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建民  丁疆辉 《热带地理》2018,38(6):799-809
系统地梳理了2000—2016年中国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631个案例,归纳了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类型,包括撤县(市)设区、撤县设市、行政区合并、增设行政区、边界调整、隶属变更和建制升格7类,发现各种类型变更的背后都隐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特定的需求。详细分析了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数量和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具有时间上集中和空间上聚集相结合的特点,随着不同时期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战略导向不同,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构成和指向会随之发生变化;县级行政区划变更有着明显区域差别,经济发达和城镇化发育较高的地区是调整重点,城镇化导向突出;县级行政区划较多的省份变更频繁,减少了县和县级市数量;注重了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变革,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边疆地区发展。立足于空间治理,认为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和优化基本上围绕城镇化、区域发展、边疆治理和民族地区发展等战略的要求展开,代表了未来调整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旅游类兴趣点数据为基础,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郑州市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及便利度进行分析,为郑州市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郑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上表现为“北多南少、北密南疏”的格局,呈现出面状集聚和点状分布并存的局面,市辖区的旅游资源远多于其他区县;(2)郑州市旅游资源相对较分散,各类旅游资源主要沿“东南-西北”“东北-西南”的方向分布,且存在一定的向心性;(3)餐饮、酒店、交通等服务设施与不同城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匹配度不同,其中交通设施与旅游资源的空间匹配度最高,旅游资源倾向于分布在交通发达、食宿方便的区域;(4)郑州市旅游资源便利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城区连片,郊区分散”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3.
4.
“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的理论创新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开泳  陈田  刘毅 《地理研究》2019,38(2):195-206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央政府统治和管理全国各地的有效手段,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就“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论断进行多视角的分析,提出“行政区划资源论”这一全新的理论解读。分别从空间、权力、行政和政策角度探讨行政区划的资源属性,并从行政资源的空间配置、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权力资源的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的优化重组和政策资源的空间载体等多个角度剖析行政区划的资源效应,最后提出应当将“行政区划资源论”这一新论断积极应用至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规划、空间治理体系建设等实践领域,完善目前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的思路与要求,建立健全与国家发展战略及综合配套改革相适应的行政区划体系和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5.
Presented are the results from expedition-based investigations made by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y SB RAS, and an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economic indices of development of the Okinsky district (Republic of Buryatia), which made it possible to draw a preliminary conclusion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ecological tourism structure on the territory of Gornaya Oka and provide a rationa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rnaya Oka” natural park as a necessary and legislatively supported territory designed for rational and controlled utilization of tourist and recreation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6.
旅游地与主要游客市场的空间结构(距离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年内分布、日变化等时间结构。旅游地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季节性特征也是游客年内分布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7.
旅游目的地区域(TDD)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对旅游目的地区域(TDD)进行了界定。以"一日游"旅游行为基准给出了西安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即以250 km为半径,相当于单程旅行2.5小时的通达范围。并发现西安TDD对周边地区旅游客源产生了明显的截流效应。分析了主要旅游景点(3A以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呈现集聚分布,有利于旅游资源组团式开发。运用洛仑兹曲线,发现西安市出行的5条主要旅游路径利用强度存在严重不均衡。文章结论主要包括:TDD的核心表现为旅游区、旅游节(景)点和旅游路径三种空间要素,其中对旅游目的地区域发展影响较大的两个要素是高级别景区与旅游路径,二者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的规模、空间分布和旅游流向。随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推进,客观上要求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旅游热点地区要逐步打破地区壁垒,共同开拓市场,优化旅游景点组合,打造旅游精品群,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2012年底中国2424个A级景区(点)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方法(最近邻指数、样方分析、基尼系数和热点聚类等),对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了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借助耗费分配方法划分了4A级及以上景点的服务范围。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呈现聚集分布的特点,人文类景点的聚集度高于自然类景点;4A级及以上景点的聚集度低于4A级以下景点;4A级及以上人文类景点的聚集度高于4A级以下人文类景点。A级旅游景点在中国八大地理分区中的分布也呈现集中分布状态,空间分布的均匀度较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的影响,4A级及以上景点的服务范围表现为西部>东部,北方>南方的特征。景点的一级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德庆-阿拉善左旗一线的东侧;二级热点区由11个区域组成;三级热点区则主要由京津-中原-长三角组成。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于旅游地的研究多关注"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游客行为意向"的因果关系,却忽视了旅游地的游憩环境因素与其它变量间的关联机制,对于环境服务功能显著的生态旅游地尤为如此.以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为案例地,从游客感知的视角,探讨游憩环境、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及其行为意向等多维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了以游憩环境和游憩体...  相似文献   

10.
客源地分布的集聚特征是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现有客源集中指数不能横向对比及难以解释驱动因素的问题,论文提出了支持引入不同影响因子参数的客源地集中指数“tourCI”计算方法,建立了基于tourCI指数的客源地空间结构解释概念框架,给出tourCI的多维度描述方式和意义解析,以测算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客源地分布集聚特征。以大理古城位置微博签到提取的客源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政区维度的tourCI反映出云南省内本地客源对大理古城客源分布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省外客源分布相对均衡;基于距离维度的tourCI刻画了大理古城客源分布随目的地距离的变化规律,由近及远呈现“弱—强—弱—均衡”的指数变化模式;经济维度tourCI显示来自一线城市的游客高度集中在经济水平较高地区,来自新一线城市的游客分布相对均衡,其余城市的客源分布受经济影响较大。理论与实证研究证明了tourCI指数对客源地空间结构集聚特征及驱动因素具有较好的解析能力,有助于丰富旅游地理研究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国内旅游线路节点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旅行社旅游线路网络调查资料,本研究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江苏省国内旅游线路中的城市节点、景区节点、临时节点等三大类旅游线路节点配置特征。结果表明:(1)可以将进入江苏国内旅游205条线路中的26个城市节点分为3个全国旅游热点城市节点、6个全国旅游城市节点、6个长三角区域旅游热点城市节点、11个省内短途旅游城市节点,南京和苏州是最主要的门户型和离境型城市节点;(2)随着客源地距离的增大,进入江苏国内旅游线路中的城市节点和景区节点数量都相应减少,旅游线路景区节点分布的地域集中性增强,相应城市节点内部的景区节点选择差异性也增大;(3)对游客具有较大吸引力的临时节点主要包括地方知名产品的生产和购物场所,以及富有当地文化特征的历史街区、现代CBD等。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整合湖北旅游资源,运用图表法、空间计量分析法研究了湖北省125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与资源、行政区、交通、水系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旅游景区趋于集聚型分布,以武汉市为中心呈现出一定的集聚规律;绝大多数旅游景区属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各地市(州、林区)景区的数量和等级组成、空间结构特征不同;旅游交通网不够完善;旅游景区有较明显的沿长江及其支流分布的趋势。进一步探讨了湖北省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3.
陈妤凡  王开泳 《地理研究》2019,38(2):221-234
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对城市空间扩展产生了新的需求,撤县(市)设区是中国城市市辖区实现扩容提质的主要手段之一。以杭州为例,定量测度撤县(市)设区后杭州城区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一区划调整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通过撤县(市)设区,杭州城区的建设用地东扩趋势明显,萧山和余杭两区的建设用地新增面积和扩展速度均高于平均水平,且两地建设用地空间存在多中心集聚特征,成为新一轮的杭州建设用地扩展高密度区,城市功能不断凸显。总体来看,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是间接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通过引导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向,实现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向新设市辖区的转移和集聚,提供城市空间扩展的载体。撤县(市)设区后需要通过后续的城市规划修编、土地性质和权限调整、生产要素集聚与空间重组等路径,对城市空间扩张与空间演变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藏作为大尺度景观区域,旅游资源分布、景观格局、交通线路等具有遍在性和分散化特征,加之地形、海拔、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性和多变性,使入藏旅游流特征与其他类型地区截然不同,团队游、自助游的细分差异尤为显著.论文采集热门旅游网站入藏团队游和自助游线路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探讨入藏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与组织模式,为西藏区域旅游...  相似文献   

15.
Coastal-marine nature management is treated as a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two interrelated components: the coastal territorial component occurring in the coastal territory, and the coastal aquatic component occurring within the coastal aquatic area as well as the sea shores connecting them. The study revealed the components of the main and concomitant uses of natural resources which have evolved directly across the land and sea areas of mining of separate kind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having technogenic impacts on them. From a combin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s well as of spatial scales of the main and concomitant uses of natural resources on the coastal territory and in coastal waters, we identified the main types of coastal-marine nature management in the southern areas of Pacific Russia and in Northern Vietnam: different kinds of nature management including the utilization of the territory for industrial-residential and transportation purposes as well as for cultivation of rice and vegetable crops, extraction of building materials, other mineral resources, forest use, extraction of marine salt from the sea water, coastal fisheries, various forms of mariculture, marine recreation, etc. A fragment of the cartographic 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types of coastal-marine nature management is presented for the southern coastal areas of Pacific Russia.  相似文献   

16.
A rationale is given to the current importance of studying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longterm pollutants transfer from industrial centers of East Kazakhstan. Available data on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components by elements of polymetallic ores are presented. An additional study was mad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50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snow cover and in the leaves of black poplar on the territory of Altai neighboring the East Kazakhstan region. A weak acid character of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caused by increased sulfur content, is revealed. Annual flows of sulfur and nitrogen are estimated for the territory of the region. Distribution trends for chemical composition parameters of snowmelt and dust on the territory of Altai are determined. Two main groups of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 studied are identified, namely the rock group represented by rock-forming elements, and the ore group dominated by polymetallic ores. It is found that the territory of the region polluted by these elements looks like a tongue-shaped halo with the area of 30 thou km2 extended along the northeastern direction over more than 400 km, with an average width of 100–120 km. Within the halo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content of all the elements under study when approaching the territory of the East Kazakhstan regio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now dust on the territory of Altai is similar to the composition in the emissions from Kazzinc Metallurgical Complex in Ust’-Kamenogorsk which is supposedly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pollutants transferred to Altai.  相似文献   

17.
大香格里拉地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香格里拉地区指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的主体部分,行政上包括藏东南、滇西北、川西南。这里是世界 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中心之一,含有特别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实地调查和分析,本文将大香格里拉 地区现存的开发模式归纳成三类:明永模式、海螺沟模式和玉龙雪山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明永模式 比较成功,有利于自然保护和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几个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大部分都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景 区管理存在严重的体制问题,特别是行政权、经营权、所有权三权混淆;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国家作为 国有资源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同时建议国家人大常委会加强对世界遗产、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 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这一类遗产类景区的立法工作,并建立严格监督和管理体系,禁止采取企业化经营模式;尊重和 发挥传统的民族宗教信仰和禁忌在保护自然中的作用;积极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和监督;扶持和培育环境NGO, 提高民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大香格里拉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粤东北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其区域旅游资源组合层次,提出应从纵、横向上对粤东北山区进行资源的有机整合.基于五华县"山、水、泥"生态旅游资源组合优势以及客家文脉之旅的区域组合优势,探讨如何从客家文脉、资源布局、线路组织、产品开发、精品培育、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组合战略,促进五华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粤东北山区独特资源,盘活山区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骁鸣 《热带地理》2005,25(1):81-86
美国、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和香港郊野公园的行政管理体系,都基本上包含立法、决策、执行3个层次,并且各层次相互之间关系清晰、权责明确,确保了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和游憩利用的合理性。结合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现状分析,可以认为,在行政管理体系中缺乏对立法、决策、执行3个层次的不同功能和机构划分的考虑,导致了目前的管理权空洞化、管理空间重叠、局部管理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台湾地区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从 1972 年台湾地区实施 “国家公园法”以来, 目前已建立了六大国家公园, 对保护台湾岛的特有自然风景、野生动物和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 台湾地区国家公园还为发展旅游和研究生态学、地学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台湾有丰富的资源建立国家公园, 其规划除遵循国家公园的国际标准, 还针对台湾地区地景、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进行国家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台湾地区国家公园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资源调查与分析; (2) 自然保护与发展政策制订;(3) 国家公园系统规划; (4) 国家公园经营管理规划; (5) 旅游区规划与设施建设; (6)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解说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