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冰期是中国气候的异常期,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通过系统搜集、整理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沿海地区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和造成的损失具有明显的时空地域分异特征:1明清时期,随着时间推移,各种灾害发生频次成波动上升的趋势,在明末清初达到一个高峰值;在浙江沿海地区的各种灾害中,水、旱两灾的发生最为频繁,水灾发生频次高于旱灾。2水灾、旱灾、台风和潮灾是该地区的主要灾害类型,台风与水灾、潮灾之间高度相关,且台风灾害是浙江沿海地区的主要致灾因子,台风灾害诱发的灾害链具有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特点。旱灾和水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该地区水、旱两灾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相对一致,这种现象可能是副高季节内振荡所导致的。3浙江省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和损失程度与地貌形态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以平原、丘陵及低山等地貌类型为主的孕灾环境对浙江沿海地区水灾、旱灾、台风灾害和风暴潮灾等4种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损失的空间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浙北地区水旱灾害变化剧烈,浙中、浙南地区相对较弱。杭州湾地区台风灾害的分布具有湾口多于湾顶,南岸多于北岸的特点。4从灾害损失的空间格局来看,特大损失程度灾害的主要类型为潮灾,且集中分布在浙北平原,浙南山地和浙东南平原丘陵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2.
明朝福建各类人才辈出,其中被收入<明史>的人物及全省的进士数量全国排名在前,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各地人才分布不均,沿海人才多于山区,各府中心县多于同府的其他县.这些现象同时反映了当时福建文化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福建明代人才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福建各类人才辈出,其中被收入《明史》的人物及全省的进士数量全国排名在前。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各地人才分布不均,沿海人才多于山区,各府中心县多于同府的其他县。这些现象同时反映了当时福建文化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刘毅  杨宇 《地理学报》2012,67(3):291-300
通过历史文献和史料记载的整理,对中国历史时期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公元前180 年-1911 年和民国时期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损失的时空格局特征,得出结论:(1) 对灾害发生的频次进行分析,不同灾种发生频次不同,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灾害的空间分布与灾种之间的关系明显;(2) 对灾害带来的损失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灾害发生的频次与灾害带来损失的空间格局并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1) 各种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同,是其空间格局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2) 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小与经济和人口的集中程度密切相关。自然灾害损失较大的往往都是农业、文化、商贸较为发达的区域,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空间差异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是我国气候中的重要暖期,开展该时期区域灾害时空格局研究,可为气候变暖的影响研究提供实证案例,为潜在极端气候风险防范提供依据。基于《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以10年为时间分辨率,将气象、水文类灾种整合归类为冷害、热害、旱灾、水灾、其他灾害,并以省为基本单元统计唐宋时期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重大气象、水文灾害的发生频次,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唐宋暖期灾害可分为3个高发期和4个低发期,存在"较少发-高发-少发-较高发"循环的特点;南、北方自然灾害高发期和低发期并不同步;灾害发生具有空间集中性(多发于浙江、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和江苏),南方多水灾、旱灾,北方多水灾、冷害。唐宋时期灾种构成与现今相似,重大水灾发生频次是旱灾的3~4倍。受经济发展地域范围和经济水平、灾害记录详略及灾害等级评判标准差异的影响,现代灾害发生频次增大,具有区域分布集中性,主要发生于华北、华中、华南,区域分布范围明显南扩。在气候变暖情况下,应重点防范水灾、旱灾和冷害。  相似文献   

6.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依据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脆弱性,综合评估曼谷节点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进而分析2000—2020年曼谷干旱灾害危险性、脆弱性和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曼谷干旱危险性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符合“北高南低”的规律。高脆弱性地区集中在曼谷都市区中部、佛统府西北部和沙没巴干府西部,与自然条件、人口和经济分布以及城市活动有关。曼谷干旱风险较高,中等及以上干旱灾害风险土地占总面积的41.64%,佛统府西北部和巴吞他尼府中部具有最高风险,同时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和危险性。2)曼谷的风险性、脆弱性和危险性均呈线性上升趋势。巴吞他尼府和佛统府的危险性,佛统府西北部和曼谷中部城乡居民用地的脆弱性,以及佛统府西北部和、巴吞他尼府中部和曼谷都市区中部的干旱风险程度上升较快。3) M-K检验结果显示,曼谷危险性和风险均呈现“东升西降”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曼谷的脆弱性在大部分地区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沙没沙空府的脆弱性上升趋势最为显著,达到71.23%。4)曼谷的干旱灾害风险程度由危险性和脆弱性共同决定,一元线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M-K检验分析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存...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日本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因此对公民进行灾害教育格外重要。本文分别从目标、内容、教学三个方面对中国与日本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导要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课标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及要求还存在着表述不够明确、防灾技能要求不高、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通过比较,得出以下三个启示:完善灾害目标,提升灾害意识;突破课程限制,充实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重视技能培养。以期为下一阶段课改及一线教师在自然灾害方面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各地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在影响农业生产各种自然灾害中,旱涝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的地区较广.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危害也最大。  相似文献   

9.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13,68(11):1589-1589
陕西师范大学延军平教授等完成的《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研究》著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分重大自然灾害的时空对称性:结构、机理与适应对策"(41171090)的阶段性成果,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于2013年8月出版。在灾害的综合研究中,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灾害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其研究的关键是准确判断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趋势,即研究未来2~20年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可能年份。目前灾害研究中存在着单一手段多,综合方法少;害的风险多,灾的风险少;历史评  相似文献   

10.
向俊丞  杨浩 《地理科学》2023,(5):910-921
依据历史文献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等探究清代贵州地区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清代贵州地区发生水旱灾害共计1 416次,轻、中、重度3个等级分别占总频次的24.71%、46.75%和28.53%;(2)清代贵州地区共经历过17世纪50年代、19世纪10年代和90年代3个干旱期;水旱多发于夏季,跨季节灾害以跨春夏秋冬四季的旱灾为主;(3)在府域尺度上,遵义府(今遵义市)水旱灾害频次最高,松桃厅(今松桃县)最低;水灾分布较广泛,旱灾分布较集中,水灾频次和旱灾频次呈正相关;(4)依据平均旱涝指数,衡量相对干湿程度;旱区呈点状分布且面积逐渐缩小,涝区面积逐渐扩大;(5)清代贵州水旱灾害分布受气候因素、人口格局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干冷气候是水旱灾害的催化剂,其他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害的诱发器;水旱灾害集中在人口密度高的坝子和水陆交通沿线;不合理的农业政策、畸形的种植结构、失效的荒政制度加剧了受灾程度。  相似文献   

11.
明代济南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恩菊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11,31(1):230-235
通过对明代济南地区历史文献中干旱灾害记载的整理统计,分析了该时期济南地区旱灾的时间变化特征、等级和成因。结果表明,在明代276 a间,济南地区共发生旱灾92次,平均每3 a发生1次。明代济南地区旱灾主要分为两个发生阶段: 1370—1460年代旱灾偏少期和1470—1630年代旱灾多发期。从明代早期到晚期,济南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明代中后期旱灾呈较明显的波动变化特点。明代济南地区干旱灾害可划分为4个等级:①以三级大旱灾发生频次最多,为36次,平均每7.7 a发生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39%;②一级轻度旱灾和二级中度旱灾,各发生25次和22次,分别占旱灾总次数的27%和24%;③四级特大旱灾发生次数最少,共9次,约占旱灾总次数的10%。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有可能加重了本区旱灾的危害强度。  相似文献   

12.
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特征及小波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关中平原明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区明代霜雪灾害等级、阶段与灾害发生周期等。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总灾害频次的23%,54%,23%。该区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1368~1448年)和第3阶段(1508~1568年)为灾害少发期,第2阶段(1449~1507年)和第4阶段(1569~1644年)为灾害多发生期。小波分析显示,关中平原明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分别存在11 a、8 a、44 a的周期变化。初步确定关中平原明代1618~1631年发生了1次寒冷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明代的雹灾史料进行整理和分类,构建了明代雹灾数据库,并根据冰雹的大小和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利用统计等方法揭示明代雹灾的时间特征和频次规律;通过明代各省区行政区划图展示不同等级雹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明代共有1 970次雹灾发生,可分为3种不同的等级,其中2级雹灾最多;明代的雹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季节性特征,雹灾多集中于明代的中后期且多发于春、夏季节,秋季较少,冬季最少;在空间分布上,明代雹灾多集中于东部,西部少,中部不多,南北少,不同省区雹灾的季节分布也不同。这些研究结论可为雹灾的预测、预防提供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4.
明代江南地区的疫灾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胜生  王晓伟  张涛 《地理研究》2014,33(8):1569-1578
疫灾是急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引起的灾害,自古就是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巨大威胁。依据历史文献,采用数理统计、GIS分析和地图表达方法对明代江南地区的疫灾时空变迁进行研究。从时间演化看,明代江南地区至少有63年发生过疫灾,疫灾频度约23%。其中,1368-1464年间为9%,1465-1566年间为25%,1567-1644年间为36%,总体上疫灾趋于频繁。嘉靖、万历、崇祯三朝为疫灾群发期,集中了整个明代63%的疫灾之年。夏秋季节是疫灾多发季节,明代75%的疫灾发生在这两个季节。疫灾频度的长期上升趋势明显,整个明代经历了7个波长为30~50年的波动周期。从空间分布看,明代江南地区的疫灾与太湖的安澜与否密切相关,疫灾大多由水灾引起,因此,其疫灾分布重心始终位于吴县境内的太湖之中。疫灾高发区不断变化,1368-1464年间是苏州、湖州、松江(今上海)围成的三角地带,1465-1566年间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湖滨地区,1567-1644年间则几乎所有府城周边都是疫灾高发区。明代江南地区疫灾地理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府级城市疫灾多于县级城市,交通沿线城市疫灾多于地方偏僻城市,人口稠密区疫灾多于人口稀疏区;疫灾“热点区”分布在湖区,“冷点区”分布在山区。  相似文献   

15.
明代固原地区干旱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延东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12,32(2):525-530
通过对明代固原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其干旱灾害等级化及成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原地区自1368年到1644年间的277 a中,共发生干旱灾害118次,平均每2.35 a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20次,占旱灾总数的16.9%;中度旱灾38次,占旱灾总数的32.3%;大旱灾42次,占旱灾总数的35.6%;特大旱灾18次,占旱灾总数的15.2%。该地区旱灾可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的1368-1424年和第3阶段的1505-1604年是旱灾的低发期;第2阶段的1425-1504年和第4阶段的1605-1644年是旱灾的高发期。该地区旱灾的季节性特征是单季旱占55.9%,其中夏旱所占比重最高,春旱、秋旱次之,冬旱较为稀少;季节性连旱占44.1%,其中春夏连旱和春夏秋3季连旱分别高达17.8%、15.3%。该地区明代处于气候的干冷期,年降水量减少是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固原地区具有指示该时代气候变化特征的5次干旱气候事件,分别是明代的1437-1442年、1481-1490年、1608-1617年、1627-1634年、1637-1641年。  相似文献   

16.
2005-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急响应是政府管理部门进行高效、科学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启动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分四级,一般重大灾害一般启动四、三级响应,而特大灾害则需启动二、一级响应。本文统计分析了2005-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启动情况,结果表明:①应急响应南北分异特征明显,主要是由针对我国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台风灾害启动的四、三级等低级别响应决定,反映了近年一般重大灾害的发生以南方地区为主。②应急响应也呈现东西分异特征,其中,尤以针对中西部地区发生的特大地震、罕见的山洪泥石流以及影响严重的旱灾和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启动的二、一级等高级别响应最为明显,反映了近年中西部地区灾害损失偏重发生。③中国针对各灾种的应急响应的区域分布特点,大致反映了各灾种的地理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王双怀 《热带地理》1999,19(3):246-251
明代是华南地区开发的重要阶段。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 明代华南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为了进一步弄清明代华南农业发展的基本面貌, 本文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了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通过对明代福建、广东、广西气候状况、地貌特征、水文土壤、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分析, 认为明代华南的自然条件曾发生过一些变化, 并且呈现出两重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对明代华南的农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51a新疆雹灾损失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新疆1952-2002 a的900例雹灾资料,对雹灾发生频次、受灾面积、经济损失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雹灾频次、受灾面积、经济损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增长较快,受灾面积、频次1990年达到最大,可比经济损失最大值出现在1995年。雹灾主要集中在4~9月,雹灾发生频次6月最多,受灾面积5月份最多,可比经济损失值以7月份最大。按灰色关联灾情评估模型可将新疆分为严重雹灾区、重雹灾区、中雹灾区、轻雹灾区和微雹灾区五个区域。其中:阿克苏为雹灾重点防御地区,喀什、塔城、伊犁、博州、石河子为次重点防御地区。  相似文献   

19.
李双双  延军平  杨蓉  胡娜娜 《中国沙漠》2013,33(5):1552-1559
利用宁夏20个气象站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标准化降水指数等数理分析方法,对宁夏近50年旱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1961—2010年宁夏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增温速率为0.38 ℃/10a,远高于全国和西北地区;②1961—2010年宁夏降水量波动减少且具有整体性,雨量带明显南移,干旱、半干旱区域逐年扩大。③1961—2010年宁夏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干旱化趋势明显。④在旱灾方面,宁夏南部山区旱灾频率相对较低,从南向北旱灾频率逐渐上升。北部灌溉区以轻微干旱为主,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主要发生在中部干旱区。⑤在涝灾方面,宁夏南部山区涝灾相对较少,依然呈现由南向北涝灾频率逐渐上升的空间格局。中等以上涝灾南部山区相对较多,严重湿润和极端湿润主要发生在北部引黄灌溉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