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众所周知中国西部及毗邻地区,从1897年印度阿萨姆8.6级地震到1957年蒙古阿尔泰大震,这六十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形成了中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高潮期,以后便进入了相对平静,甘肃河西地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1932年昌马7.5级大震,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和同年民勤7级大震。此后地震活动很快平静下来,近三十年来5级和5级以上地震都很少发生,既使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华北、西南大震频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我国南北地震带(以下简称南北带)有仪器记录以来发生的大震后,发现存在约10年主体大震活动区,并自北而南有4次转移图像;同时对汶川8级大震前后的震情活动进行分析,认为未来10年南北带北段及以西地区将进入活跃期,很有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也可能南移;未来几年四川地区可能再次发生大震,甘肃东南部地区有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大震的预报虽然有多种前兆手段,但前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预报指标。本文着重介绍甘肃1718年通渭和1879年武都两次7级以上大震的前震活动,并对其机制作些讨论,供以后在预报中参考。二、1718年通渭大震及其前震这次大震发生于1718年6月19日(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震中烈度为十度,震级达7.5级。中国地震目录将其极震区等震线  相似文献   

4.
对南北地震带15个地区1966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地震熵值分析。在重点研究中段和南段发生的9次M_L≥7.0级大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各区未来发生7级以上大震危险性提出了趋势意见。9次大震无一例外地在震前1—4年出现地震活动由无序到有序的熵值降低过程。南北带强震前这种地震活动时、空、强丛集异常持续时间较华北地区,如辽宁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前的1—2年为长。经研究,南北地震带的宁夏宁武地区(38—40°,105—107°),中段的鲜水河—理塘地区(尤其是鲜水河断裂东端),南段洱海—怒江地区是今后1—4年内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7级大震序列时间特征及中期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志雄  高旭等 《地震》1995,(2):97-105
本文基于1897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7级大震实际观测序列,对7级大震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并针对不同时期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引入了地震危险随时间增长的加权韦布尔中期观测方法。结果表明:中国大陆7级大震序列是一个准泊松过程,,大震连发是造成该序列具有非均匀特性及其它现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加权布尔中期预测方法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加权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实际地震的非均匀发生过程。本文所得结论对我国大陆地区7级大震形势估计可能会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甘肃地区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甘肃地区地震活动的特征.结果表明:甘肃地区3级以上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近32个月的准周期性.甘肃及附近地区的6级以上大震均发生在3级地震年频次曲线的谷段附近.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北缘地震活跃期内的中强地震活动的时空图象呈现多组地震自西向东有规律且稳定地迁移.各组地震迁移情况表明本活跃期地震活动已转向低潮,2002年前后可进入平静期.青藏块体北缘西端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是甘肃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过程开始的信号  相似文献   

7.
郭增建  秦保燕 《地震学报》2000,22(4):442-445
历史地震活动有高低潮之分.低潮中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地方,暗示当地地下有较多的能量或是积能较快,下次大区域大震高潮来临时,这些6级左右地震发生地区往往会发生7级和7级以上大震.我们把上述预报大震的判据称为静中动判据.这种判据对预报大震发生地方比较有效,一般震中误差不到100km.我们按此判据对1996年云南丽江7级大震作了较成功的中期预报,地点误差约50km.另外,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大震、1995年滇缅接壤地区的7.2级大震,以及1997年北玛尼7.9级大震,也符合静中动判据的回顾性预报.我们在1992年的统计发现静中动窗口是1940~1945年、1958~1961年和1979~1986年.静中动判据在用于中国大陆内部时,静中动地震为6级左右;在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太平洋地震带以及新疆西北边缘地震带,则静中动地震可达7级,它们对应未来比7级更大的地震.对中国大陆从构造和几千年历史地震活动上看,无7级大震可能的地区则不宜用静中动判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1937年元月7日青海托索湖7.5级地震与1927年5月22日甘肃古浪8.0级地震为例,应用断裂力学中破裂时能量的平衡关系,分析了地震破裂带的长度异常。指出了长度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假若一次强震后,出现了破裂带长度的偏长异常,则该地区在今后数十年内仍是一个地震危险区;相反,假若出现了偏短的长度异常,那么该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将不会再发生大震  相似文献   

9.
从演化的角度研究了1950年以来青藏块体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大尺度的空间有序性及震后活动格局的转折变化。结果指出,大震前大尺度地震活动时空有序图像的出现是大震孕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7级以上地震的中期预报具有指示意义;大震后原有活动格局的打破及转折是震后地震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未来地震活动的预测具有指示意义。在打破格局的地震及其附近地区继续发生中强以上地震或显性地震事件的可能性较大;而在1~3年的中期尺度上,这些地区及其附近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地震活动图象的异常特征,本文选用了物理学中的速率概念,给出了地震空区、大震前中、小地震条带、地震活动迁移和地震危险地块的一个新的定量异常指标方法:大震前区域中、小地震的迁移速率变化.以华北和川滇地区发生的7次强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特征为例,通过计算,发现大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出现低值异常,认为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变化反映了大震震源区地震活动的离散性和相对集中性的过程.并讨论了大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