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玲  谢正观 《干旱区地理》2007,30(2):301-306
干旱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强烈受制于区域特有的自然地理、资源、土地类型等自然约束条件,它们是人口、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的地理基础。干旱区城镇体系构建的优化模式选择,应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区域的范围大小。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贯彻非均衡发展思想,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开发区,构建合理的“集聚型城镇体系”是符合干旱区的最佳选择。结合阿拉善左旗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进行分析,提出其未来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应该坚持非均衡发展与优势区位优先开发的道路,通过功能分区、“轴线”的打造、“极点”的快速壮大加快空间集中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运用分形理论,以典型干旱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县域城镇体系──定西县为例,对其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其等级规模结构比较松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城镇首位度大,中间城镇缺失;城镇体系呈明显的线状分布,主要城镇均分布在几条地理要素上,即祖历河流域和陇海铁路、国道312线,交通网络不畅达,各城镇之间联系不紧密。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城镇体系结构优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地理》2005,28(6):769-769
2005年12月15日12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之西部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新疆绿洲城镇地域系统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乌鲁木齐大都市圈整合研究”两个课题组成的“新疆城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属干旱、半干旱区城镇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成果鉴定,研究水平总体上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4.
根据干旱区城镇区域的特色,干旱区城镇在进行主导产业的选择时必须遵循生态保护原则.依据此原则,以新疆干旱区城镇鄯善县为例,在数据较易获取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干旱区城镇进行主导产业选择的Weaver-Thomas模型及其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  相似文献   

5.
山前洪积扇面小城镇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环境变化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境内罗山山脉东坡洪积扇上坐落城镇韦州20a城镇化发展过程与区域环境变化关系的初步实证研究。认为在干旱及半干旱区山麓环境下,城镇化与区域环境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原始资源掠夺型的城镇化如超越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环境承载阈值将会导致区域环境的迅速恶化。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土壤资源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综述了干旱区土壤资源在全球的分布和特征,回顾了土壤分类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展望了干旱土纲的发生和分类研究进展和趋势;评述了在土壤分类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壤资源评价方法和现状,指出了未来干旱区土壤资源评价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与潜在发生范围的确定   总被引:45,自引:6,他引:45  
兹龙骏  吴波 《中国沙漠》1997,17(2):107-111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规定,运用Thornthwaite计算可能蒸散量的方法作出了第一张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分布图,首次确定了中国荒漠化的潜在发生范围。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约3317032.2km2,占国土面积的34.6%,分布于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70个县(市、旗)。其中亚湿润干旱区总面积为751161.9km2,占国土面积的7.8%;半干旱区总面积为1139214.2km2,占国土面积的11.9%;干旱区总面积为1426656.1km2,占国土面积的14.9%。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干旱区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方略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王让会  叶新 《干旱区地理》2001,24(2):152-156
中国西部干旱区干旱缺水,荒漠化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33万km^2,年侵蚀模数一般在2000-9000t/km^2。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的沙质荒漠化面积由1959年的1371.22km^2发展到了1996年的1494.29km^2,平均年增长率为0.24%,西部干旱区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及造成的损失在逐渐增大。通过多种措施保障干旱区的生态安全,是西部干旱区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资金筹措、技术保障、建设模式、总体效益及管理形式等方面制订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华蓥市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制约华蓥市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城镇凝聚力不强,城镇彼此联系不密切;城镇体系结构初具形态,但不够完善;城镇体系职能等级结构松散,缺少有序的分工协作;城镇发展迅速,但呈现出无序的状况,空间分布零散。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城镇体系结构调整的具体方案和完善城镇体系结构的措施,使华蓥市城镇能够形成规模等级结构层次分明、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分布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实现华蓥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该文将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经济、人口、地域空间及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四个方面,选择出一整套相应的刻画指标,并以陕西省为例对其各地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总体水平排序及发展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地区间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差异首先体现为总体水平的明显差异,总体水平最主要取决于单位空间非农经济活动强度、城镇规模及基础设施水平;而更进一步的差异则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和城镇人口分布结构上,其中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城镇体系完善程度及小城镇发育水平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无尺度结构的苏南乡镇公路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伟忠  杨桂山  甄峰 《地理研究》2007,26(5):1005-1012
从图论视角建立区域尺度乡镇公路网络图,并基于节点度D提出等级节点度Dr及规模节点度Dp。从无尺度结构视角,运用D、Dr、Dp指数及数理统计方法描述苏南乡镇公路网的异质结构,结果表明苏南乡镇公路网D并非无尺度结构,但其Dr和Dp符合无尺度结构。利用SPSS相关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发现Dp与D相关性小,但与Dr相关性高且空间对应明显。乡镇Dp-Dr的互动机制空间显示为"核-带"式区域乡镇发展模式,这种开敞组团格局有利于区域发展与保护双赢,由此建议苏州、无锡和常武地区控制乡镇密集分布,集中合并乡镇,适当限制高级公路发展;南京、镇江及金坛、溧阳地区加强高级公路地"带"乡镇的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12.
鲍超  方创琳 《中国沙漠》2007,27(4):704-710
加快西北干旱区的城市化进程,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主要取决于驱动力和制动力的大小。通过西北干旱区典型绿洲城市武威和张掖的城市化水平、用水总量、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用水效益、人均用水水平等变化过程的定量分析和比较,发现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约束作用,水资源约束力是导致城市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城市化水平与水资源利用关系对数约束模型的推导与分析,发现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之间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可作为定量识别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根据实际拟合结果,水资源对武威市城市化进程的约束强度为0.937,属于极强约束类型;对张掖市的约束强度为0.438,属于较强约束类型。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湿地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黑河中游湿地资源丰富,是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十分优越。以黑河中游湿地即张掖市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旅游资源条件进行评价;结合生态安全理论,以保护性开发为基础,提出功能分区、生态旅游产品导向和社区共管模式结合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最后,提出黑河中游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的举措,以期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实现黑河中游湿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常熟市城镇用地扩展分析   总被引:75,自引:5,他引:70  
以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GIS为分析手段,通过扩展面积、扩展强度指数、分维数指数以及相关用地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重心坐标详细分析了常熟市建设用地(城区、城镇以及独立工业用地) 的时空特征,揭示了我国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规律,分析了引起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 撤并的建制镇镇区扩展强度远低于建制镇,但用地没有萎缩;(2) 建设用地加速扩展,但不均衡,分散格局没有改变;(3) 以市区为中心,以新港镇为副中心的城镇工业带和镇区连绵区正在逐渐形成;(4) 用地扩展从中心城区及周边为主,开始向沿江区域拓展;(5) 经济发展的速度始终是常熟市区各研究时段用地扩展的主导影响因子,相关政策指引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贯穿于常熟城镇用地扩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古镇类旅游地的商业同质化是该类旅游目的地同质化的主要表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地的经济发展,但也影响到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导致了目的地商业经营的无序局面。论文以大理古城为例,通过编程获取大理古城内部的街景图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识别出街景图像中的店铺标牌文字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指标模型,对案例地商业同质化进行测度,探讨了古镇旅游地商业同质化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论如下:(1)大理古城总体商业同质化的空间分布呈现核心—外围特征。商品经营型店铺在旅游核心区的商业同质化程度高,表现出街道分布的特点;而服务经营型店铺在旅游外围区的商业同质化程度高,表现出街区分布的特点。(2)旅游资源分布、规划调控、区位条件和资本介入是导致商业同质化的主要因素,竞争和聚集是形成商业同质化的2种主导机制。(3)利用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等技术提取街景图像中的店铺标牌文字信息,将同类型店铺的重复数量和集聚水平作为指标构建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能够实现对古镇旅游地商业同质化的空间测度。该研究的数据处理方法与模型构建方法可丰富利用街景图像进行的社会景观研究,相关结论可为古镇旅游地的管...  相似文献   

16.
马琪  刘康  刘文宗  李婷 《地理研究》2018,37(1):158-170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是威胁区域生态安全的首要因素,生态保护红线划分应切实以保护水资源安全供给为根本。以干旱半干旱区“多规合一”试点地区榆林市为例,通过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价,以水资源约束为核心,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与划分方法。结果表明:① 榆林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6998.59 km2,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39.60%;其中水源涵养功能红线面积5147.15 km2,秃尾河、榆溪河、芦河、无定河上游是水源涵养核心区域,产水总量高达34.57×107 m3;丘陵沟壑区和风沙滩区植被覆盖较高的区域生态功能极为重要,其中12.38%和23.25%的国土面积分别提供了50%以上的水土保持功能和防风固沙功能。② 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红线和禁止开发区红线主要分布于西北风沙滩区;南部沟壑区以水土保持功能为主,红线类型较单一。因此,西北风沙滩区的生态保护对榆林市生态安全维护更重要。研究结果可为“多规合一”各类规划间相互矛盾的有效化解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其他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高速公路道口地区为视角,通过对道口地区镇域体系形成的动力系统的分析,揭示了道口地区镇域体系演化的不同阶段,并以杭州市瓜沥镇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认为高速公路道口地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获得了先发优势,同时,受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的双重影响,道口地区的镇域体系的发展演变将经历雏形期、发展期和成熟期3个时期,并且整个镇域体系将实现从"低水平均衡—不平衡—高水平均衡"的周期性的反复演变。  相似文献   

18.
酒泉、嘉峪关地域城镇系统的空间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志刚 《地理研究》1999,18(1):87-95
受干旱区自然地理、人口发展与分布等特殊条件的制约,酒泉、嘉峪关地域城镇系统的空间规模结构呈现“中小市镇、多中心”的特征。针对这种状况,空间规模结构的研究和规划,应注重建构多中心的地域城镇系统,带动地域整体发展要促进相邻城市间、城市与境内或周边单位间的空间关联及与近郊集镇的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应突出酒泉-嘉峪关复合城市的中心地位,强化敦煌市的规模和职能,保证玉门市区持续发展并尽快发展玉门镇,积极发展其他小城镇。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而“三角增长极”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空间保证。构造新疆西部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长极──口岸经济特区,可以填补新疆一级“三角增长极”的西部空白,完善我国二级“三角增长极”空间结构,对新疆经济和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园林绿化树种选择及综合性能数量化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辛红兵 《中国沙漠》2004,24(6):773-778
树种选取是城镇实现"绿化、美化、净化、香化、彩化"和持续发展的前提, 对于干旱沙区的城镇更为重要。现依据"适地适树、结构自然、突出特色、丰富多彩、功能优化"的原则, 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判和选择确定甘肃河西城镇绿化的基调树种12种、骨干树种41种、一般树种54种、边缘树种47种。基调树种中有常绿乔木2种、落叶乔木7种、落叶灌木1种, 属于乡土树种的7种, 外来树种近占一半; 骨干树种中有常绿树种3种(乔木1种)、落叶乔木24种、落叶灌木14种, 属于乡土树种的14种, 外引树种占其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