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以淮海经济区126个县为研究单元,以1995年、2000年、2005年3个年份为研究时间截面,以淮海经济区所辖20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为数据源,综合运用SPSS和ArcGIS软件,分析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时间演变后发现:1995-2005年淮海经济区的县可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中等型和滞后型;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比较滞后且经济发展差异有拉大的趋势;苏北、鲁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豫东、皖北,2000年后鲁南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苏北;皖北一直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低谷;淮海经济区约30%的县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在此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把淮海经济区分为中部发达区、南部较发达区、北部较发达区和西部滞后区。最后,从打破行政区边界壁垒、启动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建立全国统筹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方面对淮海经济区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淮海经济区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与布局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淮海经济区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入手,分析了全区旅游资源的数量和品位,气候,交通与社会经济条件,初步划分了11个旅游区,提出了全区旅游网络的构想思路和区域旅游路线的设计与组织。 相似文献
3.
渠立权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1)
构建多指标分析模型,利用淮海经济区2011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计算经济区内20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对综合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并图示聚类结果,发现淮海经济区空间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离散型的空间结构形态;2)核心区的边缘化;3)行政界线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种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工业化中期)不相适应,聚集型空间结构是该时期理想的空间结构形态。以建立一个内部连接紧密、聚集型和外向型的经济空间为目标,提出一个经济中心、两条一级轴线、三条二级轴线的网状空间结构模式,并论述了中心城市和轴线的选择依据及轴线上主要节点城市的主导产业类型。在分析区域空间重构的动力和阻力的基础上,指出规划约束、政策引导和聚集牵引是区域空间重构的途径,建立区域重构协调管理机构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从淮海经济区域煤资源综合评价入手,分析了全区煤炭资源分布,储量,煤种等特点和煤炭开采的区域条件,煤炭生产现状,运销形势以及制约因素,划分出4大煤炭基地,并确立各基地发展方面和矿区接替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来临之际,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已倾向于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PREE系统中各子系统协调发展。为了使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可操作性,量化是关键。文中从从化市区域PREE系统分析入手,借助于协调度对从化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的协调判识和评估。 相似文献
7.
基于熵值法的淮海经济区城市中心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中心性的内涵,从生产中心性、商贸中心性、信息中心性、交通中心性和科教中心性5方面构建城市中心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实证分析了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淮海经济区城市的中心性主要表现为生产、信息和科教方面的中心性,且区域差异较小,该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均不太显著,其中徐州的城市中心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新兴的先导产业。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淮海经济区房地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房地产业开发投资方向,一是以建普通住房为主,兼顾发展高档次豪华住宅;二是以旧城改造为主,兼顾开发新区;三是以房改为主,兼顾城市用地改革;四是以成片开发为主,兼顾零星建设。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联系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对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方向、分异特征及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强度以京沪线为轴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核心区产业联系密切,且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区域板块产业联系差异显著;南北联系为淮海经济区主要产业联系方向,而东西联系则为产业联系的次要方向;从空间组织看,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依据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组织模式确定区域开发重点和发展方向,有利于从更高层次推进省际边界区域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淮海经济区1995、2000、2005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和图形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淮海经济区近10年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分析了淮海经济区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出现的趋势,表明淮海经济区各县域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区域内部出现了极化现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低发展水平县域的数量占县域总数的66%,且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区域出现了东西分化现象;区域发展核心轴线逐步形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区域内部交通干线对经济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交通网络的形成可以促进区域差异的缩小。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省市一级地域单元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相互间的经济差异由扩大转而趋于收敛,但目前大多数省市地域单元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较大,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在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和平衡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以少数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云南省为例,分析了云南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的现态及其缘由,并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采用DEA方法首先对淮海经济区2006年20个地级城市的效率进行测评,进而选取1995年和2005年两个年份,从动静结合角度对近10年来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呈皖北鲁南高、苏北豫东低的空间格局;1995~2005年10年间,淮海经济区以徐州为中心的城市高效率群已初步形成,总体呈现东进南拓的发展态势;城市效率东部继续加强,西部开始崛起,以徐州为中心的城市高效率群还不稳定。近11年来,影响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纯技术效率。因此,从纯技术效率分析,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 相似文献
13.
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中国改革开放探索新模式的标志。在概述改革实验的内涵、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对中国改革实验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包括基本条件、空间效应、类型和模式等,深入分析对区域协调性差的典型区域——江苏省的改革实验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实验研究存在内涵认识不统一,困难研究不足;实证研究较多,理论研究不足;研究方法和工具有待进一步改进等。基于此提出今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实验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以滇中经济区42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采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了滇中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协调度的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滇中经济区呈现点轴式空间结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县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显著;(2)1999—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呈波浪式扩大趋势,空间结构由极核式向点轴式演变,县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度空间差异逐步扩大。为了滇中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应该积极采取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猫跳河流域 ,用三端元三角形图的图解方法 ,求解流域持续发展的协调度 C.由此认为 ,当前要调整协调度 C,应削减流域环境的熵增 ,使流域环境综合指数达 0 .50 ,C值就可达到 0 .68 相似文献
16.
湘赣粤桂边地区即南岭地区区位优势独特,资源优势明显,政策优势灵活,交通通讯日益便利,区域内资源、产业和市场具有很强的集聚性和趋同性。建立湘赣粤桂边经济区,即南岭经济区,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文中分析建立南岭经济区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有利条件、制约因素,提出建立南岭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区域布局及发展目标,并就建立南岭经济区的主要政策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丽群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6):93-97
江西省赣州市红色旅游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交通条件良好,区位优势明显,近几年区内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但目前还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过于单一,区际合作不成熟、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提出一些对红色旅游区发展战略的改进措施,力求使赣州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区旅游业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郴州市在经济发展中具备资源丰富,邻近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优势等众多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区内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等一些不利因素。为抓住所面临的大好机遇,作者提出了加快该区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建设、重视科技、加强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等5项对策,并提出了该区经济发展可持续模式;即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和点轴开发空间布局,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