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东昆仑地区石炭系所含(竹蜒)类化石的旋壁构造——蜂巢层的出现和演替过程呈渐变而并非截然分开的这一重要事件,将该区原划分的中石炭统和上石炭统合并为上石炭统。将整个东昆仑地区石炭系分为下石炭统和上石炭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东昆仑地区石炭系所含(竹蜒)类化石的旋壁构造——蜂巢层的出现和演替过程呈渐变而并非截然分开的这一重要事件,将该区原划分的中石炭统和上石炭统合并为上石炭统。将整个东昆仑地区石炭系分为下石炭统和上石炭统。  相似文献   

3.
已发现四川华蓥山以西存在与华蓥山以东主力气层层位大致相当的石炭系黄龙组地层,并干华西1井测试获得工业天然气流。以往认为,海水来自东边,晚石炭世早时遍及川东,并浸延到川中,形成三面环陆,水域广阔的环形渴湖环境,研究区位于潟湖最西端。但对华蓥山以西近南北向,延伸100余千米的六口黄龙组全取心井的岩心研究后发现,与华蓥山以东的剖面沉积相存在较大的差别,海水成度较华蓥山以东为低,且由南向北亦不断降低。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华蓥山以西黄龙组分布区的沉积环境并非是环形潟湖的最西部位。相反,海水来自西北方龙门山地区以华蓥山为界、与川东互相分割的独立的海湾-潟湖。研究区以北及西北至龙门山石炭系出露区之间的地腹区应该存在石炭系。  相似文献   

4.
四川华蓥山以西石炭系黄龙组沉积环境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发现四川华蓥山以西存在与华蓥山以东主力气层层位大致相当的石炭系黄龙组地层,并于华西1井测试获得工业天然气流。以往认为,海水来自东边,晚石炭世早时遍及川东,并浸延到川中,形成三面环陆,水域广阔的环形潟湖环境,研究区位于潟湖最西端。但对华蓥山以西近南北向,延伸100余千米的六口黄龙组全取心井的岩心研究后发现,与华蓥山以东的剖面沉积相存在较大的差别,海水咸度较华蓥山以东为低,且由南向北亦不断降低。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华蓥山以西黄龙组分布区的沉积环境并非是环形潟湖的最西部位。相反,海水来自西北方龙门山地区以华蓥山为界、与川东互相分割的独立的海湾—潟湖。研究区以北及西北至龙门山石炭系出露区之间的地腹区应该存在石炭系。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炭系顶、底界线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近年来确定的国际年代地层界线标准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炭系的顶、底界线。把石炭系的底界置于陆相沉积的阿木尼克组和海相沉积的穿山沟组之间。认为阿木尼克组可以与泥盆、石炭纪之交的全球性海退事件层对比 ,穿山沟组底界是这个海退事件层之上的海进面 ,相当于三级层序初始海泛面。把石炭、二叠系界线置于扎布萨尕秀组上段类Pseudoschwagerina组合带或Sphaeroschwagerina带之底部。这个界线大体相当于以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首现为标志确定的二叠系底界。  相似文献   

6.
四川华莹山以西石炭系黄龙组沉积环境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已发现四川华莹山以西存在与华蓥山以东主力气层层位大致相当的石炭系黄龙组地层,并于华西1井测试获得工业天然气流。以往认为,海水来自东边,晚石炭世早时遍及川东,并浸延到川中,形成三面环陆,水域广阔的环形光源环境,研究区位与源最西端。但对华莺山以西同北向,延伸100余千米的六口典龙全组全取心井的岩石心研究后发现,与华蓥山以东的剖面沉积椒存在较大的差别,海水咸度较华蓥山以东为低,且由南向北亦不断降低。结合  相似文献   

7.
李浩  王冠民高 亮 《中国地质》2009,36(6):1419-1424
本文围绕着巢北地区中下志留统的岩性、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地层旋回以及大地构造特征等五方面,结合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对巢北地区中下志留统"等深积岩"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反证与新近发现的大量新证据,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认识--巢北中下志留统是与潮汐作用有关的浅海陆棚沉积,而不是早期认为的半深海等深流沉积.这一结论将有助于统一巢北地区早古生代的古地理格局,进一步理清对该区志留纪大地构造背景和构造沉积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川西松潘地区中三叠统拉丁阶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饶荣标  朱占祥 《地层学杂志》1991,15(1):42-47,T001
<正> 川西高原是否存在中三叠统拉丁阶?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朱占祥等对拉丁阶的一些零星发现作过初步报导。松潘地区安壁村拉丁期瓣鳃类Daonella lommeli和牙形石 Neogondolella excelsa等也作了分析。殷鸿福也讨论了中国的拉丁阶问题。 在松潘以北、岷江以西8—12km范围内,曾做过初期阶段的地质填图,西部香腊台—花山—黄胜关—则哈一带的石灰岩和砂板岩,被定为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二叠统。东部  相似文献   

9.
我国浅水相泥盆—石炭系分界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剑飞 《贵州地质》1990,7(4):303-312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一段—沙四下亚段(孔店组一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下部)陆相红层表现为“红—灰组合、以红为主”的地层面貌,有别于过去认为的“全红”,其沉积过程和沉积模式的深入解剖对于了解中国东部始新世早期区域构造古地理特征和古气候演变过程、指导济阳坳陷深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录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该地层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陆相红层洪水漫湖—时令湖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目的层沉积相类型多样,除了冲积扇、辫状河、洪水漫湖和干盐湖,还包括湖泊、近岸水下扇和风暴相。干旱期发育了冲积扇—洪水漫湖—干盐湖沉积组合,其中在凹陷边缘为冲积扇沉积,向内部过渡为洪水漫湖沉积,在凹陷的北部洼陷带演变为干盐湖。间歇性湿润期主要发育了湖泊沉积,在斜坡带为灰绿色滨浅湖滩坝砂、坝间泥,北部的利津—民丰洼陷演变为半深湖—深湖沉积,凹陷北部陡坡带冲沟部位则发育了近岸水下扇体。推测区域构造古地理、原型盆地特征、古纬度、古物源和古水流方位及周期性变化的古气候条件共同控制了上述地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及沙海组烃源岩是辽宁西部阜新盆地最重要的两套烃源岩。一般认为,沙海组烃源岩为一套煤系偏腐殖型烃源岩,以生气为主;九佛堂组为湖相偏腐泥型烃源岩,以生油为主。已有文献报道也表明阜新盆地各层位包括沙海组原油与九佛堂组烃源岩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而与沙海组烃源岩关系不大。沙海组内部具备自生自储的油气成藏条件,沙海组烃源岩能否作为油源对沙海组储层形成有效供油,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沉积体系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哈盆地是新疆3大含油气盆地之一,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唯一由侏罗系煤成烃形成大规模油气聚积的盆地。为了正确认识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的沉积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本文通过详细的露头剖面观察和钻井岩心、测井分析,对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的沉积相进行了重新认识,结果发现,其沉积相类型除了已被普遍认识的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以外,还存在典型的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在沉积相纵向演化和横向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从八道湾组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向上至西山窑组和三间房组演化为以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至顶部七克台组则发育以滨浅湖沉积体系为主,纵向上构成一个明显的基准面上升的退积序列;南北坡沉积体系的构成具有较大差异,南坡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为特征,北坡则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盛莘夫 《地质论评》1960,20(2):89-92
本文系笔者所写“讨论奥陶纪统与统的划分问题”一文的修正和补充。这里想提及两个问题:一是中奥陶统上下界线问题;二是奥陶系与志留系的过渡层Dalnianintina beds 的时代问题。一、中奥陶统的上下界线以Llandeilo期及其笔石 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作为中奥陶统及其主要化石带,已为各国所公认。  相似文献   

14.
15.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与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毅 《沉积学报》1998,16(2):74-81
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石炭纪为远离陆棚边缘的陆棚内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陆表海沉积环境,在层序地层分布模式上与Vail等根据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提出的层序地层分布模式有所不同。共将上泥盆统-石炭系划分出五个层序,十四个体系域。其中,第I层序是在快速的海平面上升和陆源碎屑物质快速补偿条件下形成的;第Ⅱ层序代表陆源物质补给由快变慢的条件下形成的;第Ⅲ层序代表海面由慢速上升至快速下降过程中且陆源物质补给相对稳定条件下形成的;第Ⅳ层序代表海平面快速上升与陆源物质补给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第Ⅴ层序是在快速海平面上升及陆源物质供给补偿不足的条件下形成的。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石炭纪的沉积史是在相对海平面呈阶段性上升的海侵过程中发生的,可将这一时期的海平面变化划分为五个二级周期旋回。其中构造作用对第I、I、V周期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区石炭系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镇江地层小区和江南地层分区修水—钱塘江地层分区常州—宣城地层小区的过渡地层。笔者自1989年7月至1991年11月在本区进行1∶5万区调工作时,对石炭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获得一些新资料,现将地层学研究方面的某些进展作些介绍,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工作 ,在前人所划的坡子泉地区石炭系白山组内新发现三个角度不整合 ,而将白山组解体成四个组。结合古生物化石和同位素年龄资料 ,将狼泉组和坡子泉组划归下石炭统 ,黑石山组和马庄山组划归上石炭统。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新划四个组的沉积环境 ,总结了坡子泉地区石炭纪地壳演化简史 ,建立了地层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刘庆民 《地质论评》1965,23(2):122-125
一、引言本文所指的江西中部,其地理范围从东到西包括丰城、高安、上高、新余、分宜、万载等地区,约居东经114°20′—116°,北纬27°30′—29°(图1)。这一带晚二迭世地层分布广泛,但以丰城一带发育最为完整,一般正常剖面包括乐平组含煤地层  相似文献   

19.
滇西施甸地区泥盆系—石炭系接触关系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保山地块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较广,研究程度较高,但对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属性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以往的研究成果都认为属假整合接触。通过开展施甸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原中上泥盆统何元寨组上部采获大量法门期—杜内期的牙形石化石,并确认何元寨组与下石炭统香山组的沉积相序为渐变过渡,提出施甸地区的泥盆系与石炭系为整合接触,为保山地块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滇西保山地块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较广,研究程度较高,但对泥盆系一石炭系界线属性的认识尚存在争议,vJ,往的研究成果都认为属假整合接触。通过开展施甸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原中上泥盆统何元寨组上部采获大量法门期一杜内期的牙形石化石,并确认何元寨组与下石炭统香山组的沉积相序为渐变过渡,提出施甸地区的泥盆系与石炭系为整合接触,为保山地块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