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和环县两个剖面选取若干黄土和古土壤样品,分为三种粒级(>45μm、2-45μm、<2μm),挑出>45μm粒级中的根状结核与蜗牛壳化石碎片,分别测定δ^13C和δ^18O值。结果显示,两个剖面不同粒级组分的δ^13C和δ^18O值表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洛川剖面的根状结核和蜗牛壳与分粒级样品中的<2μm粒级中碳酸盐的δ^13C和δ^18O值最为接近,处于相同的区域内;而>45μm粒级中的δ^13C和δ^18O值与其他样品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可以认为黄土-古土壤中<2μm粒级中所含的碳酸盐可代表成镶碳酸盐,其蕴涵的地球化学信息可用以重建成壤时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
土壤次生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古环境意义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壤次生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是反映古气候与古环境的重要代用指标,其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分别受土壤CO2中C同位素组成和大气水的O同位素控制。在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土壤次生碳酸盐δ^13C就主要受当地植物类型(C3植物和C4植物等)控制。土壤次生碳酸盐样预处理中剔除土壤中原生碳酸盐以及有机物污染尤为重要。土壤中次生碳酸盐C、O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土壤发生学、古气候恢复、古生态重建以及全球变化研究中应用日益广泛,但解译时可能受应用年代范围、成岩作用、原生和次生碳酸盐混杂、土壤碳酸盐多元发生等因素影响,其应用机理和范围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江陵凹陷位于江汉裂谷盆地西部, 古新世是该区富钾卤水形成的主要时期, 研究该时期古气候的演化, 对下一步找钾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古新统沙市组和新沟嘴组湖相碳酸盐岩分析结果显示, 沙市组沉积碳酸盐岩δ13CPDB值介于–4.8‰ ~ –1.0‰之间, 平均值为–3.4‰; δ18OPDB值介于–5.6‰ ~ –0.6‰之间, 平均值为–3.3‰; 新沟嘴组碳酸盐岩δ13CPDB值介于–10.8‰ ~ –8.8‰之间, 平均值为–9.3‰; δ18OPDB值介于–10.2‰ ~ –6.7‰之间, 平均值为–8.6‰。沙市组碳酸盐岩样品的δ13CPDB和δ18OPDB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 表明它们发育在蒸发作用明显的相对封闭的咸水湖泊体系中; 而新沟嘴组δ13CPDB和δ18OPDB之间相关性差, 指示该时期是水体滞留时间较短的开放型湖泊系统。碳氧同位素, Sr/Ba值和Mg/Ca值均说明沙市组沉积时期古盐度和蒸发/降雨大于新沟嘴组沉积时期; 古新世的岩相古地理演化说明了沙市组沉积时期古湖水面小于新沟嘴组沉积时期。江陵凹陷古新统湖泊沉积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指示了区域古气候条件由沙市期的干热向新沟嘴期的湿润转变。显示古新统沙市组到新沟嘴组江陵凹陷古气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变化对于沙市组时期古盐湖演化和成钾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4.
陕西岐山二郎沟蓟县系剖面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发育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自下而上出露龙家园组和巡检司组。两个岩组共采集、测试了碳、氧同位素样品184件,结果显示δ13 C值落在-1.747‰~1.144‰之间,总体上较稳定,平均值为-0.523‰;δ~(18)O值整体在-8.662‰~-2.540‰之间,大部分落在-5.5‰至-3‰,平均值为-4.469‰,低幅高频振荡。碳同位素旋回性较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出4个旋回。碳、氧同位素曲线与燕山地区蓟县系已有研究结果相似性较高,其中,巡检司组近顶部出现的约为2‰的负偏事件,可大致对应于蓟县剖面雾迷山组顶部至洪水庄组的负偏事件。碳同位素的升降趋势及藻类数量(叠层石)丰度变化表明当时海平面在不断变化。此外,二郎沟剖面研究结果还与俄罗斯南乌拉尔阿孜瓦尔组以及加拿大霍恩比湾群的碳、氧同位素曲线也颇为相近,符合全球中元古代碳同位素组成特别稳定的特征,是对全球统一的古海洋背景的响应。  相似文献   

5.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已经广泛应用于重建古环境.本文通过对北京平原区昌平钻孔δ13Corg数值变化特征的分析,结合格陵兰冰芯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揭示了北京平原区晚更新世以来古环境变化特征及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事件,初步探讨了其驱动机制.该钻孔δ13Corg值变化范围为-17.10‰至-26.18‰,主要表现为暖...  相似文献   

6.
在野外沉积特征研究、室内薄片观察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东部龙王庙组22个碳酸盐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进行测试,在充分论证样品的有效性后,分析研究区龙王庙组碳、氧同位素特征,进而探讨龙王庙组沉积期的古气候及古海洋环境。样品实验数据显示δ13C值分布在-1.533‰~2.619‰,平均为0.046‰;δ18O值分布在-9.916‰~-3.580‰,平均为-7.746‰;碳、氧同位素整体变化趋势与扬子地台其他区域基本相同。古海洋环境恢复表明,龙王庙组沉积期四川盆地东部整体处于海相环境,海水盐度呈先降低、后增高、复又降低的多段式变化;海水温度主要分布在20~30℃,属于温暖或炎热的亚热带气候;在海平面缓慢波动性下降、陆架暴露、生物灭绝的沉积环境影响下,龙王庙组δ13C值具有负漂移的演化趋势。龙王庙组沉积中期的水体深度最浅,古盐度最高,是白云岩最为有利的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7.
吴乃琴 《第四纪研究》1990,10(4):344-353
在第四纪海陆过渡相环境研究中,有没有能够确定古盐度的定量标志?本文作者针对中国东部第四纪海陆过渡相地层中常见的两种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Linne)vars.和Protelphidium glabrum(Ho, Hu et K. Wang)进行现代样品的碳同位素分析。在现代样品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碳同位素与盐度存在线性关系,运用这一结果于第四纪几个钻孔样,并综合有孔虫化石群其他特征,推导古环境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钻井岩心观察和岩石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川中东北部龙岗地区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和凉高山组典型钻井取心段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碳氧同位素分析。40余件样品的测试结果表明,δ13CPDB值在-1.24‰~4.59‰之间,除了1个负值外,都为正值。δ18OPDB值在-15.7‰~-9.83‰之间,都为负值。与海相和陆相碳酸盐岩同位素值对比显示,自流井期和凉高山期古湖泊均表现出内陆开放性淡水湖泊的特点,没有经过明显的海水入侵。在中-下侏罗统广泛存在的碳同位素正偏移是由湖泊初级生产力提高所导致的。岩相和同位素变化显示了古湖平面经历了2次主旋回和6次次级旋回变化,湖平面变化总体表现为东岳庙段沉积期>大一三亚段沉积期>大一亚段沉积期>凉高山期>马鞍山段沉积期。古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表现为大一三亚段沉积期>东岳庙段沉积期>大一亚段沉积期>凉高山期>马鞍山段沉积期。  相似文献   

9.
在第四纪海陆过渡相环境研究中,有没有能够确定古盐度的定量标志?本文作者针对中国东部第四纪海陆过渡相地层中常见的两种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Linne)vars.和Protelphidium glabrum(Ho, Hu et K. Wang)进行现代样品的碳同位素分析。在现代样品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碳同位素与盐度存在线性关系,运用这一结果于第四纪几个钻孔样,并综合有孔虫化石群其他特征,推导古环境特点。  相似文献   

10.
海相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列举了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碳酸盐碳同位素分析结果,从而推测了古海水中碳同位素特征,并指出根据现有的沉积碳酸盐δ^1^3C资料,可以发现某些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水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东濮凹陷古近系锶、硫、氧同位素组成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忠生  陈开远  何生 《地球科学》2005,30(4):430-436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地区一个典型的盐湖盆地,其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多套盐岩.通过对古近系锶、硫、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讨论了古近系盐类沉积的成因及当时的古环境.研究表明: (1)东濮凹陷古近系的盐岩为陆相成因而并非来源于海水的侵入,其湖水锶同位素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高87Sr/86Sr(0.720±0.005)的壳源硅铝质岩石;(2)东濮凹陷古近系盐岩中的δ34S((28~33)×10-3)普遍偏高且大于现代海相蒸发盐中的δ34S(20×10-3),表明盐类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对硫酸盐是封闭的,而对H2S是开放的;(3)锶和氧的同位素变化特征表明: 东濮凹陷在由Es4上段向Es3上段过渡时气候较为湿润,降雨量逐渐增大,导致δ18O的降低和87Sr/86Sr值的升高;而由Es3上段向Es1段过渡时,气候骤然变得干旱,导致降雨量减小,蒸发量增大.   相似文献   

12.
刘传联 《沉积学报》1998,16(3):109-114
湖相碳酸盐岩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能提供重要的环境信息。山东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沙一段和沙四段。对47个碳酸盐岩样品碳、氧同位素组分的分析表明:沙一段、沙四中和沙四上亚段下部沉积时期东营湖均是程度不同的封闭型湖泊。古盐度和蒸发/降雨:沙四中亚段和沙四上亚段下部沉积时期>沙一段沉积时期>沙四上亚段上部沉积时期;古湖水面:沙四上亚段上部沉积时期>沙一段沉积时期>沙四中亚段和沙四上亚段下部沉积时期;古生产力:沙一段沉积时期>沙四上亚段上部沉积时期>沙四中亚段和沙四上亚段下部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13.
湖北清江石笋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测定经铀系法和1 4 C法精确定年的石笋 (Z 2 )的碳氧同位素组成 ,探讨它们对古气候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石笋碳酸盐氧同位素主要组成反映了地表水的氧同位素组成 ,受气候的两要素———气温和湿度控制 ;碳同位素组成则反映当地的植被面貌 ,即C3和C4植物的比例 ,间接指示古湿度。洞穴石笋稳定同位素的定量解译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疆罗布泊第四纪盐湖上升卤水流体及其成钾意义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调查发现,新疆罗布泊罗北凹地等干盐湖地表分布有众多的流体上升或上涌通道,其形状特征呈“垂直的孔洞”、“泥火山口”、“枣状小坑”及“粘附沙丘”等。研究认为,地下卤水流体过去和现在正是通过这些通道上升,至地表排泄或进入盐湖水体及沉积物中;这些地下流体主要源于深部地层水和大气循环水等;上升流体补给罗布泊的罗北凹地等次级盐湖,为钾盐成矿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并导致钙芒硝的大量沉积,促进了盐类沉积物的成岩过程。同时,上升流体的补给还在罗布泊盐湖区近地表处产生了固体钾盐矿的沉积。  相似文献   

15.
罗布泊盐湖晚更新世末期芒硝岩沉积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东端,可能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干)盐湖.罗布泊从中更新世开始进入盐湖演化阶段,直到晚更新世末以钙芒硝沉积为主,进入全新世出现石盐沉积.一些钻孔揭示在上更新统顶部出现一些芒硝岩薄层,对比研究,确认这些钻孔中的芒硝层属同一时期沉积产物.14C测年显示,芒硝层段年代从13.72~16.92 ka,光释光测年结果为19.34~19.83 ka,这些与末次冰期最盛期的年代(14~22 ka)基本吻合,推断当时罗布泊年均气温在-2~-3℃.至全新世早期,随着短期干冷气候结束,罗布泊转为咸水湖环境,自全新世中期以来,转变为盐湖环境.  相似文献   

16.
Bosten Lake is a mid-latitude lake with water mainly supplied by melting ice and snow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lake is spatially not uniform due to the proximity of the major inlet and the single outlet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ake.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recent lake sediments is related to this specific lacustrin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to the resulting carbonate mineralogy. In the southwestern lake region between the Kaidu River inlet and the Kongqi River outlet,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δ13C) values of the carbonate sediment (-1‰ to -2‰) have no relation to the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the carbonate (δ18O) values (-7‰ to -8‰), with both isotopes showing a low variability. The carbonate content is low (<20%). Carbonate minerals analyzed by X-ray diffraction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alcite, while aragonite was not recorded. The salinity of the lake water is low in the estuary region as a result of the Kaidu River inflow. In comparison,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values are higher in the middle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lake, with δ13C values between approximately +0.5‰ and +3‰, and δ18O values between -1‰ and -5‰. There is a moderat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able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s, with a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r of approximately 0.63. This implies that the lake water has a relatively short residence time. Carbonate minerals constitute calcite and aragonite in the middle and eastern region of the lake. Aragonite and Mg-calcite are formed at higher lake water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s, and larger evaporation effects. More saline lake water in the middle and eastern region of the lake and the enhanced isotopic equilibrium between water and atmospheric CO2 cause the correlating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values determined for aragonite and Mg-calcite. Evaporation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salinity and carbonate mineralogy influence of the surface-sediment carbonate in Bosten Lake. The lake water residence time and the CO2 exchange between the atmosphere and the water body control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the carbonate sediment. In addition, organic matter pollution and decomposition result in the abnormally low carbon isotope values of the lake surface-sediment carbonate.  相似文献   

17.
李浩  颜辉 《地质学报》2007,81(12):1723-1726,I0012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在罗布泊罗中地区先后进行了20万t钾肥项目采输卤工程、盐田、试验加工厂及120万t钾肥项目盐田等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大量的地层浅表裂缝(简称浅表裂隙),其平面上分布具区域性,走向上具一定方向性,垂直方向延深依地质条件不同而不同,且具有裂缝壁面平直,倾角陡等特性。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本文就罗中地区地层浅表裂隙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规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特性及浅表裂隙的形成机理进行描述和分析,并针对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危害性影响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贾鹏  李伟  卢远征  樊茹  李鑫  李明  曾乙洋  刘鑫 《现代地质》2016,30(6):1329-1338
摘要:四川盆地中南部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基本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根据该地区采集的88个碳、氧同位素数据,研究、讨论了中上寒武统碳酸盐岩不同尺度沉积旋回中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演化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群由下至上的地层序列中,碳、氧同位素具有明显的旋回性演化特征:其δ13C值变化于-56‰~3247‰之间,均值为-0979‰,绝大多数的样品都在-2‰~2‰的区间震荡,δ18O值分布于-111‰~-52‰之间,均值为-6934‰,主要集中在-9‰~-6‰的范围内波动。通过对不同尺度沉积旋回碳、氧同位素数据分析研究,认为在体系域尺度沉积旋回中控制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的主因是海平面变化,在米级旋回中主要受高频海平面变化、古气候、古构造等多方面叠加的影响;通过对碳、氧同位素数据分析研究,首次明确了该地区芙蓉统的底界,为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有力证据;洗象池群早期和中期经历了短暂而快速的海侵后进入缓慢的海退,在晚期缓慢海侵后的快速海退,碳同位素组成反映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与沉积相演化一致。  相似文献   

19.
元素碳碳同位素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恋  周鑫  葛俊毅 《地质论评》2012,58(3):526-532
元素碳几乎完全来源于植被的燃烧,长期广泛地分布于大气、土壤、沉积物、岩石、水体和冰体等自然界载体中,记录了大量的古环境信息。利用元素碳碳同位素(δ13CEC)指标来反映古气候、古植被信息是将元素碳应用到古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利用δ13CEC指标进行古环境研究的现状,总结出对于"直接利用δ13CEC指标进行古环境恢复"这一关键问题还存在不同认识。燃烧前后物质的碳同位素是否发生变化是利用δ13CEC进行古环境研究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学者近20年来对C3、C4植物开展了大量燃烧实验,主要结论是C3植物燃烧前后物质的碳同位素变化(Δδ13C)较小,在±1‰以内,而C4植物变化范围较大,在0‰~-9‰之间;此外,文中还讨论了元素碳外源输入等可能影响δ13CEC指标的因素。建议在利用δ13CEC指标进行古环境重建之前,有必要对δ13CEC进行详细的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研究表土δ13CEC与地表植被相关性以及元素碳外源输入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Quaternary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Lop Nur, Xinjia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ince the middle Early Pleistocene (1.20 Ma B.P.), the desert stepp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have predominated in the Lop Nur area, Xinjiang, characterized by warm humid epochs interrupted by dry cold intervals. The grain-size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urves record 30 climatic oscillations, each with a ca. 40 ka cycle, in the area since 1.2 Ma B.P., which reflects the controlling effects exerted by the astronomic factor on the environment. The Quaternar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Lop Nur gradually changed from a fresh lake through a brackish lake to a saline lake, showing a spiral evolution, and finally it evolved into a play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