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海峡介于台湾岛与大陆之间,是东海与南海的通道.关于台湾海峡范围的划分,海峡之东常以台湾岛两端(北为富贵角,南为鹅銮鼻)为界;海峡之西以大陆的平潭岛等为北界,东山岛或南澳岛为南界.为了更客观和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本文根据海洋地理学中"海峡"的概念及对世界海峡类似实例的分析,并按照台湾海峡区域地形、地质等特征进行了分界.作者认同台湾海峡北口位于福建省平潭岛至台湾富贵角,但认为其南口应位于广东南澳岛至台湾曾文溪河口南岸.在此南、北口之间为台湾海峡范围.台湾海峡地形、地质等特征明显,与台湾及大陆紧密关联,并具有东海延伸入内的特点.而北口之北的闽东北海底,海峡特征明显消失.此南口为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其南属于南海的台湾浅滩及其外缘,其地形、地质特征也与海峡的显著不同.本研究结果对于更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及区域海洋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台湾海峡分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定成 《台湾海峡》2010,29(2):149-153
台湾海峡介于台湾岛与大陆之间,是东海与南海的通道.关于台湾海峡范围的划分,海峡之东常以台湾岛两端(北为富贵角,南为鹅銮鼻)为界;海峡之西以大陆的平潭岛等为北界,东山岛或南澳岛为南界.为了更客观和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本文根据海洋地理学中"海峡"的概念及对世界海峡类似实例的分析,并按照台湾海峡区域地形、地质等特征进行了分界.作者认同台湾海峡北口位于福建省平潭岛至台湾富贵角,但认为其南口应位于广东南澳岛至台湾曾文溪河口南岸.在此南、北口之间为台湾海峡范围.台湾海峡地形、地质等特征明显,与台湾及大陆紧密关联,并具有东海延伸入内的特点.而北口之北的闽东北海底,海峡特征明显消失.此南口为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其南属于南海的台湾浅滩及其外缘,其地形、地质特征也与海峡的显著不同.本研究结果对于更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及区域海洋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祖国的福建省与台湾岛之间,隔着一条狭长的海峡——台湾海峡,它不仅是台湾省与福建省的自然分界线,也是东海和南海的连接区。台湾海峡是一个略呈喇叭状的狭长水域,北连东海,南接南海,呈东北——西南走向。通常以福建平潭岛与台湾富贵角的连线为其北界,宽约172千米;以广东省的南澳岛与台湾岛的鹅銮鼻的连线为其南界,宽约370千米。南北长440千米,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约80米,最大深度约1400米。  相似文献   

4.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它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仅130km。在距今15000—18000a前的大理冰期极盛时期,东海、黄海发生了最低海面下降,此时台湾海峡出现了陆桥,致使台湾岛不但与福建大陆联成一体,甚至琉球群岛也产生一连串的陆桥,大陆上的古人类、古文化、哺乳动物群以及植物群等,得以从大陆迁徙和传播到台湾岛上。甚至远溯至100万a前,在琉球石灰岩堆积之后的海退时期,台湾与大陆间即形成了陆桥,使大陆的动物群到达台湾。如台湾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即与华北泥河湾动物群相似,在台南县所发现的“左镇人”化石即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相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所指的台湾海峡,北以福建闽江口至台湾岛北端的富贵角连线为界;南界广东南澳岛至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东、西界分别至台湾岛海岸和福建海岸。台湾海峡在地质上的中—新生代时期是一个独立的地质构造单元。其东为台湾新生代褶皱隆起带(属琉球-菲律宾岛弧-海沟构造系的一部分);其西为戴云山中—新生代隆起褶断带(属浙闽粤东部隆起带的一部分),而台湾海峡则是介于上述两大隆起褶断带之间的断陷(块)沉降带。断陷始于中生代末期,新生代以来继续发生大幅度沉降运动并接受沉积。新生界的沉积厚度可达数千米,且于晚第三纪末期—第四纪初期尚有岩  相似文献   

6.
胡毅  陈坚  许江 《海洋通报》2011,30(5):595-600
台湾海峡足我国量大的海峡,也是南海与东海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区域内地震、台风等灾害多发,潮流作用较强,同时受黑潮分支、南海暖流和东海环流等多种水系的影响,众多的山溪件中小型河流从海峡两侧流入海洋,为海洋沉积环境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实验场.基于台湾海峡的沉积环境分区、台湾海峡潮成沙脊的沉积环境、山溪性河流入海...  相似文献   

7.
我国三大边缘海之一的东海,英语拼写为EastChinasea。它的北面与黄海毗连,西靠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东由日本九州、琉球及我国台湾省环抱,南以福建、广东两省交界处至台湾南端的鹅銮鼻连线与南海分界,面积为79.4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370米左右,为一较宽阔的浅海。东  相似文献   

8.
黄海和东海的经济海藻区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海和东海是我国东部两个互相连接的广阔的海,在我国的国防和国民经济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黄海在北面西连我国内海渤海,以渤海海峡与渤海分界,在南面与东海连接,分界线大约是西从我国的江苏省佘山,东至朝鲜的济州岛和朝鲜半岛的西南角。东海(中国东海)在北面与黄海连接,东北面通过对马海峡与日本海连接,东面琉球群岛的外面是世界最大的太平洋,南面通过台湾海峡与南海(中国南海)连接。因此,本文所提到的黄海和东海的范围是西部的我国大陆沿岸,自鸭绿江口至福建厦门附近的镇海角;东面包括朝鲜西岸及西南岸,日本九州西岸和琉球群岛;南面为我国的台湾北岸及西北岸,即自台湾海峡的台中附近经淡水、基隆到三貂角间的水域。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是我国三大海峡之一,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南部,与南海陆架连接,南北长约380公里,东西平均宽约190公里,属纵长型海峡。台湾海峡海岸漫长曲折,福建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半岛、港湾鳞次栉比,大小港湾共计有125个。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台湾海峡盆地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将其纳入东海和南海盆地形成的框架内考虑,研究其区域演化阶段和盆地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以台湾海峡盆地为中心的包括南海北部陆缘和东海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古新世—始新世期间处于统一的边缘海盆构造背景之下,而自晚始新世起,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与其北部的台湾海峡地区、东海逐渐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前者向非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变,而后者则继续其自古新世—始新世以来的演化进程,形成了自古新世至晚中新世间的4个有序分布的裂陷盆地群和相应的盆间弧体系。台湾海峡盆地有两次独特的前陆盆地经历,分别发生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末至今,并且以第二次前陆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峡水运移路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1985年9月台湾暖流专题调查所取得的海流和温、盐度资料,对夏末、秋初台湾海峡水进入东海后的运移路径和混合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研究。得出,台湾海峡水进入东海后仍以NNE方向流动,约在福建北部外海(27°N以北,121°45′E以东)开始楔入来自台湾东北的黑潮表层水之中,并与其发生混合形成台湾暖流表层水。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作者以前提出的关于台湾暖流来源的看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12.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省嘉义县和福建省厦门市之间,正是我国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3°11'~23°50',东经119°18'~119°45'。其东隔澎湖水道与台湾本岛相对,其最短距离约25海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对,其最短距离约70海里。北上可联络马祖群岛,南下经东沙群岛可至南海诸岛。澎湖列岛是亚东航海之要冲,且为台湾海峡之咽喉,中国沿海之屏障,更为大陆之中站,历来是大陆与台湾的天然桥梁,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闽南—台湾浅滩大陆架海绿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闽南—台湾浅滩大陆架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界处,是台湾海峡向开阔的南海的过渡区。调查范围界于116°00′—118°30′E,21°20′—24°00′N之间。本文对表层沉积物中的海绿石进行了研究,共分析样品76个。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环流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个正压的数值模式研究风应力、黑潮对南海东北及台湾海峡环流的影响。结果为:(1)以风应力为驱动机制时其流态特别是在台湾海峡的流动具有季节性,但未反映南海黑潮分支的存在,在冬季也未见有南海暖流出现,但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终年存在着1个气旋涡;(2)以黑潮为驱同制时,黑潮通过巴士海峡侵入南海海域,并导致东沙群岛附近气旋性涡旋的形成,另外,模式体现黑潮东海分支,南海暖流及台湾暖流的存在,并表明广东沿岸  相似文献   

15.
台湾海峡和北部湾二长棘鲷种群鉴别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二长棘鯛(Parargyrops edita Tanka)为暖水性的底层鱼类,分布于日本南部、东海、南海北部、台湾海峡以及印度尼西亚沿海,为我国东南沿海和北部湾底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台湾海峡二长棘鯛的两个产卵场位于澎湖列岛北面和台湾浅滩内缘海区;南海北部的三个产卵场即粤东的汕尾近海、珠江口近海和粤西的电白近海;涠洲岛西北面和珍珠港附近是北部湾一个主要的产卵场。近年来二长棘鯛在南海北部近海底拖网中已很少渔获;在南海北部大陆架边缘则更少出现。由于滥捕幼鱼十分严重,台湾海峡和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渔获量也已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闽南-台湾浅滩二长棘鲷食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其永  张雅芝 《海洋学报》1983,5(3):349-362
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是暖水性底层鱼类,分布于日本南部、东海、台湾海峡、台湾浅滩、南海北部以及印度尼西亚沿岸,为我国东南沿海底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近几年来,由于捕捞过度,北部湾和南海北部沿岸二长棘鲷资源严重衰退,唯独台湾浅滩地形复杂,底拖网不易作业,二长棘鲷资源却受到自然保护.在闽南-台湾浅滩底拖网渔获中,二长棘鲷仍然是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17.
台湾海峡毛颚动物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蒋玫  王云龙  徐兆礼 《台湾海峡》2003,22(2):150-154
本文分析了台湾海峡毛颚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并就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与台湾海峡西部、东海等邻近海域相比,本区毛颚动物具种数少,数量小,季节变化幅度较小等特点.它的数量分布状况与闽斯沿岸流、南海西南季风漂流以及黑潮支流在本区运动消长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主要根据台湾海峡的实测海流资料,以夏、冬为代表季节,分析了台湾海峡2—3个纬向断面的海流结构,计算出各断面的海水通量。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各层的海流一般偏N向流动,N向的海水净通量为3.32×106m3·s-1;冬季,高温高盐的黑潮水和南海水由南向北经南部断面进入台湾海峡,其海水通量分别为1.69×106m3·s-1和0.59×106m3·s-1;而东海水由北向南通过北部断面进入台湾海峡,其海水通量为1.02×106m3·s-1,其中,有0.40×106m3·s-1的海水沿着福建和广东近岸流进南海,其余0.62×106m3·s-1的海水在台湾海峡北部混合后随同黑潮水和南海水流入东海。总之,流经台湾海峡的N向海水净通量为1.74×106m3·s-1。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海底地貌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一、引言作者自1931年以来,观察了福建海岸地貌,参考了有关海图和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民间访问、地方志记载等资料的分析,于1962年写成本文。最近,一位老同学解译了遥感图象,其结果与本文相似。因此,作者对原文作了修改,供有关方面参考。台湾海峡位于闽浙隆起带和台湾双岛弧之间的地质构造沉降带上。海峡的海底地貌和亚洲大陆板块的发展变化、第四纪古气候的变化紧密相联。第四纪以来的海进、海退,也影响到海峡两岸古文化的交流。因此,研究台湾海峡的海底地貌,有助于探讨台湾及其两岸的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海平面变化和考古等情况。  相似文献   

20.
台湾东北部黑潮表层水入侵东海陆架的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瑞祥  刘志亮 《海洋科学》2015,39(7):118-123
基于1998~2011 年进入台湾东北部的WOCE-SVP(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Surface Velocity Programme)计划的Argos 浮标运行轨道数据, 分析了台湾东北部的环流特征、黑潮表层水入侵东海陆架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在春夏季, 黑潮表层水入侵仅限于陆架外缘, 而在秋冬季, 黑潮表层水可深入东海陆架或进入台湾海峡。自黑潮区入侵至100 m 和150 m 等深线的浮标数量在秋冬季较多, 春夏季较少。台湾海峡的浮标轨迹在春夏季几乎皆为北向, 在秋冬季皆为南向。在秋季, 东海中部和南部陆架会在黑潮西侧出现逆流和涡旋。可见, 台湾东北部环流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 黑潮表层水入侵东海陆架在秋冬季较强, 春夏季较弱。本研究采用最新的Argos 浮标数据, 揭示了台湾东北部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