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建清  谢渊  赵瞻  林家善  杨平 《地球学报》2012,33(5):740-744
首次在湘西新化震旦系留茶坡组厚层块状硅质岩中发现个体大小达厘米级的管状宏体化石,内部结构清晰,从其个体大小、结构特征分析,并与相同层位的陕西宁强高家山生物群、峡东地区灯影组管状化石对比,认为是目前这一地区发现的最可靠的后生动物化石,可能系一新的种属。文中同时结合埃迪卡拉生物群及其上下层位生物群研究现状,简要探讨了其在生命早期演化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传明(2004)曾报道湖北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含有与瓮安生物群类似的磷酸盐化微化石,包括多细胞藻类Wengania, Paramecia, Thallophyca; 大型具刺疑源类Meghystrichosphaeridium, Knollisphaeridium; 球状蓝菌类Archaeophycus; 丝状蓝菌类Siphonophycus, Obruchevella以及新发现的珍珠球藻Bacatisphaera。最近, 作者对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进行了重新考察和采样研究。结果除发现上述微化石外, 还发现大型具刺疑源类Papillomembrana compta, Appenendisphaera sp.; 球状化石Megasphaera inornata, Megaclonophycus onustus以及峡东地区常见的丝状蓝菌化石湖北萨洛米藻(Salome hubeiensis)等。研究表明,本文报道的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的含化石层位与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二段及贵州瓮安上磷矿层下部的微化石层位相当, 组合面貌相似。新资料证明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二段出现的疑源类下组合, 包括多细胞藻类、大型复杂疑源类、球状化石、球状和丝状蓝菌化石等, 区域分布广泛, 层位稳定, 具有重要生物地层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的瓶状微化石Protolagena lambata (gen. et sp. nov.), P.gaojiashanensis (gen. et sp. nov.),P. papillata (Zhang;1986)和P. sp.产于陕西宁强胡家坝地区的震且系灯影组高家山段。它与后生动物实体和遗迹化石共生,是高家山生物群的一个重要组成分子。它的发现是继湖北房县下寒武统西蒿坪组和峡东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发现瓶状微化石之后的又一新产地和层位,填补了震且纪灯影期该类化石的空白,对探讨由晚前寒武纪末期至早寒武世早期的带壳生物的发生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的瓶状微化石Protolagena lambata(gen.et sp.nov.),P.gaojiashanensis (gen.et sp.nov.),P.papillata(Zhang;1986)和P.sp.产于陕西宁强胡家坝地区的震且系灯影组高家山段。它与后生动物实体和遗迹化石共生,是高家山生物群的一个重要组成分子。它的发现是继湖北房县下寒武统西蒿坪组和峡东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发现瓶状微化石之后的又一新产地和层位,填补了震且纪灯影期该类化石的空白,对探讨由晚前寒武纪束期至早寒武世早期的带壳生物的发生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新发现了多样的宏体化石群,除了丰富的Vendotaenia与Tyrasotaenia类化石以外,以形体较大的Tawuia类和Longfengshaniaceae科等具固着构造的底栖多细胞藻类化石占据优势,另有一些形态奇特、亲缘关系不明的宏体化石,该组合与华南陡山沱组和灯影组石板滩段的宏体化石组合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依据形态特征,本文概述了部分产自江川旧城段的具有不同类型固着构造的底栖藻类和归属不明的宏体化石特征。华南滇东地区旧城段形态多样的宏体藻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表明伊迪卡拉纪末期存在后生植物的多样化发展。这一时期浮游微生物和后生植物的共同繁盛可能为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的爆发奠定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近在苏北笔州市铜山县新元古代魏集组页岩中采集的一批毫米级碳质压膜化石,包括2种形态:圆形和肾形,属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元古代地层的Chuarid-Tawuid类型化石,其构造相当简单原始,代表了比震旦系陡山沱组化石生物群更石老的生命类型。  相似文献   

7.
罗平生物群是我国著名的三叠纪海相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主要分布在云南罗平县城周围大洼子、九光村等地.在泸西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发现了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植物等罗平生物群化石类型,初步研究显示泸西地区罗平生物群化石构成面貌与罗平基本一致,但新发现的盾鳞化石是罗平生物群层位软骨鱼类的首次报道.在泸西白水塘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剖面中识别出了Nicoraella germanicus、Nicoraella cf.kockeli和Neogondolella? bifurcata等牙形石类型,构成面貌特征表明其归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与罗平地区地层时代相当.泸西地区罗平生物群化石的发现扩大了罗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其中新发现的盾鳞化石为研究华南中三叠世软骨鱼类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8.
贵州瓮安磷矿新元古代微体生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训来  周传明 《江苏地质》1999,23(4):202-211
发现于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的瓮安生物群是一个重要的化石生物群。它的大部分化石保存了较完好的细胞结构、组织分化特征和其他微细构造 ,经描述的属种超过 5 0个。初步研究揭示出地球早期生命漫长的进化过程 ,在距今 6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许多高级后生生物。对瓮安生物群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早期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曹芳 《华北地质》2003,26(3):145-150
陡山沱期在生物进化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不仅在动物界而且在植物界均有明显的变化。峡东陡山沱组多种多样的微化石已有众多报道。这个生物群落包括浮游的球形体、底栖的藻丝体和瓶状微化石。最近笔者重新研究了陡山沱组薄片中的微化石,这些微生物三维地保存在几乎未蚀变的条件下,以丰富的具刺疑源类为特征,主要者有Baltisphaeridium,Filisphaeridium,Tianzhushania和Comaspheridium等。陡山沱组的碳酸盐岩相具刺疑源类和瓶状微化石与产自Spitsbergen的化石近似。这似乎说明陡山沱组与位于Spitsbergen东北部的Svanbergfjellet组沉积可以对比。但由于化石只发现在少数薄片中,因此上述结论可能是片面的,这些化石可能只代表峡东陡山沱组生态环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在淮北新元古代倪园组和九顶山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保存着许多燧石相微生物化石。通过对其形态结构、群落组合特征及埋藏保存状态研究,探讨其系统分类、生存环境及区域地层对比,确定这些微生物化石结构的原始性和群落的低分异性。结合相关地层中原始的光球状浮游微生物、Chuaria—Tawuia类型宏体碳质化石生物群及叠层石优势的特征考虑,这些微生物的生存时间是在南沱冰期之前。  相似文献   

11.
瓮安生物群中海绵化石的新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芳  朱士兴 《地质学报》2001,75(3):289-291,T001,T002
近年来笔者依据现存的瓮安生物群中一些海绵及动物胚胎化石标本的研究,对那些可能的球形海绵体及有争议的海绵幼虫标本进行了简略的评述。本文提供的保存完好的具单轴骨针的球形海绵体化石及可能的海绵幼虫标本,对于陡山沱期出现海绵动物的推测提出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新元古代末期高家山生物群研究新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家山生物群是以骨骼化石为主,兼有软躯体后生动物及宏观藻类化石的一个多门类化石组合,是目前已知新元古代末期最为多样化的生物群,化石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高家山段中上部,时限约为565-543Ma。概略地介绍了近年研究取得10方面新发现和新进展,证实高家山生物群面貌与世界较常见的伊迪卡拉生物群和早寒武世小壳动物群有显著区别,代表了由隐生宙-显生宙过渡时期大变革前的生物记录,因而在早期和演化史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赣西北震旦系皮园村组发现大量水母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修保  余忠珍 《江西地质》1994,8(4):320-322
赣西北震旦系皮园村组发现大量水母化石黄修保,余忠珍,叶少贞(江西地矿局赣西北大队)赣西北震旦系比较发育,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硐门砂岩、南沱组、陡山沱组、皮园村组。笔者在填图中于皮园村组中上部首次发现大量原始类水母化石,并可见虫管遗迹化石与之共生。1地层剖...  相似文献   

14.
刘鹏举  尹崇玉 《地质学报》2005,79(5):594-594
贵州瓮安磷矿震旦系陡山沱组磷质岩中含有丰富的磷酸盐化疑源类化石,化石个体大,具形态多样的刺饰和多层结构的外壁,与峡东地区同期硅化疑源类组合总体特征相似,可直接对比。本文系统描述了在贵州瓮安磷矿陡山沱组新发现的疑源类化石4属4种,其中包含新属2个,新种2个,未定种1个。它们是Bacatisphaera baokangensis Zhou,Brasier et Xue,2001,Taeniosphaera doushantuoensis gen.et sp.nov.、Rugospinasphaera speciosa gen.et sp.nov.和Meghystichosphaeridium sp.。新材料的发现丰富了瓮安生物群的化石内容,为研究震旦纪陡山沱期海洋微体浮游植物群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15.
湖北峡东地区灯影组石板滩段微化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尹崇玉  高林志 《地质论评》1995,41(3):197-204
本文研究了发现于湖北峡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石板滩段燧石夹层岩石薄片中的微古植物化石,包括10属5种(其中1新属新种)和5个未定种,石板滩段黑色薄层灰岩以富含宏观藻类及碳质印膜和少量后生动物而闻名,我们在燧石夹层牟岩石薄片中,不仅发现上述宏观藻类,而且首次发现共生的微化石。及其他保存很好的微化石,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 我国震旦纪的古生物资料,为地层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薛耀松  周传明 《地层学杂志》2006,30(1):64-74,i0003
扬子区早寒武世早期的磷酸盐化小壳化石的发现,为早期动物演化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碳酸盐岩地层中的这类小壳化石易于被风化剥离出来并成为磷质颗粒再沉积,这种现象在地层中常能遇到,它会给对某些生物分布时限的确定和地层对比造成混乱。考虑早寒武世一些主要小壳化石的再沉积和地层对比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带和带的磷质小壳化石产于Paokannia或Hunanocephalus的层位,它们无疑是再沉积的;2)组合带标志性化石与组合带标准化石共生,应判定其沉积时期为组合带时;3)扬子台地区的梅树村阶地层大都不全或缺失,保存的梅树村阶地层普遍与震旦系灯影组不同层位假整合接触,其岩性及生物特征均与下伏地层不同,另建组级地层单位是合理的;4)“杨家沟段”、“西蒿坪段”、“宝石坡组”不能作为灯影组顶部地层,它们是水井沱组沉积旋回的一部分,更不能因它们是筇竹寺期的沉积而把“灯影组”顶界上升到筇竹寺阶;5)滇东北地区大海段中产有丰富的Heraultipegmayunnanensis,它与Siphogonuchitestriangularis和Paragloborilussubglobosus共生,分布局限,其他地区仅在组合带中零星分布,所以在S.triangularis-P.subglo-bosus组合带()的上部建立一个H.yunnanensis组合亚带似乎更合适些。  相似文献   

17.
曹芳  刘新秒 《地质论评》2003,49(1):53-58
在峡东陡山沱组黑色燧石中前人报道了多种多样的具刺疑源类化石,笔者最近重新研究了陡山沱组岩石切片中的具刺疑源类,发现微化石三维地保存了几乎没蚀变的条件下,这个生物群落包括Filis phaeridi-um,Baltisphaeridium,Comasphaeridium和Tianzhushania等分子,它们中的Tianzhushania在外表及形态上可与产自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晚里菲岩层中的Trachyhstrichosphaera aimika比较,Trachyhystrichosphaera aimika是晚前寒武纪最特殊和分布最广的一个分子,目前已知至少产自世界上15个地区的晚里菲岩层中,对于新古元代前文德地层似乎是一个出色的指示化石,产自陡山沱组的Tianzhushania似乎支持Butterfield的观点,即:陡山沱组硅化碳酸盐沉积的年代早于伊迪卡拉后生物多样化的时期,但是,由于化石只发展于少数岩石薄片中,因此,这些化石或许只代表峡东陡山沱组局部的生态环境。文中还讨论了陡山沱组的沉积环境及化石的保存。  相似文献   

18.
陕西新元古代末期奇异骨骼化石新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洪  张录易  谢从瑞 《地球学报》2002,23(5):387-394
陕西宁强新元古代末期灯影组高家山段上部发现与Cloudina,Sinotubulites等管状动物骨骼化石共生的大量微体奇异骨骼化石,其中的一些似与寒武纪早期的小壳化石有一定的亲缘,如形态奇特的铆钉状化石、腹足类化石等,证实寒武纪与前寒武纪生物界之间存在明显的连续性;奇异骨骼与陡山沱期生物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一些分枝的管状化石,这一化石组合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该组合包含了可能的矿化后生藻类(具各种分枝类型)、矿化的蓝绿藻类化石等。种种迹象表明,在新元古代末期整个生物界发生了一次强烈的生物矿化事件,这一发现弥补了国内外新元古代末期矿化后生植物资料的空缺;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所展示的球状化石由于形态多样,数量众多,内部结构各异,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望在后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9.
高家山生物群化石组合面貌及其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元古代末期的高家山生物群 ,经系统研究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 3个化石组合带 ,即 :以蠕形动物爬迹为代表的 Shaanxilithes- H elminthopsis组合带 ;以锥管虫类和瓶状化石为主 ,并见大量软躯体蠕形动物和宏观藻类的Conotubus- Gaojiashania- Protolagena组合带 ;以多种管状骨骼化石共生为特征 ,并伴生有杯 (钵 )状、分枝管状及球状化石等的 Sinotubulites- Cloudina组合带 ,代表了高家山生物群鼎盛时期的产物。进一步的研究揭示高家山生物群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所发现的最早且最为多样化的骨骼化石组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了海南岛南好地区志留纪足赛岭组三段上部首次发现的软骨鱼类化石,认为它的层位介于扬子区志留系同类生物群第1组合(Hunanacanthus-Eosinacanthus)至第2组合(Sinacanthus-Neosinacanthus)之间,并与第2组合带关系密切,其地质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期.根据足赛岭组所产软骨鱼类化石及其伴生的腕足类、珊瑚、三叶虫等,认为它们与扬子区及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同期生物群面貌彼此接近或关系密切.在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期,可能同属一个生物古地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