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856年黔江-咸丰地震在不同版本的目录中,震级和震中烈度均存在不小的差异。本文通过对1856年黔江-咸丰地震史料的收集,查阅更大范围的史志、地方志,详细分析了史料中此次地震造成的震害情况。对黔江-咸丰地震进行实地考查,并通过对西南山区近年来几次地震的对比分析,从震害角度、地震烈度图不同烈度面积的角度,进一步讨论震中烈度的可能性。采用多种方法对地震震级进行估算。但黔江-咸丰地震的震中烈度和震级确定依然是个难题,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了甘肃省内1950-2004年间主震震级M≥5.0、震中烈度I0≥V的地震20次,回归分析得出了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与目前甘肃省广泛使用的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四川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分布特点, 将四川及邻区划分为西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 收集了西南地区96次、 四川盆地地区40次近代破坏性地震资料, 并对各次地震的震级参数进行了统一校核. 按照该地区震中烈度与震级、 有感半径与震级的统计关系, 对地震烈度衰减进行了近场与远场特征控制, 建立了地震烈度沿长轴、 短轴和平均轴的衰减关系. 统一了中国与美国面波震级的震级标度, 利用最新得出的美国西部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采用考虑地震加速度的近场距离饱和与震级饱和特征的衰减模型, 转换得到了该地区的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4.
任静  李志强  杨彦明  任克新 《地震》2021,41(3):59-76
收集1900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488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应用Levenberg-Marquardt法和最小二乘法拟合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拟合方法的回归模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2个统计单元内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显著不同,应作为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将本文结果与其他研究者得出的中国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近年来中国西部发生的6个真实地震的烈度圈数据为基准,对比了本文模型与其他区域模型的长、短轴及面积的计算结果,结果显示:本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结果的精准性要稍高于大区域的计算结果,但相对于小区域来说,本文结果比小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误差偏大.由于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具有区域性特征,区域划分越细范围越小,结果精准性越高,但是计算大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有利于第一时间掌握灾区大范围的灾情分布,特别是对于震级较大的地震,计算得到大尺度上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可以迅速分析相邻省区受影响地区的烈度分布特征,无须利用另一个省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数据重新计算,故而本文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烈度衰减的区域特征,适合用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1786年康定—泸定磨西间7 3/4级地震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查证分析、烈度区的对比以及通过地震断层的野外追索,按《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重新标度了1786年发生在四川西部康定、泸定地区地震的烈度分布,并确认震中位于康定和泸定磨西之间的雅家埂附近,震级为7(3/4)级。同时认为,在新活动十分强烈的金龙寺—磨西多发地震断裂上,以历史资料为主标度历史地震的原则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分区,本文拟合不同震源机制解的烈度衰减关系,收集了我国西部198次5.0级以上震例,共419条的等震线记录;东部47次5.0级以上震例,共84条等震线记录,采用椭圆模型进行衰减关系拟合,得到了地震烈度随震级和长短轴长度的衰减关系。文章初步分析了几种震源机制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的差异,以西部地区为例,对比了西部走滑型、逆断型烈度衰减关系和汪素云西部衰减关系与实际值之间的差距。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区分发震方式的烈度衰减关系长短轴可以作为应急地震影响场的修正因子,在震后几小时得到震源机制解时,对烈度圈长短轴进行初步修正。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利用127次地震等震线资料,对云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1)云南地区地震烈度极震区等震线的长轴、短轴之比的均值,高于我国东部地区而略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值,烈度衰减方向性强。(2)云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分区特征明显。(3)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低震级档的各烈度等震线长、短轴之比值均高于高震级档的比值现象相比,云南地区这种比值关系要复杂得多。本文还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公元1119年2月吉林省前郭县卡拉木地震震级的计算和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119年2月,在吉林省前郭县卡拉木附近地区曾发生一次强烈地震。据史书记载,对照“历史地震烈度——震级简表”,结合区域震例的一般规律,采用古登堡公式计算,得出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Ⅸ度,震级为7级。  相似文献   

9.
张杨  马干  史保平  张健  杨勇 《地震学报》2009,31(3):290-306
利用地震烈度资料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中区域和震级的方法是由Bakun和Wentworth于1997年首先提出的.该方法定量程度高,对烈度数据较少或发生在近海的历史地震的定位和震级估算尤为有效.按照Baku和Wentworth给出的思路,笔者尝试了对我国华北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初步分析.首先,选取20世纪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10次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3le;MSle;7.8),对该地区的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给出了烈度衰减模型,表明华北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约50%).在此衰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震级和震中区域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适用于华北地区的圈定震中区域和烈度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最后,讨论了计算震中区域等值线时所引进的权因子Wi及其中参数b对震中区域等值线圈闭性的影响.利用该方法,对发生在1668年莒县——郯城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以及1966年隆尧地震和1969年渤海地震进行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也可推广应用于我国其它历史地震资料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杨伟松    王长理    许卫晓    杜轲  于德湖   《世界地震工程》2021,(1):207-218
收集了我国南北地震带地区1970年~2012年的85次地震事件的烈度等震线资料,建立了震中烈度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利用长轴和短轴椭圆模型拟合得到了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同时还搜集整理了近年来基于我国各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将其中与南北地震带存在地域重合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研究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南北地震带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对该地区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发生后,可根据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利用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初步评估烈度分布范围。为评定烈度分布结果的偏差特性,利用中国西部地区488个震例和中国东部地区182个震例的等震线数据,使用Levenberg-Marquardt非线性迭代算法进行回归,计算我国大陆分区域烈度衰减关系,并对中国大陆1990—2007年23次6.0级以上地震以及2008—2019年88次5.0级以上地震进行烈度评估。结果发现,应用本研究所得烈度衰减关系进行烈度评估,不同烈度区分布面积与实际震害面积存在一定偏差,体现在:①高烈度区:实际震害面积往往比模型面积偏大;②低烈度区:实际震害面积往往比模型面积偏小。据此提出,应用该烈度衰减关系估计震害面积时,应根据烈度大小适当放大或缩写模型面积,具体缩放度如下:8度区模型面积放大约1.5—2.0倍,7度区模型面积缩小约1.5—1.6倍,6度区模型面积缩小约1.8—2.0 倍。  相似文献   

12.
范树全  宋贯一 《地震地质》1996,18(4):417-420
在系统整理华北9个气体观测井多年观测资料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华北地下释放氦、氢异常的时、空、强特征及其与发震时间、地点、震级的关系,从而总结为以京棉二厂井的氦、氢异常为依据,其它测点的氦、氢异常为参考,预报华北北部5级以上地震的初步经验  相似文献   

13.
2016年11月25日在我国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发生MS6.7地震(阿克陶MS6.7地震).我们收集国内外地震资料,对主震及4级以上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对434次余震进行了双差定位,对主震震源过程进行了反演确定和复杂性分析,并基于反演确定的有限动态源模型估计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结果表明:这次地震发生在当地一个近乎东西向展布的小型盆地内,很可能由一条新断层或隐伏断层的活动所致.发震断层近乎直立,近东西向展布,总体上表现为右旋走滑.破裂首先向西扩展,紧接着向东,随后向东西两个方向同时扩展,然后西侧破裂首先停止,东侧破裂继续,最后破裂在东侧停止,整个过程持续~20 s,释放地震矩1.08×1019N·m,相当于MW6.6.破裂过程最终形成两个位错高值区,分别位于初始破裂点的东西两侧,西侧高值区规模较小,东侧区规模较大.根据烈度估计,烈度椭圆长轴方向与主震破裂方向以及余震展布方向一致,最大烈度约为IX度,主要集中在震中以东很小的区域,VIII度区呈纺锤形,分布于震中东西两侧,V至VII度区呈椭圆形,总体上东侧烈度大于西侧.  相似文献   

14.
In western Europe, the knowledge of long-term seismicity is based on reliable historical seismicity and covers a time period of less than 700 years.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seismic activity is considered as low in the region extending from the Lower Rhine Embayment to Engl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collected recently suggests the occurrence of three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around 6.0 or greater. These events are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the engineer or the scientist involved in mitigation against large earthquakes. We provide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this aspect for the Belgian earthquake of September 18, 1692. The severity of the damage described in original sources indicates that its epicentral intensity could be IX (EMS-98 scale) and that the area with intensity VII and greater than VII has at least a mean radius of 45 km. Follow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average macroseismic radii and magnitude for earthquakes in stable continental regions, its magnitude Ms is estimated as between 6.0 and 6.5. To extend in time our knowledge of the seismic activity, we conducted paleoseismic investigations in the Roer Graben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the possible occurrence of large earthquakes with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Our study along the Feldbiss fault (the western border of the graben) demonstrates its recent activity and provides numerous lines of evidence of Holocene and Late Pleistocene large earthquakes. It suggests that along the 10 km long Bree fault scarp, the return period for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from 6.2 to 6.7 ranges from 10,000 to 20,000 years during the last 50,000 years. Considering as possible the occurrence of similar earthquakes along all the Quaternary faults in the Lower Rhine Embayment, a large earthquake could occur there each 500–1000 years. These results are important in two ways. (i) The evidence that large earthquakes occur in western Europe in the very recent past which is not only attested by historical sources, but also suggested by paleoseismic investigations in the Roer Graben. (ii) The existence of a scientific basis to better evaluate the long-term seismicity in this part of Europe (maximal magnitude and return period) in the framework of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5.
选用2008—2019年中国东北及邻区27次地震竖直向105条强震动记录,以三段式强度包络函数模型为目标,利用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尝试建立了东北及邻区竖直向地震动时程强度包络函数参数的衰减公式,以使我国的地震动区域划分更具有普遍性。同以往的研究类似,上升段持时t1和平稳段持时ts的确定方法采用了70%能量持时法。所选地震的震级为3.3—5.8级,最大震中距为371 km。基于土层场地的竖直向记录,通过与我国目前常用的时程强度包络函数参数的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1与震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实际应用中应考虑震级对t1的影响;地震整体持时较短造成ts上升趋势随距离的增加而变缓;下降段由衰减系数c的变化可见,记录整体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六省地区 Lg 震级系统,mLgz,mLgh,mmxz和 mmxh,相互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便于互相换算.mmxh可以取代东部六省原 ML(ECH),并基本保持了 ML(ECH)的震级水平.mmxh约比南加利福尼亚的 ML(SC)标度高0.36震级单位.通过 Rmax(△)和云南 R3(△)的比较,发现云南地区的 MAX 相约1秒值比东六省的约小1倍.并得到云南地区 MAX 震级校准函数.观测表明:在4——5级范围内,mmxh=mb.由此导出 mb(中国东部)=mb(美国西部).这与中国东部和美国西部的衰减因子 r 值大约相等的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7.
用位错模型研究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根据位错模型导出了震级不仅与震中烈度和震源深度有关,而且与极震区面积有关。震中烈度通过应力降和震级联系起来,而极震区面积则通过位错面的面积或震源体积和震级联系起来,使震级与烈度的物理联系更加明确。 用我国的61个浅源地震资料,用逐步回归方法计算出震级M与震中烈度I0、极震区面积(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A0的关系为: M=3.53+0.039I02+0.0178(Ig A03,还分别计算出震级与6-8度区面积A6、A7、A8的关系为: M=3.63+0.72 Ig A6, M=5.34+0.718(Ig A7)·(IgIg A7), M=5.92+0.104(Ig A82。并外推出震级与5度区面积A5的关系为: M=3.03+0.72 Ig A5。 利用这些关系式来确定历史地震震级比仅考虑震中烈度来确定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计算了河南省6个台站的相邻时段的地磁场总强度观测资料的自相关系数分析了各台自相关系数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各台的自相关系数曲线对应地震的效果较好,发震时间一般在异常低值后1-8个月,统计得出了各台所对应的地震震级与自相关系数异常面积和震中距的经验公式,利用3个以上台站的经验公式和交汇法,即可以求出震中位置和地震震级,经震例检验,该方法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9.
场地条件对溧阳地震宏观烈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比较了溧阳原地重复的两次中强地震烈度分布和衰减特征,并将震区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地基土。对两次地震极震区与整个破坏区烈度线在轴向上不协调原因加以讨论,认为以淤泥质亚粘土为主的Ⅳ类地基土在震中区东部大面积分布是其主要原因。重新勾绘了极震区的烈度线,以排除场地条件对烈度分布的不均匀影响。经“归一法”处理,显示出烈度分布较严格地受发震断层控制,极震区的烈度形态与整个等烈度线形态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0.
1518年6月22日韩国首尔以西海域——南黄海发生大震。地震波及朝鲜半岛全境,并在韩国首尔等沿海地区造成破坏,首尔的烈度为Ⅷ度,余震持续一个多月。地震还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震级定为M7?级。此次地震可能与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南黄海东缘断裂带)的活动有关。震中定于该断裂带附近(36.5°N,125.2°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