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IODP 345航次将是第二次在快速扩张的东太平洋海隆(EPR)的赫斯深断裂处实施钻探(图1),以期进一步研究地壳的增生过程。此次钻探将充分利用第一次井位调查的资料,钻取包括最底层洋壳的年轻的原始火成岩岩心,主要目的是测试在快速扩张洋中脊中岩浆增生的热液过程学说。  相似文献   

2.
按照大洋钻探计划,第147航次是在太平洋东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部分的范围内进行的。 本航次的主要目的是在自然对象中核实洋中脊地壳的各种形成和成层模式,以及恢复在上地幔和地幔一地壳过渡区中进行的地质过程。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对弄清具有不同扩张速度(据地球物理资料,推测沿扩张轴存在着不同形态和埋藏深度的孤立岩浆层,它影响了海  相似文献   

3.
过去的一年 ,是大洋钻探计划面临挑战和取得有益成果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目标是气候/古海洋学、区域地质构造和深部洋壳的研究。大洋钻探计划178航次在南极半岛外陆隆钻取的漂积物岩心所保留的连续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回溯到大约10Ma前) ,反映了陆架边缘周期性搁浅的前进冰盖引起了冰川沉积物周期性地向上部陆坡输送。181航次对新西兰南部和东部进行调查 ,研究人员对晚第三纪沉积物高分辨率记录进行了有关南极环极海流/深层西部边界洋流演化的研究。与早期钻探成果(深海钻探计划277、278钻位)相结合 ,获得了该地区晚…  相似文献   

4.
正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直接"触摸"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理想。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已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准备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第一次大洋钻探。这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360航次,也是名为"Slo Mo"计划的第一个航次。"Slo Mo"是"慢速扩张脊下地壳和莫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海底山脉的深海钻探─—“ДЖОИДЕС决心号”第144航次Ю.A.太平洋西部是海底山脉整体广泛发育的地区,其中大多数是沉没在1500m左右的平项山。“EC决心号,钻探船第143和144航次对这些洋底的地质结构和发育史做了调查研究。第144航次中...  相似文献   

6.
间歇10年之后.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50航次返回到新泽西近海以评价全球海平面变化对被动大陆边缘碎屑沉积物的影响.通过深海钻探计划(DSDP)第93和95航次的初步努力,以及诸多石油公司的研究,为第150航次对新泽西陆缘的重点研究和相关钻探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大陆和大洋地区,莫霍不连续面代表从地壳到地幔之间的、由地震所定义的一级声阻抗界面.探测莫霍面这个前沿科学问题是许多地质学家梦寐以求的科学目标,但却受到技术的限制而至今未能实现.今天,IODP(综合科学大洋钻探计划)的"地球"号科学钻探船,对于钻探洋盆地壳而到达莫霍面,在技术上已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0年,JOIDES调查船的调查范围由南极滨岸到西北太平洋深部 ,最后返回澳大利亚 ,是大洋钻探计划调查范围最广阔的一年。2000年最早的两个航次(188和189航次)的调查最接近于“传统”的大洋钻探。188航次再次赴南极东部普里兹湾调查。1988年 ,119航次首次在此进行过调查。188航次分别在普里兹湾陆架、陆坡和海隆的3个站位钻探 ,取得了南极东部陆架冰期前向冰期环境的过渡、晚第三纪末期冰期—间冰期陆坡滨岸侵蚀区和冰海沉积环境的改变、以及下—上中新统长期的温暖向寒冷冰期过渡的记录。这是JOID…  相似文献   

9.
古地磁学在20世纪极大地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和全球大洋钻探计划的发展。对洋壳的磁性研究是这场地学革命的突破点之一。从磁学性质上,洋壳磁性包括洋壳中所含磁性矿物本身的性质以及这些矿物携带的古地磁信息。从介质性质上,洋壳包含下部岩石层(包括枕状玄武岩、辉长岩和橄榄岩)和上部沉积物。文章首先总结洋壳的磁性结构,并对其代表的动力学意义进行深入探讨,主要包括应用磁异常条带进行年代学、地球深部动力学、大洋洋壳的板块运动学以及热点演化等研究,详细总结了国内相关研究中南海洋壳的磁性研究进展。最后对研究中遇到的相关难点和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 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Drilling Program, IODP), 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 (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 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个钻探航次, 实现了对南海张裂—破裂—扩张发育历史的钻探和取样, 对南海生命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367/368/368X航次在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钻探取得的最新成果, 证实南海北部陆缘不同于伊比利亚型陆缘, 具有陆洋转换迅速的特点, 洋陆过渡带地壳内有一定程度的同张裂岩浆侵入和底侵。钻探航次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钻探结果提升了对陆洋转换过程和机制的认识。航次期间, 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对钻探平台管理、国际大团队合作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和科普互动等各方面的认识, 加快了中国海洋科考国际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海洋是古老的(约36亿年前),但目前板块论者认为洋壳是年轻的.按一般推理,所谓海洋应先形成海盆.而后逐渐盛满海水,所以洋底的年龄应老于海水.但根据六十年代以来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所获的大量资料说明,世界各大洋的洋壳年龄均较大洋年轻得多,从目前深海钻探所采获的岩芯,经同位素测年的结果发现其年龄值均小于1.6亿年.1980年《格洛玛·挑战者》号深海钻探船,在西南太平洋瑙鲁海盆钻一深孔,经研究发现其洋壳时代相当于中侏罗世(1.7亿年±),这是迄今在太平洋获得的最老洋壳的年龄数据.  相似文献   

12.
钻探表明 ,洋壳是一个由上而下的简单序列 ,即沉积岩、枕状玄武岩 (和辉绿岩 )以及位于上地幔岩石之上的巨厚辉长岩 ,其边界接近莫霍面的概念与事物的真实情况相距甚远。原来 ,洋壳的结构和厚度与洋中脊岩浆房中熔化的岩浆容积和扩张速度有关。对北大西洋科恩转换断层区的钻探工作查明 ,在扩张速度低的海脊中 ,洋壳下部辉长岩层的结构与岩浆和动力 (构造 )过程有关。拖网在该区发现的大量蛇纹石化橄榄岩碎片表明 ,洋壳第三层 (辉长岩 )的大部分是由蛇纹石组成的。尽管数个航次已成功地钻至这个岩层 ,但至今仍未获得完整的剖面。有了完整的剖…  相似文献   

13.
在早白垩世 (约 1 45~ 1 0 0 Ma前 ) ,沿着冈瓦纳大陆的边缘发生的构造过程在陆壳的形成中起了实质性的作用。尽管对白垩纪岩石圈板块的构造活动已进行了不少的研究 ;但对它们的形态和在该区运动轨迹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这可用以下的情况来加以解释 ,即在该区形成的洋壳或者从那时起消亡和被改造了 ,或者可能位于现在新西兰的东北部 ,而后者实际上未被研究过。“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第 91航次获得的资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填补这个空白。该航次是在太平洋西南部的太平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以东进行的。在该区所打的 595和596号钻孔…  相似文献   

14.
301航次将在东太平洋Juan de Fuca脊东翼545-Fu113站位(水深2611m)实施水文、微生物、地震和示踪研究(图1)。计划在距已有的Cork观察井位1.0~2.4km处钻探一个进入基岩、进入第一个埋藏基岩脊的上升流区的新钻孔,可以对沿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西部是海底山脉整体广泛发育的地区,其中大多敷是沉没在l500m左右的平项山.“πЖOЙπEC决心号”钻探船第143和144航次对这些洋底的地质结构和发育史做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致力于俯冲带研究的首次大洋钻探探险(ODP185航次)将在马里亚纳海沟和伊豆-博宁岛弧完成。大洋板块的俯冲可以引起地震、海啸等灾害事件,也可以带来许多有益的产物,如矿床沉积。俯冲带是一种动力过程,即俯冲的海底和上覆地幔的原始物质进行再循环,并在最上部...  相似文献   

17.
李乃胜 《海洋科学》1996,20(3):3-14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自1983年以来,已成功地实施了66个航次的深海钻探作业,获取钻探岩芯逾100000m。在关于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海洋地壳的形成与发展,地壳流体循环和壳幔相互作用海洋沉积结构和古海洋学,地球大气圈、水圈、冰圈、生物圈的长期变化等众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8.
ODP2 0 6航次将是第一个多航次的计划 ,其目的是揭示上洋壳的完整剖面 ,这其中包括火山喷出岩、席状岩墙、辉长岩 ,以及这些岩石类型之间重要的地质过渡带。 2 0 6航次计划在东太平洋超速海底扩张期间 (~ 2 0 0mm/a)Cocos板块产生的 15Ma洋壳 (6° 4 4 19′N、91°5 6 0 6′W ;水深 36 5 5m)的顶部剖面钻取岩心 ,同时为以后的再利用打一个套管站孔。种种理由表明本站位是完成目标的最佳地点。首先 ,中轴低速带的深度即为大洋中脊岩浆房的深度 ,它随海底扩张速率的增加而减小。据岩浆房顶盖推断的低速带顶部被认为对应于正…  相似文献   

19.
9月21日,日本大洋钻探船“地球”号载着科学家离开Shingu港,执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第314航次———南海地震区域实验项目(图1)正式开始科学钻探。图1 IODP第134航次钻探位置日本是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震源主要来自太平洋的俯冲带。要理解地震如何发生、对地震作预报,必须研究引发地震的源头,监测太平洋板块在海底向下俯冲的运动。位于日本西南海岸的南海海槽,几百万年以来已经引起了多次大规模的地震和海啸,包括1944年和1946年历史上著名的大地震两次地震按里克特震级算分别达到了8·1级和8·级。科学家将从这一俯冲区采集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深海钻探将实现“零”的突破大洋钻探(ODP)及其前身深海钻探(DSDP).是地球科学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深海钻探15年(1968年—1983年),共完成96个航次,钻井取心累计98km,其研究成果为地球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大洋钻探1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