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山西地质》2012,(4):40-41
柳晓康,字西岑,1965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康市,自幼生长于成都和安吉,现居住杭州。别署“食古居”、“归牧移”,师承郑德涵先生。  相似文献   

2.
詹道江 《水科学进展》1998,9(2):202-202
我国着名的水文学家、水文教育家刘光文先生不幸于1998年3月6日在南京去世。享年88岁。先生是浙江杭州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6年获美国依阿华大学水利工程硕士,翌年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的水文学家、水文教育家刘光文先生不幸于1998年3月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8岁。先生是浙江杭州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6年获美国依阿华大学水利工程硕士,翌年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38年回国后,历任广西大学、重庆大学...  相似文献   

4.
20 0 3年 9月 2 2~ 2 6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在宁波隆重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 180余位地质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 ,当地政府对这届大会非常重视 ,宁波电视台、宁波日报都对大会进行了报道。会上 ,中科院院士涂光炽先生就比较矿床学、翟玉生先生就深部找矿问题、张本仁先生就地壳各结构层岩石组成的地球化学约束、於崇文先生就多重水力断裂的分形扩张、欧阳自远先生就我国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谢先德先生做了关于矿物的高压相变和地幔矿物学模型的…  相似文献   

5.
叶先生译良辅、字左之、浙江杭县人、一八九四年八月一日,生於杭州之佑圣观巷,自幼以颖悟称;在杭州盐务小学毕业後,考入上海南洋中学,以数学理化等科之成绩最优异,时丁文江先生任该校教员,甚器重之;一九一三年秋,丁先生在北京(并刃)设地质研究所,遂偕同学数人,往習地质学;该所初属工商部,後改隶农商部,课程  相似文献   

6.
<正>涂光炽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和矿床学家,他毕生为我国的地学发展、矿业开发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现仅就先生的治学精神谈一点体会,以表示对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7.
吴磊伯 《地质论评》1951,16(2):16-18
一九五一年三月某日,从一个朋友那里,忽然得悉南延宗先生去世的消息;这实在太突然了。当时有点半信半疑:“南先生真的死了吗?和他见面笑谈彷佛昨天的事,难道竟成了永别?”不几天接到浙江地质调查所的讣告,证实南先生确于三月七日在杭州中山医院病逝,灵柩暂厝实石山旁,国内地质学人,包括我个人在内,都感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莱斯特·R·布朗先生等所发示的《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动摇世界的粮食安全》一文(以下简称布文)[1],与布朗先生商榷。全文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要与布朗先生商榷的原因。在第二部分中,作为取得共识的基础,作者提出对水资源应有的理论认识。水资源带有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烙印,具有历史范畴的概念,不能视为永世不变。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大对布文预测的中国农业、工业、生活用水量进行核算,发现布朗先生的计算结果严重偏大,在事实上成为错误。第四部分就布朗先生关于中国缺水就会缺粮,缺粮就会向国外购买,中国买粮就将动摇世界粮食安全的推论作了分析,用事实和历史证明布文的立论缺乏可信依据,推论多属臆断。布朗先生不仅疏于对中国实际和国策民情的必要了解,更可悲的是他竟然在自己的学术论文中采用了双重政治标准。本文同时认为,我国对21世纪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和增加粮食生产问题,也应认真对待,富民强国,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著名地理学家、岩溶学家、海岸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敬爱的任美锷先生因病于2008年11月4日12时05分在南京仙逝,享年96岁。先生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0.
2008年3月6日,北京传来噩耗:刘东生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 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先生身体不是好好的吗?虽然耄耋之年也听说稍有微恙,但经过治疗和调养很快出了院。不是吗?先生73岁那年去南极,79岁赴北极,86岁下南海,88岁走罗布泊,今年该91岁高寿了,还准备再给研究生上课,春节前出院,准备节后就上班呢! 但是,走了还是走了;先生近七十年的学术生涯画上了句号,但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平易近人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永不停歇的脚步永远驻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为悼念先生,回忆先生的为人,他的学生韩家懋研究员写下一篇短文,聊表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1.
著名地理学家、岩溶学家、海岸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敬爱的任美锷先生因病于2008年11月4日12时05分在南京仙逝,享年96岁.先生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2.
包绍华 《探矿工程》2005,32(7):25-25
2005年7月19日,杭州市勘察设计协会与杭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等联合召开了杭州第26次岩土问题研讨例会。岩土工程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寇秉厚在会上专门就杭州市建委于2005年3—5月间组成专项检查组对杭州市31家勘察单位的勘察文件(报告)编制质量进行检查的情况作了汇报。据称,目前在杭州的勘察单位(包括外地进杭单位)共有约40家。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学教授王烈(霖之)先生于1887年11月10日生于浙江萧山县,1897年十岁,就读于杭州,1906年以成绩优异选送北京京师大学堂,读格物科,1911年考取浙江省公费留学生,在德国专习矿物地质科学,1913节第一次欧洲大战爆发,提前归国,任北京高等师范博物系教授。次年并兼农高地质研究班教职,也兼地质调查所工作。1918年北京大学地  相似文献   

14.
傅隐鸿 《地质论评》2020,66(2):475-48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西湖文化景观的载体和组成要素的西湖自然景观,深藏着众多的地质遗迹。杭州西湖周边地质研究程度比较高,但是该区地质遗迹景观调查和研究较少。本文在杭州西湖景区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杭州西湖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及其价值。认为三叠纪中—晚期的印支构造运动形成的西湖复向斜及其与之伴生的断层构造对西湖周边群山的发育起到了关键控制作用。西湖及其周边地质景观,根据景观分类大体可以归纳为地质地貌类、水体类、岩溶类、构造类和火山岩类景观五大类。其中西湖属于潟湖逐渐与海隔绝和水体淡化而成的湖泊;而钱塘江发育则与区域性的深大断裂球川——萧山断裂在燕山期以后拉张有关。杭州西湖及其周边各种地质遗迹景观与地质构造运动、中生代火山活动和后期碳酸盐岩分布地区的喀斯特风化有关,这些地质作用不但给这一地区造就了美丽的自然风景,同时使得这一地区具有丰富的地质研究、教学、科普宣传、旅游以及研究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价值;对于提高西湖自然景观的科学性认识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更好地保护西湖美景和杭州可持续性发展,建议申报杭州西湖国家级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5.
编:刘院士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杭州开会期间挤出宝贵时间接受我们《海相油气地质》期刊的采访。自从您在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并任队长以来,就与一个“海”字结了缘,或者说您从那时起就“下海”了。此后您就一直在从事海洋地质勘探和海洋石油勘探的研究和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16.
《岩土钻凿工程》2014,(1):27-27
近日,在杭州地铁4号线中医药大学站选址现场,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电缆运行人员因地制宜,选用自主研发的非开挖电缆管线探测技术确定了地铁施工和110千伏新生1100线、南新1202线电缆的精确位置,既确保电缆线路安全运行,又确保了地铁工程能够顺利施工。该探测技术犸杭州供电公司创新发明,在管线探测行业内处语领先地位,填补了针对大深度非开挖电缆管线探测的技术空白,并获得了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相似文献   

17.
王永生 《辽宁地质》2010,(11):45-45
2009年底,笔者参与部省合作协议落实情况评估小组来到上海市调研。通过集体座谈、实地察看、走访等方式,就上海市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工作情况作了详细了解。2010年4月,笔者又通过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培训班,进一步了解了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现就通过学习并结合杭州地质疗养院的工作,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谈几点心得体会。 科学分析发展现状和发展形势。近几年来,纵向比较疗养院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横向比较现在的硬件、软件在同业中仍处在比较弱的地位,特别是在软件上,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不太高。  相似文献   

19.
王池阶  冯天元 《地质论评》1981,27(2):185-188
(一) 王竹泉先生字云卿,1891年4月生于河北省交河县。先生早年在家乡念私塾,,15岁即离开家乡,入河间中学学习,1911年毕业。1912年考入天津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1913年考入北京工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191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王竹泉先生在青年时代,表现了敢于探索地球奥秘的顽强精神。还是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学习期间,就开始了野外实际考查,毕业后,留所工作。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王竹泉先生,以他对地质科学强烈的事业心和怀着探矿强国的美好的宏愿,先后到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进行过大量的煤田和其他矿产的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施雅风 《冰川冻土》2004,26(1):66-72
人生征途中,大学生活数年是很重要的甚至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在基础学识的成长,独立能力的形成,以至人生观的树立中都有重要作用.我于1919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市农家,仰仗父母异常勤劳刻苦支持上学,有幸于1937年考入杭州国立浙江大学,适值抗日战争开始,随校转移内迁(其中有8个月不在校),1940年初到达贵州遵义,尽管物质生产极其艰苦,但在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校长领导下,以《求是》为校训,依靠一批好教授,培养成勤奋、朴实、自由、民主、努力向上的好学风.我所在史地系在系主任人文地理学家张其昀教授组织下,汇集了一流学者包括地质学家叶良辅、气象学家涂长望、地貌学家任美锷、自然地理学家黄秉维、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等,每人开设二、三门以上课程,并由学生自愿选择为导师,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我选请叶良辅先生为导师,三年级结束时已将规定的学分课程读完,四年级得全力进行论文准备,对遵义附近地形,做了3个月实地调查,每有发现就向叶先生报告和讨论,特别高兴的是发现和证实一处河流劫夺和一处削平构造的古侵蚀面,写成6万字的论文,甚得叶师赞赏,经学校上报教育部得奖,论文主要内容以遵义附近之地形为名发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