌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城市水资源极度匮乏。同时,近年来北京多次受城市洪水侵袭,其中,房山区因2012年7月21日暴雨事件备受关注。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方法,从1991年6月17日和2014年9月4日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房山区水景观湿地信息;以2012年7月21日暴雨事件中死亡人员遇难地点和各种实证数据,推算潜在北京市城市雨洪资源分布特征,利用区域地貌—水文—湿地空间耦合分析方法,提出面向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与城市水景观湿地恢复重建的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4年期间,房山区水景观湿地面积约减少了1/3;房山区潜在可利用雨洪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前河网密集地区;结合现实问题,提出了良乡和靠近燕房2个关键区域水景观湿地恢复重建的科学策略。研究雨洪资源利用于水景观湿地恢复,对于维护城市水生态安全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湖南郴州秧溪河湿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湿地系统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将生态理念融汇于景观设计方案中以实现城市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湖南郴州秧溪河湿地公园为例,提出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原则。郴州秧溪河湿地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带七区"的建设,在城市湿地规划中融入城市建设所特有的海绵城市和绿色屋顶的理念,以植物富集和生态浮岛的形式降低土壤及水质的污染程度,并结合森林生态旅游新概念,突出强调地域文化在城市湿地设计中的独特性。旨在探索一种适合城市居民发展需求以及符合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要求的设计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德育共性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建立以长江水知识为载体,以长江水文化为浸润,以保护水生态为指向的"水教育"德育校本课程成为我校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目标。为此,我校以"让绿色希望在孩子们心中成长"为主线,依托"长江水学校"项目资源,开展了构建德育校本课程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