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城市是一种人地关系系统。“数字城市”是城市的信息系统或数字神经系统 ,它必须反映现实城市的人地关系。数字城市是现实城市人地关系在信息空间的影射。数字城市的主体是人 ,由政府、企业和市民构成 ,因此 ,城市信息系统由政府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系统、公众服务信息系统构成 ,政府信息系统是“数字城市”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是社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9月18日,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政府有关领导、近百位中外城市市长及相关行业代表800余人会聚羊城,参加“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21世纪数字城市论坛”和“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技术博览会”,交流城市信息化建设技术与经验,探讨“数字城市”发展战略与对策,共同推进国际、国内城市间和政府与企业间在“数字城市”建设领域的广泛合作。这是继去年北京“21世纪数字城市论坛”之后的一次高层次、专业性、国际性的盛会。  相似文献   

4.
<正>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地下生命线,事关城市安全运行、开发规划和高质量发展等诸多城市管理工作。开展城市地下市政设施普查是加强城市地下市政设施建设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消除地下市政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地下空间的节约利用,本文以浙江省舟山市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工作为背景,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增加,交通拥堵、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紧张等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而开发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对节省城市土地资源、节约能源、改善城市交通、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外不少城市,地下空间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制造业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的研究将加深对城市网络演化规律的理解。利用2020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网络数据和隶属联系模型构建城市网络,研究了中国城市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化特征,定量测度了核心—边缘结构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解析了城市网络地位分异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 2005—2020年,核心区块的城市数量逐渐增加,主要由直辖市、经济特区以及东、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组成,这些城市通过互惠性的链接关系形成了凝聚子群,网络权力较为集中;边缘区块的城市则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区,城市间经济联系相对稀疏,整体网络结构并不稳定,城市的发展受到了网络资本的约束。关键资源、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是影响中国城市网络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择优选择、网络邻近和路径依赖构成了中国城市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这将进一步增强核心城市的网络地位。在网络环境下,城市间的差距趋于扩大,城市网络地位的提升取决于城市在网络中的影响力,中国城市化政策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1990、1995、2000、2005年的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分析了1990-2005年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 的时空特征。同时利用SLEUTH模型对城市空间扩展进行了模拟和精度验证,并对未来30年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1990-2005年,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明显,城市面积净增加81 278hm2,净增长10.14%;在扩展的时间过程上呈现先减缓后加剧的趋势,2000-2005年城市用地扩展最为剧烈,城市面积净增加40 668hm2,净增长5.08%,填海造陆是该时期城市扩展的典型特征。SLEUTH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预测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过程,不同时期模拟与遥感监测结果的Kappa系数最高达到了0.8476;未来30年,上海市城市用地将以年平均增长率1.63%的速度扩展,2040年城市用地面积将达到152 685hm2。城市扩展将占用耕地41 824hm2,年平均占用耕地1200hm2。城市扩展的方式主要是边缘增长,东部的浦东新区沿五洲大道向海方向、南部的徐汇区沿沪闵高架路向南,以及西部的嘉定区和青浦区沿京沪高速两侧向西的地区 均是未来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谈到城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性认识是深刻的。居住乡村的人们向往城市生活,但城市人也常为城市生活的各种问题而苦恼。现在,随着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数字城市便成了各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理想,在政府的议程里和人们的憧憬里,智慧城市(SmartCity)也在向我们招手。  相似文献   

9.
研究城市GIS持续发展问题,对于城市决策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GIS参与者也具有借鉴意义。以实现城市GIS持续发展为目标,调查了中、美、英11个都市区的GIS案例,围绕GIS组织管理、战略规划、数据开发等方面,分析这些城市的GIS应用与推广经验。在讨论城市GIS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城市GIS应用突破的关键在于:成立完善的组织体系;重视中长期的战略事项;落实项目管理;优先开发基础地理数据;注重GIS的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使用也变得日益频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中心密度、人车立体分流、扩充基础设施容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库和1992-2012年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从城市重心迁移变化、城市内部变异度和城市相对发展速率3方面,对近21 a来京津冀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以及不同宏观地貌下城市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2-2012年京津冀重心迁移方向大致经历西南-东北-西南3个阶段,不同城市重心迁移的轨迹和方向不同;京津冀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城市间的差距呈减小趋势;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其城市内部各辖区间的差异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同,平原型城市基本稳定不变,山地-平原型或平原-山地型城市有所下降,山地型城市各辖区间的差异随时间大幅减小;山地型城市相比其他地貌类型城市,城市重心偏移明显,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最后讨论了长时间序列下,城市发展与地貌间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智慧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前沿热点,是在北京市"数字城市"建设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文阐述了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发展形势,提出了从基础测绘到数字城市,再到智慧城市的"智慧空间信息服务"的建设思路;论述了北京市基础测绘工作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保障作用;总结了北京"数字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数字城市"是"智慧空间信息服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北京"空间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思路,并对其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正>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是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全国各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存在底数不清、统筹协调不够、运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现以海盐县为例,结合海盐县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成果,就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的目的是发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指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协调的中心内容是城市的用地规模和用地扩展方向;协调的重点是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15.
<正>2009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一些当初的资源型城市摇身一变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过去三期的聚焦资源枯竭型城市涅槃的报道中,我们先后采访了湖南的资兴市、冷水江市、耒阳市三个  相似文献   

16.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 (区 )按照各自经济区位的要求形成在空间位置与规模上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集合体。在物质形态上体现为各级城市的中心、开敞空间、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连同城市郊区在相应的交通系统下的分布。1 9世纪初以来 ,经典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有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霍依特的扇形理论和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理论 ;战后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又有进一步发展 ,如穆勒的大都市结构模式和麦吉的殖民国家城市模式等。因此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拥有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模型研究发轫于 2 0世纪 5 0、 6 0年代的“计量革命”时代 ,但几乎在两条平行线上各自发展了 2 0余年。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发改委近日出台《关于加强分类引导培育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引导资源型城市逐步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依赖,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努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成长型城市资源开发模式更加科学,城市发展和资源开发的协调机制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18.
迁徙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信息流、资本流、交通流等流空间的基本载体,能客观地反映城市间地理行为关系,对于刻画城市网络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级以上城市的百度迁徙大数据,本文尝试从全域和净迁徙的视角探索研究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对其网络的层级、关联关系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挖掘提取。研究发现:① 全国城市网络呈现出稳定的、层级明确的三棱锥四顶点“钻石型”结构,与主要城市群的经济规模空间分布相吻合;② 区域网络表现出向高级别行政中心集聚的“核心—外围”放射状结构;③ 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典型小世界特征比较凸出,小世界网络的可达性和连通性较高;周口、阜阳、赣州、上饶、重庆等作为主要劳动力输出型城市,深圳、东莞、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了主要的外来人口聚集地,并形成了对应的人口就近输送网络关系;④ 城市的行政地位、经济规模、交通枢纽建设、劳动力资源等因素都对其网络控制力和影响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后,研究结合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城市网络结构均衡发展与建设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是根据城市土地市场的特点,通过设立标准宗地,收集、处理并生成系列的地价指标,对城市地价状况进行观测、描述和评价的过程。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相关部署和要求,沈阳市于2003年开始开展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土地整治综合潜力分区与提升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整治是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正常运转、城市内部要素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目前对城市土地整治潜力及分区的研究均未能从城市角度建立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立足于城市土地整治的需求,基于“潜力评价—类型划分—-问题识别—提升路径”的框架,开展了全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整治综合潜力评价、分区问题识别及提升路径的研究。结果显示:① 中国城市整治综合潜力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的水平,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整治潜力差异明显;② 中国城市整治综合潜力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与集聚特征:地域差异总体表现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集聚特征表现为高整治潜力区集聚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大规模低整治潜力区集聚于东北地区及内蒙古北部地区;③ 通过对因素层之间及因素层与潜力分级之间的决策分类判断,划定了包括S-NULL综合发展型高潜整治区、M-N自然限制型中潜整治区、L-NE良性发展型低潜整治区、L-NEC暂不适宜型低潜整治区等15个城市土地整治类型区;④ 针对各类型区的限制性因素,进行分区域的问题识别,主要分为综合发展型、集约发展型、经济投入型等八类,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目标导向的提升路径。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作为全国开展城市土地整治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