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与河口淤积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起茂 《地理研究》1982,1(4):17-25
黄河挟带大量泥沙,经华北大平原入海,河口迅速延伸使河道不断地淤积抬高以至决口改道.本文初步分析了历史黄河和现行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与河口淤积延伸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黄河下游古河道变迁 黄河具多泥沙和下游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黄河下游改道的范围,西以郑州的桃花峪为顶点。北经海河出大沽口,南经淮河入长江,其冲积平原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在有史记载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在辽阔的冲积扇平原上南北滚动,决口漫溢达1593次,大改道六次。①禹河故道(公元前2278年至公元前602年)。②西汉故道(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1年)。③东汉故道(公元11年至公元1048年)。④北宋故道(公元1048年至1128年)。⑤南宋故道(公元1128年至1368年)。⑥明、清故道(1368年至1855年)。⑦现行河道(公元1855年至今)。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结构及发育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三角洲的建造是流域系统内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的有机部分。对以多沙特性著称的黄河来说,这个地质作用尤其显著,每年几乎有五分之三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区,致使三角洲迅速地向渤海大陆架推进。 现在的黄河三角洲为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以来发育起来的堆积地貌,其范围西起宁海,西北至套尔河口,东南达淄脉沟口,呈扇状向渤海倾伏,面积5,450平方  相似文献   

4.
<正>黄河三角洲主要是指1855年以来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形成的三角洲,位于山东省北部莱州湾和渤海湾之间。黄河三角洲湿地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淤积而成的,面积不断增加,形成了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河口湿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5.94万公顷,缓冲区1.12万公顷,试验区8.24万公顷。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相似文献   

5.
黄河是世界闻名的多沙性河流,历史时期就不断淤积、决口改道,且淤积速度不断加快,决口改道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发展和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时期流域内人口的增加、耕作方式的改变及其对植被造成的破坏都对中游地区侵蚀的加剧、来沙的增加,以及下游地区河道的淤积及决口改道的发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论黄河下游北岸可能决口地段及其最大淹没范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鉴于黄河的现状,作者认为黄河决口的潜在危险越来越大。推断北岸决口的可能性为大。根据溃坝原理,采用水力学方法对北岸决口的最大淹没范围作了模拟。指出若从沁河口—原阳段决堤,淹没面积约2.21万平方公里,从原阳—高村段决堤,则约为2.12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小水致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洪水灾害是在下游水量明显减少、洪峰流量也不断减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使是水量比较小的普通洪水,也能造成下游滩区大面积受淹、控导工程决口、桥梁被冲毁、房屋倒塌等严重灾害。小水致灾的形成机理主要是:河道游荡,引发“横河、斜河”;小水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人与河床争地,造成滩区阻塞。  相似文献   

8.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全长1507公里,汉江丹江口以上为上游,属山区,河道长890公里;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属丘陵区,河道长240.2公里;钟祥至汉口为下游,属平原区,河道长376.7公里。汉江较大的支流有褒河、任河、洵河、甲河、堵河、丹江、南河和唐白河。襄(氵利)段河道属汉江中游下段,长约110公里,具有河道宽浅,沙洲林立,水流散乱,汊道较多,主支汊易位频繁,主泓摆动幅度大,沙洲变化无常,河道稳定性差的特点,为游荡性河道,以雅口至流水沟、转斗湾至(氵利)河口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李元芳 《地理研究》1991,10(4):29-39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论述1194~1855年的古黄河口泥沙堆积形式、速率及其沉积特点,并探讨了废黄河三角洲形成机理和类型,以及尾闾变迁对下游河道的影响。认为在黄河南流夺准入黄海过程中,河口和三角洲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前、后两期形成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前期为径流一潮汐型,后期转化为径流一波浪型;后期河口迅速延伸,河口基准面相对抬升所引起的溯源淤积可达河南境内。  相似文献   

10.
利用遥感技术编制黄河下游(1/50万)古河道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编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 1、古河道分布,力求反映其规律,古代宜粗,近代较细。虽然距今二万多年的全新世中期以来就有黄河,但本图仅表示人类有史以来的浅层古河道。 2、据历史文献资料并结合卫片解译,使两者互为补充印证。对古河道的形成年代以历史文献为主,决口扇形态及地表古河道痕迹以卫片影象为主。 3、本图以“禹王故道”作为原始河道,反映西汉以来六次大改道。所谓黄河大改道,是指河道大变迁,或称大徙。即大河在某处决河改道之后,不回归原河道;全河另由它道入海(不含尾闾变动);其经流期较长,影响国计民生比较严重。另外,北宋“二股河”并行入海,亦属变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分析了黄河下游纵剖面及其横断面的长期变化后,提出了河口延伸情况下河道溯源淤积模型,用比降分析,相关分析及河床质粒度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沿程与溯源两种淤积方式对黄河下游纵剖面调整的影响.用最低能量原理和平衡的概念,分析黄河下游平衡纵剖面的形式,说明黄河下游不能达到平衡的原因及现在黄河达到平衡的条件. 经分析作者提出以下论点:黄河下游主要是沿程淤积,溯源淤积居次要地位,其影响范围在艾山以下.横断面形态变化对纵剖面调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尹国康 《地理研究》2000,19(1):45-52
从黄河下游河道平面和断面形态特征、河型沿程变化、河槽淤高与外延相互反馈、河口拦门沙消长、及蚀退型三角洲海岸地貌过程诸方面,论述了冲积扇—三角洲系统适应环境功能与自组织行为。指出了这种自组织行为完全是为了将流域来沙均匀地分布在扇三角洲面上和同步地均匀分布在三角洲沿岸。因此,坚持沿线长期计划放淤及河口三角洲流路计划改道是解决黄河下游泥沙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解决黄河下游洪水问题的一种由突变变为均变、化害为利的措施,是使区域走向可持续发展之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 ,选取了人类历史时期的两个时间段 (194 9年以前和以后 ) :在第一阶段 ,从农牧业界线的变迁、黄河下游的河湖变迁、黄河曲率的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和黄河在历史时期的决淤泛滥频率的对比与关系方面分析 ,得出黄河下游的决淤泛滥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即人类活动叠加于气候的变迁之上 ;在第二阶段 ,黄河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延伸缓慢 ,主要原因应是气候的变化 ,所以黄河中游的生态建设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4.
黄河北流河道变迁与史前的灾害事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若柏 《地理科学》2005,25(3):294-298
水利史的研究已经证实,历史上黄河北流的河道以禹贡河为北界,以现行河道为南界,在这一区域内摆动迁徙。黄河北流从未进入河北平原的中-西部的白洋淀流域区。造成河道这种演化特点的主要原因是河北平原基底活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另一个尚未探索的原因是远古时代河北平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灾害。撞击的结果壅塞了当时黄河下游河道,形成了白洋淀流域区,最终促成了北流河道演化的基本格局。文章最后推测这一史前的天文-地质灾害可能是"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的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河冲积扇发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冲积扇是第四纪以来多期沉积建造的冲积扇复合体,它既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强烈堆积的地貌单元,又是历代河流决口改道的地区,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回顾了黄河冲积扇发育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黄河冲积扇的形成时代、地貌类型与沉积速率,形成过程与特点等方向的研究进展,系统地论述了河道变迁、地质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黄河冲积扇形成的影响作用。并指出目前黄河冲积扇的发育研究中还存在着研究深度不够和时空的广度不完整等问题。史前黄河冲积扇的发育研究将成为今后研究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值模拟的黄河下游不同情景溃堤洪水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研究黄河下游地区的溃堤洪水特性,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黄河下游地区的DEM,1958、1982、1996年典型历史洪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模型初始输入,分4个模拟情景,依据黄河溃堤水流的特性,利用二维非恒定流模型对黄河下游不同位置决口情景下的洪水演进特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洪水在演进过程中都会侵夺沿途河流行洪,进入下游后洪水会顺河归槽;在同一河段,同一年型洪水北岸不同位置溃口情景所淹没的面积大于南岸对应位置的淹没面积;黄河两岸洪泛区地理位置的差异,使两岸的洪灾程度具有区域差异;水深且流速大的洪水淹没主流区面积相对较小,水浅且流速小的非主流区面积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从防灾观点出发, 从河道的水动力学特性入手, 研究决定黄河下游河道水动力学特性的因素, 找到河道水 动力学特性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从水流运动和泥沙输移之间的关系出发, 分析黄河下游河道的泥 沙运动特性, 对于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化特性作了探讨, 对于治理黄河提出了建议。和黄河下游河道紧密联系的下游 滩区问题, 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 而且是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问题相关的一个综合性问题, 本文从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给出了解决滩区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研究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师长兴 《地理科学》2005,25(2):183-189
阐明了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问题的实质,指出了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对时间尺度的依赖性,进而深入探讨了以前研究这一问题所用论据的合理性题。分析结果揭示,那种认为黄河下游淤积由河口延伸控制和河口延伸作用局限于近口河段的说法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的时间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许炯心 《地理研究》2006,25(2):276-284
以输出某一河道的泥沙总量与进入这一河道的泥沙量之比来定义河道输沙功能,以此为指标研究了黄河下游输沙功能的时间变化。研究表明,近50年来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表现出随时间而减小的明显趋势。在总的减小趋势中,由于水库运用方式与下游水沙组合的不同,河道输沙功能指标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19861997年,由于降水偏少,且人类大量引水,黄河下游进入连续枯水的水文系列,河道萎缩,输沙功能迅速降低,此时段中输沙功能指标的时段平均值为0.62,为有水沙记录以来最低的时期。对于黄河下游输沙功能指标与流域因子和河道特性因子的时间变化系列进行了比较,以揭示输沙功能减小的原因。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与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兰州站和三门峡站汛期径流占年径流百分比、游荡段典型断面平滩水位下断面面积、花园口站和高村站水面比降等因子有同步减小的关系,并随流域水土保持面积、人类引水量及其占天然径流量比率的增大而增大,说明这些因子的变化导致了黄河下游输沙功能的减弱。  相似文献   

20.
试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看黄河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选取了人类历史时期的两个时间段(1949年以前和以后);在第一阶段,从农牧业界线的变迁,黄河下游的河湖变迁,黄河曲率的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和黄河在历史时期的决淤泛滥频率的对比与关系方面分析,得出黄河下游的决淤泛滥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即人类活动叠架于气候的变迁之上,在第二阶段,黄河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延伸缓慢,主要原因应是气候的变化,所以黄河中游的生态建设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