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环境规制对无锡市区污染密集型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爽  魏也华  陈雯 《湖泊科学》2012,24(6):883-890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发达地区制造业区位选择表现出强烈的环境容量制约性和政府规制主导性.本文在对1998-2008年无锡市区污染密集型制造业格局演变分析的基础上,构筑了引入环境规制影响因子的企业区位演变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GIS空间自回归模型,对以上理论框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998-2003年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要素为交通可达性、土地价格、开发区规划等,而环境规制相关要素对其影响不显著;而2003-2008年,表征环境规制影响强度的水质目标、清水通道等因子对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显著,这表明环境规制开始成为影响污染密集型制造业区位的重要因子.本研究对于正确制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合理引导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段继平 《地球》2012,(10):96-98
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可以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提高煤矿企业的单井规模和机械化水平,提高煤矿采区的资源利用率,对于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减轻环境破坏程度和提高环境保护力度都有积极的影响。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后,"绿色矿山"的建设可以大幅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矿井开采方式的改变,可以促进煤炭资源的节约利用;地面生产工艺及环保措施的改进,可以促使地面扬尘得到完全治理;煤矿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增加,污水处理能力的增强,可以有效减少污水排放;煤矸石电厂、建材厂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增加对煤矸石治理力度;矿区绿化面积的增加可以降低粉尘改善空气质量;煤矿采空区塌陷治理有望求得实效;煤层气抽采和利用程度将进一步加强;且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资源节约、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也将进一步促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流域工业企业布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丰  宋正娜 《湖泊科学》2012,24(1):27-33
太湖流域快速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对该地区资源环境的扰动,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是其重要原因.本文采用经济普查企业点位分布数据,运用空间分析与有序Probit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流域工业企业空间分布的格局演变及其区位选择的驱动机理,并重点考察太湖环境保护对企业区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7年太湖水危机事件以前,上海以及太湖北部的苏锡常地区一直是该流域工业企业的主要集聚区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分散化趋势,尤其以内资为主的小型污染企业呈现向宜兴等流域上游地区扩散是导致水危机暴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和地方环境监管缺位是造成企业不合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浅水湖泊湖沼学与太湖富营养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伯强 《湖泊科学》2020,32(5):1229-1243
自2007年无锡暴发饮用水危机事件以来,太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大规模治理,各种治理措施累计投资已经超过千亿元.监测显示,在治理初期太湖的氮、磷浓度下降明显,水质有所好转,但最近几年关键水质指标总磷与浮游植物叶绿素α浓度出现了波动,蓝藻水华有所反弹.研究表明,太湖的外源负荷并没有减少,这与城镇用水量增加、污水排放标准偏低、面源污染削减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内源负荷也因为蓝藻水华的持续而加重,浅水湖泊水深浅、扰动强的特点强化了磷的循环利用效率,加剧了内源负荷对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影响.气候变暖叠加营养盐富集的复合效应、流域风速下降以及暴雨事件频次和强度增加等气象水文条件变化,都促进了太湖蓝藻水华的暴发;蓝藻水华的时空分布特征则受湖泊水动力的决定性影响.太湖治理的曲折过程,凸显了大型浅水湖泊湖沼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未来需要继续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基于湖泊-流域系统的气象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和生物生态学的学科交叉.对于太湖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管理,既要注重湖泊与流域相结合,更需要重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达到控制太湖富营养化、维护流域水环境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太湖水环境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其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到流域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太湖水危机事件,催生了对太湖的综合整治.本文基于2007-2016十年对太湖水质与蓝藻水华面积等的监测,分析了太湖水环境的演变趋势.太湖十年水质变化阶段性明显,2008-2012年各项水质指标下降明显,而后趋于平缓,近3年个别指标如总磷、叶绿素a浓度等呈现快速上升的反弹趋势;另外,水质指标在空间上的差异性逐步缩小,原来污染严重的西北部水域水质改善效果较为显著,其正从"污水湖"向"自然湖"状态过渡,而原来水质相对较好的东南部水域水质却逐步下降.本文也综述分析了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变化与水质环境变化的相关性,基于太湖局部水域的鱼类调控实践,提出了太湖现阶段"以渔改水"的鲢鳙控藻非经典生物操纵与鱼类结构调控的经典生物操纵结合的渔业途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需要充分关注到鱼类对湖泊浮游生物和水质变化的重要驱动效应,需要充分考虑到鱼类群落结构优化和食物网调控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7,(7)
<正>去年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以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支持力度。6月14日,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17)期间,以"实施环境第三方治理,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大气污染防治前瞻论坛"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北京环都经济圈节能低碳环保产业联盟和北京寰能天宇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鄱阳湖流域为例,所描述的流域可持续发展框架是一个基于流域系统理论和实践的生态系统模型.包括了三个主要的部分:(1)环境政策与规划;(2)地球空间信息系统;(3)社区发展与区域网络.框架将多个学科,如:流域生态学,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管理汇集一起,形成了一套综合的流域制图、模拟和监测的流域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晚更新世以来以一系列地磁漂移事件是区域地层对比和确定沉积物年代框架的重要工具.但是在海相沉积物中,识别这些地磁漂移事件多依赖相对磁场强度(RPI)的变化,在地磁方向异常方面鲜有报到,从而影响对这些事件可靠性的讨论.本文选择南海南部巽他陆架附近重力活塞钻孔BKAS2PC的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该钻孔沉积记录的RPI和磁倾角变化信息.岩石磁学及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原生主要载磁矿物为单畴(SD)和假单畴(PSD)钛磁铁矿.在一些层位,沉积后发生的还原作用形成胶黄铁矿等铁硫化物.磁性矿物的浓度和粒度等参数呈现显著的两阶段变化特征,上部(约220 cm以上)含量低而粒度细,下部含量高但粒度相对较粗,整体上均在一个数量级范围内波动.样品的交变退磁特征显示当交变场超过60 mT时,受胶黄铁矿影响产生旋转磁化,剩磁强度反而上升.因此,在20~60 mT之间确定原生特征剩磁,并把RPI定义为NRM_((20-40)mT)/ARM_((20-40)mT).通过~(14)C限定,并与其他有良好年代控制的相对磁场强度曲线进行对比,建立了钻孔的年代框架.结果显示,钻孔沉积物记录了几次显著的地磁漂移事件,这为联合应用RPI与磁场方向异常构建海相沉积物年代学框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太阳的剧烈爆发事件期间,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能量和通量都得到显著增强,有时使卫星介质发生严重的内部充电而导致星上系统发生故障.但由于粒子与介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较为复杂,以往一般采用粒子射入介质的经验公式对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的沉积进行模拟计算,而近年来蒙特卡洛方法逐渐成为能够进行更准确模拟的有效办法.本文以2004年7月底至8月初的空间天气事件为例,用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GEANT工具包模拟空间高能电子在卫星分系统的印刷电路板(PCB)中的沉积,计算由于内部充电效应造成的PCB内部电场的强度.利用该计算方法,并基于此次事件期间GOES卫星对空间高能粒子环境的监测数据,得到的计算结果表明这次事件期间的空间高能电子暴可能使星上介质发生显著的内部充电,并可能是此期间在轨航天器上发生的一些仪器运行异常的原因.本文采用的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内部充电效应方法可以应用于对复杂位形和结构的星上系统的计算,结果可作为卫星抗辐射设计的参考,以有效应对灾害性的空间天气事件.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管理不同时空尺度的水循环,许多水科学和管理项目相继问世,如生态水文学、全球水文学、社会水文学、供水管理、需水管理和水资源综合管理(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WRM)等.与此同时,示踪、制图、遥感、机器学习和模拟等先进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水文过程和水资源研究中.尽管如此,全球水危机仍日益加剧.究其原因在于水文水资源研究和管理之间未能在不同时空尺度建立有效的链接和交流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流域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单元,流域科学有望搭建水文水资源研究与管理之间的桥梁.本文首先回顾水文研究和水资源管理的进展,进而讨论了全球水资源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域科学的四个核心组成部分:(1)水文分析;(2)水资源政策;(3)综合治理;(4)管理与反馈.该构架综合考虑水资源拥有量和用水量及水质,量化水循环的储存、通量和质量,基于地球环境边界条件理论确定当地水资源阈值;提出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可行措施.流域科学为应对当前全球水危机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互补性水资源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11.
磷是湖泊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泊富营养化防治的重要控制性指标.为分析太湖富营养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总磷(T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本文收集整理了1980—2020年太湖TP浓度数据并分析了TP的时序、时空和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s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初,伴随着工业和三产用水量激增,废污水排放量和入湖负荷大增,1985—1995年太湖TP浓度急剧升高.随着治理与保护措施的实施,到1995年达到峰值后逐步走低,2009年后进入了窄幅波动期.从空间上看,不同时段TP浓度分布格局较好地反映了入湖污染物的输入分布.通过分时段对比分析可能影响太湖TP浓度变化的驱动因子,分别讨论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废污水排放量,入湖水量、入湖河流TP浓度、入湖TP负荷,蓝藻水华、水温,高等水生植物,底泥释放,太湖换水周期变化等.结果表明,近10年来入湖TP负荷增加,蓝藻水华强度加大,水温升高,高等水生植物面积减少,这些因素会导致太湖TP浓度上升.2008—2019年净入湖TP负荷比1998—2007年增加了33.9%,而近10年太湖换水周期缩短了17.7%,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影响太湖TP浓度升高的驱动因子的不利影响,太湖TP浓度不升反降.为此建议在新一轮太湖治理中积极开展控源截污、节水减排、水资源调控、高等水生植被恢复、重点污染湖区清淤疏浚等针对性措施以期获得更好的太湖TP浓度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al, geographic,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ihu Lake Basi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water body of Taihu Lake and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 area, which has tight relevance with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Taihu Lake, was token as the main investigation region. The area was named as the Taihu Lake Region. Some factors, such as TN, TP, CODCr that characterized the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 the eutrophication were selected when conducted the pollution sources investigation on in Taihu Lake Region. The categories, distribution, pollution contribution to the Lake of dijferent pollution sources, as well as the routes of pollutants entering the Lake were basically made clear. Pollution sources that must be preferentially controlled and the direction of controlling those main pollutants, such as TN, TP, CODCr, were proposed. Base on the investigation, a series of eco-systematic approaches for controlling Taihu Lake eutrophication were put forward. They are ecosystem regulation, nutrient substances transferring along food chain, trophic masse degrading step by step along the route from a pollution source to the Lake, building ecological preventive zone of the Lake,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measures for point sources treatment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及缘由分析   总被引:50,自引:12,他引:38  
林泽新 《湖泊科学》2002,14(2):111-116
太湖水环境质量在最近的十年中下降1-2个等级,1990年86.5%的水体为Ⅱ、Ⅲ类,到2000年太湖水体87%Ⅳ类;1990年太湖水体为中-富营养化,2000年太湖水体以富营养化为主,本文通过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环境变化,认为太湖流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吧及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使水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环保意识落后、治理能力不足、管理体制不合理是太湖目前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黄漪平  诸敏 《湖泊科学》1998,10(S1):85-94
Lake Taihu, the third largest fresh water lake in China, with a surface area of 2 338 km2, is located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the most advanced economic zone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both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the region has made great advances. Great quantieis of pollutants have been discharged into the lake, its nutrient content has increased continuously, and phytoplankton blooms have occurred in some areas. Water quality protection in Lake Taihu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of its close relation with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daily life. It is urgent to have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control in Lake Taihu. Based on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in Lake Taihu from 1987 to 1994, the dynamic variations of water quality and eutrophication trends have been analyzed, showing obviou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The main water quality factor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for drinking water and indicate considerable change with the seasons. Some basic strategies to protect water quality and prevent eutrophic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太湖地区农业源污染核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太湖地区水体污染严重,控制太湖污染、改善太湖水质,对发挥太湖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全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充分把握和核算太湖地区农业源污染排放量、入河量及其时空分布是落实太湖地区污染物科学减排从而进一步改善太湖水质的基础.本研究总结和概述了太湖地区农业源污染现有的核算方法、产排污参数、控制途径等,结合太湖地区农业源污染构成、排放与布局的复杂情况,提出综合运用各种核算研究方法,充分考虑各污染来源,确定农业源污染的产污量、排污量和入河量,并通过建立分期、分区、细分类型的农业源污染排放、入河参数,为科学确定农业源污染减排指标以及制定减排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谢红彬  陈雯 《湖泊科学》2002,14(1):53-59
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结构变动剧烈,相应水环境质量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文首先分析了太湖流域制造业的变化过程,并讨论了制造业总量及结构变化与废水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着重讨论了重点污染行业结构变化与废水排放变化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对策,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太湖湖滨带的生态建设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太湖湖滨带是太湖流域重点污染控制区之一。本文根据流域生态学与流域管理学的原理,提出了太湖湖滨带生态建设的途径。(1)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田污染。(2)入湖河道沿岸两侧建设河岸林带,成为农田与河流间的缓冲带。(3)加强沿岸丘陵的水土保持。(4)充分利用湖泊湿地的净化功能,作为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5)选择入湖河道河口,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人工湿地。推动太湖湖滨带生态建设工程顺利开展的措施:(1)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2)从组织和制度上加强湖滨带污染控制管理。(3)建立环境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4)开展湖滨带污染控制工程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