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由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分析中国大陆1~3年地震大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前分析基础上,对该次地震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地震是20世纪以来第五活跃幕闭幕阶段的最大地震,据震前3年地震活动类比等推测,未来3年内中国大陆西部仍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东部地区可能发生少量6级地震。  相似文献   

2.
柯坪块体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柯坪块体1969年以来强震活动特征,发现该块体内6级地震的发生显示出明显的轮回特征,且发震周期与新疆地区强震活跃期吻合;西克尔和乌什2个地震活跃区的地震活动对块体内的6级地震活动有一定的预报意义;一次6级地震发生后该块体内所发生的4.5级以上地震对于预测未来6级地震的发生地点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00-2001年8月100多年来华北地区中强地震(M≥5.0)活动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关于本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特征: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地表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存在四个活动时段、地震活动存在明显迁移性;并对本地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华北地区未来一段时间仍有发生M≥5.0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陈荣华 《内陆地震》2001,15(2):114-122
通过地震活动性周期估计、地震活动性层次模型和对大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分布的分析,研究了帕米尔东北侧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可能发生强震的地点。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未来几年存在着发生7级以上或8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其发震地点可能在帕米尔东北侧的西半部。  相似文献   

5.
对华南近海地区的地震形势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未来几十年内,华南近海地区地震活动处于长趋势有起伏的衰减之中,可能发生的最大震级为6级。1986—1997年间,本区处于中强地震相对活跃时段.未来几年内可能发生数次5级左右地震。值得注意的地区为南澳─海丰和灵山─玉林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M73/4地震活动的特点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怀存  李霞  苏鸾声  刘希强 《地震》2002,22(3):71-76
利用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M≥7 3/4浅源地震资料,得出1900年以来M≥7 3/4地震活动具有成组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认为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地震的发生,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区M≥7 3/4地震第5个活动组的开始。未来1-6年在以8.1级地震为中心,半径500m-1000km内是发生M≥7 3/4地震的主要场的。通过对M≥7 3/4地震发生后3年7级地震活动研究,中国大陆未来3年内仍具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粤闽赣交界地区地震活动若干特征及其地震大形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运用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是过分分布、地震能量及其量值空间扫描、地震条带、小震频闪数理统计、地震迁移等方法,研究了粤闽赣交界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并作了地震趋势分析,认为研究区第四活动幕已临结束,近十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可能性很小,发生5级以上地震概率也不大。  相似文献   

8.
郭培兰 《高原地震》2006,18(1):28-35
通过对广西及邻区(以下简称研究区)地震活动的背景,包括研究区地震活动特征、断裂带的分布、主压应力轴方向与强震发生的主体地区、地震活动时空扫描异常特点、强震发生的时间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该地区存在发生中强震的可能。并对2004年广东阳江4.9级2、005年云南文山5.3级、2005年广西平果4.4级地震前的异常进行了分析,说明研究区地震活动特征显著。同时获得了区域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主要异常指标,对今后地震预测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1995年海南东方近海5.2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宏观烈度,地震序列特征,前兆异常以及地震活动与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该区及附近地区仍存在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周边地区强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关系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活跃时段期间和其后3年是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主要活动时期,周边地区强震活动增强后,中国大陆内部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强震活动可能会逐步进入高潮,南北地震带中段未来数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山西临汾盆地近期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秀  张梅 《山西地震》2005,(1):4-5,17
通过对临汾盆地内近期地震活动频度和地震活动图像的分析,认为未来中强地震最有可能发生在近期地震活动较稀少的地段,能量积累的优势层位为5km~15km。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南及其邻区新的强震活动幕与当前地震趋势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圣睦 《地震研究》1995,18(1):7-15
本文将我国西南及其毗邻的印度、缅甸地区1980年至今,估计将延续至1996年前后的地震活动时段,称为新的强震活动幕。据有关对比依据认为:一方面新活动幕与1941-1955年活动幕有多方面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这两幕之间又存在重要的差异性。本文在兼顾历史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两方面特征,全面进行对比研究后,对新活动幕强震现状作了新的解释,并进而讨论了今后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戚镇英 《华南地震》1992,12(1):38-43
本文以历史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直观地反映了粤西—桂东南地区未来30年的地震活动趋势。在探讨的时空范围内,估计存在发生1—3次中强破坏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华北地区第3地震活动期和第4地震活动期地震活动时间进程特点,对华北地区中小地震G-R关系,青藏块体8级地震和华北地区7级地震的关系,日本海沟欧亚板块一侧8级地震和华北地区7级地震的关系以及郯庐带地震活动周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华北地区未来3年甚至未来10年地震活动水平为6级,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非线性方法分析了吉林省1989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图像,认为1989年至1994年吉林省内发生的一系列4.0级左右的地震,显示出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性,而这种有序的地震活动图象,很可能是未来中强地震的中期背景。1994年后,省内再没有发生4.0级以上地震,而小震频度开始上升,1996年则高达40余次,其中可定位的2.0级以上地震28次。与此同时,多项地学指标出现同步异常。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吉林  相似文献   

16.
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强  周焕鹏 《地震》1997,17(2):169-174
从小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测震学参数的变化出发,分析了苍山地震前地震活动的异常特下,研究结果表明,苍山5.2级地震前出现了地震活动的图像和几种中,短期测震学参数,异常,但无明显短临信息的前震活动。  相似文献   

17.
根据最近28年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利用b值空间分布及断裂带分段的多地震活动参数值的组合方法,结合历史强震背景,分析了沿川北龙门山-岷山断裂带不同断裂段的现今活动习性,并初步判别出了潜在的强震危险段落。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存在6个具有不同现今活动习性的段落,其中,绵竹-茂县段处于相对高应力背景下的频繁中-小震活动状态,被认为是龙门山断裂带上未来最可能发生强震的地段;江油-平武段处于相对高应力背景下的稀疏中-小震活动状态,未来有可能发生中强地震。而岷山断裂带中的岷江断裂段和虎牙断裂段,以及叠溪隐伏逆断层地区均具有相对偏低的应力水平,可能与其不久前分别发生过大地震和强震有关,未来不太长的时期内复发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8.
北京顺义4.0级地震和震后首都圈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华平  马丽 《地震》1997,17(4):411-416
1996年12月16日顺义Ms4.0地震,是北京地区近6a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活动此次地震前,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出现了近SN向弱震活动,11月份地震活动是全的月频次最低的月份,这些异常现象之后发生了顺义地震。此次顺义地震属非前生震群活动。这次地震活动是顺义及其附近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余震最多的一次。这次地震后应注意今后几个月京西北、张家口附近发生Ms5.0左右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蒙古科学院天体和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合作编制的蒙古国及邻区M≥3.5的地震目录,研究了中蒙弧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与中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相对应,研究区地震总体分布大致以107°E为界,呈现西强东弱的特点,7级以上的强震集中于贝加尔湖、萨彦、阿尔泰以及天山地区,107°E以东,除纬度40°线附近(燕山地震带)地震较集中且强度大之外,其它地区地震稀少,强度也低.通过断层的野外调查和本地区震源机制解,进一步研究了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的构造应力场及地球动力学成因.研究区大部份地震都是走滑型断层活动的地震.逆断层活动的地震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天山地区和中蒙边境一带的阿尔泰山地区,正断层活动的地震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裂谷带,走滑兼倾滑断层活动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西部地区.研究区域内的大部份地区主压应力轴(P)的倾角都小于30°,为水平或近水平的构造应力场,自西向东主压应力轴的走向从近南-北方向逐渐转为北东-南西方向.断层的野外调查、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方向表明,中蒙弧地区主要来自西南面的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的碰撞挤压,通过青藏高原传递到本区,来自东面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已较微弱,这是研究区地震活动西强东弱、8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西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