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用2018年山西数字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分别对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测定的地方性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国标ML震级与传统ML震级一致性较高,震级偏差在0.1之内。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很好地继承和衔接了传统震级标度,使用分区量规函数测定的ML单台震级偏差和平均标准偏差值均较小,新震级标度测定的近震震级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2.
IASPEI新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世界上主要地震台网中心几十年来震级测定结果的对比分析,针对数字地震记录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的特点,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震级工作组于2003年提出了新的震级标度和测定方法,新的震级标度包括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c(20)和Ms(BB)、体波震级mb和mB、区域Lg震级mb(Lg)和矩震级MW,本文介绍了这些新震级及其测定方法,并将这些震级与我国传统震级mb、mB、MS7、Ms在计算公式、振幅量取、周期范围和震中距范围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选取陕西地震台网及邻省共享台站记录到的2008年5月至2021年5月104次地震资料,应用新的震级国家标准GB 17740-2017《地震震级的规定》得到新国标震级.研究表明:①新的地方性震级ML比原规范的ML震级系统偏大0.3左右,这主要是二者的量规函数不同造成的;②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震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地区地方性震级的量规函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2008年1月~2015年11月内蒙古测震台网81个台站所记录的6342次地震事件,基于震级残差统计方法,计算了81个台站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分析认为,BHS等6个台站震级偏差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台站场地响应放大、台基风化等。台基校正前、后单台震级平均偏差值ΔMLi随震中距的变化曲线显示,曲线形态基本未有大的改变,台基校正后较之前震级平均偏差绝对值降低0.01,表明台基对地方性震级偏差的影响不大。同时,进行了81个台站的台基校正获得了内蒙古新量规函数,结果表明,全国量规函数除了震中距为0~120km时适合于内蒙古地区以外,其余情况下均偏高,不符合内蒙古地区的特征。因此,本文修定了全国量规函数,得到了校正后的内蒙古地区量规函数。 相似文献
5.
6.
7.
基于2016-2020年河北测震台网记录的941次ML≥2.0地震事件为数据源,计算单台震级平均偏差,通过震级偏差频次趋势、量规函数及震源方位等方面分析影响震级偏差的因素。量规函数校正后,震级偏差绝对值在0.2以内的样本数占比由58.74%提升至62.20%,基于校正数据拟合出切合河北省台站特点的量规函数。在此基础上,以测震单台为中心平均划分为12个区间,分别计算不同方位震源的震级偏差值,发现不同方向的震源对单台震级偏差影响具有一定规律性。除去53个空值区间及样本数量为1的无法计算平均值的47个区间,其余752个区间的震级偏差值|?MLnm|≤0.2的区间有526个,占比为69.95%,经校正后各区间的震级平均偏差值有所下降,|?MLnm|≤0.2样本数占比提升至74.77%,说明方位角校正有必要且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选取昆明基准地震台观测山洞内放置的宽频带地震计BBVS-60及井下放置的GL-S60B深井宽频带地震计记录资料,采用新的震级国家标准(GB17740-2017),对地面及井下地震记录计算ML、mb、mB(BB)、MS、MS(BB)等5种震级,得到2种地震计的震级偏差。结果显示,ML平均偏差0.18,mb、mB(BB)平均偏差0,MS平均偏差-0.02,MS(BB)平均偏差-0.01。 相似文献
9.
10.
11.
震级的使用规定是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的重要内容。为便于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本文从震级的科学应用和社会应用2个方面详细介绍震级的使用规定。 相似文献
12.
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是一个国家强制性标准,已于2017年5月12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本文介绍了震级国家标准修订的必要性,以及新的震级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技术要点和主要特点,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地应用。 相似文献
13.
1935年Richter提出了地方震震级ML,10年后Gutenberg(1945a,1945b,1945c)建议将震级概念扩展到在远震距离上测量体波和面波的最大振幅,从而第一次使得有可能在全球尺度上可比较地估计地震的大小(Gutenberg and Richter,1949,1954)。另外,体波允许对各种深度的地震测量震级。最初,测定的远震震级大多在6级以上,这些地震都是在中~长周期位移记录图上记录的,地震仪的上拐角周期在10~20s左右(Kanamori,1988)。相应地, 相似文献
14.
选取内蒙古测震台网2016年1月—2018年9月速报的地震,按照新的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和现行地震速报规定分别重新测定震级,并测定矩震级。结果表明:新国标测定的地震数可较好地满足G—R线性关系,且所测震级更接近矩震级。震级新的国家标准应用后,速报的震级下限降低,地震数明显增加,可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对有感地震监测服务的需求,并更加科学地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5.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ools for uniform size determination for Mediterranean earthquakes over the last 50-year period of instrumental seismology, we have regressed the magnitude determinations for 220 earthquakes of the European-Mediterranean region over the 1977–1991 period, reported by three international centres, 11 national and regional networks and 101 individual stations and observatories, using seismic moments from the Harvard CMTs. We calibrate M(M0) regression curves for the magnitude scales commonly used for Mediterranean earthquakes (ML, MWA, mb, MS, MLH, MLV, MD, M); we also calibrate static corrections or specific regressions for individual observatories and we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eports of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and observatories.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eleseismic magnitudes (mb, MS) computed by international centers (ISC, NEIC) provide good measures of earthquake size, with low standard deviations (0.17–0.23), allowing one to regress stable regional calibr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seismic moment and to correct systematic biases such as the hypocentral depth for MS and the radiation pattern for mb; while mb is commonly reputed to be an inadequate measure of earthquake size, we find that the ISC mb is still today the most precise measure to use to regress MW and M0 for earthquakes of the European-Mediterranean region; few individual observatories report teleseismic magnitudes requiring specific dynamic calibrations (BJI, MOS). Regional surface-wave magnitudes (MLV, MLH) reported in Eastern Europe generally provide reliable measures of earthquake size, with standard deviations often in the 0.25–0.35 range; the introduction of a small (±0.1–0.2) static station correction is sometimes required. While the Richter magnitude ML is the measure of earthquake siz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in the press whenever an earthquake strikes, we find that ML has not been computed in the European-Mediterranean in the last 15 years; the reported local magnitudes MWA and ML do not conform to the Richter formula and are of poor quality and little use, with few exceptions requiring ad hoc calibrations similar to the MS regression (EMSC, ATH). The duration magnitude MD used by most seismic networks confirms that its use requires accurate station calibrations and should be restricted only to events with low seismic moments. 相似文献
16.
根据IASPEI新推荐的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计算方法,设计自动测定Ms(BB)软件,可以对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接收的约1 000个地震台站资料进行自动处理,利用宽频带资料快速测定Ms(BB).可以在几分钟内使用所有宽频带资料进行计算,所得结果比较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7.
单纯从某一个行业研究地震灾害预防标准体系的构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地震灾害预防标准的需求和发展.在调研和分析地震灾害预防领域的159项国际和国外标准以及84项国内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和要求,通过归类、结构单元确定分析和层次分析,初步提出了国家地震灾害预防标准体系的结构.研究成果可为地震灾害预防标准化战略研究、标准发展规划和标准制订及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地震目录中增加矩震级及震源机制解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了我国地震目录的产出现状,对于我国近几年应急机构和区域台网产出的震源机制解、矩震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震预测研究所对于国内陆地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的产出率为100%,5级以上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产出率为81%。这两个研究所给出的3种矩张量结果和GCMT给出的矩张量结果较为一致,类型统计一致率分别达到71%、86%和66%,其中P、T轴空间夹角优势分布在15°左右。产出的矩震级和GCMT解得到的矩震级相差不大,偏差在0.1以内的比率分别为46%、86%和71%,偏差在0.3以内的比率分别为85%、100%和97%。结果表明对于我国内陆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这两个研究所产出率较高、结果较为一致。而由各台网据震源参数得出的5级左右地震的矩震级和GCMT求解的矩震级比较起来明显偏小。由此探讨了在传统地震目录中增加震源机制解及矩震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