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目前,用户准备会商PPT前期工作繁杂费时,会商时,用户无法对静态PPT动态更改分析方法和交互式在线分析等进行操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数据资源化、平台云端化、应用智能化"思想,利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发了一套地震智能分析会商  相似文献   

2.
实时震情分析与快速发布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一兵  王想  王亚茹  杨锐  刘新 《地震学报》2017,39(2):300-305
<正>在1966年邢台地震后的40年间,我国地震系统已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震情会商制度(韩渭宾,2004).显著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形势的分析和震后趋势判定始终是震情会商工作的重点(贾婧等,2008).大震应急的紧迫性对震情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借助震情分析会商软件的支持可显著地提高震情分析的效率.但是,传统的会商软件平台仍在使用单机模式,该模式的弊端为:1用户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视频和云视频在地震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全编全解、COP模式、SVC柔性编码等3种云视频MCU架构技术进行对比研究。采用SVC柔性编码云MCU架构建立地震行业云视频系统体系,从该体系整体架构、系统负载均衡机制和整个系统分布式部署模式等方面进行设计。最终实现对地震行业视频体系的整合,该体系在地震会商、日常会议研讨等视频场景中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监测预报是地震部门的核心业务,随着“数据密集型科技”时代的到来,地震信息处理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地震监测预报信息化技术与实践栏目的设置,旨在通过学术交流,分享地震分析会商技术平台的建设经验与成果,促进地震会商技术系统的版本列装,全面推进地震会商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方式转变,最终形成新的地震预报业务生态。  相似文献   

5.
1 研究背景 震情会商是我国地震预报探索实践形成的工作机制,是前兆异常认定、动态跟踪、地震预报意见产出的关键环节.2000年后陆续引入很多单机版分析预报软件,但落后的数据服务方法和各种非规范化的临时性计算程序不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产生了大量的简单低水平重复劳动,现有工作模式已无法满足震情监视跟踪和日常震情会商研判需求.地震会商技术平台应运而生(陈石等,2021),目前运转的数据专家地震科学版( Datist for ISPEC,简称小G)针对各级震情会商研判需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常规产品的全自动化产出.  相似文献   

6.
王树青  封德春 《内陆地震》1992,6(2):184-187
0 前言 随着国家地震局及各省局无线数传网、地震数据库和现代化会商室的建立,地震分析预报工作正逐步走向现代化、自动化。但目前各省局从台站观测数据的收集、数据入库到图形、图表的输出,仍需分析预报人员手工抄录、手工入库,即现代化数据收集系统和分析处理会商系统是两个脱节的系统。这一人工干预节点,直接影响了两个现代化系统效率的充分发挥。为使地震分析预报工作真正做到自动化、计算机化,我们研制了数传网传输通讯、分报整编及数据入库系统软件,实现了从台站观测数据的收集到数据入库以及会商图形显示等工作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用到丰富的地震观测资料,如地震活动、地球物理/化学前兆场、构造等,进行震情知识的挖掘和研究。但"以震报震"一直是中国地震预测预报中的最重要的震情知识挖掘方法之一,其主要核心数据基于地震目录,利用不同方法、模式、思路进行地震三要素预测信息的挖掘研究和系统分析。目前我国已形成周、月、年、中长期、危险性评估等不同尺度的地震会商制度和不同目标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地震会商业务信息化需求,支撑地震业务数据加工、处理、统计分析和模型计算等工作,设计地震会商技术系统软件平台。该系统以自定义流程为驱动,灵活适应需求变更,引入低代码开发技术策略,通过开放平台,提供专业用户参与开发和自定义云端部署的全套技术解决方案。为适应地震分析预报的科研型业务特点,在系统构建过程中引入敏捷式开发理念,有效填补了科研成果到业务应用转化的鸿沟。经3年建设实践,该系统于2019年在地震系统业务单位试点应用,试用结果证明,系统设计模式和使用方法符合地震会商业务特点,行业内现有用户已突破2000人。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地震会商业务信息化需求,支撑地震业务数据加工、处理、统计分析和模型计算等工作,设计地震会商技术系统软件平台。该系统以自定义流程为驱动,灵活适应需求变更,引入低代码开发技术策略,通过开放平台,提供专业用户参与开发和自定义云端部署的全套技术解决方案。为适应地震分析预报的科研型业务特点,在系统构建过程中引入敏捷式开发理念,有效填补了科研成果到业务应用转化的鸿沟。经3年建设实践,该系统于2019年在地震系统业务单位试点应用,试用结果证明,系统设计模式和使用方法符合地震会商业务特点,行业内现有用户已突破2 000人。  相似文献   

10.
丁娟  潘丹  何琳 《华南地震》2012,32(1):93-98
在中国地震局与各省地震局进行视频会议连通的基础上,安徽省地震局建设了基于IP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安徽省地震系统内部省局与地市局及台站的异地会商和协同工作,改变了安徽省地震局传统、低效的地震会商、会议、学术交流以及联动方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地震会商技术系统是基于Datist软件为平台,致力于解决不同种类的地震会商综合服务系统,满足地震会商中多场景使用、多源数据处理、多软件融合的需求,包含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管理、日常震情会商和显著震情分析三大模块.目前,辽宁省地震会商技术系统V1.0版已通过业务试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江在森  王海涛 《中国地震》1998,14(2):184-189
简述了对新疆阿图什69级、乌苏南58级地震的中短期(填卡)预报研究过程。把地震大形势分析与大地形变资料确定的中长期地震危险区、全国会商圈定的中期、年度地震危险区研究相结合,判断地震危险区中紧迫程度高的地区;把大区域地震活动与大地形变演化特征相结合,进行大区域地震形势跟踪分析,判定1年尺度强震活动的主要区带;尽可能利用更多的资料信息,对长、中、短时间域和大、中、小空间域资料信息的定性综合分析等,实现预测区域由大到小的逼近,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对地震预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三维立体可视化震情会商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建立现代震情会商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强,本文尝试应用三维GIS技术和体绘制可视化方法,解决地震会商过程中的多源、海量地学数据的协同可视化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三维立体可视化会商系统平台,并在其上将汶川余震分布、数值模拟和华北精细地下三维速度结构等研究成果进行了集成测试.  相似文献   

14.
苏乃秦  韩月鹏 《内陆地震》1989,3(4):385-388
地震分析会商系统是地震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是我国大陆多震区之一,地震分析预报任务繁重,但多年来地震会商条件十分简陋,很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而地震分析会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十分紧迫和必要。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统一部署下,我局于1987年开始实施“新疆地震分析会商系统现代化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意见以大量资料为基础,依靠专家经验和多学科知识并通过会商讨论形成。显著地震发生后,快速、准确、有效地研判震情可为后期应急指挥和地震现场工作奠定基础。本文以Datist软件为平台,基于四川及邻区的基础资料,设计研发符合四川震情的震后会商资料快速产出系统,当四川及邻区发生中强地震时,通过该系统可在收到地震短信5分钟内以请求触发的方式快速产出应急会商资料,并以微信、PowerPoint和Word的形式将基础资料发送给分析预报人员,为后期趋势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据库和GIS技术的地震会商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数据库和GIS技术的地震会商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Arc Engine、Jfree Chart控件和C#语言组合开发,实现地震数据在线分析和信息的动态展示,提高地震分析会商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改变目前地震监测与震情会商工作效率低、人为因素大,资料利用差等情况。国家局科技司于1988年下达了《广东省地震局会商系统建设》的课题任务,该项目由我局综合预报室负责承担,于1989年11月底完成并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局级验收,可正式投入使用。 该系统引用现代计算机设备和技术,实现了对各种地震观测数据的汇集、储存和管理,并进行快速的计算处理。通过大屏幕投影、绘图仪或打印机等输出各种图形、曲线、表格及数据,为地震预报人员进行预报决策提供了现代化的会商手段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主要对山西省地震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组网、运行维护做简要介绍,并对该系统在应急协同、政务会议、震情会商、远程培训等方面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进一步明确视频会议系统在地震应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提出地震会商中会议发起人—参与者的应用模式,研究了会商期间通过在广播端实时广播操作消息、运用网络实时推送技术,使各异地参与的信息节点会商资料内容一致,同时接收端实时接收并执行操作消息,从而同步显示广播计算机的操作画面,最终达到模拟广播视音频效果。该方式既克服了普通网络视频会议图像对网络带宽要求高的缺点,又增强了会商会议在线动态数据分析的真实性与及时交互性,亦突破了传统会商会议只能局限在同一会场的限制。本系统经试点单位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云南漾濞6.4级地震后川滇地块及其周缘的地震活动性进行初步探讨,选取东经95°~110°和北纬20°~42°区域的M≥3.0地震,应用全国测震学科搭建的网络地震分析会商技术系统中"地震空区"扫描自动识别产出《地震空区扫描报告》(2021年6月6日),对研判川滇地块及其周缘地震活动的危险性和攀枝花地震监测中心站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