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阐述室内GIS的研究现状及意义,将室内外GIS进行对比,以光谷步行街综合服务系统为例,从需求说明、实施方案、功能实现等方面研究基于Flex和ArcGIS Server的室内GIS实现方法,解决室内空间数据分类组织与管理、跨楼层最优路径提取等问题,对医院、机场、停车场等室内场所的服务信息系统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空间认知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磊  武芳  钱海忠 《测绘科学》2007,32(2):64-66
从空间信息中更快、更多地获取用户所需信息以辅助完成工作是GIS系统的根本目标。从空间认知的不同模式出发,分析了三维空间可视化的两种趋势;考虑到不同人群认知能力的差别,对用户进行了具体的分类,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与目的并在可视化实现中对比例尺与LOD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适人化三维GIS模型。  相似文献   

3.
地图可视化系统用户界面是实现用户和地图可视化系统交互的关键环节,但对这一情况目前地图学界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拓宽用户界面的概念并介绍了地图可视化系统用户界面元素,通过分析现有地图可视化系统用户界面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基于认知规律的地图可视化系统用户界面设计原则,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4.
设计并开展了基于虚拟亲历行为的空间场所认知对比实验,探索基于头盔式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virtual realit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VRGIS)与基于屏幕空间的地学虚拟环境中虚拟亲历行为的空间场所认知差异特征。实验收集到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组与屏幕组两组参与者的数据,包括参与者手绘认知草图、虚拟场景中活动轨迹与视线轨迹数据,并从空间场所认知效果、遗忘分数、视线轨迹等3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VR组的潜在优势体现在:①空间认知3个层次(空间特征感知、空间对象认知、空间格局认知)的认知效果比屏幕组均有了显著的提升;②在遗忘分数方面,与屏幕组并没有显著差别;③观察方向的水平变化量显著大于屏幕组。此外,实验还讨论了头盔式VRGIS影响空间场所认知效果的可能内在机制以及支撑虚拟地理实验平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虚拟地理环境提供了空间认知的新工具。虚拟地理环境的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离不开人脑的参与。可以说,一个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就是一个认知模型,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专题、不同的视角得到不同的模型。对于虚拟地理环境,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技术,而忽略设计。把一般原理同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既符合一般规则,又具有不同个性的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军事指挥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本文分析了该群体的特点和地理空间认知过程,提出了面向中高级军事指挥人员的虚拟地理环境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地理信息科学的空间认知研究(专栏引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俊 《遥感学报》2008,12(2):338
有关空间认知(spatial cognition)研究最早可以追述到1948年由Tolman撰写的论文<鼠脑与人脑中的认知地图>,Tolman在该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cog-nitive maps".而地理学对于空间认知的研究则直接源于地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开始的针对人类行为方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于阅读实验方法的认知地图形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刚  高俊  刘颖真 《遥感学报》2008,12(2):339-346
地图空间认知理论是地图学的基础理论,其基本命题是"地图是人类空间认知工具",核心概念是认知地图.对认知地图的形成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给出了地图空间认知的过程框架,进行了基于纸质地图、电子地图、遥感影像和虚拟地理环境阅读的认知实验.论文认为基于阅读行为的认知地图形成过程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这和基于亲历的过程是不同的;在基于阅读行为建立对环境的空间认知过程中,大比例尺和小比例尺是存在差异的;基于阅读的认知草图基本上属于"空间型"草图,以区位导向为主;四种不同的认知手段所造成的空间认知结果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北极航道对于我国海洋与极地战略的重要性,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北极航道适航性研究现状,并对我国未来北极航道适航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更好地开展北极航道研究,为我国利用北极航道开展极地科考和商业航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绘制工程线路的平、断面图,用Excel(电子表格)和AutoCAD绘图软件配合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的方式方法最为简单和快捷,本文对此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和举例。  相似文献   

10.
路线测量中选择平面坐标系时,地形起伏相对路线长度带来的困难较大,为有效抑制投影边长变形,需要改变坐标投影面。而变动投影面使已有控制点的坐标转换计算变得比较复杂,不仅要计算出新的椭球参数和一切计算常数,而且往往由于计算的方法不统一,产生不同的转换结果,尤其是纵坐标可能会达到亚米级的差异。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从理论上推导出一套既简便又严密的不同投影面间坐标换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技术的公路选线多方案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公路选线多方案综合评价的方法,包括应用GIS技术提取公路选线方案的评价指标信息,应用层次分析方法实现公路选线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及多方案综合比选。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TEQC软件的GNSS数据质量检核功能,研究矿区GPS变形监测目标点的选址问题;利用TEQC软件提取出目标点的电离层延迟、多路径影响、周跳、卫星信号信噪比等信息,并根据其信息进行调整或剔除不合适的监测目标点。通过实例,表明了研究方法的有效可行,对矿区变形监测目标点的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了目标点GPS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选择完善的GPS测量技术方案对提高数字城市构建的效率 ,保证城市控制框架的高质量 ;有效地拓展数字城市技术发展空间将奠定很好的基础。笔者根据数字城市建设工作的实践提出了比较规范、优化的GPS测量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直升机凭借着其灵活的机动性能,在反恐演习,社会治安和抗震救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升机的机动除了受地形制约外,受气象要素影响较大。分析了影响直升机机降的相关因素和多因子下的模糊叠置分析模型,并在Visual Studio 2008和ArcGIS Engine环境中对直升机应急机降选址原型系统进行了实现,分别对地形与风力、地形与能见度以及三者共同影响下的直升机应急机降选址进行了分析。该实验对顾及气象环境要素情况下的选址分析进行了探索,使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实用。  相似文献   

15.
模糊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及其在异常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在入侵检测中应用模糊关联规则挖掘的方法,提出了对传统Apriori算法的改进。最后以网络流量分析为例,详细描述了在入侵检测中运用模糊关联规则挖掘的步骤,并以规则集相似度建立对入侵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6.
根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要求,结合GIS基本拓扑结构,分析了成果数据之间的拓扑关系,并在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检验软件中进行了实现,既规范了成果数据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确保了数据质量,又能更逼真地表现地理要素。  相似文献   

17.
We provide a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Association's Commission on Visualization and Virtual Environment Working Group on Cognitive and Usability Issues in Geovisualization. Developments in hardware and software have led to (and will continue to stimulate) numerous novel methods for visualizing geospatial data. It is our belief that these novel methods will be of little use if they are not developed within a theoretical cognitive framework and iteratively tested using usability engineering principles. We argue that cognitive and usability issu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six major research themes: 1) geospatial virtual environments (GeoVEs); 2) dynamic representations (including animated and interactive maps); 3) metaphors and schemata in user interface design; 4) in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s; 5) collaborative geovisualization; and 6)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geovisualization methods. A key point underlying our use of theoretical cognitive principles is that traditional cognitive theory for static two-dimensional maps may not be applicable to interactive three-dimensional immersive GeoVEs and dynamic representations—thus new cognitive theory may need to be developed. Usability engineering extends beyond the traditional cartographic practice of "user testing" by evaluating software effectiveness throughout a lifecycle (includin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Applying usability engineering to geovisualization, however, may be problematic because of the novelty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the associated difficulty of defining the nature of users and their tasks. Tackling the research themes is likely to require an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 involv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tists, cognitive scientists, usability engineers, computer scientists, and ot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