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俊 《广西气象》1995,16(2):15-16
通过对1980 ̄1993年7、8月化北槽活动与广西强降水过程特征的统计分析,据西风指数确定环流背景,并得出过程结束类型,对预报服务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尹恒 《湖北气象》2004,23(3):3-6
2003年8月9~15日十堰市出现了一次降水集中、持续时间长、局地降雨强的阴雨天气过程。该文对这次天气过程的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天气形势、主要影响系统、动力条件等进行了重点分析,为十堰市局地强降雨和区域强降雨预报的差异性提出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3.
华北夏季强降水的水汽来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梁萍  何金海  陈隆勋  李薇 《高原气象》2007,26(3):460-465
利用1980—199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6~8月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特征,并着重对暴雨发生的水汽来源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降水中心区与其夏季平均降水中心区的位置一致,且暴雨降水量占整个夏季降水量的主要部分。对暴雨日及其前4天水汽输送的逐日变化、异常特征及水汽输送的相关分析发现:来源于西太平洋及高纬西风带的水汽输送对华北暴雨产生有重要作用,而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对暴雨也存在一定的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顾华 《气象》2005,31(11):89-93
8月份,全国大部地区月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辽宁、湖北、吉林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暴雨洪涝灾害;西北东北部及内蒙古、黑龙江、湖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黄淮、江淮、四川盆地及鄂、湘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阴雨寡照、低温天气.月内,台风麦莎和强热带风暴珊瑚在我国登陆,造成浙、苏、鲁、沪、闽等地损失严重;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5~2009年5月下旬~6月底Micaps每天08时850百帕天气图、江门地区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CEP4次/d的1°×1°FNL全球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南海中北部南海季风槽的生成、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其与江门沿海地区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南海中北部建立并影响江门地区的南海季风槽其环流特征和物理结构与有关文献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3种环流形势下会生成南海季风槽,即热带气旋消亡期、西南季风与副高西南侧偏东风辐合及热带辐合带在西南季风的加强冲击下出现曲折时。南海季风槽在南海中北部建立、珠江口西侧为瓶颈出口,江门沿海地区将出现中尺度的强降水,局地出现特大暴雨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6.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对华北盛夏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1958~2002年NCEP/NCAR 500 hPa冉分析资料,分析夏季逐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110°~130°E、20°~50°N区域脊线活动情况.发现盛夏(7~8月)副高在588 dagpm以上、脊线在30°N以北的日数与华北降水有大范围正相关区,中心相关系数0.561(显著性水平为0.001).分析发现西太平副热带高压越过30°N的初日(连续3天副高脊线越过30°N的首口)早晚与华北盛夏降水量显著相关,初口与华北盛夏的平均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385,即副高北上早华北盛夏降水多,反之副高北上晚华北盛夏降水少.110°~130°E区域副高脊线越过30°N的日数和初日能更好地描述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乃至我国东部盛夏降水的关系,对实际业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敏妍  管勇 《广东气象》2007,29(B12):41-44
就2003年6月27~28日的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强降水过程展开论述,并提出几点预报意见。分析认为:前汛期的强降水过程通常以锋面低槽为主,但2003年江门市前汛期强降水过程偏少,只有3次,其中6月21~22日和27~28日两次连续的强降水过程其机制非常相似,都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在加强的过程中,遇上西风槽从高原南下东出,纬向环流中两个不同属性的系统相遇,形成西南急流并产生剧烈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的强降水,落区往往在副高西北缘西风槽前。  相似文献   

8.
华北盛夏旱涝的环流型特征及其在初夏的预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中应用NCEP/NCAR 500 hPa逐日资料对影响华北盛夏旱涝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给出了盛夏旱涝分别与“西高东低”和“东高西低”流型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初夏与盛夏的环流演变特征,得知若在6月500 hPa华北出现异常增高过程时,则盛夏多出现“西高东低”流型,华北少雨;反之,6月华北出现异常低压过程时,盛夏多出现“东高西低”流型,华北多雨。6月华北高压区环流特征与盛夏的环流型相关系数达0.597,与华北中部盛夏降水相关系数为0.562,为初夏进行盛夏旱涝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依据。以此为根据建立了初夏对于天津盛夏降水短期气候预测的经验方法,在2002—2004年的业务应用中预报趋势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天津盛夏降水趋势与初夏华北高压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初夏(6月)的天气气候演变,预测盛夏(7~8月)的短期气候趋势,一直是急需解决的难题。文章揭示了自1958年以来天津盛夏降水趋势与初夏时节临近地区上空的环流特征之间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初夏华北高压强时盛夏天津降水偏少,反之盛夏天津降水偏多,不仅逐年的对应关系显著,而且变化趋势相反,转折时期也一致。初步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天津(华北)盛夏多雨和80年代至今天津(华北)少雨的物理原因。以此为主要根据建立了初夏对于盛夏天津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1998~2003年连续6年预报正确。  相似文献   

10.
11.
对9607号热带气旋槽强降雨的特征分析表明,发育完整的热带气旋槽及该热带气旋减弱后的高空低涡西移入桂,是形成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基础;而与热带气旋槽伴生的桂西低压和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是形成这次强降水增幅和异常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引入模糊数学理论,根据计算得到的模糊等价矩阵,用关系系数进行分类,从而较定量地揭示了我区北部盛夏(7—8月)各站间强降水过程的相关程度.  相似文献   

13.
华北盛夏降水年代际变化与南半球环流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个台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华北盛夏降水与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关系。结果表明,华北盛夏降水和马高、澳高在年际变化尺度上都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存在年代际变化,并重点分析了与华北盛夏降水年代际变化相对应的南半球环流异常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02年8月湖南致洪强降水过程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2年8月的常规观测资料,1°×1°的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1°×1°的云顶黑体亮度温度(TBB)逐时资料,水利部发布的2002年5~8月水情资料,以及1960~1997年中国315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2002年8月中下旬湖南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发生原因以及致洪强降水进行分析.发现:(1)2002年8月受12、14号台风影响的湖南南部大暴雨和8月中旬持续高空槽前的大面积强降水,是引起8月中下旬湖南严重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之一;(2)2002年4~5月以及梅雨期湘南地区的强降水使得土壤水份饱和,江河湖库维持较高的水位,导致8月上中旬先后3次强降水过程产生的雨水只能作为径流流入洞庭湖水系,使洞庭湖水系的来水与长江上游的洪峰来水遭遇,造成8月中下旬洞庭湖水系的严重洪涝灾害;(3)8月上中旬的强降水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十分活跃,而MCS的发生、发展又与有利于出现对流活动的大尺度环境场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川西高原强降水及西南涡的分析,阐述两者之间联系,并对西南涡的定义、种类和形成、演变、移动路经、预报着眼点进行了讨论,目的在于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气象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MM5V3.6模式对2005年4月25日一次典型的西南涡影响下的广西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MM5V3.6模式对于这次强降水过程具有比较强的模拟能力,能较为准确地模拟出强降水及其系统的发展演变,为更深入的探讨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动力协调资料。  相似文献   

17.
对广西 195 9- 2 0 0 0年盛夏极端最高气温≥ 35℃及≥ 37℃总日数与平均气温≥ 30℃总日数进行气候分析 ,发现 :各级别最高气温总日数 7月份 90年代比 6 0~ 80各年代均明显偏少 ,而 8月份 90年代比 6 0~ 80各年均明显偏多 ;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总日数具有减少趋势 ,而 8月份各级别最高气温总日数具有增多趋势。 7月与 8月极端最高气温≥ 35℃与日平均气温≥ 30℃总日数 ,分别由 1990年以前的多日数期向少日数期转变和由 1989年以前的少日数期转多日数期。广西盛夏高温总日数偏多年份与偏少年份 5 0 0 h Pa环流场存在明显的差异 ,5 0 0 h Pa高度场有较明显的 10 a尺度变化 ,而这种 10 a尺度的环流异常变化是造成 90年代广西盛夏 8月份高温总日数偏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副热带高压的东退南落及高原小槽东移发展是形成9516(Ted)强降水过程的主要环流因素。大气低层的中尺度辐合线是诱发暴雨雨团生成的基础,有关物理量场分析表明了这次强降水过程的一些中尺度特征,这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强降水与海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秋雪  康岚  蒋兴文  刘莹 《气象》2019,45(6):811-819
利用四川盆地1666个站点2011—2015年4—10月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降水特征与海拔高度的变化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1)汛期总降水量、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降水量与雨日随海拔的增长方式并不相同,降水量显著增长区主要集中在200~1200 m,当海拔超过1200 m时降水量迅速减少;大雨日及暴雨日在海拔超过1200 m后也迅速减少。(2)盆地西北部、西南部沿山一带的暴雨日主要由强小时雨强贡献,而盆地东北部的暴雨日主要受持续性降水影响。(3)四川盆地复杂地形对降水的日变化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小时雨量及短时强降水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均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提前,而短时强降水首次出现时间则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推迟。  相似文献   

20.
利用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GFS (Globle Forecast System) 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卫星TBB资料等分析2013年8月23—24日发生在湖北江汉平原的强降水机理。结果表明:23日傍晚登陆的热带低压"潭美"(1312)南北走向850 hPa倒槽在江汉平原上空停滞,江汉平原西部宜昌站与东部武汉站低层都是暖平流,但高层只在武汉出现冷平流,江汉平原先后受到两个α深对流云团影响,短时强降水站次较少、降水量较小。24日傍晚冷空气从黄河下游南侵,850h Pa倒槽在江汉平原顺时针旋转为西南至东北走向,豫鄂之间925 hPa相当位温锋区加强。宜昌、武汉都是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宜昌静力不稳定与可降水量加大,武汉维持静力不稳定与大值可降水量,两站风的垂直切变减小,这些促使江汉平原湿对流发展。江汉平原β尺度对流云团多次合并形成一个α深对流云团,短时强降水站次较多、降水量较大。短时强降水落区与850 hPa倒槽位置关系密切。定量诊断结果表明,纬向风地转偏差科氏力促进850 hPa鄂西南24日20时以后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倒槽向西移出湖北;但南北风的平流项与对流项却一直不利于鄂西南地区南风增加,它们是"潭美"低层倒槽滞留江汉平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