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对虾中肠盲囊的研究:II中肠后盲囊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借助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中国对虾中肠后盲囊的组织和细胞结构;运用酶细胞化学技术,标记特异消化酶,探讨后盲囊的生理功能。认为(1)在蜕皮间期,中国对虾后盲囊结缔组织贮存来自中肠的营养物质,后盲囊上皮细胞可吸收结缔组织中的营养物质,经细胞内代谢作用,将部分代谢产物以上皮细胞顶端分泌的方式排入盲囊腔,再由盲囊外部的肌肉收缩,将这些代谢产物排入肠道。在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中,  相似文献   

2.
运用石蜡切片法、透射电镜技术及组织化学方法,对栉孔扇贝的消化盲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消化(吸收)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消化(吸收)细胞顶端有微绒毛,细胞内有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脂酶和酯酶活性,还含有糖原和脂肪。是进行食物的细胞内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并有储存能量的功能;分泌细胞内含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分泌颗粒,具有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含有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有分泌消化酶的功能;消化盲囊导管上皮细胞顶端有纤毛和微绒毛,细胞内有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脂酶活性,也能分泌消化酶。消化(吸收)细胞浅部的细胞质及其释放到盲囊腔中的胞质团中含铁;各部位不含钙。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幼体中肠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5年4月,在山东日照市涛雒对虾育苗场采集中国对虾各期幼体,采用超薄切片和电观察的方法,对其中肠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幼体的中肠肠壁由3部分组成,即肠上皮、基膜和肌层。中肠上皮细胞具发达的微绒毛,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酶原颗粒等,它由两类细胞组成。第一类细胞在发育早期占多数,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减少,至仔虾期后,肠上波完全由第二类细胞组成,基膜分为内、外两层,且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消化系统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对中国对虾消化道和中肠腺的发生进行了研究。完整的中肠管形成于N3期,它是由幼虫腹面的内胚层板向背中线上卷合拢而形成。在Z1期消化道完全贯通。至M1期,胃分化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中肠前盲囊和中肠后盲囊也在此期出现,同时胃磨的雏形发生,但完整的胃磨形成于P期。另外,中肠腺始于N4-5期中肠前端突出的两对中肠腺盲囊。第一对中肠腺盲囊于M3期退化消失,而第二对中肠腺盲囊则发育为成体的中肠腺。中肠腺小管由4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胚性细胞、吸收细胞、纤维细胞和泡状细胞)所组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中国对虾消化道和肝胰脏(或称肝脏)在各幼虫期和早期仔虾的发育。 中国对虾的原始中胚层细胞是自原肠的顶壁分出移入囊胚腔中。 在发育过程中,口凹是在第三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而原肛是在第六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的,所以口凹的发生早于原肛的发生。 在溞状幼虫第一期,消化道的腔才完全贯通。 在糠虾幼虫第一期,胃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胃磨和几丁质刚毛则出现于早期仔虾。 甲壳类动物的消化道包括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前肠与后肠起源于外胚层,中肠则发生自内胚层。我们对中国对虾胚胎发育的观察,发现中肠远远长于后肠,而后肠将发育为成体的直肠。 两对肝盲囊分别发生自中肠的前段肠壁。在仔虾早期,前面一对逐渐退化消失,而后面的一对将发育为成体的肝胰脏。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中国对虾消化道和肝胰脏(或称肝脏)在各幼虫期和早期仔虾的发育。中国对虾的原始中胚层细胞是自原肠的顶壁分出移入囊胚腔中。在发育过程中。口凹是在第三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而原肛是在第六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的,所以口凹的发生早于原肛的发生。在溞状幼虫第一期,消化道的腔才完全贯通。在糠虾幼虫第一期,胃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胃磨和几丁质刚毛则出现于早期仔虾。甲壳类动物的消化道包括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前肠与后肠起源于外胚层。中肠则发生自内胚层。我们对中国对虾胚胎发育的观察,发现中肠远远长于后肠。而后肠将发育为成体的直肠。两对肝盲囊分别发生自中肠的前段肠壁。在仔虾早期,前面一对逐渐退化消失,而后面的一对将发育为成体的肝胰脏。  相似文献   

7.
岩虫消化管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方法初步研究了岩虫(Marphysa sanguinea)消化管的组织结构和消化酶的分布。结果显示:岩虫消化管呈长直管状,可分为口咽腔、食道、肠和后肠。组织化学研究表明食道粘膜层固有层有分泌酸性粘多糖、中性粘多糖和混合粘多糖3种粘液细胞;肠及消化盲囊的上皮细胞游离端及顶部胞质均检测到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酯酶的活性。透射电镜显示食道粘膜固有层的粘液细胞可分为含低电子密度颗粒、高电子密度颗粒和电子透明颗粒3种。肠和消化盲囊绒毛发达,上皮细胞表面具丰富微绒毛,游离端细胞质中可见酶原颗粒、吞饮小泡、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肠纤毛沟由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带环状横纹的纤毛小根插入细胞内部,纤毛小根之间散布着丰富的线粒体、溶酶体等结构。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幼体中肠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于1986,1987两年的3—6月,在浙江平湖水产试验场和华东师大培育池,采集中华绒螯蟹,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五期溞状幼体和一期大眼幼体。结果表明,Z_1和Z_2中肠上皮细胞呈椭圆形,Z_3以后逐渐转呈柱状;细胞游离面密生微绒毛,毛的基部具微纤丝。早期幼体阶段的中肠上皮细胞中,还另有囊状细胞和有分泌颗粒的细胞;上皮细胞中具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等其它胞器。根据这些细胞的结构,可见中肠具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渗透调节的功能。除上皮细胞外,肠壁还有基膜、纵肌层和环肌层。  相似文献   

9.
用取自发病虾塘患典型白斑病的病虾为毒源 ,对健康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进行人工感染 ,按Koch氏法证实了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WSBV)是白斑病的病原。对人工感染WSBV后患典型白斑病的斑节对虾的胃、肠及皮下结缔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 ,研究WSBV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和宿主细胞感染WSBV后的超微病变过程。结果表明 :感染WSBV后病虾的不同组织均存在广泛的变性、坏死 ,上皮细胞大量解体、脱落 ;部分细胞核肿大、游离 ;结缔组织糜烂 ,呈现空泡化 ;未发现包涵体。透射电镜照片显示 :感染WSBV后的病虾在感染前期 ,靶细胞核膨胀 ,核仁消失 ,核外膜破损 ,染色质靠边分布 ,内质网断裂 ,核糖体脱落 ,线粒体肿胀 ,高尔基体萎缩 ,溶酶体空泡化 ;感染中期 ,病毒粒子在细胞核内大量复制 ,直至充满整个核 ,细胞核内无结构化 ,核膜及质膜皱缩 ;感染后期 ,核胀破 ,病毒粒子从核内释放 ,细胞核呈空囊状 ,胞质内髓样结构明显 ,细胞器解体 ,细胞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10.
许氏平鲉消化道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运用组化方法对许氏平消化道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和粘液物质进行了定位及半定量研究。发现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 ;胃粘膜上皮细胞核上方胞质、幽门盲囊及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 ;在胃贲门部和盲囊部、幽门盲囊以及肠的上皮细胞内还检测到羧酸酯酶活性。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层中存在许多粘液细胞。食道上皮含大量酸性粘液细胞 ,胃上皮细胞均含有中性粘液 ,而肠道由前向后中性粘液物质逐渐减少 ,酸性粘液物质逐渐增多。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食道和直肠有润滑和微弱的吸收作用 ,胃有消化脂类和吸收二糖及短链脂肪的功能 ;幽门盲囊有较强的吸收脂类的功能 ;前肠、中肠和后肠有活跃的细胞内消化和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1.
南美白对虾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光镜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肝胰腺组成。食道肌层最发达,肌肉中富含蛋白质和脂类;胃内几丁质特化成胃磨和腺滤器;中肠上皮细胞游离面具发达的微绒毛,前、后盲囊上皮细胞有柱状和杯状两种形态;食道和后肠中分布有大量粘液腺。肝胰腺由发达的肝小管组成,肝小管管壁细胞有4种类型,即:R—细胞、B—细胞、F—细胞和E—细胞。还初步探讨了消化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蚶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消化道包括唇辩、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除唇辩、晶杆囊外的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包括粘膜上皮和粘膜肌层。口腔和食道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消化道其它部位的粘膜上皮都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除口腔腹面的外膜为浆膜外,其余皆为纤维膜。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在口、食道、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存在着吞噬细胞。肠上皮和消化盲囊腺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肠上皮和消化盲囊腺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胃和肠的粘膜下层、消化盲囊腺上皮和结缔组织中含有钙和铁。  相似文献   

13.
消化酶活力能够反映刺参对不同营养成分的消化能力。当某一反应条件发生改变时,消化酶的活力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因此研究不同因子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对于了解消化酶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温度和pH是影响消化酶活力的最重要的反应条件。本文中作者应用酶学分析研究了温度和pH对剌参前肠和中肠各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蛋白酶活力测定采用福林-酚法,脂肪酶活力测定采用水解法,淀粉酶活力和纤维素酶活力测定采用水杨酸显色法。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pH对刺参前肠和中肠中的消化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前肠和中肠中蛋白酶活力均在反应温度为50℃时达到最大值,前肠和中肠中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均在反应温度为40℃时达到最大值,而前肠和中肠中淀粉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和30℃。刺参前肠蛋白酶活力在酸性环境下较中肠高,且在反应pH为5.0—5.8之间酶活力相对稳定,而中肠蛋白酶活力在碱性环境下较前肠高,且在反应pH为7.0—8.6之间酶活力相对稳定;刺参前肠脂肪酶活力随着pH的升高出现两个相对稳定的峰值,分别为4.2—5.0和6.2—7.0区间,中肠脂肪酶活力在pH为3.8时达到最大值,而在pH超过9.0明显失活:剌参前肠和中肠淀粉酶活力在pH变化时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反应pH为6.6—7.4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剌参前肠和中肠中纤维素酶活力在pH变化时反应不一致,前肠淀粉酶在反应pH为6.2—7.4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中肠纤维素酶活力在反应pH为5.4—7.0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此外,通过比较四种消化酶比活力值的大小,可以看出剌参蛋白酶活力最高,其次为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而脂肪酶活力最低。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助力斑石鲷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研发,作者采用形态解剖学和组织学切片技术对斑石鲷消化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斑石鲷的消化道共由6部分组成,从头至尾依次是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直肠。斑石鲷的口咽腔内部空间大,颌齿内部彼此连接、外部愈合,呈现典型的鹦鹉喙状,咽齿呈扁平的圆盾状,于上下颌齿内侧上下对称分布,这样复合结构(喙状颌齿与圆盾状咽齿)使得斑石鲷能够轻易地碾碎甲壳动物的外壳,进而完成摄食。斑石鲷的食道短粗,黏膜层密布具纵褶,内部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能够协助斑石鲷吞咽食物。胃部呈典型的不对称V型,黏膜层下分布着密集的胃腺,幽门部拥有整个消化道最厚实的肌肉层,摄取的食物将在这里完成消化和分解。斑石鲷的小肠分为前肠、中肠、后肠3部分,管径大小逐次递减,黏膜层上肠绒毛的密度和长度也遵同样的规律,从结构可以推断出斑石鲷肠道吸收功能主要集中于前中肠。直肠管径与小肠前肠段接近,长度很短仅为小肠的1/7,相比小肠部分,肠绒毛更加稀疏,绒毛长度也更短,主要承担消化残留物的压缩排泄和水分与微量元素的重吸收,相对简单结构对应着相对简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检测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组织特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白斑综合症病毒 (whitespotsyndromevirus ,简称WSSV)部分基因组文库中得到核酸探针 ,采用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检测对虾甲壳下表皮、胃、后肠、鳃、触角腺的上皮细胞、淋巴器官的基质细胞、肌细胞、心肌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 ,原位杂交结果均为阳性。对虾甲壳下表皮的上皮细胞、胃的上皮细胞对病毒较其它部位敏感 ,感染程度高 ;中肠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淋巴器官内皮细胞未发现感染病毒 ,原位杂交用于WSSV检测 ,比组织切片HE染色更准确、更敏感。在同一组织的同一部位 ,原位杂交所得到的阳性细胞个数比HE多。探针大小不同 ,敏感性也有变化。短的探针 41 3bp敏感性较高 ,长的探针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栉孔扇贝消化管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石蜡切片法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栉孔扇贝的消化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消化管从腔内到腔外,都由黏膜上皮、黏膜肌层、结缔组织和外膜组成。黏膜上皮层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基膜很薄,皮下有一层有肌纤维,结缔组织中有丰富的血腔隙,除直肠的外膜为浆膜外,其余皆为纤维膜。纤毛和黏液在食物的运输中起重要作用。胃和晶杆囊上皮能分泌消化酶。胃上上有较弱的碱性磷酸酶和脂酶活性。胃和晶杆囊上皮及纤毛有酸性磷酸酶活性,晶杆囊上皮的核前细胞质中含铁,各部位不含钙。  相似文献   

17.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其性腺组织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但在性腺发育开始后生殖能量积累显著。为研究茎柔鱼脂肪积累对组织能量积累的贡献,采用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和组织脂肪萃取技术对茎柔鱼卵巢、输卵管卵子、肌肉和消化腺4个组织脱脂前后的组织能量密度、单位质量脂肪含量及脂肪能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脱脂前各组织的能量密度以消化腺最大,为(27.34±0.85) kJ/g;脱脂后的能量密度则以输卵管卵子的最大,为(20.01±0.56) kJ/g。各组织脱脂后的能量密度值均下降显著,尤以消化腺的下降最大,达31%。消化腺的单位质量脂肪含量最高,为(413.83±96.81) mg/g,其次为输卵管卵子和卵巢,肌肉组织的最低。在生理性成熟后,卵巢组织脂肪积累较大,输卵管卵子、肌肉和消化腺等组织则维持较稳定的脂肪积累水平。4个组织的脂肪能量占比的平均值在10%~32%之间。综上研究表明,脂肪是茎柔鱼卵巢、输卵管卵子、肌肉和消化腺等组织的重要能量物质,在组织能量积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灌胃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病原性河流弧菌导入青石斑鱼消化道内,追踪标记菌在青石斑肠道中的黏附和定植及对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青石斑前肠和中肠在河流弧菌灌胃12 h即可检出,前肠在24 h达到峰值,大约为7.1×105 cfu/g,中肠则在36 h达到峰值,约为5.39×105 cfu/g,而后肠则是在24 h才开始检出,且检出时即达到峰值,但仅为2.44×104 cfu/g,说明青石斑鱼的前肠和中肠都是河流弧菌的主要黏附部位。灌胃96 h后前肠和中肠仍有标记菌存在,但在后肠已检测不到标记菌,反映出标记菌已在前肠和中肠定植下来,但没有在后肠定植。此外,标记河流弧菌的定植能够显著降低前肠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以及后肠脂肪酶活性。研究结果说明,病原性河流弧菌可通过黏附定植于鱼类肠道影响鱼类肠道消化酶活力,这可能是病原性河流弧菌引发鱼类病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文蛤外套膜"肥大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3~5月,山东莱州某养殖场部分养殖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出现外套膜异常肥大现象.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患病贝外套膜、水管、鳃、足等器官组织内粘液细胞增多,水管两侧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粘液细胞增生尤为明显.同时,患病贝各器官组织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紊乱,上皮细胞肿胀、脱落,生殖细胞滞育、退化,肌纤维变形、溶解,血细胞增生并诱发炎症反应等.在患病贝体内主要观察到3种寄生性原生动物,分别为缘毛类纤毛虫、粘孢子虫及1种顶复门类“孢子虫”.纤毛虫数量较少,主要寄生于鳃表面;粘孢子虫数量较多,寄生在水管、外套膜、鳃、性腺、消化盲囊、血淋巴等器官组织中,以水管结缔组织内数量最多;而顶复门类“孢子虫”主要发现于消化道结缔组织中.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这3种寄生虫可能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新糠虾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本新糠虾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日本新糠虾消化道可分为三大部分:前肠、中肠和后肠,组织结构由内向外均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其中,前肠由口、食道、胃等组成;中肠有中肠前盲囊和中肠腺等附属结构。中肠腺腺管上皮细胞由4种类型细胞组成,分别称为胚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泡状细胞(B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