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新疆中天山南缘地区广泛分布晚古生代侵入岩,对中天山南缘代京却克却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岩体结晶年龄为(394.7±2.9)Ma,属中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结果表明,该二长花岗岩为一套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岩石,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P相对亏损。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中天山南缘代京却克却地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火山弧环境,是幔源岩浆底侵带来的大量热能使得晚古生代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综合分析认为,该岩体可能代表了中泥盆世南天山洋向中天山微地块之下的俯冲岩浆活动记录。  相似文献   

2.
中天山巴伦台南缘一带主要出露一套基性-中酸性侵入岩,岩石组合为片麻状闪长岩、片麻状石英闪长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通过野外宏观地质观察、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岩石同位素定年和前人的年代学资料认为,该区侵入岩形成时代为晚奥陶—早志留世,形成构造环境是板块碰撞前活动陆缘弧环境,当时的构造应力场为NS向挤压应力阶段,岩体具强变质强变形特征,岩浆物质来源于碰撞造山前期的壳幔混源岩浆和同碰撞期的上地壳重熔改造岩浆。该区侵入岩标志着南天山洋在早古生代中晚期开始向中天山地块下俯冲聚敛。  相似文献   

3.
伊犁-中天山板块南缘比开地区出露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具钙碱性大陆弧花岗岩特征,其形成与南天山洋向北的俯冲事件相关。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岩浆活动在479~401Ma间一直发生,其中419~401Ma间岩浆活动强烈,形成大量钙碱性花岗岩组成的中天山南缘陆缘弧。(~(87)Sr/~(86)Sr)_i=0.711578~0.704729,ε_(Nd)(t)=-5.01~-2.19,表明花岗岩的形成过程中有地幔物质的加入,而Nd模式年龄t_(DM)介于946~1661Ma间,则反映花岗岩形成过程中有古老地壳物质混染。  相似文献   

4.
彩霞山花岗岩体位于中天山南缘的卡瓦布拉克地区,由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和斑状钾长花岗岩组成,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30.0±3.6)Ma、(333.3±3.6)Ma;其锆石εHf(t)分别为5.23~0.87和10.85^-5.81,tDM2分别为1.28~1.00Ga和1.7~0.65G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和斑状钾长花岗岩的A/CNK、Na2O+K2O值分别为6.40、45.91和4.17、33.19,均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I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有强烈的铕负异常(δEu=2.76~4.14)。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同构造侵位的显微构造特征揭示卡瓦布拉克韧性剪切带至少在早石炭世晚期处于活动状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彩霞山花岗岩体形成于南天山洋向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代表中天山南缘晚古生代岩浆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天山早古生代花岗岩普遍发育片麻状构造或者发生糜棱岩化,主要是由于受到后来构造——变形热事件影响的结果.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天山早古生代花岗岩形成于380-490Ma,目前主要产出在具有元古代基底的中天山构造带中,在霍拉山一带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它们的岩石地球化学不显示活动大陆边缘花岗岩的特点,而是具有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征.它们的形成可能与南天山洋南支的扩张过程有关,或者与早古生代的一次造山过程的晚期伸展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6.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在中亚南天山造山带形成了大量的花岗质侵入岩.中国境内这些岩体以晚石炭世Ⅰ型花岗岩、早二叠世Ⅰ型和S型花岗岩以及最晚期的A型花岗岩为代表.不同类型的岩石在源区特征和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性反映了该时期内构造环境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铁列克岩体、盲起苏岩体、英买来岩体、川乌鲁杂岩体、...  相似文献   

7.
南天山晚古生代岩浆弧的确认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南天山南缘分布的花岗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质学等综合分析,作者首次提出并确认南天山晚古生代岩浆弧的存在,并且讨论了该岩浆弧的形成演化对塔里木盆地的油源物质、油气的成熟、迁移和圈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疆和硕县包尔图一带地处中天山中段,花岗岩十分发育。包尔图北侧的乌苏通沟岩体属于北天山,为一套中酸性侵入岩,矿物组合显示其为典型的钙碱性火山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是洋壳俯冲导致的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和上地壳同化混染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为(358.9±3.5)Ma,说明乌苏通沟岩体形成于泥盆纪末—早石炭世早期,是北天山洋向中天山陆块之下俯冲的产物,且是泥盆纪俯冲事件的最新地质记录。包尔图南侧的红山岩体属于南天山,是一套酸性侵入岩,矿物共生组合显示出钙碱性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岩相学特征显示岩浆混合的典型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Ta、Nb不同程度的贫化,说明该侵入体是陆壳增厚的产物,代表了一次重要的陆壳垂直生长事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为(295.8±1.2)Ma,说明红山岩体侵位于石炭纪末—早二叠世早期。包尔图一带花岗岩分别记录了南、北天山2次重要的地质事件,为研究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疆和硕县包尔图一带地处中天山中段,花岗岩十分发育。包尔图北侧的乌苏通沟岩体属于北天山,为一套中酸性侵入岩,矿物组合显示其为典型的钙碱性火山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是洋壳俯冲导致的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和上地壳同化混染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为(358.9±3.5)Ma,说明乌苏通沟岩体形成于泥盆纪末—早石炭世早期,是北天山洋向中天山陆块之下俯冲的产物,且是泥盆纪俯冲事件的最新地质记录。包尔图南侧的红山岩体属于南天山,是一套酸性侵入岩,矿物共生组合显示出钙碱性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岩相学特征显示岩浆混合的典型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Ta、Nb不同程度的贫化,说明该侵入体是陆壳增厚的产物,代表了一次重要的陆壳垂直生长事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为(295.8±1.2)Ma,说明红山岩体侵位于石炭纪末—早二叠世早期。包尔图一带花岗岩分别记录了南、北天山2次重要的地质事件,为研究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桂东南灵山-藤县断裂带内基性侵入岩的演化背景,是认识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构造演化的关键。本文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三门滩岩体角闪苏长岩和东胜岩体石英角闪苏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0.0Ma±0.9Ma和236.5Ma±1.3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低镁、富钛铁的特征;稀土含量低且变化大,∑REE(43~189)×10-6,δEu值0.79~1.63,以具Eu正异常为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强烈富集,伴有Ce、P和Sm弱富集的"三隆起"特征,高场强元素(HFSE)Ta、Nb和Zr、Hf在弱富集的背景上显示为"谷"形,总体显示为大陆性火山弧钙碱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藤县基性侵入岩形成于中三叠世,属大陆性火山弧钙碱性玄武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为桂东南地区印支期大陆边缘造山带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11.
西秦岭党川花岗岩基的岩石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川花岗岩基产于祁连与北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由9个岩体组成,岩石普遍富K2O。志留纪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显著贫SiO2、Na2O,显著富MgO、CaO、TFeO、MnO、P2O5。泥盆纪-侏罗纪岩体为二长-正长花岗岩类,各岩体岩石化学特征较相似,高TiO2、K2O、Na2O,贫MgO、CaO,显示继承性演化规律。志留纪岩体的岩石化学构造环境判别及与其共生的早古生代火山岩相配套,是俯冲造山过程中的岛弧闪长岩类,而泥盆纪熊山沟岩体则是与之密切有关的造山期后陆缘或弧后花岗岩类。其余各岩体是本区造山后与大陆抬升作用以及大陆裂谷作用有关的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晚古生代以来苏门答腊火成岩划分出四个岩浆-构造旋回或岩浆活动期次(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并讨论其板块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分布于西苏门答腊地体海西期酸性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地壳的火山弧I-型花岗岩带,其火山岩为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中的安山.玄武岩系列,而分布在东苏门答腊地体的大多数酸性侵入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性质。印支期西苏门答腊地体侵入岩为I-型花岗岩,属于火山弧花岗岩。印支期碰撞后板内岩浆活动带(廖内群岛-班加岛-勿里洞岛)的侵入岩以含锡s-型花岗岩为特色。燕山期以后的深成岩-火山岩活动的岩石类型和分布特征,受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及其相邻的洋岛的控制。燕山早期细碧岩属于陆缘裂谷火山岩。喜山期火山岩属于陆缘火山弧,其中橄榄玄粗岩落在洋岛玄武岩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交界线附近。  相似文献   

13.
对新疆中天山东段桑树园子一带侵入中元古界星星峡群中的花岗质片麻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质片麻岩原岩形成时代为(475.7±1.6) Ma,属早奥陶世岩浆活动产物,同时锆石25个测点中未发现有任何前寒武纪的残存锆石或时代信息.结合造岩矿物组合特征,认为其原岩为中-酸性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花岗质片麻岩SiO2含量为62.45%~66.52%,K2O/Na2O变化于1.74~1.99,A/CNK值介于0.94~0.95,具高钾和弱过铝质的特征.稀土分布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弱的负铕异常,δEu值为0.69~0.76.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K等,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及Ti和P,具Ⅰ型花岗岩特征.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表明,花岗质片麻岩原岩可能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大陆边缘弧构造环境.结合岩石的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桑树园子花岗质片麻岩原岩可能是以干沟蛇绿岩为代表的中天山北缘古大洋向南俯冲的弧岩浆岩记录.  相似文献   

14.
清水泉侵入体位于青海省沟里地区的北部,处于东昆南造山带的东段,为东昆仑岩浆岩带的组成部分.该侵入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次为闪长岩.不同岩性之间具有清楚的接触界线,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中含有暗色闪长质包体.岩石化学特征显示,侵入体为富钙中钾的钙碱性系列岩石,是岩浆成因的Ⅰ型花岗岩,形成于与岛弧、大陆弧有关的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天山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天山花岗岩类具明显的时空分带特征,以古生代最为明显.它们可分为:1.中天山南缘中加里东期花岗岩带:2.中天山北缘晚加里东期花岗岩带;3.中天山南缘早华力西期花岗岩带;4.中天山北缘中华力西期花岗岩带;5.马宗山南缘晚华力西期花岗岩带;6.南天山南坡晚华力西期花岗岩带.在时空上,花岗岩类在中天山陆壳南、北缘呈交替分布的格局,显示出与天山陆壳南、北张合呼应、交替演化的和谐一致关系.中天山花岗岩类是几个地槽主旋回的产物.天山花岗岩带与蛇绿岩带成“对”分布,沿“中天山南缘深断裂”,及“中国天山主干断裂”两侧延伸,二者互相平行.天山花岗岩类是多成因的.分为洋壳重熔型、陆壳重熔型及洋壳陆壳混合重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6.
中天山奎先达坂一带大量发育花岗质侵入岩,其中,晚志留世侵入岩位于研究区中部东侧,对其开展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测年研究,以探讨岩体成因类型、侵位时代及形成的构造背景,旨在对南天山洋盆俯冲时限,乃至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奎先达坂一带晚志留世侵入岩为过铝质、高钾钙...  相似文献   

17.
昆秦接合部志留-泥盆纪侵入岩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和年代学研究,确定昆秦接合部存在志留-泥盆纪岩浆活动,采用单颗粒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定侵入岩的形成时代为382~423Ma,即志留-泥盆纪.岩体以小岩株、岩脉及构造岩片产出,普遍受后期构造作用,多数以构造片岩卷入海西期苦海-赛什塘构造混杂岩带内.岩性有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4种,属于典型的钙碱性系列.常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其形成于岛弧或陆缘弧及同碰撞构造环境,反映了原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及随后的陆壳碰撞过程.该阶段侵入岩在侵入时代和形成的构造环境上,与东昆仑早古生代岩浆活动一致,因此,昆秦接合部发育的志留-泥盆纪岩浆弧向西可与东昆仑早古生代岩浆岩带相接.志留-泥盆纪侵入岩产出的地质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进一步说明,昆秦接合部地区古特提斯多岛小洋盒形成于弧后扩张作用,与原特提斯洋的关闭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新疆库米什早泥盆世侵入岩时代、地球化学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详细的野外考察发现,新疆库米什地区发育强变形的花岗岩与辉长岩,花岗岩时代晚于辉长岩,两者相互交插,形成黑白相间的地貌格局。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两者没有发生明显的地球化学同化混染。辉长岩轻稀土、不相容元素强烈富集,而重稀土、相容元素相对亏损,高的Sr含量及低的Rb/Sr比值表明岩浆来自强烈富集地幔源区,曾被源自沉积岩的流体混染,属于火山弧环境;HREE元素也存在分异,表明岩浆形成时涉及石榴石的形成。花岗岩锆石阴极发光结构研究显示,锆石内部普遍见浑圆状碎屑核,表明花岗岩可能为变质沉积岩经局部熔融形成;SHRIMPU_Pb测年结果表明岩体侵位时代为396±4Ma。结合其他地质资料,推测库米什变形侵入岩的形成与南天山洋的向北俯冲消减有关,早泥盆世时库米什地区属于俯冲带上盘活动陆缘环境,中、南天山地质单元的界线应位于库米什南、榆树沟蛇绿岩套以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太行-五台山区太古宙、元古宙和中生代等不同时代的花岗岩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并将晚太古时期花岗岩类同国内外同时期花岗岩类进行对比,确定了本区晚太古时期花岗岩类岩石组合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或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并以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为主,叠加了部分钙碱性演化;而元古宙、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组合则主要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或花岗岩,以钙碱性演化趋势为特征。可以认为晚太古时期的太行-五台山区正处于陆壳演化的初始阶段和成熟阶段之间的过渡性阶段。  相似文献   

20.
周海  陈亮  孙勇 《地质通报》2017,36(9):1569-1582
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尾亚地区分布的主体为岛弧杂岩,被更晚的造山后花岗岩如钾长花岗岩等侵入改造。尾亚地区的岛弧杂岩受造山作用的改造,局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质变形作用。这套变质岩分布局限,变质程度较低且主要为绿片岩相,劈理化强。2个样品YM01、YM02分别为黑云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其原岩分别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闪长岩。2个样品的锆石年龄记录了中天山地块北侧的岛弧岩浆事件,表明古亚洲洋(北天山洋)从奥陶纪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泥盆纪由北向南持续俯冲。俯冲过程在晚寒武世开始,暗示中天山地块北侧在当时已经发生了构造转换,作为一个微陆块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另外,岛弧杂岩体中没有前寒武纪年龄记录的特征,表明区域内的前寒武纪基底物质分布有限,而变质变形强烈的部分多为造山过程的产物,是在造山带后期改造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