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的主要特点与路径预报重大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烟花”移动缓慢,是首个两次登陆浙江的台风,在浙北和杭州湾附近地区长时间滞留。(2)降雨影响范围广、累计降雨量大、大风持续时间长。(3)反映出来的重要难点问题有:当多数模式预报出现一致的偏差时,预报员难以做出订正,有必要开展对模式中台风重要影响系统(高空冷涡、热带对流层上层槽等)的预报检验工作;台风移速缓慢的定量程度难以把握,需要通过总结历史个例和敏感性试验等方法开展东侧台风对西侧台风移动缓慢影响的定量研究;西风带槽/脊对副热带高压退/进快慢的定量影响把握困难,影响北上台风转向点的预报,特别是当不同模式有分歧的时候预报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2.
前言通过普查、统计、分析1957~1991年西太平洋台风(不含南海台风)历史个例的登陆地点与本站气象要素的关系。发现台风登陆地点不但与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冷空气等天气系统的位置及强度相互配置有关,而且与本站的气压、温度、相对湿度、风向等气象要素及台风进防的纬度关系更为密切。当台风进防时纬度越高(>20.5“N),本站前一天24小时气压、相对湿度负变量越大(变压<-2.0百帕,变相对湿度<0%),极端气温越高(In33.SC)及台风进二防时,本站8次定时观测吹东~东南风新车少(<6个时次),进三防时又吹稳定的西~西北风…  相似文献   

3.
分析表明.0606号台风“派比安”移动路径主要遵循引导气流原则,当气流减弱或不明显,台风易出现停滞或打转。台风的疑难路径,可分析地面24h变压中心、正涡度中心、高能量中心以及卫星云图,对其移动路径、登陆地点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田毕海 《四川气象》1996,16(3):23-24
1995年8月11日洪雅县的大暴雨是高空低槽、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共同影响的结果。主汛期西太平洋高压一次明显加强西伸和减弱东退、台风低压的移动、高空槽携带冷平流南下,是暴雨天气过程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台风“莫拉克”影响期间浙江大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楚  王忠东  郑峰 《气象科技》2013,41(6):1109-1115
利用常规资料、浙江省自动站加密资料、NCEP/NCAR1°×1°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影响期间浙江大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此次台风大风影响具有影响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和大风强度强的特点。副热带高压快速加强西进是造成台风大风提早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鞍型场、3个台风相互影响使得“莫拉克”台风移速减慢,导致台风大风对浙江沿海的影响时间增长。“莫拉克”登陆福建后其西北侧华北高压以及东南侧海上高压的存在使得地面气压梯度维持,导致大风影响时间增长和影响范围增大。垂直方向环流将高层动量下传导致低层风速猛增。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产品VCP21进行速度退模糊后可以作为台风大风分布范围和极大风速预测的一个参考依据,预测时其在沿海海面效果要较内陆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美国CAPS的非静力高分辨率区域预报模式ARPS(先进区域预报系统)对0414号台风“云娜”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ARPS较好地模拟台风“云娜”的移动路径及台风大暴雨。并着重讨论新—代天气雷达资料对台风“云娜”数值模拟的影响,通过对雷达资料同化进模式与没有雷达资料同化进模式对比模拟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雷达资料进模式,对中高层的风场调整,改进对台风细微结构特征描述,加大近台风中心南侧的西风分量和近台风中心西侧的北风分量,从而改进云娜台风登陆后西行移动路径预报;对扰动温度、雨水混合率、云水混合率及水汽混合率场等调整,改善模式初始场台风中高层成雨条件,对台风降水预报,尤其暴雨的落区、降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的预报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7.
1223号台风“山神”转向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台风“山神”后期东北转向的原因,分析表明:500hPa副高东退南落是“山神”转向的关键;台风沿假相当位温高值轴线方向移动;环境风场的变化、200hPa高空辐散场中心偏离台风中心、卫星云图特征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台风的转向;台风的内部特征(散度场、垂直速度场)的分布特点对台风移向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2006年“04、05”号热带气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诊断“04、05”号热带风暴登陆后减弱成台风低压的变化特征,分析其路径相似却出现降水实况不同的成因,结果表明:台风低压暴雨主要决定于登陆后台风低压的移动路径和高低层结构维持时间的长短,稳定的湿舌、“湿锋”、台风低压辐合线的持续加强、急流的北推西进以及有利地形都可使降水得到明显增幅。  相似文献   

9.
台风“艾利”运动路径两次左折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台风“艾利”的移动路径两次左折成因分析表明:西风带的长波调整作用、大陆高压的引导作用、台风“暹芭”对副热带高压南落的阻挡作用和双台风的互旋作用导致了台风“艾利”路径的两次左折。并提出了此类特殊台风路径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台风龙卷活动特征、龙卷产生的环境场特征等,给出了珠江三角洲台风龙卷的天气概念模型和预报预警指标,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台风龙卷预报预警方法与流程,并应用于2018年两次台风龙卷预警试验。结果表明,依托该方法分别提前58 min、37 min成功预警了6月8日佛山市南海区的“艾云尼”台风龙卷、9月17日佛山市三水区的“山竹”台风龙卷,证实该方法流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09年9月台风“巨爵”登陆前强度突变及惠州市局地强降水的成因.结果表明:高空辐散加强、西南季风加大、水平垂直切变减小和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是台风“巨爵”登陆前迅速加强的重要条件.台风登陆后,低层西南急流加强,为惠州强降水提供充足水汽,切变线、风速辐合是中尺度系统的触发机制,而地形抬升作用则有利于台风降水维持和雨强加大.  相似文献   

12.
台风树     
从1965年开始,我们向老农学习观云测台风的经验。通过近10年的观测运用,有一些收获和效果,也有一些弄不清的问题,现介绍出来,同大家共同研究。 我地群众中有“台风树”的经验,所谓“台风树”,是指在东方地平线附近,升起单个的“蘑菇状”云体(我们观测是Cu cong或Cb cap),由于垂直发展旺盛,好像一株小树。如下午到傍晚出现这种云,未来3天左右便有一次台风登陆,因此,群众把这种能反映台风活动的云称为“台风树”。  相似文献   

13.
台风蒲公英两次登陆过程的强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辉  陈淑琴 《气象》2006,32(4):106-109
主要通过台风蒲公英来研究台风登陆时的强度变化问题。首先利用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台风蒲公英在台湾和浙江两次登陆过程的结构变化,发现第一次登陆后,结构明显变得松散,第二次登陆后,气旋的结构反而变得更有组织性、更紧密。并用浙江省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来分析雨带分布、地面涡度分布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证实“蒲公英”在浙江登陆后强度确实有所加强。最后用NCEPT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蒲公英”在两次登陆时的水汽和斜压能量等条件,发现第二次登陆时环境条件明显要好。因此认为台风蒲公英在浙江登陆后强度维持的原因主要是水汽的输送,北面冷空气的入侵等。  相似文献   

14.
谢小敏  孙晓铃 《广西气象》2005,26(A01):151-152,130
利用台风年鉴、天气图、本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杜鹃”和“7908”号台风在生命史和移动路径、风雨和气压变化以及环流背景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是很相似的台风。对今后类似台风的预报以及预警信号的发布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气象常规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NWP)资料对0509台风“麦莎”路径两次明显东折(7日11时和8日23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NWP产品对麦莎路径的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麦莎路径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下同)与西风带环流的影响,两次明显东折与西风带环流的经、纬向调整及副高由块状变为带状有关;“副高南落”指标和广义李雅普诺夫稳定度判据中J22的符号分别对应了麦莎的两次明显东折;麦莎中心气压和风力变化与台风的两次明显东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另外,T213资料的涡度和位温预报场对台风的两次明显东折有一定的指示意义。NWP产品24h内对台风路径的预报效果较好,但对台风的第二次东折预报较差。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影响广西的两次台风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坚莲 《广西气象》2004,25(B12):37-38,55
2003年台风“伊布都”和“杜鹃”入侵广西,对广西造成严重的影响,但两次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所带来的风、雨各不相同,本文分别从台风本身的强弱、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分布等方面讨论了它们的差异,如涡度场的分布和台风中的流场非常配合,与降雨强度的关系不明显;500hPa垂直速度场与强降水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辐合上升区正好叠加在θse500场Ω和O型次天气尺度系统的动力模型上,有利于台风暴雨的出现;水汽辐合层的厚度与降水强度并不相对应等。  相似文献   

17.
曹春燕  江崟  朱小雅 《气象》2005,31(9):71-74
比照路径相似台风的降雨制作台风降雨预报是台风业务预报的常规方法之一。但0307号台风伊布都和0312号台风科罗旺的路径虽然极为相似,降雨强度却有明显差异。分析显示:0307号台风伊布都在西进过程中,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江南、华南大部至南海地区并不断加强西伸,东风急流减弱和口。值较小不利于台风降水云系的发展;而0312号台风科罗旺在进入南海前,南海受辐合带控制,在其西进过程中副热带高压不断减弱东退,东风急流加强,有利于台风右前方螺旋云带发展。这是造成科罗旺距离深圳虽远于伊布都,但降水却更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台风的卫星云图图形为着眼点,视台风为一个作宏观旋转的圆盘状云陀螺,从而将陀螺仪规则进动的原理直接运用在台风运动上,定性地讨论台风路径摆动的现象。一、台风“云陀螺”的移动角速度——轴的倾斜我们讨论的理想对象是:洋面上,发展成熟的台风,其卫星云图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圆形云盘,圆形云盘具有一定的体积、一定的形状,作宏观旋转,故定义为“云陀螺”。云陀螺是悬空的,其“载体”是环境气流。各层台风中心的连线定为云陀螺的旋转轴即形体轴。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台风“海棠”与“泰利”的移动路径和登陆地点不同于“麦莎”与“卡努”,前2次台风自东南偏东往西北偏西移动并登陆于福建中部沿海,后2次自东南往西北移动并登陆浙江中部沿海,都给浙江造成了巨大影响,但影响金华地区的风雨程度不同。经分析台风移动过程,认为西风带低槽或高压影响到副高,副高影响着台风西行或北上,在西风带低槽或副高影响较弱时,台风内力和地形影响作用加强;台风在副高带状时西行为主,块状时北上为主。分析台风路径的预报过程,认为中央气象台预报为“登陆台风”有3~4天的时效;预报较准确的登陆位置,若路径较有规则为30~54个小时,若不规则路径可能仅为3个小时。分析影响金华的台风风雨程度,认为东路台风雨量分布特征是东部大、西部小;南路台风是东南部大、西北部小;最大风力落区基本相同。地形对不同台风路径下的风雨影响分布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在闽北附近登陆的台风,往往会严重影响温州,给温州带来强降水。0505“海棠”、0716“罗莎”和0908“莫拉克”是这类台风比较典型的个例。3个台风进入台湾海峡后都向偏北方向移动并在闽北附近登陆,登陆后“海棠”往西北方向移动,“罗莎”和“莫拉克”向偏北方向移动。“海棠”和“莫拉克”在温州产生特大暴雨,“罗莎”在温州产生大暴雨。利用NCAR/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的再分析资料、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和浙江省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对3次台风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副高的强度和其距离台风中心的远近来判断副高对台风引导能力的强弱,表明副高对“罗莎”的引导最为显著,使得“罗莎”移速最快;对台风行进方向上的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低层大风、假相当位温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上述物理量场均是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其中“海棠”和“莫拉克”的低层强水汽辐合、东南方向的水汽通量输送、强垂直上升运动、低层偏东大风和强热力不稳定在温州的维持时间比“罗莎”长。采用WRF模式对3次台风进行模拟,在模拟成功的基础上,采用模拟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罗莎”的24h累计雨量比“海棠”和“莫拉克”要小,与实况较为符合;“罗莎”和“莫拉克”的K指数和低层风U分量演变较为相似,K指数峰值都是出现在短时连续强降水结束之后,低层风U分量峰值都是出现在短时连续强降水开始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