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发展规划、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框架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应急能力评估的现实需求、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计算性等因素,参考社会经济领域统计评价的思路,根据应急救援规划发展目标,给出了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大类和具体的子指标.以省级行政单元的评估为例,给出了指标的具体含义和计算方法,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县(市)政府地震应急行为模式"的概念框架为纽带,选取四川藏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为情景要素,选取康定市和巴塘县政府为主体要素,选取信息收集和上报、人员抢救、疏散和临时安置3个对策要素,对2014年康定6.3级地震和2016年理塘5.1级地震的应急响应行为开展分析,区分和总结了两次地震应急处置过程中各行为的阶段性特征和关键时间点,结合实地调研访谈成果,细化了四川藏区县级政府的信息服务、应急救援和疏散安置方面的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3.
地震的发生具有不可预估性,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科技水平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到来。因此,需要尽可能做好相关应急准备,把一切损失降低到最小。从地震应急预案、体制机制、队伍、避难场所、物资准备、督查与演练、宣传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方面对青海省地震应急准备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乐山市多年来的地震应急工作进行总结后,认为健全的地震应急管理体制是做好地震应急工作的关键,高素质的队伍是做好地震应急工作的保证,完善的应急预案制度是确保地震应急工作协调、高效、有序开展的前提,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做好地震应急工作的支撑,科学的震情趋势判定是做好应急工作的依据;强调平时要充分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积极面对突发事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评述了国际灾害搜索救援工作的起源、发展现状和管理理念,以及在联合国框架下实施国际灾害应急救援的相关组织和机构的职能及其在国际灾害紧急救援行动中的重要作用。还介绍了我国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事业的发展和当今应急指挥体制。详细阐述了云南省地震局在推进地震应急管理工作方面从经验型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迈进的历程和经验。并就今后进一步搞好云南的地震灾害危险性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四川省域内的地震活动、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3方面因素把四川省划分为东部盆地及盆缘地区、西部高山高原和川西南山地3个地震应急分区,分析各区域地震应急准备与处置的主要背景要素,总结并给出了四川各区域地震应急准备与处置要点。依据各区域地震应急准备与处置要点开展地震应急准备与处置相关工作,可使其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增强四川地区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地震应急备灾能力评估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并结合BI(商业智能)软件技术,对应急备灾能力评估软件的功能、系统架构进行设计,研发了一套具有省、州市、县区三级备灾能力分析的软件,在云南4个州市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软件方便易用,结果可靠,可很好地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地震应急备灾工作。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发生后,受桑枣中学案例启发,在中小学开展应急演练受到重视。提高公众地震应急准备能力是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问卷数据分析,描述我国公众地震应急准备现状,分析影响中国公众地震应急准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学历、风险感知和政府责任影响公众地震应急准备,并提出做好相关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系统是各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成以来在全国历次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本文基于现有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系统,以云南为例,开展了针对评估功能构架和数据传递流程的研究,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探索能够优化现有系统评估效率的方法,提升了评估产品的产出速度,并通过模拟震例进行技术验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国内地震系统应急视频会议建设、组网和应用的基础上,根据云南地震应急视频会议部署现状,提出日常、演练和应急3种视频会议组网模式,并在2018年8月13日、14日2次通海5.0级地震和2018年9月8日墨江5.9级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组网中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云南省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云南地震应急卫星通讯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云南地震应急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卫星通讯技术系统的三类设计方案。实现了卫星通讯技术系统与地震现场应急技术系统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的集成。该系统集成在多次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和模拟应急演习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最后分析了系统集成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我国建设最早、数量最多的,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建设标准和规范,现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部分建设项目与权威的国家建设标准要求相比较而言,还存在超标与不足,因此定量和综合的能力评价势在必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针对应急避难场所各种能力,梳理出3个层次、18个因素,并通过专家调查方式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形成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文中以北京市朝阳区的应急避难场所为例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其完善的建议.初步可认为,本文提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复杂体系,对它的评估也是涉及到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问题。对城市承受地震灾害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其薄弱环节是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已有的防震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数据项,提出一个简化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快速评估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4.
樊海刚  郭红梅  张莹  赵真 《中国地震》2022,38(2):248-259
地震应急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方能高效开展应急工作。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历史地震应急处置案例,提出了Ⅰ、Ⅱ级应急响应下多主体地震应急协同的一般流程,构建了相应的随机Petri网模型,并基于Petri网可能出现的状态集同构马尔科夫链,在计算各应急状态稳定概率的基础上,定量评价应急协同能力。同时,将应急过程中利用率高的变迁所对应的应急行为,作为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通过调整各关键环节的应急速率,进一步对应急协同能力进行动态分析,进而提出有效提高应急协同联动能力的相关建议,为科学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情况进行抽样调研统计,分析物资储备的模式和特点.以2007年宁洱6.4级、2014年鲁甸6.5级和2015年沧源5.5级三次地震应急救援物资流调为例,对三次地震的物资投入来源、投入种类、分发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得到物资储备、物资流调、物资需求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逻辑关系,以及云南地震应急处置中的一些物资流调经验.  相似文献   

16.
云南地方地震前兆监测资源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云南省地震前兆监测目前的现状,提出整合全省前兆监测资源的方案。该方案的实施可以使全省近500套仪器的前兆监测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监控、规范存储和充分运用。这将有利于云南省的地震监测预报,也有利于未来时期的监测规划。  相似文献   

17.
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为政府进行应急能力评价、应急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前期众多学者对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以地震应急救援案例为依据,以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选取全面、客观、可量化、易操作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为模型,初步建立了山西地震应急能力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云南地震应急快速评估模型本地化集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评估模型库建立,对策建议模板设计,利用COM技术将模型库与GIS系统进行无缝集成,研发了云南地震应急快速评估软件系统,实现震后地震影响场速判,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评估、专题图输出、对策建议生成等功能。经过2012~2014年云南6次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检验,系统评估结果满足灾情速判和应急辅助决策需求。  相似文献   

19.
云南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18年1月云南省测震台网示范工程20个新增测震台建设完成,选取原有48个台以及新增20个台连续48小时数据记录,基于近震震级公式,计算并网前后云南省测震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对比测震台增加前后的地震监测能力,发现:云南省地震监测能力由ML 2.2提升到ML 1.6,局部地区由ML1.4提升到ML0.8。  相似文献   

20.
地震应急能力成熟度模型的体系与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应急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时效性强、协调性强、专业性强、社会要求高等特点,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因此地震应急能力的成熟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并富有挑战性。本文在地震应急能力中应用成熟度模型,在研究借鉴多种成熟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地震应急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明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以成熟度单元为核心的两层次结构体系模型,提出了模型的基本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