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侯龙君  李法军 《地下水》2022,(4):122-124
基于陕北黄陵县黄土塬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地质环境,得出降雨量、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人为破坏是造成黄土塬缺水的主要原因。探明黄陵县黄土塬区相对的富水地段和富水岩组,并建议采用水文物探、改变钻探工艺的方法增大黄土塬区供水井涌水量,提出了研究含水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来寻找黄土水和基岩风化带裂隙水,通过混合开采两层水的方式来缓解黄土塬区缺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塬区的地震勘探技术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世界级”难题,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黄土塬区复杂的地貌条件,即沟、梁、塬、峁、坡、川并存;二是复杂的地表条件,即沟壑纵横施工困难;三是复杂的表浅层条件,即地震波难以激发且能量衰减严重等。在具体分析我国黄土塬区资源分布状况与勘探实践的基础上.对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资料处理的一些技术难点进行了阐述,指出今后在黄土塬区开展地震勘探工作,应从粘弹介质、连续介质的角度.进行地震波激发与传播规律的研究,从地震正演模型和室内模拟的角度,进行黄土塬区的资料采集和处理方法研究,同时要注重引进新技术,加强储层物性横向变化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3.
过去,我们总认为黄土塬地区地表激发条件差、干扰历害,要想得到好的同相轴反射波,就必须采用一套复杂的野外工作方法,因此我们对黄土塬区搞反射法有畏难情绪。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一九七四年我队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陕西澄郃黄土塬地区,大胆开展了反射法的试验工作,取得了较好记录,对黄土塬区的地震勘探有了初步认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是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巨厚黄土层弱弹性介质地震激发能量下传问题是地震数据采集的难题。中石化华北分公司经过多年的攻关与试验,对影响黄土塬地震资料品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一套黄土塬区激发关键技术——选取合理的激发点位、尽可能减少干燥疏松黄土对地震有效信息的吸收与衰减、选择合理的激发药型和激发参数增加子波的能量及拓展子波频带宽度、利用组合效应压制部分侧面干扰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三维地震采集关键技术的突破,结束了黄土塬区地震数据采集只能进行沿沟、谷进行二维弯线勘探的历史,使黄土塬区三维地震勘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针对包含复杂近地表及起伏地形的黄土塬区的正演模拟问题,提出一种弹性波不等距差分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在地表处进行阶梯状离散,且在计算中可以将自由地表边界条件融入不等距差分格式中,能够提高计算效率。采用一个倾斜模型进行模拟,经与特征变量法对比,得到相同的波场,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对实际复杂黄土塬区模型进行试算,得到其波场快照与地震记录,证明了在复杂黄土塬区的适用性和可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多道瞬态面波探测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地质调查工作中,文中开展了黄土塬区多道瞬态面波的数据采集参数论证研究。通过采用不同的震源激发,对数据采集的接收道数,道间距,最小偏移距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采集参数对数据质量的影响,进一步给出了确定黄土塬区的多道瞬态面波数据采集方法和参数的一般原则。实际资料的处理成果较为精确地反映了工区近地表的速度结构和黄土类型特征,表明了本文数据采集参数选择方法的合理性,为该方法在黄土塬区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陇东黄土塬区地裂缝灾害的调查表明,在该区不断发生的地裂缝灾害实际上是在黄土构造节理的基础上,黄土潜蚀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黄土塬区边缘一种特有的地质灾害现象,其形成除受黄土构造节理控制外,还受黄土本身的湿陷特性及塬面坡度、降水强度、地面硬化等条件制约。本文在灾害现状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塬区地裂缝灾害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8.
针对黄土塬区黄土层厚度大、潜水位深、地形复杂等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LA勘查区为例,通过采集技术分析试验,总结出适合黄土塬区煤田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对策。首先,对LA勘查区地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弯线施工技术参数的基础上进行采集参数试验分析,确定了激发井深、药量、井组合及井间距等采集参数。采用弯线地震勘探方法,通过试验在不同地形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激发方式,可以克服黄土巨厚、沟谷陡峭、黄土干燥疏松等因素造成的激发、接收困难,取得了较好的地震效果,为黄土塬区煤田地震勘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区14个场地的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取图像,借助PCAS孔隙图像识别与分析系统,得到了原状黄土在孔隙尺度、排列、形态和类型等方面的细观结构特征;并依据分形理论,对黄土梁峁区、塬区和台塬区三类典型地貌区的孔隙细观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貌区的原状黄土孔隙结构有显著差异,黄土梁峁区表观孔隙比明显大于黄土塬区与台塬区;平均孔隙面积与孔隙数呈负相关关系,孔隙数在黄土梁峁区自西向东递减,在黄土塬区递增,在黄土台塬区差异较大;孔隙度分维值在黄土梁峁区相差不大,在黄土塬区自西向东递增,在黄土台塬区差异较大;孔隙概率熵多大于0.98,孔隙排列较为混乱,缺乏明显定向性;黄土塬区的孔隙平均形状系数最大且分维数最低,其孔隙形状较为圆滑,孔隙复杂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
黄土塬区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平原、山区、丘陵、戈壁和沙漠地区,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但在西部黄土塬区,由于其特有的地貌特征及复杂地质条件,勘探程度不高,三维地震勘探在该类地区仍被视为“地震禁区”。对此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采取改善激发条件、多域迭代静校正等相应技术措施,克服了黄土塬区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难点,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提出了今后在黄土塬区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源”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类型之一,其特点是为较深沟谷所分割的平坦高地,它代表着黄土沉积的原始高原面。由于地处洛川,故名洛川塬。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陕北府谷县新民镇小煤矿采煤地表大面积塌陷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黄土丘陵区房柱式开采地表的塌陷特征,并以西岔沟煤矿房柱式开采为例,对其两种参数顶板岩梁应力、煤柱载荷、煤柱强度进行分析及对比,结果表明合理设计煤柱和煤房尺寸可以防止采煤地表大面积塌陷。  相似文献   

13.
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甘肃黄土高原42个气象站1961—2000年3~7月降水量和1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逐年3~11月上旬的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从西南向东北减少,中部有一条从北向南的干舌,干旱中心在陇中北部,受六盘山的影响较大;②甘肃黄土高原分为7个气候区:陇中、陇东土壤严重缺水区,陇中、陇东土壤季节性缺水区,土壤水分适宜区,土壤水分湿润区和甘南高原土壤水分湿润区;③陇中北部和陇东北部土壤严重缺水区浅层土壤严重缺水主要出现在春季和春末夏初,深层土壤也常年处于缺水状态。季节土壤缺水区浅层主要缺水在5、6月份,深层土壤水分陇东高于陇中,适宜区和湿润区无明显土壤缺水时段。  相似文献   

14.
渗透系数是黄土渗透变形破坏及黄土水理性质相关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参数,而渗气系数与渗透系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其测试过程不受黄土水敏性的影响,同时比渗透系数测定更为方便和快捷,因此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黄土原位渗气测试方法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针对插入式和接触式两种原位渗气测试方法,在不同地区黄土地层开展了一系列原位...  相似文献   

15.
黄土边坡剥落病害影响黄土边坡的坡面稳定及环保美观.以黄延高速公路黄土路堑边坡剥落病害为背景,采用现场调查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土边坡剥落病害的发育特征;将发育特征与可拓工程方法相结合,实现了黄土边坡剥落病害发育程度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中节理裂隙分布密度大于6条·m-1时,极易发生剥落,小于2条·m-1...  相似文献   

16.
黄土特性及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不同时代、不同地貌区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差异,通过研究黄土湿陷性指标及其相关指标,准确判定黄土的湿陷性等级,从而选用合适的处治方法有效的消除黄土湿陷性对工程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黄土、红色粘土与古湖盆沉积物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岳乐平 《沉积学报》1996,14(4):148-153
本文通过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学的对比研究,讨论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红色粘土与该区重要古湖盆之一,古三门湖堆积物之间关系,并分析气候环境对它们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红色粘土与上覆黄土可以是连续沉积,并呈相渐变关系。2)中国黄土与三门组记录了布容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B/M界限位于L8,J亚带位于标志层L9与L15之间,大约S10-S13之间,O亚带位于S22-S33,或三门组之中。M/Ga界限对应于黄土与红土界限。并基本对应于三门组与游河组界限。3)红色粘土(三趾马红粘土)并非仅仅是中新世保德期沉积物。它包括上新统与中新统,上新世静乐组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吉尔伯特负极性带,中新世蓝田组记录了Epoch5。4)古三门湖堆积包括早更新世早期三门组(1.20—2.50Ma,松山负极性带),上新世晚期游河组(2.50—3.50Ma,高斯正极性带),更早期的三门湖沉积未出露。三门组与午域黄土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松山负极性带,游河组则与该区上部红色粘土(静乐组上段)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  相似文献   

18.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黄土微结构研究上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滕志宏  惠超英 《第四纪研究》1991,11(3):282-288,T002
本文是我们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黄土石英颗粒表面特征、黄土微结构及黄土钙质结核结构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在工作方法上的初步总结。大量资料表明,扫描电子显微镜在黄土微结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合理、有效地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是获取黄土微结构翔实资料的可靠保证。文章重点介绍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黄土微结构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步骤,包括样品的制备、观察方法及图象解译及结果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李希霍芬与黄土的风成学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继敏 《第四纪研究》2005,25(4):438-442
第四纪古气候重建在最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陆相黄土地层,特别是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以及对深海沉积氧同位素的研究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基础上,建立起260万年来地球轨道尺度的古气候变化。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些进展都是在黄土风成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土壤地层学、年代学、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进展逐渐发展起来的。只有解决了黄土的风成成因,才可能将堆积于各地的黄土,通过搬运粉尘的风力系统与区域、甚至全球的古气候变化联系起来。文章回忆了黄土的早期研究历史,回顾了黄土风成成因的奠基人李希霍芬教授在黄土成因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其后黄土成因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北京斋堂盆地黄土结构构造与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斋堂盆地的马兰黄土,是我国晚更新世标准地层之一。为了揭示该地黄土的生成及其形成古环境,本文着重对该盆地黄土进行了构造、结构、颗粒成分、碳酸盐以及铁锰集合体等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斋堂盆地的马兰黄土同黄河中游的马兰黄土在组织结构、构造以及颗粒成分上极为类似,同属风成沉积;离石黄土同黄河中游离石黄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其形成过程中,曾经遭受过多次坡洪积作用参与。在马兰黄土中不遭受若干次冻融作用,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