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9):0-0
我国著名地球物理与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我们敬爱的《地球物理学报》刘光鼎主编,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8月7日18时50分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89岁.刘光鼎主编1929年12月29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蓬莱.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7月毕业后,他参加北京地质学院建院工作,筹建物探系;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任队长;1964—1970年任地质部南京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1970—1973年任地质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负责人;1973—1980年任地质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大队队长;1980—1983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1983—1989年任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1993年当选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荣誉理事长、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席、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等.刘光鼎主编是我国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他高屋建瓴,运筹帷幄,提出中国走向海洋以“国家权益、资源环境”为指导的战略构想.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海洋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国家重大计划.他提出了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为“三横(造山带)、两竖(地球物理梯级带)和两个三角(柴达木—祁连山和松潘—甘孜)”的重要观点.基于对中国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综合分析研究,他提出中国“油气二次创业”重大科学论断,指出21世纪中国油气资源的出路在于重视海相、海洋、海外这“三海”战略思想,并于2001年向国家提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发展战略,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他的战略思想指导和推动了我国海相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大突破,相继在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田.针对我国地球科学和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他前瞻布局组织国内地球物理探测装备自主研发,取得海底地震仪、MEMS数字检波器、万道地震探测装备等核心技术的突破.1990年2月28日,刘主编上任伊始,在编委会扩大会议上,制定了关于本刊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和具体规章制度,概括为五大举措:(1)找准《学报》定位.时时刻刻把学报的学术质量放在第一位.《地球物理学报》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其“提高”和“综合”这两个作用.提高——要反映本学科的最高水平;综合——要全面反映地球物理各个分支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既要刊载独创性研究成果和学术性理论性较强的论文,注重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也要刊载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成果,一定要面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2)建立严格稿件评审制度.每篇论文必须有主编签字方可发表.主编根据专家的意见和自己的审核及分析,确定文稿的取舍.(3)重视编委会的作用,将编委会工作制度化.编委会由国内外地球物理各个领域研究的高端水平和热爱期刊工作的精英组成.编委们不能徒有其名,要真抓实干.决定每年召开一次编委会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编辑部主任做的年度工作报告,对期刊当前工作进行总结和审议,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和计划.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4)开展学术交流,扩大新的学术增长点,刊登内容上一定要扩大范围,如:开拓产生新的学术增长点类文章,有关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类文章,与能源、环境、灾害有关的地球物理问题文章及理论与应用并重的文章.(5)加强期刊编辑部建设.编辑部是期刊工作的主阵地,一要注重编辑队伍建设,注意补充有学识、熟悉业务的人才加盟编辑队伍;二要提高期刊编辑现代化水平,改善编辑部工作环境,让期刊的工作条件和能力至少要达到国内一流.同时关心编辑人员具体问题,在各方面给予编辑人员切实帮助.《地球物理学报》就是在落实刘主编五大举措的过程中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展示了海内外中国地球物理人的创新性成果和中国地球物理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记载着我国地球物理科学发展的光辉进程和成果,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它是我国地球物理学领域的领衔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中的佼佼者.刘主编为《地球物理学报》的发展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他长期坚持每篇必亲审、签字,多年来,几乎每周都要有十几篇甚至数十篇稿件经刘主编审查签发.许多来访的人看到他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学报稿件,看到他孜孜不倦地批改圈阅,无不为之动容.刘光鼎主编一生光明磊落,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他用无私奉献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始终以科技强国为使命,对中国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科技期刊界的重大损失.我们要永远怀念刘光鼎主编,沉痛悼念刘光鼎主编!刘光鼎主编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2.
正马瑾院士1934年出生于上海市。中学时代受"大陆漂移学说"和"沧海变桑田"等地质知识的影响,1952年高考时她选择地质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并如愿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56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构造地质学家张文佑的指导下从事构造地质研究。1958年,前往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构造物理学家格佐夫斯基,1962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并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62—1966年,她先后筹建相似材料和光弹实验室,把构造物理研究引入到传统构造地质学中。  相似文献   

3.
主编寄语     
修济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20,(1):F0003-F0003,F0002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陪伴着读者们,在防震减灾工作和地球科学研究方面辛勤耕耘、点滴积累,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工作,成为地震研究领域里大家工作中的好伙伴。回顾以往,通过这本杂志,大家可以追索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如计算机、软件等给地球科学领域特别是地震和地磁观测方面带来的发展变化;面向未来,亦可以由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新技术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展望继续发展前进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主编寄语     
欧进萍 《地震学刊》2010,(1):I0001-I0002
对《防灾减灾工程学报》而言,2010年将是不平常的一年。自2003年由《地震学刊》改刊以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对学术界做出了贡献,推动了防灾减灾工程学科的发展,自身也成长为这一领域的优秀期刊。去年,《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并组建了第二届编委会。这是一个新的高度,亦是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主编寄语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期刊更加贴近读者、贴近科研,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从2021年第一期起,《世界地震译丛》更名为《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该刊于1970年5月由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顾功叙教授倡议创办、并任第一届主编,原名《科学技术参考资料·国外地震资料》。1974年更名为《国外地震》,1982年更名为《世界地震译丛》,陈运泰院士担任主编。  相似文献   

6.
主编寄语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期刊更加贴近读者、贴近科研,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从2021年第一期起,《世界地震译丛》更名为《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该刊于1970年5月由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顾功叙教授倡议创办、并任第一届主编,原名《科学技术参考资料·国外地震资料》.1974年更名为《国外地震》,1982年更名...  相似文献   

7.
怀念查小刚同志1996年2月5日,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副研究员查小刚同志,因公外出在广州工作期间,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以身殉职,我们失去了一位富有经验、业绩卓著的老同志,在地震战线上奋斗一生的地震工作者。查小刚同志是江西省委源县人,193...  相似文献   

8.
获悉杰弗里斯(Harold Jeffreys)先生仙逝,不胜震惊。就在前不久,笔者的恩师松泽武雄刚刚辞世。我所认识的两位知名先辈的讣告相继传来,使我意识到自己也已届老年。负责庶务工作的山下辉夫君曾约我写一点有关杰弗里斯先生的事迹,但是先生的业绩是众所熟知的,无需赘述。因此,这里仅想就我记  相似文献   

9.
1992年3月23日,尊敬的徐煜坚教授与世长辞了。远在西北的地学工作者和全国的地学工作者一样,以悲痛的心情,默默怀念着他。  相似文献   

10.
惊悉李善邦教授不幸逝世,我们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深切的怀念!怀念他对我国地震科学事业作出开拓性的贡献,怀念他率领着我们一批批地震战线的新兵迈上了献身于祖国地震事业的崎岖征途,怀念他勤奋好学、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以及不计个人名利和得失的工作作风。他是我们敬爱的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都是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陆续走上地震工作岗位的。当时地震科学的基础十分薄弱而且专业人员又很缺乏,面临国家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急  相似文献   

11.
李善邦先生是我国地震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磁场测量等方面的先驱者之一。李先生1980年4月29日与世长辞,至今已有5年了。 李先生于1902年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在南京中英中学任教一年后,因患肺病,回原籍疗养,并任兴宁县一中教务主任。1929年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09,(5):8-29
“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我是个外行,但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相似文献   

13.
永远的老牟     
牟其铎先生是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技术管理研究室(十室)的老主任。今年是他去世十周年。十年很漫长。但是当年和他在一起的很多事情,今天回忆起来,还像是在昨天一样。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这个无限悲痛的时刻,我们党失去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人民失去了卓越的领导人。我们心如刀绞,肝胆欲碎,多少人忍着悲痛,多少人噙着泪水,衷心地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那乌云遮天,四害横行的日子里,怀念周总理非法,歌颂周总理有罪。追悼的挽联无处张贴,悼念的文章不能发表,积郁的哀思难以倾诉。我们只能将仇恨咬碎,和悲痛的泪水一起咽下,埋在心里,默默地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相似文献   

15.
亚美尼亚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协会(AASPE)主席、亚洲地震委员会(ASC)前任主席、亚美尼亚国立埃里温(Yerevan)大学Serguei Balassanian教授,2004年11月23日因车祸不幸遇难,享年57岁。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我们敬爱的赵九章所长(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诞辰100周年。抚今思昔,半个世纪前的情景,让我永记不忘。记得当我刚从学校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的专业学习忽然从微观的原子世界(我在学校学的是金属物理专业)转变为要研究浩翰宇宙中的地球物理,这种转变使我感觉到自  相似文献   

17.
肖熹光教授于1921年12月11日生于湖南省,在1978年前后,从事科技英语的教学和文学翻译与著述,在1992-1993年任本刊英语译审和顾问,1999年11月21日在北京病逝.怀念本刊英文顾问肖熹光教授...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0月15日是赵九章先生的百年诞辰. 赵先生的光辉业绩再次激发了人们对他的怀念.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 《地震学报》第五届编委会于 2 0 0 2年 3月 1 4日在京召开主编扩大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主编及在京、津的部分编委共 2 2人 .陈运泰主编主持了这次会议 .他指出 :“这次主编扩大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共商如何进一步办好《地震学报》 .经过编委们和编辑部同志的多年努力 ,《地震学报》已被列入我国“期刊方阵” ;学报英文版已被国际EI数据库收录 ;同时 ,《地震学报》近期还被荷兰《地球物理文摘》(ElsevierGeoAbstracts)收录 .为发展地震科学、促进学术繁荣 ,《地震学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当前学术期刊“百…  相似文献   

20.
刘恢先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名誉所长谢礼立1997.6.24)深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老所长刘恢先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但我们依然感到他还在我们身边,依然带领我们在大踏步向科技高峰攀登.这是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光辉思想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