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纪人赵志新  许志琴石井紘 《地质论评》2004,50(5):537,542,553-537542553
地球科学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综合科学。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及解决人类所面临着的环境、资源、防灾等科学问题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大陆、大洋科学钻探工程研究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成为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中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2.
辉煌的历程 光荣的任务: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以及对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巨大调节作用而成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时代,海洋已成为当今社会极为关注的领域。无论是政界首脑还是社会有识之士都一致认为,海洋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海洋资源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在保护和优化海洋环境的  相似文献   

3.
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这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为:“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为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供应、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问题,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运用了多种手段不断加大对地球深部的探索与了解。关注、了解我们地球家园的深部,正在成为人类保护地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4.
徐纪人  赵志新 《地球科学》2006,31(4):557-563
地球科学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当前, 如何克服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噪音干扰, 提高观测的信噪比, 成为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开展深井观测是解决地面噪音干扰的主要途径.近年来, 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以及解决环境、资源、防灾等科学问题的需求, 世界大陆、大洋科学钻探工程研究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飞速发展, 并取得了初步的观测研究成果.本文介绍了世界各国在深井长期观测方面的最新进展, 展示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江苏东海现场开展深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的方案及其观测研究前景.东海深井长期观测站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无地面干扰的综合性深井地震、地球物理实验观测站, 它是实现我国“入地”科学计划的重要基础, 将开创我国21世纪地球科学观测研究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地球科学发展的生命之翼——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中伟 《地质通报》2003,22(8):631-636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化产业在人类社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出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据报道,20世纪90年代末某些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了制造业产值,有些国家还明确提出“将科技作为文化,作为人们的社会活动”[1]。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很可能作为一个分支产业而活跃在社会发展的舞台上,因为拯救地球将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主旋律。拯救地球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庞大的综合的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地球上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地球科学文化,需要以地球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内涵的文化推进人类社会向前迈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  相似文献   

6.
从海洋内部研究海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百年来,人类总是从海洋外面——在船上或者岸上研究海洋。随着技术的最新发展,人类现在可以从海洋内部来研究海洋。简要讨论了海底观测系统和活动观测平台为各领域的海洋研究提供的空前机遇,并指出中国发展海洋科学必须对这一新趋势给予密切注意。  相似文献   

7.
吕克解  周小刚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0):1097-1100
地球系统科学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地球整体结构、特征、功能和行为,研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机理的科学。对地观测、探测与分析技术的发展是地球科学创新思维来源的技术保障,同时对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21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将更加重视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地球系统观测、探测新原理与新技术”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十五”优先资助领域。回顾“十五”期间的资助情况,探讨该领域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将有利于“十一五”对该领域资助工作的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自适应海洋观测”指固定或移动的海洋观测平台能够根据海洋环境和信号的变化,自主调节测量和运行参数,获取最关键的海洋信息.自主水下航行器运用自适应检测和采样技术,在研究上升流锋面等实验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观测准确度和效率.一个海洋观测系统的综合效能,取决于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的功能互补以及自适应观测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9.
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防灾等科学问题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大陆、大洋科学钻探工程研究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初步的观测研究成果。本文介绍了日本、德国、美国在深井长期观测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成果,结合中国现实情况,展示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江苏东海现场开展深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的初步方案及其观测研究前景。该深井观测站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无地面干扰的综合性深井地球物理和流体长期实验观测站,预期可以获取客观真实的深井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开创中国零干扰条件下地球科学观测研究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地球年。今年4月22日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同国际地球年中国行动的主题一样——“认识地球,和谐发展”。目的就是向社会公众普及地学知识,使公众深刻认识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形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这个全人类共同讴歌地球母亲、保护资源环境的日子里,我们更加期盼真切地认识地球,尊重地球,保护地球,善待地球,祝愿我们人类能够和古老的地球一起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1.
今年 4月 2 2日 ,是第 34个“世界地球日”。当天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与上海市地质学会按国土资源部的部署 ,在人气极旺的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举办主题为“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的大型科普宣传和专家咨询活动 ,隆重纪念这个人类共同的节日。10时许 ,广场上空彩球高悬 ,“善待地球 ,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 ,造福子孙后代”等大幅标语格外醒目。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 13块展板布置在广场中央。投影大屏幕上连续播映《国土的隐患》、《饮用消费说矿泉》等科普教育片 ,同时两侧滚动播放第 34个“世界地球日”的标语口号。展版…  相似文献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计划”自2001年启动以来,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区域环境演化、陆地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承担“西部计划”项目数据产出的收集、管理、集成,并面向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的各个领域提供科学数据服务。“西部数据中心”的总体框架是以“西部计划”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科学需求为导向,建成以数据共享、知识积累、合作交流和数据科学为主要内容的集成平台,为“西部计划”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成果的综合集成及地球科学发展的长远目标服务。以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集成针对西部环境与生态现状与变化的基础背景数据、环境与生态观测数据、模型数据集、数据工具及数据文档;并以完全与开放的数据共享原则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数据服务。目前,“西部数据中心”已完成了数据共享平台、知识积累平台与合作交流平台的开发和集成,初步形成了科学数据平台,整理并发布了大量的西部环境生态科学所需的关键数据集。  相似文献   

13.
原位观测技术在生物海洋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的生理生态响应和宏观的生态过程及其变动机制等方向的研究中得到迅速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对海洋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不同时空尺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包括原位光学检测技术、水下显微摄像与自动化鉴定技术、水下流式细胞技术、分子生物传感器等新型原位观测技术,拓宽了各类型观测平台的研究对象范围.重点阐述生物海洋学原位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应用实例及其在立体海洋观测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卫星测高仪能快速、全天候、全球进行观测,因此成为海洋观测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叙述卫星测高仪的发展规况和工作原理, 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测定大地水准面、反演地球内部构造、海洋面测量、海流探测以及海洋雨图测量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上海国土资源》2007,(2):F0002-F0002
2007年4月22日,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地质学会和上海市长宁区房地局在上海市中山公园米兰广场举办“第38个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善待地球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的家园,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升油、一粒米。  相似文献   

16.
对板块构造的一些不同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质》1993,(7):31-32
我在学校听老师说:“当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是地球科学的一次重大革命,地学中的分支学科几乎都在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进行修改补充.”但读了贵刊1992年7期夏之秋  相似文献   

17.
今年4月22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每一年的4月22日,我们都会怀着敬畏的心情,隆重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互相传递一种理念: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守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今天,面对工业文明鼎盛、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的现实,我们向社会郑重呼吁: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前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2个极为重要的研究主题,也是CNC IGBP当前开展工作的2个核心。一方面,人类受到来自变化中地球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亦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率影响着地球系统。人类社会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如何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变化的环境,即人类如何可持续地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21世纪初全球变化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1 国际全球变化总体趋势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海王星”是世界首座海洋观测网体系,它将覆盖整个东北太平洋区的胡安·德富卡板块,揭开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它通过主干动脉光电缆连接位于5个汇结端上的仪器设备,对海底进行长期实时观测,并通过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存档系统,实时传输观测数据,供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们免费使用.加拿大“海王星”海底观测技术主要应用于观测海底火...  相似文献   

20.
地球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在解决现代科学面临的天体、地球、生命和人类“四大起源”等综合基础理论问题上,在解决当今人类面临资源(能源)、粮食、人口和环境“四大危机”等根本性社会难题上,在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对于信息、材料、生命和海洋等学科的发展上,加速地球科学研究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现代科学结构中,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地球科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