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研究清江流域及外围区域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划分了1、2个潜在震源区,并确定其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同时探讨区域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及各潜在震源区对隔河岩和水布垭两坝址的影响烈度、进而复泊松模型,评价两坝址的地震危险性,获得了丙坝址不同期限内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及其相应的超越概率。根据对比分析,水布垭坝址的地震危险性比隔洒岩坝址小。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天津位于地震活动性较高的华北地震区,华北地区的几次强震均对其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1679年河北三河—平谷8级地震,据记载,“(天津)房屋倾,有尽室覆压者。掘被压者所活数十百人”;1976年唐山地震,天津市的地震烈度为Ⅷ度高值区,滨海城市如塘沽、汉沽也处于Ⅷ度和Ⅸ度高烈度区。局部场地条件,如地形地貌、场地土质条件是影响烈度异常区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地面高精度磁测和室内测试的基础上,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应力场和地震资料,系统地探讨了工作区的总体构造环境,认为燕山水库区域构造正趋稳定。 对地震基本烈度的评定,是采用了从大到小的三级判定法,即地震小区—潜在震源区—地震危险区方法来确定未来100年内可能发生M_L≥3级地震的地震危险区,然后在考察测区地震烈度随震中距衰减规律的基础上,同时虑及各地震危险区及邻区强震对坝区的迭加影响,得出了燕山水库坝区地震基本强度为Ⅵ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地震烈度是按一定的宏观标准来表示它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常用I表示.极震区是指破坏程度最重的地区,即震中地区,该处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以I_0表示.一般烈度分为12度.地面上各烈度相同点的联线叫等震线.根据各次地震的等震线可以粗略地确定各该次地震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四川长宁“6·17”地震烈度与震后地质灾害发育之间的关系,笔者将研究区地震前后地质灾害排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梳理。本文在宜宾市3区7县地震前后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地震局发布的地震烈度图以及新闻稿件,经梳理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地震烈度区内震后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特征、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变化规律如下:①宜宾长宁“6·17”地震震级6.0级,级数不大,但是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较多;②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以震中长宁县双河镇为中心,集中于高烈度区,且高烈度区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远大于低烈度区。③高烈度区地灾隐患点有成倍增加的趋势,中烈度区增幅不明显,低烈度区无变化。对处于多发地震区的四川省,尤其是川南片区震后应急救灾、地质灾害形势预测、建设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模糊数学方法在地震烈度评定中的作用》一文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根据房屋被破坏评定烈度的模糊方法。并根据大量文献,选择了对工作适用的由三种资料记载的11次地震的80个数据。给出了低烈度(5度与5度以下)下人感占数定量对照表。又用国内能搜集到的我国11次特大地震和美国1次特大地震在五种资料中记载的37个数据,给出了特高烈度(12、11度)下的地裂缝宽度定量对照表。据此、并与《模糊数学方法在地震烈度评定中的作用》所绘出的房屋破坏对照表,一起对地震发生后烈度的快速评定给出了完整的正态模糊集贴近度概念进行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贵州地震活动图像及烈度区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覃子建  罗远模 《贵州地质》1994,11(4):334-347
笔者对贵州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测量地震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从公元1308~1948年有地震记载近两百条,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3次,其中最高震级为级的强震,最高地震烈度Ⅷ为度.1955~1993年省境内能记录的3.0~5.4级地震235余次,解放后最大地震为5.4级。贵州与四省(区)接壤县份发生破坏性地震23次。因此,贵州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均属于全国中等水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贵州地震活动的主要图像,概略地把贵州地区划分为黔东、黔中和黔西三个不同形态的断块,显示了贵州地震活动似中国南北地震带中南端兴衰而兴衰,且由东向西逐渐增强,这是符合地理空间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的。因此,贵州省地震活动是"以地质构造地震为主体,以诱发地震和岩溶类地震为两翼的独特的活动格局。"又据最新"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简介贵州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提出了烈度区划的基本特点,贵州有一半的县市处在地震烈度Ⅵ-Ⅶ度区内,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应依次指导与加强贵州省的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8.
马瑾 《地学前缘》1999,6(4):363-370
讨论活动块体在地震活动中的作用。板缘地震在空间上呈线性分布,而中国大陆地震在空间上呈片状分布。大陆强震往往涉及两个以上方向断层的活动,且强震往往沿块体边界迁移或在其两侧断层上对迁。一些强震前后由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映的P轴方向往往发生近90°的转向,这种现象难以用区域应力方向变化来解释,但可从块体活动角度出发,用块体两个边界断层的先后错动来解释。地震前异常的远程效应、震后烈度异常分布图像以及地震序列特点等也显示了活动块体的作用。不同地区由地震活动性推测的块体活动方式有所差别,其原因可能和区域主压应力轴与块体两个边界断层走向的夹角不同有关。据此认为,在分析中国地震活动时要把视角从以活动断层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块体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的地震基本烈度,按“中国地震目录”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为六度区,作者综合分析了本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历史地震和近代地震活动的规律、地基土层的特性以及邻区地震可能波及的影响等因素,并考虑到上海市地位的重要性及城市结构特点,建议现定的上海地震基本烈度提高到7度。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泥石流具有暴发临界雨量小,规模大,危险性高的特点。在考虑降雨和地震作用下,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北川县72条泥石流沟的泥石流规模、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相对高差、流域切割密度、不稳定沟床比、年均降雨量和地震烈度8个影响因子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震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影响因子中,年均降雨量和地震烈度所占权重最大; 运用本文模型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刘希林模型基本一致,但危险度值相对提高,其中有7条泥石流沟危险度提高一个等级。  相似文献   

11.
在发生破坏性地震之后,及时地获取人口聚集区的震害状况,对灾后救援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快速、大范围地获取震区的地表形变。然而,如何基于同震形变精确地获取人口聚集区的地震烈度,进而为震后救援提供及时准确的灾情信息,还是一项有待研究的科研难题。本文以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为例,利用人口聚集区的同震形变开展了地震烈度的评估。结果表明,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的地震同震形变,可以初步地评估人口聚集区地震烈度的分布状况。经过与实地调查烈度对比验证,评估精度达到74%左右,这表明基于地震形变的烈度评估结果与震后调查公布的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地表形变资料对于地震烈度的早期评估、震区受灾状况的快速认识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地震基本参数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发震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震 中 位 置微 观宏 观东经北纬东经北纬参考地名震级(MS)震源深度(Km)震中烈度 地震类型 9985200707119°18′24°49′惠安海外4811Ⅴ主余震型  地震发生于海域,离震中最近的惠安小山乍,距离约36公里。故宏观震中无考,震中烈度亦为推测的。二、地震烈度分布本次地震的现场调查工作,由莆田市、泉州市、南安市及惠安县等地震局(办)分开进行,各自提交有关调查报告。经过汇总及电话核查,给出本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图25-1)。其中Ⅳ度区是根据现场考察确定的,Ⅲ度线则是采…  相似文献   

13.
<正>5.12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我国西部的南北地震带和Y字型地震带强震频发。每次5级及以上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都会对外发布地震烈度分布图,但由于地震烈度等级是根据地震本身特性和震后影响程度划分的,地震烈度评估中未充分考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所以,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地震反应敏感,经常出现烈度异常,究其原因主要与深厚松散堆积层的地震放大效应有关,本文主要从井下基岩与地表土层的地动位移、地震烈度及加速度峰值几方面论述了上海地区的土层地震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一、地震基本参数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发震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震 中 位 置微 观宏 观东经北纬东经北纬参考地名震级(MS)震源深度(Km)震中烈度 地震类型 1980050810371174°235°1174°234°东山南海中4312Ⅴ主震型  微观震中在东山宫前南10余公里的海中,但现场调查中发现,宫前村及广东南澳岛东端的烈度均未能达到Ⅳ度,故考虑到一般的衰减规律,把震中向南稍偏西移动了15公里左右。二、地震烈度分布本次地震现场调查工作仅在陆地上的Ⅲ、Ⅱ两烈度区内进行。众所周知,低烈度的评定以人的感觉为主要依据,准确度较难掌握。调查中宜根…  相似文献   

16.
试论西藏地震带及地震烈度的区域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同林 《地球学报》1989,11(1):53-61
西藏活动构造的活动与地震十分强烈和明显。活动构造类型主要有西藏活动构造系、喜马拉雅边界翘起带和冈底斯断块翘起带。地震活动主要受西藏活动构造带控制,其次受喜马拉雅边界翘起带和冈底斯断块翘起带所制约。目前划分的地震带有13条,基本与活动构造带中的断陷带、边界翘起带和断块翘起带的头部一致。地震烈度分布的最基本单元主要为活动构造带中的断陷带,其次是喜马拉雅边界翘起带和冈底斯断块翘起带的头部。区划的结果最高烈度为11度区,最低烈度为6度区。  相似文献   

17.
李启斌 《地质科学》1973,8(3):250-256
地震基本烈度应以长期地震预报为基础,加上影响场(烈度衰减规律)的考虑而得。由于地震预报问题尚未解决,所以实际上往往不是这样做的。早期的方法是以历史上遭遇的最高烈度为准。这一准则显然并不合理,尤其是它没有给定时间范围,而工程建设是有时间性的。譬如说,某地历史上最高烈度记录为十度,但在两千年中就只有这么一次,而在该地要建的一项工程只使用一百年,显然这一百年中碰到一个十度地震的机会并不大,按十度设防就未必恰当。后来有一些工作中提出了十度以上地震不原地重复的看法。这种提法未免有些绝对化,实际上我们只能说在多长时间和多大范围内不重复,或者说重复的概率小到怎样的地步。由此可见,鉴定一个地方的基本烈度,时间性和概率性都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相似文献   

18.
华南沿海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是研究地震背景的重要一环。随着资料积累的增加和人们认识的提高,我们在分析历史资料完整性、可靠性基础上,筛选21次有详细宏观调查报告、有仪器测定震级,震级、烈度分布均衡的54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变换常数R,反复统计、搜索方差小,结果符合客观规律的统计结果,并与原东部和华南地区的衰减关系进行全面的比较。建立更符合客观规律,适合本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汶川5.12大地震地表次生灾害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汶川5.12大地震,对由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发生的坡度和坡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表破坏的易发坡度、坡向及其与震中的关系等。另外,分别以不同震中距为缓冲区、以平行中央断裂带的各级缓冲区、以等烈度区为缓冲区对地震引起的地表破坏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地表破坏的坡度在各级缓冲区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地震引发的滑坡及滑坡群共5093个,总面积大约958km2;②在30°~44°坡度区间地表破坏发生的数量最大,42°坡度为地表破坏发生概率的拐点。主要的地表破坏发生在迎着地震波传播的坡向上;③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表破坏的发生概率逐渐减小,震中距40km以内的速度减小非常迅速,40km以外则整体上缓慢减少,局部略有起伏。各缓冲区中发生地表破坏的平均坡度比缓冲区内的地形平均坡度大4°左右。④地震引发的地表破坏主要受到断裂带的控制,有64.17%的地表破坏发生在中央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⑤高地震烈度区域引发的地表破坏率远远大于低烈度区域,在烈度为Ⅺ度的区域内发生地表破坏率达到14.5%,而Ⅶ度烈度带上引发地表破坏率仅为0.01%。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距雄安新区300 km范围内包括唐山、邢台和张北三个典型强震区,近50年来,先后发生1966年邢台7.2级、1976年唐山7.8级和1998年张北6.2级强震活动,未来仍具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风险。在现今构造应力环境下,3个典型强震区内断裂活动危险性如何、再次发生中强地震对雄安新区地面稳定性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要回答的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基于唐山、邢台和张北强震区关键构造部位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依据Byerlee断层滑动失稳摩擦准则,计算各强震区内潜在发震断层的临界失稳状态,探讨断裂活动危险性;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之《中国大陆及邻区潜在震源区划分图》,厘定雄安新区外围300 km范围内主要潜在震源区和震级上限;最后选取适宜的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定量计算主要潜在震源区未来发生震级上限地震时对雄安新区地震烈度的影响,进而为雄安新区及重大工程抗震设防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唐山、邢台和张北强震区内主要潜在震源区未来发生震级上限地震产生的地震烈度衰减至雄安新区时均位于Ⅳ~Ⅶ度;(2)北京通州及邻区发生8.0级地震、涞水—高碑店沿线发生6.5级地震会在雄安新区产生Ⅶ度地震烈度,震害较轻;(3)其他潜在震源区在雄安新区产生的地震烈度均小于V度,并不会产生显著震害效应。鉴于此,雄安新区抗震设防烈度建议由原Ⅶ度调至Ⅷ度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