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由于不同时期各观测系统所用震级标度、仪器性能和测量方法的不同,各种中国地震目录中所列震级值常不一致。本文在收集和整理1900——1948年间,中国地震的仪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一的震级标度修定震级,以期给出该时期的均一震级目录。为此,采用古登堡-里克特1945年面波震级公式和1956年体波震级公式,作为基本震级标度,并将1962年的莫斯科-布拉格公式用于较短周期面波的面波震级测定,以作补充。统计表明,在这段时期内,两者之间是比较一致的。 根据这种标度,重新核算了《全球地震活动性及有关现象》一书的手稿资料,并用所有能收集到的台站振幅、周期资料计算了震级;建立了徐家汇台的量规函数和应用观测到P波的最大距离估计震级的计算公式;统计出各种震级目录中的震级值对古登堡-里克特震级标度的归算关系。从而得到了1900——1948年间中国地震的修订震级。文中列出6.5级以上的中国地震目录。 修订后的震级与国内外已有目录的统计对比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震级与阿部的全球大震目录中我国地震的震级相近,而与1983年编《中国地震目录》(未计入直接引用徐明同震级的部分)所列震级平均偏差虽小,但离散较大。 本文根据修订后的震级目录,探讨了《全球地震活动性及有关现象》一书中震级的含意,结果与盖勒-金森的结   相似文献   

2.
B.古登堡和C.F.李克特的《全球地震活动性》(1954)一书未公开发表的地震资料手稿中,收集了1896年至1958年间的全球强震仪器记录资料,其中涉及我国境内的强震资料有一百余个。这些资料中有些是书中未公开发表的,为了研究的需要,现将手稿缩微胶卷中1902年以来未曾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强震的仪器记录资料分期连载。为便于读者了解资料中所列的各种震级标度,本文先对各震级标度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引言在将近50年以前里克特引入地震震级的概念,在地震学的领域内,已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功。地震震级满足了按强度把地震加以分类这个明确的需要。随着时间的前进,提出了几种震级标度。按年代顺序为,第一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地震产生的近震震级 M_L(里克特,1935).为了把震级标度应用于远震事件,引入了20秒面波的震级 M_S,称为面波震级(古登堡和里克特,1936)。最后,为使震级标度适用于任意震源深度,定义了体波震级 M_b(古登堡,1945a、b)。不辛,由于这个不一致的发展,立刻出现了困难。明显的问题是如何使得三个震级标度彼此相连系,始终没有一个满意的解  相似文献   

4.
为测量地震强度所做的努力已有100多年了。1935年,里克特用伍德-安德森地震仪记录的南加州地震建立了地方震震级标度M_L,所用地震波的周期范围为0.1~2s。1945年,古登堡(1945a)根据远震记录周期为(20±3)s的水平向面波建立了面波震级标度M_s;古登堡(1945b)还分别用平均周期为5s和10s的P波和S波引进了体波震级标度m_b。所有这些标度都是基于某些特定的周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通讯社在报道破坏性地震时,常常引用“里克特震级”几级几级,本文叙述了在不同时期所谓“里克特震级”具有不同的含义。在1945年以前主要是指M_L—里克特原始震级,系用乌德—安德森氏标准地震仪测定者;1954年古登堡—里克特合著《地球地震活动性》一书大量发行之后,所谓里克特震级在大多数情况是折合为面波震级M_s;1958年里克特著“地震学基础一书所附震级系以M_s与体波震级m用加权平均的办法求得的,比  相似文献   

6.
依据所关心地区的地震目录,建立起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并据此而推断该地区未来的缺震数,是一种常用的做法。然而,如果该地区的震级-频度关系是非古登堡-里克特的,或者即使是但由于地震目录不全(指历史地震目录的中小地震缺失和现代仪器记录的弱小地震缺失)而使震级-频度曲线呈系统性上凸,都将严重影响对未来缺震数的估计。本文指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甚至是两种情况的耦合,折线型震级-频度关系都是合乎逻辑的处理方法。本文侧重于概念、实例,而在下文中则致力于算法推导和理论试验。  相似文献   

7.
面波震级和它的台基校正值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履灿  庞明虎 《地震学报》1981,3(3):312-320
本文叙述了我国现行的北京地震台面波震级 Ms 公式的由来, 所使用的公式为Ms=log(A/T)max+(△)系以古登堡-里克特(Gutenberg-Richter)对帕萨迪纳(Pasadena)地震台测定的面波震级为标准, 由国际上与该标准一致的六个著名地震台的面波平均震级制定出北京地震台测定面波震级的起算函数(△).当震中距离△=8-130得到公式(△)=(1.660.09)log△+(3.500.14)对于△=130-180之间的公式, 我们结合中国地震观测的实际情况将吸收系数项作了改进, 求得半经验半理论公式为(△)=6.775+1/2[(2.147e-0.04465△+1.325)(△-90)10-2logsin△+1/3(log△-1.954)]为了提高面波定震级的精确度, 将北京地震台的面波震级标准推广到全国十二个基准台, 利用360个地震的数据算出了各台的台基校正值, 提高了测定面波震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一个非常简单的断层破裂模型.设想断层为一系列区域上任意分布且强度呈高斯分布的小断层.当负荷应力达到小断层的强度时出现滑距.大震是由较小裂隙聚集产生的.由此计算古登堡-里克特频度震级关系的b值.震级大于3级的事件6才等于1(标度不变性).震级较低时,事件次数随震级减小而递减.实际地震的异常标度律的实验观测能解释类似结果.本文进一步书出,复合断裂方法也能解释类似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9.
我们综合地质和地震数据获得了坎特伯雷地震序列的震级—频度分布模型。在确定分布曲线时,借机用新的数据解决了文献中的一个长期争议:对于断层或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究竟是古登堡—里克特关系还是特征地震模型描述得更好。结果表明,对于坎特伯雷地震序列的整个复合断裂带而言,若综合考虑古登堡—里克特曲线(拟合仪器目录数据)误差和格林代尔断层上大(主)震根据古地震推断的复发周期界限,震级—频度分布可用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很好地描述。相反,对于格林代尔断层的较小区域,震级—频度分布用特征地震模型描述得更好。不同的就是尺度,因为坎特伯雷地震序列所代表的复合断裂带表现为古登堡—里克特分布,而该断裂带内的单个断层表现为特征地震分布。因此,地震风险模拟中震级—频度分布的确定必须考虑尺度因素,而不能简单地认为一条震级—频度分布曲线适用于所有断层情形。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0-2016年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目录中面波震级和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项目的矩震级数据,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给出中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统计关系,分析该统计关系与实际数据之间的残差分布,并将其与已有统计关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得统计关系式具有较好的无偏性,更能体现中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表示地震的震级频度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GR)关系式偏离的一种量度。以前曾认为震级频度分布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然而,实际分布常常与这一关系式偏离相当大。令n_i、N、M_0和b分别是震级为M_i~M_i+△M的事件数目、地震的总数目、震级的下限以及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b值。这样,用Kullback-Leibler平均信息就可给出偏离的量度:式中,p(X_i)=n_i/N,q(X_i)= b ln 10 exp(-b ln 10 X_i),函数q(X_i)代表古登堡-里克特分布,因此这个量度给出了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偏离程度。如果地震的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符合得越好,那么‘C’值将越小;而如果分布精确地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时,‘C’为零。相反,如果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偏离很大,‘C’指标给出的值也很大。我们研究了日本的大地震和震群前后‘C’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出大震前后‘C’值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在大震之前,‘C’值变小,这说明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吻合得较好,主震之后,‘C’急剧变化。在震群活动期间,‘C’值的变化也相当大,但是,震群的‘C’值比一般地震的‘C’值小些。在某些震群中,‘C’指标在最大活动时刻达到极大值。这个量度是很有用的工具,用它可观测地震活动的典型特征并且或许可用来作为检验大震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国台网记录到的全球1966—1980年期间面波5.3级以上地震资料的统计及计算,求出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面波震级与部分国际地震机构面波震级的相关公式,给出拟合直线及相关简表。  相似文献   

13.
地震危险性参数(最大区域震级mmax、地震活动速率λ和古登堡-里克特方程式中的参数b)的最大似然估算方法已被扩展用于处理包括历史大震和近代完整观测资料在内的混合资料。该方法可以收取利用具有不同临界震级值的地震目录中各种质量不一的完整资料。本程序作为一个案列证被用来估计卡拉布里亚和西西里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相似文献   

14.
ISC-GEM地震目录是ISC发布和管理的一份全新的、基于仪器记录的全球中强震地震目录,于2013年首次发布.截至2018年2月,该目录从1900—2014年,跨越115年的时间尺度,共计28000余条地震,其中中国陆地区域的地震近千条.ISC-GEM地震目录的产出过程中,收集了1900年以后共百余年的观测数据,截至2018年6月,可用的地震波到时数据达20000000余条,振幅数据达6000000余条.目录中的所有地震经过两步法重新定位:EHB方法确定震源深度,ISCloc修定震中和发震时间.矩震级是唯一的震级标度,采用直接计算或由其他震级(M_S和m_b)转换的方式而获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基本台网测定面波震级的偏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认为面波震级的基准应该是全球台网各台站测定面波震级值的平均值。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报的面波震级MSZ可作为这个基准。在此基准的基础上,作者较全面地比较了中国地震基本台网测定的面波震级MSP和MS7与MSZ的偏差。由于MS7的观测仪器和测定方法都与NEIC的一致,故MS7与MSZ比较一致,对全球地震两者无系统误差。对中国及邻区地震,MS7比MSZ系统高0.08~0.1级。中国的面波震级测定倾向于采用MS7标度。  相似文献   

16.
新疆历史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基于古登堡里克特的震级频度关系对新疆及其境内南天山、北天山历史地震目录的完整性进行分析,通过地震频度、b值拟合以及地震遗失率的估计,大致确定了不同下限震级的完整目录起始时间。新疆6级以上地震1900年以后是相对完整的,5级以上地震在1955年以后是完整的,4.7级以上地震1965年以后是完整的。南天山和北天山5级以上完整地震目录可从1952年开始,4.7级以上地震1963年后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17.
整理钟祥地震台2012年至2016年6月全球M_S≥6地震目录,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面波震级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发现,该地震台面波震级误差主要集中在-1.0—+0.5,为此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把数学引入地震震级研究,仅是1935年由里克特(Richter)创立了里克特近震震级M_L 标度后才揭开序幕的。十年后,由古登堡(B.Gutenberg)用20秒周期的面波定义了面波震级 M_S,公式为:M_S=logA+1.656log△°+1.818+C(20°≤△≤130°)(1)式中 A 定义为:A=(A_N~2+A_E~2)~(1/2),A_N 与 A_E 分别表示两个水平分量的最大振幅,请注意,它常常可以从地震图的不同时刻量得,而不要在同一时刻!当只有一个分量可用时,要将振幅值乘上1.4(即2~(1/2))才行。这与人们后来理解的,如我国国家局71年发的《统一震级标度的暂行办法》和78年的《地震台站观测规范》则规定:“要取同一时刻,或相差在1/8周期之内”,做法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际上常使用体波震级m_b,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各种地震报告中一般都有m_b值。1956年古登堡—里克特提出体波震级公式  相似文献   

20.
震级饱和问题明朗化之后,有必要对于八级以上巨大地震目录予以重新修定。又由于近年来,有许多人研究地震与天文、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需要尽可能的八级以上地震目录以资对比。例如哈雷慧星活动周期、太阳黑子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火山活动与巨大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收录了全球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八级以上地震目录。我们采用古登堡——里克特——金森震级系统把历史上的地震记载与震中烈度折合震级进行了换算,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