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昌年  薛重生 《地球科学》1997,22(3):261-267
对我国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进行系统的地质学、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将其分解为偏酸性端夺浆、基性端元岩浆、混合岩浆和非岩浆混合物4个单元,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岩事和分离结晶作用同时发生对岩浆混合岩成分的制约,提出存在化学和机械两种岩交混合方式,证明了它们与基性岩侵放一起构成一个连续的岩交作用序列,最天野外造背景的判别综合提出港边港混合杂岩体的构造-岩浆模型。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学、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将其分解为偏酸性端元岩浆、基性端元岩浆、混合岩浆和非岩浆混合物4个单元.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岩浆混合和分离结晶作用同时发生对岩浆混合岩成分的制约,提出存在化学和机械两种岩浆混合方式,证明了它们与基性岩浆的侵入一起构成一个连续的岩浆作用序列.最后,在野外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端元岩浆起源和混合岩浆结晶p-T条件的估算及端元岩浆形成构造背景的判别综合提出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的构造-岩浆模型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含有丰富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被认为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天然场所。适逢近阶段同源花岗岩谱系填图方案在造山带岩浆混合(浆混)花岗岩图区实践时深受质疑,本研究以东昆仑加鲁河地区浆混花岗岩为例,开展浆混花岗岩区专题填图试点工作,旨在探索一套适合浆混花岗岩填图的岩石单位划分方案。从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和矿物化学等不同角度论证了加鲁河花岗闪长岩及其内部包体形成于开放体系下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在填图工作中,将图区内的岩浆岩划分为浆混花岗岩和非浆混花岗岩2个超单元。以岩浆混合作用为理论依据,将浆混花岗岩超单元划分为基性端元、酸性端元和浆混产物3个二级单位,对于2个端元岩石单位按照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的差异(岩浆演化导致)再次划分最基本岩石单位——侵入体,对于浆混产物单位,建议可按照岩浆混合程度差异或者内部包体变化规律灵活划分基本岩石单位——浆混体。由此建立了一套可与同源花岗岩谱系单位相兼容的浆混花岗岩谱系单位划分方案,为岩浆混合花岗岩区开展填图工作提供了初步探索方案。  相似文献   

4.
赣东北地区沿江绍断裂北缘和江南造山带南侧有大量的前寒武纪火山侵入杂岩呈带状分布,主要由大面积的陆相火山岩和若干长英质镁铁质火成杂岩体组成,后者中出露面积最大的港边杂岩体在填图尺度上可划分为长英质岩、镁铁质岩和过渡性岩3大组成部分,长英质岩颗粒锆石U_Pb谐和不一致曲线上交点年龄为822±4Ma,代表杂岩体中岩浆混合作用发生的时间。港边岩体中长英质岩石的Nd模式年龄为1·49~1·68Ga,镁铁质岩中玄武质岩石为1·51~2·21Ga,辉长岩的Nd模式年龄与玄武质岩石基本相同,为1·54~2·13Ga,经计算的过渡性岩石的Nd模式年龄为1·58~1·90Ga,因此认为镁铁质岩石从源区分离的时间要远早于长英质岩石,而过渡性岩石含有前两个端员岩浆相互混合(和)的信息。长英质岩石的εNd(t=822Ma)值为-0·8~-4·4,87Sr/86Sr(822)比值为0·70368~0·70549;玄武质岩石的εNd(822)值为-2·6~+2·3,87Sr/86Sr(822)比值为0·70387~0·70527,这反映了镁铁质岩浆的源区接近总地球,长英质岩浆则来自具壳幔混合性质的EMⅠ型地幔的源区。可以推测,赣东北前寒武纪也曾发生过岩浆底侵作用。底侵作用对港边火成杂岩体岩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底侵于壳幔边界的玄武质岩浆使地壳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并聚集于浅部岩浆房。随着长英质岩浆房降温,长英质岩浆的结晶度和粘度增加,其物理状态发生液态→(固+液)混合态→固态的变化;当玄武质岩浆穿透下地壳并不断进入物理状态变化的长英质岩浆房时,持续地发生两种岩浆的化学混合作用或两岩浆的机械混合作用或玄武质岩浆的侵入,其混合作用的时间以长英质岩锆石的U_Pb谐和不一致曲线上交点年龄822±4Ma界定。根据Nd模式年龄(tDM)和Nd富集系数(fSm/Nd)分布特征,可以确定中元古代江南造山带为太古宙扬子古陆核的横向增生体,而新元古代陆相火山侵入杂岩带则横向增生于江南造山带南缘。至此,扬子古陆横向增生作用结束,开始与华夏古陆拼贴,包括港边火成杂岩体在内的新元古代火山侵入杂岩带则成为两古陆连结的纽带。  相似文献   

5.
赣东北前寒武纪岩浆混合作用岩带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昌年 《地学前缘》1999,6(4):331-337
在总结新近发现的赣北前寒武纪岩浆混合岩带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从地质学、岩相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角度,论证了发生于这一特殊地质时期和地质背景下的岩浆混合作用。文中将该作用形成的岩浆混合杂岩体有效地分解为:(1) 偏酸性端员的岩浆岩( 角闪石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 ;(2) 基性端员岩浆岩( 玄武玢岩、玄武安山玢岩) 和(3) 岩浆混合岩,后者又可分为非均一岩浆混合岩和均一岩浆混合岩( 如石英二长闪长岩) 。阐明该岩浆混合作用是新元古期我国东南地区江南古洋向扬子古陆俯冲消减这一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表现;示踪该地区于中元古期(148 ~185 Ga) 经历了一次与全球范围一致的壳 幔分离事件和新元古期(085 Ga) 亏损地幔与大洋沉积物在源区混合的事件;确认该地区前寒武纪的岩浆混合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岩浆作用序列,并且两者受近南北向挤压的同一应力场条件所制约  相似文献   

6.
北秦岭富水基性杂岩体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秦岭富水基性要岩体位于商丹断裂带北侧,为新元古代深成岩岩体。通过1:5万地质填图将该杂岩体划分为5个岩石谱系单位:金盆中细粒石岩单元、黑潭沟细粒暗色变辉长岩单元、马槽沟中粒变辉长岩单元、丁家沟中粒变辉长闪长岩单元和八里湾变角闪石黑云母二长岩、正长岩单元,合并为一个序列--富水序列。依据接触关系、包括特征确定了其侵入序次,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在岩石矿物组成、岩体成分、微量元素有稀土元素组  相似文献   

7.
北秦岭富水基性杂岩体位于商丹断裂带北侧,为新元古代深成杂岩体。通过1∶5万地质填图将该杂岩体划分为5个岩石谱系单位:金盆中细粒变辉石岩单元、黑潭沟细粒暗色变辉长岩单元、马槽沟中粒变辉长岩单元、丁家沟中粒变辉长闪长岩单元和八里湾变角闪石黑云母二长岩、正长岩单元,合并为一个序列———富水序列。依据接触关系、包体特征确定了其侵入序次,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在岩石矿物组成、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同源岩浆演化特征,形成于北秦岭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
李静 《云南地质》1995,14(3):231-237
玉河寨基性-超基性环状杂岩体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属同源岩浆演经的产物,岩浆演化为基性→超基性的反序岩浆演化。这种反序岩浆演化的机制主要是由于斜长石在高位岩浆房中的分离结晶所致。对流分离作用可能是斜长石晶体从熔融体中分离的方式。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该岩体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9.
花岗岩类的分类理论决定其填图方法。现行的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是依据花岗岩类的Ⅰ型、S型分类理论和同源岩浆演化理论而建立的。由于同源岩浆演化理论的不完善性,造山带地壳结构及地质结构特征的复杂性、地质作用过程的多样性,导致了形成花岗岩类源岩组分的复杂性,使得Ⅰ型、S型分类在造山带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在造山带实践中存在较多问题和矛盾。造山带花岗岩类填图方法应以基本岩石分类方案为依据,以野外可识别、易掌握的客观岩石学、矿物学、组构学为准则,客观、真实地反映造山带花岗岩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仓中段白日其利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岩体地质特征、暗色包体及Nd、Sr同位素资料研究表明:东昆仓中段中三叠世白日其岩体是由壳幔岩浆不均一或不彻底多次混合作用形成的,岩体内部呈出酸性、基性岩浆因混合程度和混合比例不同而形成复杂的岩体结构样式,其基性端元为混合不彻度而残留的辉长质岩石,酸性端元是受轻度混梁的二长花岗岩,岩浆混合作用方式以就是混合为主,岩体形成于碰撞造山期后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