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东营市河口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以往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建设不够完善和执行力度薄弱,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市场化配置还欠成熟,阻碍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今后如何解决土地资源与人口增加、土地结构与经济发展、土地管理政策与实施过程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东营市河口区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土地管理特别是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形势相适应的土地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东营区作为东营市"四区一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高效生态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该文论述了东营区土地管理的现状及主要做法,立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了推动东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东营市土地资源的特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以及土地后备资源的潜力,研究了东营市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提出了实现东营市耕地总量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龙居镇位于东营市东营区西部,土地总面积10713.89 hm2,36588人,后备资源2 236.06 hm2。人均土地面积较多,但因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土地垦殖率、利用率较低,土地结构不尽合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乡镇村的建设,龙居镇的各项建设用地将大幅度增长,尤其是现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东营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积极推进城区村居改造建设,促进了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1加强组织领导强力保证村居改造工作东营市是在石油矿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受过去“随矿建镇”模式的影响,中心城建设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粗放,特别是有18个村居散落在城区之内,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不配套,浪费了土地资源,影响了城市化进程。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促进城市和谐发展,该区把城区村居改造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责任,实行重点调度,在人力、物力、财力…  相似文献   

6.
翟峰 《国土资源》2003,(8):38-39
农村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因此在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县城建设应引起人们特别重视。通过建立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和运营机制,实现城市和县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价值最大化,可以为城市和县城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提供资源和资金保障。 目前县城建设的土地经营工作中到底存在一些什么样的主要问题?我们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县城建设中土地经营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日趋规模化,城市建设征地矛盾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越来越多,因征地问题引发的信访、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为此,东营市河口区在征地过程中针对土地制度和其他制度变革滞后、征地制度不合理性和僵化性问题进行了有益尝试,对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规范征地程序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载体。制定和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以下简称土地收储制度),对于强化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长沙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建设用地需求大增,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经济发展与用地的矛盾也十分突出。为了突破资源瓶颈对城市发展的制约,长沙市政府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途径,把解决发展用地的着力点放在内涵挖潜以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三角洲节地模式”就是我市在旧城改造中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实施节约集约用地的一种新的尝试,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当前土地供应、城市土地经营与管理存在不少问题。结合我省实际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同时对土地市场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2000年3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标准”和“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规范”,信息化在土地资源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对县级而言,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在体制、软硬件建设及人员配备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障碍。因此,为了使土地资源管理能适应信息化需要,从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上,研究县级土地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及其实施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对解决城市中闲置、废弃、低效土地的利用,防止城市建设无序向外扩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比研究中美土地储备制度,探索土地储备发展规律,对进一步加强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快速城市化所需建设用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美土地储备制度对比土地储备目的提高土地效率与增强土地调控美国的土地储备是指对城市闲置、  相似文献   

13.
在10年前的那场土地大开发中,北海市启动并运行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土地市场,异常迅速地完成了从一座小镇到一座中等城市的资金积累,建立了城市框架,打造了北海的知名品牌,但大开发遗留下来的阻碍北海发展的土地问题至今还没有最终解决。数量巨大的闲置土地和未具备开发条件的建设用地,造成了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和资金大量积压,政府手中存量土地的严重匮乏,也大大地削弱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引导和调控能力,阻碍了城市建设与土地管理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社会时期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开发耕地、发展种植业为主。工业社会乃至今天的信息社会,则是以工业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以及交通等公用设施建设用地为主: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丰十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是相对无限的,这样,固有的土地资源与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日益激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东营市城市建设和油田生产建设的飞速发展,用土量急剧增加,乱取土、卖土现象比较严重,扰乱了土地管理秩序,为了规范取土、用土行为,保证国家建设的需要,作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取土、用土方面的管理。但由于在非耕地内乱取土在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中没有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济宁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需求量增大,城市建设与农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土地和房产市场不断发展和扩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政、地籍与土地市场管理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临新的挑战,对土地档案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科学、有效地管好用好土地档案,提高土地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已成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共同面临的问题。1土地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1.1土地档案管理及利用工作滞后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土地档案信息资源布局不合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城市土地价格与郊区土地一直处于分布上涨阶段。城市利用现有土地资源逐步发展合理住房及商业规划建设,从而带动城市现代化发展。而郊区土地大部分则处于未开发利用状态,空地较多,未能合理利用该土地资源而降低该土地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福州建立土地储备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土地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资源和资产化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规范土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使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进而壮大城市经济总量,福州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目前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扩大城市规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土地资源是国家最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可能再生更不可能有其它资源替代,而城市的土地资源则更珍贵了。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国家珍  相似文献   

20.
东营区是东营市的中心区,胜利油田所在地,全区辖4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7万人总面积为1156平方千米。全区宜农土地面积为1.55万公顷,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很大。多年来,东营分局立足于东营中心城区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管理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不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依法保护耕地和矿产资源,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努力实现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切实搞好用地服务,保障建设项目和油田打井用地需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大村居改造工作力度,大力集约节约用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土资源管理事业不断发展。先后荣获"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科按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全国建设用地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土地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国土系统‘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区)"、"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