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生于1969年的渤海Ms7.4地震是渤海海域惟一一个主震被现代仪器记录的大地震,对其发震断层的讨论争议颇多.2005~2008年,我们在主震震区进行了3个航次的高分辨率声学探测,获得了包括浅层单道地震、侧扫声纳以及CHIRP剖面等在内的数百公里综合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本文报道了对上述声学资料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在震区海底之下2~3 m发现了一条走向NE30°、长20 km、宽约3 km的微型凹陷带,地质时代为5000 a B.P.,沉积面的最大下凹幅度为1.5 m;在空间位置上微型凹陷带与BZ28断裂、余震活动分布基本一致,因此,微型凹陷带是BZ28断裂活动的结果,而A层底界的下凹变形则是1969年渤海7.4级地震活动的结果, BZ28断裂是该地震的发震断层.BZ28断裂呈NE30°走向,是郯庐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浅层地震剖面揭示其最新活动时间为全新世中晚期,根据地质时代以及断层的垂向位移量,计算得到BZ28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垂向活动速率约为0.05 mm/a,全新世为0.3 mm/a,具有活动强度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区地质构造和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石油地质勘探资料和地震学等研究的成果,对1969年渤海7.4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作了具体而较深入的分析,填补了华北渤海大震区地震构造研究的空白.震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地处北北东向营潍断裂带与北西向北京-蓬莱断裂带交汇的地区.早第三纪断陷阶段,该区于地壳上部主要发育北北东、北西和东西向3组断裂,呈铲状和平面状形态,正断性质,多属断陷主断裂.晚第三纪以来的拗陷阶段,先存断裂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同时还新发育一条北东向黄河口-庙西北断裂带.7.4级地震的震源断层走向为北东45°,倾向南东,近于直立,呈右旋走滑性质,埋藏于15~34km的深度范围.大震的发震断裂不是营潍断裂带,而是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  相似文献   

3.
收集尘封多年的原始资料,对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现场应急情况进行了历史性回顾。震后当天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地震工作领导机构?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并首次统一指挥调度大震现场工作。渤海地震促进了山东地震工作的快速发展,是山东地震工作的标志性事件。1969年渤海地震留下50年来我国防震减灾发展历程的一个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4.
5.
6.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和发震机制。  相似文献   

7.
石磊  陈涛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2022,65(10):3858-3870

基于2021年青海玛多MS7.4地震震源区及周边的重力异常计算了全张量梯度,利用倾斜角(TA)、倾斜角总水平梯度(THDR)和断层倾角(β)分析了巴颜喀拉块体及周边断裂带的类型、连续性和分段性等特征.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两侧剩余异常轴线发生明显错断,走向与TA零值线过渡带和THDR极值线分布基本吻合.结合活动断裂分布与地表破裂展布,推断此次地震可能的发震构造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不同段落具有不同的重力异常、识别标志和倾角变化特征.对照地表破裂分段,TA零值线过渡带和THDR极值线能很好的表征沿鄂陵湖南段、黄河乡段和东草阿龙湖段的断裂结构,而昌麻河段的识别特征不明显.最西端的鄂陵湖南段和东端昌麻河段表现为走滑性质,兼有逆断分量;而中间的黄河乡段和东草阿龙湖段则以走滑为主.由于发震断裂走向的平面变化及其深部结构的横向差异,在区域动力环境加载作用下可能产生沿断层的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此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浅层地震探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研究了唐山地震区1年前出现在卫星图像上的异常现象与发震构造的关系,探讨地震中长期预测的途径。结果表明:唐山地震断层是一条倾向NW的右旋走滑第四纪同生断裂,它错断了全新统,晚更新统,中更新统,和早更新统地层。  相似文献   

9.
非发震断层的地震效应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二维动态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排除了影响宏观震害的其它因素,建立非发震断层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计算中较全面地考虑了断层破碎带的尺度及带内岩土物理力学性能、断面产状、断层错距、覆盖层厚度、基岩起伏、输入波动力特性等一系列因素对地面峰值加速度及相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并结合有关宏观震害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认为非发震断层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地震效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其随机程度受控于断层自身要素的组合型式及各种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0.
1988年耿马7.2级地震形成长约18km的地震断层。本文阐述了该地震断层带几何特征、位移分布及力学性质,并讨论了其形成机制与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OnJuly 1 8,1 969,aMS7.4earthquakeoccurredintheBohaiSeaareanortheastoftheYellowRiverMouthinShandong (3 8°1 2′N ,1 1 9°2 4′E) .Afterthen ,someresearchersstudiedprecursoryphenomena,seismicsequence ,seismicparameters ,focalmechanismsolution ,seismicsourcefault,sha…  相似文献   

12.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性分析了40年来渤海7.4级地震的研究成果,包括渤海地震的基本参数、地震序列特征、发震构造与震源断层、区域及深部构造背景、前兆现象以及地震烈度分布与震害等,并提出今后仍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际地震动态》2010,(8):47-47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的该地震的参数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北京时间),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S7.4地震,震后余震不断.地质调查和卫星观测对地表断裂痕迹有较好的约束.然而,对于理解区域应力场、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终止具有重要意义的地下断层几何结构的约束精度略显不足.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连续波形记录,本研究首先基于双差定位法对玛多地震震后25天的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大致沿NWW向的江错断裂呈线性分布,位于主震震中两侧,延伸总长~170 km.主震东南侧存在一余震稀疏区,在断裂带东西两端余震分布转向且出现分叉现象,反映出发震断层的复杂几何形态,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采用波形反演方法和P波初动极性反演方法,获得了玛多震源区132个中小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并基于此对该主余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断裂形态进行了初步分析.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玛多MS7.4主震的发震断裂主要为左旋走滑性质,余震与主震性质整体相同,在断裂带东段存在部分逆冲型余震.震源机制解约束的区域主应力方向约N60°E,与区内整体走滑断裂作用相一致.余震震源深度略微起伏,主要集中在10~12 km,且浅部余震较少,表明浅部应力可能主要通过主震释放,余震深度分布可能限定了主震同震破裂的下边界.玛多主震破裂起始于断裂带走向和倾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表明断裂带的复杂几何结构可能是此次玛多MS7.4地震初始破裂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主震破裂结束的两端都有"马尾状"构造(或次级断层),表明这种分叉断层复杂的几何形态可能控制着主震破裂的最终位置.  相似文献   

15.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内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了MS7.4地震(玛多MS7.4地震),震中位于98.34°E,34.59°N,震源深度17 km(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后区域应力调整直接导致了周边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和主震断层外余震的发生,进而影响到区域地震活动性并改变了即发地震概率.本文利用有限断层滑移模型计算了青海玛多地区主要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结合Dieterich地震发生率模型,给出了库仑应力扰动下超越某一特定震级地震的发震概率公式,得到了受青海玛多MS7.4地震所产生的库仑应力场的影响周边8条断裂(段)分别发生MS≥7.0和MS≥6.0地震的概率变化.结果表明,8条断裂(段)的发震概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于发震概率增幅较为明显的甘德南缘断裂、玛多—甘德断裂和西藏大沟—昌马河断裂在震后短时间内(约10年内)发震概率迅速提升,之后趋于平稳,不排除有潜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特别是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针对达日断裂,由于库仑应力增加造成的影响不明显,短期内发生MS≥7.0或MS≥6.0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排除几十年后有潜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尤其要关注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东昆仑断裂特别是玛沁—玛曲段仍然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可能区段,需重点关注和防范MS≥6.0地震乃至MS≥7.0地震的发生;玉树—甘孜断裂发生MS≥6.0地震,尤其是发生MS≥7.0地震的危险性不高,而乌兰乌拉湖—玉树南断裂有潜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风险,对于MS≥6.0以上地震需要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合利用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SIO V15.1地形和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研究2021年玛多M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和震前重力变化特征.首先,基于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震中及周边地区(青藏高原东北部)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和挠曲均衡重力异常.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玛多7.4级地震科考密集台阵150个台站和固定台站MAD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采用横波分裂分析方法测量,总计得到22518对有效横波分裂参数,获得了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震源区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区特征,但未能表现出随时间的规律性变化特征.最明显的横波分裂特征表现在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