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有关全球变暖的争论中.海洋对全球变暖起什么作用是关键问题之一.在对下一个世纪预测时人们提出海洋将通过吸收大量的热量来抑制全球变暖.Manabe和Stouffer(1993)看得更远些,他们撰文指出如果CO2持续释放到大气中使其浓度加倍,则北大西洋的热传送“输送带”作用将减弱,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还能恢复;但如果其浓度达到4倍时,  相似文献   

2.
主编手记     
屠强 《海洋世界》2009,(3):10-10
在探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时,最引人瞩目的往往都集中在气温升高、灾害多发和水资源紧缺三个方面。气温的升高会造成原本覆盖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陆地及极地表面的冰层融化,大量的增水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威胁沿海国的海岸线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居民。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研究寻求洁净的新能源——天然气水台物。截至2002年底,全球范围内共有23处水合物矿点直接获取水合物岩心样品。本文在收集国外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基础上。介绍了国外主要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项目。供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者在开展项目设计和调查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着重分析和讨论全球大气,海洋-海冰耦合环流模式的两个长时间数值积分试验──130年控制试验和95年敏感性试验(增强温室效应试验),尤其是控制试验中的气候漂移现象以及与此相关的敏感性试验中增援信号的提取问题。在控制试验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当前的气候值不变;而在敏感性试验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始时以1%的速率等比增加,它在积分至70年且其值已达初始值的二倍后便不再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这个耦合模式的长时期积分中存在着明显的气候漂移,但敏感性试验给出的全球增暖的基本特征在物理上是合理的;这个耦合模式产生气候漂移的主要源地是在高纬度海洋的冰水交界区,且初步的热收支估算揭示它可能与冰-水交界区的耦合方案有关。本文最后在对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的环流型式的时间演变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有关全球增暖幅度的3种估计,同时指出:尽管全球增暖的空间分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模式气候漂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大部分在计算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时却可以被自动扣除。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07,(12):5-6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日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报告中首次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气候变化并采取行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在抗击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中国和美国应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与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同,全球变暖下热带大西洋变化的研究较少。本文使用地球系统模型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发现全球变暖后热带大西洋在秋季的升温类似大西洋尼诺(Atlantic Niño)的正位相,即大西洋西部增暖幅度小于东部;在夏季类似大西洋尼诺的负位相,即大西洋西部增暖幅度大于东部。利用覆盖(overriding)技术,分离了风应力、风速和CO2的直接热效应对海洋升温的作用,探讨了大西洋尼诺本身和全球变暖作用下类似大西洋尼诺正位相(下文简称“类大西洋尼诺升温”)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这两种情况下的形成机制基本相同,风应力的变化是导致大西洋东部暖异常的主要机制。但两者之间也存在区别:1)全球变暖下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振幅减小,而大西洋尼诺时变化不大;2)全球变暖下西风异常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东部,而大西洋尼诺时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中部;3)除风应力外,CO2的热效应对类尼诺升温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9,(2):6-6
人们直认为藻类可以大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缓全球变暖。但新的研究发现,3300万年前,在硅藻的种类猛增之后,其数量却突然下降,而此趋势恰好与全球气候严重变冷相符。也就是说,当硅藻数量大幅下降之后,全球气候并没有因为二氧化碳的聚集而继续增高,这与人们原本的想法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8.
全球海草的中文命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草(seagrass)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以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全球已知海草的种类有70余种,隶属6科13属;中国现有海草22种,隶属4科10属。2014年11月"第十一次国际海草生物学研讨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Seagrass Biology Workshop)在三亚召开时,国内海草研究专家共同探讨了中国海草的"藻"名更改,并进行了统一命名。然而,国内中文文章在引用非中国海草种类时,同一种海草的中文名称不一致,或者同一属不同的物种以一样的中文名出现,或者用属中文名后接拉丁文方式表达。同时,国外海草的中文名也多以"藻"来命名,容易引起混淆。因此,有必要在中国海草"藻"名更改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全球其他海草的中文命名,以利于国内海草研究。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8,(9):5-5
海洋“死亡地带”主要是由缺氧引起的,现在,它已经像传染病一样开始向全球海洋扩散。弗吉尼亚海洋科学院的研究员罗伯特·戴兹说:“必须认识到海洋缺氧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问题,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它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的海洋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0.
海岸带——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系统中人为--自然变化过程加剧,产生了一系列当代急需解决、危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恶果。地球系统科学(ESS)因此在世界范围兴起,以国际地--生物圈计划(IGBP)为突出代表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相继展开,随IGBP研究的不 ,海岸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与优越性日益突出,以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核心项目的确立为标志,建立起了完整的海岸带研究体系,海岸带成为当代全球研究的关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世界     
在探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时,最引人瞩目的往往都集中在气温升高、灾害多发和水资源紧缺三个方面。气温的升高会造成原本覆盖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陆地及极地表面的冰层融化,大量的增水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变化问题的提出和海洋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地位,海洋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全球海洋学时代。”这是刚刚出访归来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阐述的。 胡敦欣研究员说,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后果。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氟里昂排放造成的臭氧空洞,城市发展、大河建坝和大量施肥  相似文献   

13.
利用遥感影像成像时的空间投影模型并顾及全球DEM建立了一组虚拟的三维控制点,用于求解RPC模型,解决了控制点数量严重不足时RPC模型的求解问题。试验证明该方法理论严密、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七星椒 《海洋世界》2004,(12):13-14
多年来,南极洲已经慢慢变冷,因此有人认为地球上某些区域能够逃避全球变暖的命运。然而。研究显示这是不太可能的。全球变暖已成为地球未来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15.
国际Argo计划自2000年底实施以来,到2004年2月,11个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和7个非成员国布放并在海上正常工作的Argo浮标数量已达1117个,比上年同期增加445个。另据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至2003年底,各国在全球海洋中布放的浮标已达到2062个。在浮标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各国在Argo资料的质量控制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也正在积极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化与海岸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全球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全球变化研究的过程,着重讨论了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海布升对海岸地区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对三角洲和平原低地地区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今年4月1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Nature》)杂志上,刊登了我国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陈大可的论文:《厄尔尼诺在过去148年内的可预报性》。他们最新的研究结果将厄尔尼诺的预报时效提前到了两年。这一成果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目。  相似文献   

18.
对全球449个水位站的月平均和相应的年平均水位序列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用这两种水位序列进行计算,若不计异常升降值并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平均升降值参加统计,则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率分别为1.41mm/q和1.37mm/a,全球海平面升降区域性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9.
大洋钻探与中国边缘海沉积地质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学法 《海洋科学》1996,20(3):47-50
边缘海沉积地质学研究在大洋钻探计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我国的优势所在,应该成为我国ODP近期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讨论了与ODP有关的几个中国边缘海沉积地质学问题:古黑潮的演变与陆海相互作用,长江、黄河入海时间及其对海洋沉积作用的影响,冲绳海槽的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古季风与海平面变化,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解决将会为实现ODP的学术目标,为全球变化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利用遥感影像成像时的空间投影模型并顾及全球DEM建立了一组虚拟的三维控制点用于求解RPC模型,解决了严格成像模型未知或过于复杂难以建立,同时控制点数量严重不足时RPC模型的求解问题。试验证明该方法理论严密,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