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有效鉴别琥珀及其仿制品,本文收集了一系列琥珀及其仿制品。首先采用常规宝石学方法,对其折射率、相对密度、紫外荧光和内外部特征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采用反射法测试了所有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将常规宝石学方法和红外吸收光谱特征结合并综合分析,可以有效鉴别琥珀、压制琥珀、天然柯巴树脂、人工树脂及人造琥珀。  相似文献   

2.
<正>产自哥伦比亚的天然柯巴树脂,主要由树脂酸、萜烯类挥发性组份及树脂素等组成(李兴迪等,2008;Pedersen,2008;Spencer,1997)。通过人为调控的热压处理条件(150~160℃,1.6~1.8MPa),有助于哥伦比亚柯巴树脂(以下简称柯巴树脂)的酯化、聚合和硬化,进而转变为黄绿色、绿色"琥珀"。  相似文献   

3.
选用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琥珀原料为优化工艺实验研究对象,以市场上常见的琥珀品种为实验目标,通过控制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及环境气氛,获得了金珀、血珀、金花珀、红花珀及老蜜蜡等实验产品,并探讨了琥珀优化的工艺流程、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说明,琥珀优化的工艺流程分为准备阶段、装炉阶段、优化阶段和开炉阶段。通过净化工艺可获得金珀产品,通过烤色工艺可获得血珀产品,通过爆花工艺可获得花珀,在常压、长时间低温加热的缓慢氧化条件下可获得老蜜蜡。总结了影响琥珀优化工艺的因素,包括其原料的颜色、透明度、块度、温压条件、环境气氛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琥珀市场需求的增加及琥珀优化处理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压制琥珀呈现外观逼真、结构复杂、方法多样的新态势。利用宝石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对压制金珀、压制血珀、"爆花"压制琥珀、烤色压制琥珀、压固蓝珀、压固胶结蓝珀、压制蜜蜡等样品的宝石学参数、显微结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碎粒-碎粉结构、红色斑点结构、不含"血丝"状构造的粒状"镶嵌"结构、碎块胶结结构等是压制琥珀的结构鉴定特征;颗粒间分布的"太阳光芒"、紊乱流纹、叶脉状流纹、丝瓜瓤状流纹等是压制琥珀的内含物鉴定特征;若蓝珀中的红外光谱I=2 932cm-1/I=1 723cm-1处的吸收强度比值接近1∶1,暗示着该蓝珀可能经过了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5.
收集了来自俄罗斯、新西兰、婆罗洲、马达加斯加、哥伦比亚和苏门答腊6个不同产地的柯巴树脂,采用宝石显微镜、红外光谱、紫外荧光观察和三维荧光光谱等测试方法对柯巴树脂谱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婆罗洲、苏门答腊柯巴树脂的红外光谱主要特征为存在3000~2800 cm-1范围内4个吸收峰,1732 cm-1肩峰和1708 cm-1吸收峰,888 cm-1处的弱吸收峰。新西兰柯巴树脂红外光谱主要特征为存在3000~2800 cm-1范围内3个吸收峰,1642 cm-1和888 cm-1处的弱吸收峰。马达加斯加、哥伦比亚和俄罗斯柯巴树脂的红外光谱相似,主要特征为存在与C=C相关的3处组合特征吸收峰以及1270 cm-1和1180 cm-1处的2个吸收峰。在长波紫外荧光下,婆罗洲和新西兰柯巴树脂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其他产地样品,马达加斯加柯巴树脂荧光强度最弱。由三维荧光光谱可知,婆罗洲和苏门答腊柯巴树脂中存在445、474、505 nm 3个发射峰,可被416、447 nm波长有效激发;新西兰柯巴树脂的最强发射峰位于385 nm,其最佳激发波长352 nm;俄罗斯柯巴树脂最强发射峰在399 nm,可被354 nm波长最佳激发;哥伦比亚柯巴树脂的最强发射峰为470 nm,被400 nm波长最佳激发;马达加斯加柯巴树脂的最强荧光峰在465 nm,被378 nm波长最佳激发。综合分析认为,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和红外光谱特征可为柯巴树脂的鉴别和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工热压处理有助于天然柯巴树脂聚化,使其萜烯类侧链上的共轭双键断键,可转变为具一定商业意义的绿色、黄绿色、深橙黄色及黑色柯巴树脂。采用SEM,FTIR,^13C NMR等分析测试方法对热压处理前、后柯巴树脂样品的微结构、红外吸收光谱、^13C NMR共振谱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热压处理可导致柯巴树脂样品中的初级胶粒相互聚合,形成尺度约为180~210 nm的次级异形微球胶粒,微球胶粒聚合体呈无序分布,彼此间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位于3 077(νC-H),1 643(νC=C),889 cm^-1(νC-H)处的红外吸收谱带以及δ=15.8×10-6,82.0×10-6,108.0×10^-6,215.1×10^-6化学位移^13C NMR共振谱峰逐渐消失,由此派生的δ=135×10^-6~13^7×10-6和δ=33.9×10^-6化学位移13C NMR共振谱峰则具重要的鉴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琥珀是珍贵的有机宝石,应用历史悠久。我国南方的江苏扬州、广西合浦和云南、湖南、湖北等地博物馆藏有大量出土的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琥珀珠饰,大多没有开展科学鉴定。本文探索应用科学技术手段对琥珀样品开展年代、材质和产地鉴定,应用形态分析、放大观察和无损的红外光谱测试对4个古代琥珀样品进行研究,初步判定这4件古代样品年代为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材质为琥珀,且产地为波罗的海,表明琥珀也是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产品。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约格鲁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26  
刘成东  张文秦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39-744
对东昆仑约格鲁花岗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态、大小、成分和分布等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发现包体形态多样,以强烈的塑性流变为特征;包体大小悬殊,多数直径为几十厘米,最大者长轴达4m;包体成分以闪长质为主,结构总体上比寄主岩石的粒度细,岩体中不同部位的包体成分和结构都有所变化;包体分布不均匀,经常呈族状、条带状密集分布,具定向性。镜下研究发现,在包体中经常见到针状磷灰石、石英捕虏晶和斜长石的自形内核环带及增生边等现象,显示了岩浆混合成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范洪海  王德滋等 《地质学报》2001,75(1):64-69,T002
在江西相山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北部的潜火山岩岩墙中,笔者发现了闪长质的岩石包体,这种包体具典型的反向脉及淬冷边,且淬冷边内含有大量针状磷灰石。在包体内部或包体与寄主岩的边界均见有钾长石及斜长石捕虏晶,这种捕虏晶是包体岩浆从寄主岩岩浆中捕获的,常被熔蚀成筛状或浑圆状。包体与寄主岩(次斑状花岗闪长岩)的稀土元素曲线和不相容元素蛛网图的形态非常相似。因此,相山潜火山岩岩墙中的闪长质岩石包体是不同成分、不同温度的岩浆经对流及不均一岩浆混合作用而形成,在成因类型上属淬冷包体。  相似文献   

10.
广东麒麟新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岩石包体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徐夕生  周新民 《岩石学报》1995,11(4):441-448
本文以广东麒麟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各种岩石包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研究,按岩石类型将包体划分为四类:即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质麻粒岩、花岗岩和火山-沉积岩,并依据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它们的成因;其中辉长岩质麻粒岩是来自本区下地壳的样品,是由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底侵”于地壳底部结晶,又经变质作用的产物。同时,本文结合实测的和计算的地球物理参数,讨论了该区的岩石圈分层。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和土壤中不同形态碘的分离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实验选用717强碱型阴离子树脂吸附溶液中的碘离子和碘酸根,用30g/L氯化钠溶液和2.0mol/L硝酸钠溶液先后从树脂上洗脱碘酸根和碘离子,达到不同形态碘分离的目的。洗脱液用碘-淀粉比色法测定碘的含量。方法已用于我国高碘地区地下水和土壤样品中不同形态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滇西马厂箐岩体及其中深源包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马厂箐岩体是滇西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钾富碱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岩石系列。该岩体中首次发现镁铁质深源暗色包体,寄主岩及包体的对比研究为揭示富碱岩浆的性质、起源及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包体大部分呈浑圆状或次圆状,微细粒结构,包体中含针状磷灰石,部分包体中含有寄主岩石中的钾长石和石英斑晶。包体及寄主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协变图呈不同程度的直线变异关系,而且稀土、微量元素曲线形态相近,显示了包体和寄主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既有相似性,又具有明显非同源性的特点。以上特征表明,马厂箐岩体中的暗色包体是壳幔岩浆混合的产物,幔源岩浆的混合注入是这套岩浆成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敖仑花斑岩钼铜矿床的含矿斑岩中发现大量的暗色包体,包体成分主要为闪长质,具有细粒岩浆结构,形态以椭圆状为主。显微镜下包体中针状磷灰石和具有暗色镶边的眼球状石英十分发育,包体捕获了寄主岩石斑晶,如石英、斜长石、黑云母等,并具有熔蚀和再结晶的现象,反映出暗色包体具有显著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元素地球化学方面,包体比寄主岩石明显偏基性,两者的主量元素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稀土配分曲线及微量元素蛛网图比较相似,结合Sr、Nd同位素的特征显示,寄主岩石和包体之间应发生过物质交换。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寄主岩石和包体年龄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分别为(134.1±1.4)Ma和(133.6±1.0)Ma,也进一步证实了暗色包体的岩浆混合成因。Sr、Nd同位素结果显示,敖仑花岩体的源区具有新生地壳物质的性质;暗色包体原始岩浆应该比现在更偏基性,可能起源于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具有岩浆混合特征的暗色包体的发现可能是该区域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4.
新疆哈密图拉尔根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东天山黄山-镜儿泉韧性剪切带上的一个典型岩浆熔离-贯入型矿床。在图拉尔根岩体中的角闪辉橄岩相中发育了一些基性包体,这些包体尺寸在几到几十厘米之间,岩性主要为辉长岩、斜长岩,辉长岩包体含矿性好,而斜长岩包体不含矿。通过岩相学观察发现,包体与寄主岩在矿物种类、含量、蚀变类型及程度以及矿物接触交代关系和生成顺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两者存在截然的接触边,该接触边以鳞片状绿泥石为主。哈克图解和SiO2与不相容元素La、Nd、Zr、Yb的相关性图解都显示图拉尔根基性-超基性岩体样品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包体样品则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指示了岩浆混染作用在包体成岩中的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包体和图拉尔根岩体均具Nb、Ta亏损,这可能是陆壳混染作用的结果,或源区存在俯冲的洋壳物质。此外,包体中K、Pb、Sr、P含量非常高,暗示后期流体作用较强;包体的Nb/U、Ce/Pb值都更接近大陆地壳的值,这些都说明陆壳混染的可能性较高,或存在较强的流体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琥珀是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混合物.目前世界上琥珀产地主要有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墨西哥,亚洲中国抚顺、缅甸、日本久慈和盘城、泰国,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哈密尔顿等.然而,具有商业价值的白垩纪琥珀目前只有缅甸产出.缅甸琥珀资源主要分布于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到德乃(Tanai)一带的胡康盆地.本研究在缅甸琥珀中观察和发现共20只生物个体,属15种生物,均属于节肢动物门.其中大部分属于昆虫纲,包含了膜翅目的蜂科、双翅目的蚊科等,另有一些未确切鉴定的种类.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造山带出露大量花岗质岩浆岩,岩石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天然场所。本文以东昆仑东段香加南山花岗岩基为研究对象,对暗色微粒包体的野外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岩浆混合作用和岩浆动力过程。暗色微粒包体具细粒-中粗粒结构,含有斜长石、角闪石、石英、暗色环边石英和钾长石等斑晶,偶见斑晶横跨寄主岩和包体,常发育反向脉,包体与寄主岩接触关系呈截然型或过渡型,这些特征说明暗色微粒包体为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混合过程存在着物质交换。包体从细粒-粗粒-弥散状-完全混合岩浆说明岩浆混合的比例越来越大,温差越来越小,两种岩浆温度差对包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对包体的形态研究显示,包体不同拉伸程度是岩浆黏度、温度、流动速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拉伸程度越大塑性变形程度越大。包体的长轴方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与包体的整体方向近似,代表岩浆的流动方向;另一类要么没有固定方向,要么同一露头有几种不同方向,为岩浆局部搅动、对流的结果。包体进入寄主岩自身的旋转、流动和岩浆的局部搅动,使少量包体边部矿物和寄主岩矿物具有定向性。暗色微粒包体相互包裹和同一露头不同类型的暗色微粒包体说明岩浆混合具有多期次性。香加南山花岗岩基暗色微粒包体的野外地质特征为岩浆混合作用以及岩浆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7.
<正>绝缘灌注胶是由树脂、固化剂、填充剂等制成的液态或黏稠状的可聚合树脂混合物。它在浇注温度下,有较好的流动性和较少的挥发物;固化快,固化后收缩率小,并具有优良的电气、力学和化学特性,是集绝缘、防潮、防霉、防腐、固定和隔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种电工绝缘材料(机械工程手册电机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1996)。  相似文献   

18.
以北祁连锆英石(776Ma±10Ma)为研究对象,利用60 Co源γ射线辐照装置对其进行γ射线辐照。借助偏反多功能显微镜、阴极发光、背散射电子、电子探针对样品微观形貌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对样品产出的地质背景和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利用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γ射线辐照前后样品的物相、结构进行测试分析。并对样品产出的地质背景和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明确放射性核素固化介质备选矿物锆英石的特征结构变化及抗γ射线辐照能力。结果表明:北祁连所产出的锆英石系变质成因,经约7.76×108 a的地质演变后,对UO2和ThO2的包容量仍为0.118%,晶胞参数较标准样品发生了10-3 nm量级的微小变化。样品经576kGy的γ射线辐照后晶胞参数较辐照前发生了10-4 nm量级的变化,辐照后样品结构的无序程度略显增强。锆英石在包容一定量U和Th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抗γ射线辐照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余吉远  计波  王国强 《中国地质》2018,45(4):767-782
环状杂岩体的岩相分带有多种成因模式。为了查明新疆阿拉塔格环状岩体的成因,本文特就其中暗色包体的成因及其岩浆演化进行探讨。包体分布极不均匀,在酸性岩单元的东南角集中发育,大部分呈浑圆状或次圆状,微细粒结构,部分包体中含有寄主岩石中的长石斑晶。通过对暗色包体主量、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及单颗粒锆石U-Pb年龄测试,认为该环状岩体中的暗色包体主要为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岩浆包体,包体SiO_2(56.72%~61.80%)低,K_2O+Na_2O(8.12%~10.55%)高,具有高钾富碱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里特曼指数(σ)为4.59~4.85,稀土元素富集。包体及寄主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协变图呈不同程度的线性关系,而且两者稀土、微量元素曲线形态相近,显示出包体和寄主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征表明,环状花岗岩岩浆的形成至少与两种岩桨的混合有关。包体的(~(87)Sr/~(86)Sr)t较低(0.705204~0.705914)、ε_(Nd)(t)=1.65~2.57,全部为正值,揭示包体的原始岩浆为幔源玄武质岩浆。包体和寄主岩石的关系显示岩浆的混合方式为基性岩浆注入到已经开始结晶的酸性岩浆。本研究为环状杂岩体的多种成因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认为其中的环状花岗岩单元为壳源酸性岩浆与幔源基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包体和寄主岩石的特征均反映在晚古生代中天山造山带发生过一定程度的后碰撞地壳垂向生长。  相似文献   

20.
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西侧的阳原新生代玄武岩中含有大量橄榄岩和辉石岩包体。辉石岩包体含有绿色的Cr辉石岩和黑色的Al辉石岩包体两种类型,均为二辉岩,且多数样品中单斜辉石含量高于斜方辉石。岩石结构和主微量元素组成说明阳原辉石岩是高压堆晶体。其EMI型Sr-Nd同位素特征,明显不同于寄主玄武岩,暗示两者没有成因联系,而可能代表古老岩浆事件的产物。综合文献资料发现重力梯度带西侧的辉石岩包体大多具有富集同位素特征,而东侧的样品以亏损同位素组成为主。这种空间上的成分差异暗示重力梯度带分隔两个不同的地幔域,也可能与重力梯度带两侧岩石圈地幔形成时代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