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功能区划是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效途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提取遥感图像数据,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表明: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可以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功能亚区.该划分有助于为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灾害防治、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建设及经济发展分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物元模型,从土地利用潜力、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压力3个方面选取了15个评价指标对1987年、1998年和2006年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3个指标层极大程度地决定了绿洲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在1987年、1998年和2006年处于V3临界可持续性水平,并在3个时期呈升高趋势。土地利用潜力为先升后降,并在1987年与2006年隶属于V3临界可持续性水平、1998年处于V2较可持续水平;土地社会经济状况在3个时段呈持续升高,并分别处于V4、V3和V2等级;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呈持续降低,并在1987年处于V3水平,而随后两个时段均为V4不可持续水平。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7—2009年的实地调查资料,结合1958—2006年的5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从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典型绿洲的演变进程出发,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 a玛纳斯河流域人工绿洲快速扩张的影响,强调了保持绿洲适宜规模的重要性,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绿洲今后发展的方向。主要结论为:①近60 a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和绿洲分别以107.756 km2·a-1和122.401 km2·a-1的速度迅速增长,二者扩张的方向基本一致;②绿洲的快速扩张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地表水利用率超过90%,地下水过度开采并以0.5~1 m·a-1的速度下降,水质污染增加,防护林大量死亡,森林破坏严重,草地从1958年到2006年减少4 316.39 km2,土地荒漠化威胁严重等;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控制绿洲规模,适度开采地下水,转变产业结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是今后本区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玛纳斯河流域地貌与地下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研究地貌和地下水的特点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水文地质单元的界线明显与地貌单元的界线一致,地下水的类型、贮存和循环方式受地貌单元的控制。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貌单元内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厚度、密度和裂隙等决定了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和循环方式。  相似文献   

5.
玛纳斯河流域山前平原地下水资源分析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以玛纳斯河流域山前平原为例 ,论述我国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资源特点和组成 ,即地表水 -地下水联系密切、转化频繁。在已建立的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的基础上 ,进行地下水均衡分析 ,得出研究区多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 5 9816× 10 4 m3/a、可开采资源量为 396 90× 10 4 m3/a、地下水可利用量为 44 6 90× 10 4 m3/a。给出了不同水文地质分带的地表水 -地下水转化关系和转化量 ,预测需水量以每年 1.5 6 %~ 2 .17%的速度增长情况下 ,到 2 0 2 0洪积扇的中上部地下水位下降幅 2~ 5m ,而在溢出带以下下降小于 2m ,含水层的贮存量累计减少了6 85 0 0 .88× 10 4 m3。提出了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模式 ,并将研究区分为 4个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 :冲洪积扇上部地表水利用区、中部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冲积扇缘井泉灌区和冲积平原井渠并灌区。  相似文献   

6.
朱磊  刘雅轩 《干旱区地理》2013,36(5):946-954
近几十年来,玛纳斯河流域以耕地面积过度扩张、山区林地与草地退化为代表的一系列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已对区域生态安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构成了威胁。通过利用遥感影像与GIS方法,以沙湾县和农八师垦区为研究区,定量评价了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适宜性,并将其与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作为主要约束条件,建立元胞自动机模型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了空间优化。结果表明:(1)1976-2012年,研究区耕地面积显著扩张,增加的耕地主要由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转换而来;林地面积净减少幅度达65.90%,转出林地中有58.33%转换为耕地;草地净面积在研究时段内虽略有增加,但仍有6.352×104 hm2的草地转换为耕地,占草地转出总面积的66.03%;(2)耕地、林地和草地适宜性等级处于I级(很适宜)和Ⅱ级(适宜)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9.74%、70.23%和59.82%;(3)优化后,区域内耕地、林地和草地三者的比例由原来的6.04∶0.39∶3.57调整为4.03∶0.99∶4.98。优化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耕地的扩张,提高了林地、草地所占比例,有利于该区域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传统的SWAT模型模拟干旱区山区流域径流过程,无法准确反映流域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基于中国地面日值格点数据集,运用分布式水文模型MIKE SHE模拟了1991—2015年间玛纳斯河流域水文过程.选取模型效率系数(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coefficient,NSE)、确定系数(R...  相似文献   

8.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水在干旱区维护生态和发展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水资源的形成、转化和消耗,主要取决于大地貌类型。本文以大地貌类型为单元,将玛纳斯河流域划分为3个生态经济功能区;即南部天山草原森林牧林矿产区,对应为径流形成和水源涵养区;中部玛纳斯河平原农业和城镇绿洲区,对应为径流消耗和转化区;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态保育沙产业区,对应为少流和无流区。在3个一级区划内,再根据中地貌条件、生态系统类型、产业结构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划分二级区,共分为9个。分别论述了各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各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为分区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只有把玛纳斯河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实行以水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以山区的综合治理为基础,以发展绿洲经济为支撑,以防治荒漠化的扩大为保障,才能使其良性互动,实现和谐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62,自引:5,他引:62  
靳诚  陆玉麒 《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通过ESDA相关分析,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在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上,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罔状空间结构,且不断的向东南方向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存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热点区域切换频繁,没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江苏经济空间格局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在不断降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小,而东南-西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最大.最后,将江苏省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和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0.
采用1996—2008年江苏省各县(市)人均GDP经济指标,计算并分析江苏省县域单元经济发展整体空间特征,描述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理论,定量描述自1996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单元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县域经济发达的区域周边县域经济也往往较发达,反之亦然,并且空间发展格局呈现显著的集聚模式,且集聚态势越来越明显。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并成为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而苏北地区则成为圈状结构的外围地带,且这种空间格局的分布状态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对不同年际Moran’sI和LocalMoran’sI的计算与分析也较好地揭示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空间是地理学最基本的概念,空间学派已成为现代地理学四大学派之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空间研究历史早,理论体系相对完善,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区域空间研究历史脉络的梳理,把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研究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提高阶段。并对我国区域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我国区域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中,区域空间理论与方法研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最后,作者对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和现状研究不足进行了总体评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空间思维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1990~2004年中国341个区域单位人均GDP增长速度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揭示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发展差距的演变过程.分析结果表明,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必须强调空间因素的重要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研究,而且可以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但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文章分析了广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特征及形成原因,并对全省21个市外向型经济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类型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变差函数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差异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靳诚  陆玉麒 《地理科学》2011,31(11):1329-1334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运用空间变差函数分析了1978年、1988年、1998年和2008年4个时间断面的发展差异演化。研究发现:①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受上海的辐射作用不断地增强;②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经济分布差异明显;③在全方向上的均质程度越来越低,更多的差异体现在中观、宏观尺度,而微观尺度上空间差异变的越来越不明显;④东南—西北方向差异最大,东西方向的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将长江三角洲发展差异演化因素归结为3个方面:历史基础、经济区位和区域发展政策。历史基础、经济区位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内在因素,而区域发展政策则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外在推力。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44  
马晓冬  李全林  沈一 《地理学报》2012,67(4):516-525
基于江苏省2007/2008 年SPOT卫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韵律测度等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划分了地域类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由沿江地区依次向北、向南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其整体分布与地貌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规模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规模普遍偏小,小村庄的规模差距较小,规模大的村庄比重小但是差距大;乡村聚落规模分布具有低值集聚的特征,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哑铃状”结构,即江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大,而中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在形态格局空间变化上,通过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和沿海与沿运河地区的5 条样带的格局指数测度,发现苏中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复杂程度高于苏北和苏南地区,沿海地区的高于沿运河地区;苏南、沿运河地区的乡村聚落具有较好的连接性;5 条样带的乡村聚落规模分异均比较明显.最后,通过构建乡村聚落形态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江苏省乡村聚落划分为8 种类型:徐连岗岭低密度大团块型、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沿海垦区高密度条带型、苏中圩区中密度弧带型、江南平原中密度小团块型、湖荡岗地低密度散点型、宁眙丘陵团簇状散布型、里下河低密度团簇型.  相似文献   

16.
缩小区域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目前,区域差异研究普遍采用人均GDP指标,容易忽视大量流动人口的影响。基于此,构建了一个耦合人口和空间因素的新指标——人.地均GDP。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得出,新指标不仅能更客观地描述区域发展差异的动态演变过程,而且能避免地方政府在现有考核指标下容易出现的各类政策偏差。最后,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实现人口和空间双协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石羊河流域沙漠化土地分布看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薛娴  王涛  姚正毅  彭国川 《中国沙漠》2005,25(5):682-688
石羊河流域沙漠化状况的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表明:(1)2000年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沙漠化土地总面积7711.91km2,沙漠化类型主要表现为耕地沙漠化、草地沙漠化和沙丘活化、流沙入侵,其中下游以沙丘活化和流沙入侵为主,中游以耕地沙漠化为主;(2)下游民勤地区已经发展到了沙漠化过程中的顶级状态,中游地区沙漠化土地则多处于正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研究区沙漠化土地分布状况的分析,初步得出结论: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区域间不合理的资源分配是下游地区沙漠化的根本原因,而中游地区的环境退化又是下游地区沙漠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系统分析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马国军  林栋  王万雄 《中国沙漠》2009,29(5):1003-1007
对石羊河流域1995—2005年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压力巨大,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机制和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模式,通过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等各用水部门之间协调,使整个区域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从而达到最大供水效益。研究表明,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使得发展林业对水资源的压力巨大,为显著减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压力,应优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次发展第二产业、畜牧业和林业。科学分配各产业、各部门的供需水量,实现流域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建省以来,海南经济快速发展.在分析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建省初期和当前县(市)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数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增强,海口、三亚、琼海、东方、儋州等5市已发展成为海南经济的增长极,县(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优势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