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8年,山东省荣成市推广的大面积二茬虾养殖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共收获二茬虾2500吨,收入1258万元,纯效益690万元,平均亩收入1048元,亩纯益575元,分别是一茬虾亩收入、亩纯益的1.5倍和1.98倍。  相似文献   

2.
以最少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捎耗,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性效益——产量和收益性效益——利润,是稳定和发展对虾养殖生产关键之一。那么,江苏省对虾养殖生产经济效益目前的状况如何,怎样来进一步提高?现就这方面的问题作初步探讨。一、对虾养殖经济效益现状江苏省1986年对虾养殖面积比1980年增长了5倍,对虾总产量增长了11倍,年平均递增28%和42%;对虾出口量比1980年增加了8倍,创汇额增加了12倍,年平均递增37%和43%。但从整体看,江苏省对虾养殖  相似文献   

3.
徐君义 《海洋科学》1994,18(4):66-67
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海区环境因子 本试验在乐清湾漩门水域进行。网箱泊置海区为泥沙底质,水深15m,5~10月份水温17~31℃,比重1.008~1.017,海水透明度300~500cm。试验期间海区曾遭受热带风暴潮袭击。1.2网箱结构和规格试验在规格为3m×3m×4m的板框式浮动网箱内进行。箱体为单层聚乙烯网衣结构,用铁锚和沉石固定。网衣网目大小分别是20目,0.6cm和1.0cm网径。1.3养殖措施1.3.1苗种及放苗数第一茬养殖于5月4日将体长0.8~1.2cm的中国对虾苗20000尾直放…  相似文献   

4.
5.
虾夷扇贝是海珍品之一,是日本、朝鲜的主要海水养殖品种,为目前世界扇贝科中经济价值最高、产量最大的种类。 虾夷扇贝与栉孔扇贝在生物学上有些不同,它不是终生附着生活, 一般当壳高达7~8mm后便失去足丝。  相似文献   

6.
1982年全国第一次海水养殖工作会议以来,沿海各地出现空前的养虾热,对虾养殖面积、产量、产值年年成倍增长。1985年全国养虾面积达到90万亩,产虾3.6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6.8倍和13.5倍。1987年养殖对虾的产量、产值将比1985年翻一番。对虾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了,但对养虾过程的一些经济问题重视不够,有的养虾单位养殖面积大、产量高,但经济效益低甚至亏损。随着养殖面积的大幅度增长,成虾、虾苗、饵料等价格将会出现较大变化,养虾业的经济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两种虾、贝、藻综合养殖模式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孔石莼(Ulva pertusavar)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2种方式搭配放养,旨在查明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及养殖效果。实验中对虾设2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7尾/m2和34尾/m2;牡蛎、石莼各设1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 700 g/m2,140 g/m2。实验结果表明,经过50 d的实验,2个密度下对虾的生长均是混养明显快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04±0.19)g,(5.20±0.22)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89±0.34)g,(5.66±0.30)g)。总产量也是混养模式稍高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330.92±8.91)g,(189.47±8.05)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264.97±11.46)g,(135.82±7.27)g]。混养模式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含量高于分室循环水模式中的含量,其它水化学指标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养循环水模式下虾室中水体过清、透明度过高,从而导致水中光照强度和光色的变化可能是其中对虾生长较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由于流行性虾病暴发,致使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虾池荒废。为了寻找出路,重新利用这些虾池,笔者于1995年在广西防城港市公车虾场进行了鲈鱼养殖试验,结果在五个虾池(共60亩)中,收获成品鲈鱼15 480公斤,平均亩产258公斤。其养殖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原产于南亚、东南亚等地,它是沼虾属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并具有咸淡水产卵孵化、淡水养成、杂食性和同类相残的特性。而且,它的营养丰富,虾肉蛋白质含量高达18.27%,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含8种之多,属高档淡水水产品。 1984年山东省东平县开始引进试养罗氏沼虾,经四年的努力,在亲虾的选择、运输、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石花菜夏茬养殖中存在的三个生产问题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利用绳养的春茬石花菜,以采枝法收获后,留下底茬进行夏茬养殖,其效果则是产量稳定,省去分苗夹绳的工序,节约了人力,节约了时间,使一年连养三茬成为可能。另外,放养夏茬的种菜,采用踩洗法可以解决苗种上附着物的清除问题,采用多种防治措施能抑制养殖中附着物的危害。多茬养殖的苗种用营养繁殖解决之后,开展双绳养殖提高光能的利用,可以提高产量达60%以上。石花菜的夏茬养殖试养了5亩,结果表明,养殖技术可行,克服了烂苗、掉苗及敌害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国内网箱养虾的现状对虾的池塘养殖在我国目前正方兴未艾,无论在养殖规模,生产技术及产量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70年代末开始,随着对虾育苗技术、精养高产、南移越冬等技术突破的同时,国内也有不少地方和单位对虾类(主要是中国对虾)的网箱养殖作了各种方法和规模的试验,意图开辟出另一条对虾养殖的途径。这其中已见报的有:辽宁省金县水产研究所于1979年采捕自然虾苗,采用四级网箱试养中国对虾,在3只面积为45m~2的网箱中养成对虾  相似文献   

12.
1997年5月至9月25日,在山东省禹城市辛店洼进行了罗氏沼虾养殖实验。0.109公顷的池塘,放罗氏沼虾苗2.0万尾,鲢乌仔5000尾,在于旱无引黄水的情况下,用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和水质进行综合调控,并精心管理,养殖130天,产沼虾89.6kg。鲢133.3kg,以及部分鲤鲫鱼。每公顷纯利用31723.4元,沼虾产量822.0kg。并总结了一套适合渍涝洼地的氏罗沼虾养殖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虾夷扇贝养殖群体的遗传力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平衡巢式设计通过建立8个半同胞家系和32个全同胞家系,估算了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s Jay)养殖群体的遗传力.1日龄幼虫壳长、壳高的遗传力为0.521±0.104和0.307±0.097,10日龄幼虫壳长、壳高的遗传力为0.307±0.074和0.311±0.075;20日龄幼虫壳长...  相似文献   

14.
面对日益严重的虾病问题,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用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因地制宜,改单一养虾为虾、贝、鱼、参等的同池立体综合养殖,形成配置合理的新的人工养殖生态,给对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包括采用优质配合饵料,才是解决虾病滋生和蔓延的一条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虾夷扇贝筏式养殖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yessonensis)不仅个体肥大、肉质鲜美 ,而且市场广阔、效益明显 ,属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由于它属半栖贝类 ,没有发达的足丝 ,所以 ,开展人工筏式养殖困难较大。笔者于1988年开始研究虾夷扇贝筏式养殖技术 ,在十余年的生产实践中反复摸索 ,终于根据虾夷扇贝的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 ,研究出一种新式养成笼和人工筏式养殖方法[1]。于1997年春在同一海区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进行了养成对比试验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已推广应用于规模性生产。1海区条件试验海区位于荣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广东各地积极发展罗氏沼虾养殖业,1993年全省罗氏沼虾产量仅有2100吨,但从1994年起,一个发展罗氏沼虾的养殖热潮在全省各地迅速掀起,当年全省养殖罗氏沼虾8万亩,产量1万吨,1995年罗氏沼虾养殖更是迅速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目前广东罗氏沼虾养殖面积、产量约占全国的八成,  相似文献   

17.
18.
春季繁殖期两茬贻贝苗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贻贝养殖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针对苗源供应不足的情况,有关单位相继开展了开发自然苗场及人工育苗的研究。为了充分发挥育苗设施的作用,当前贻贝人工育苗一般是从三方面进行研究的:(1)提高单位育苗水体的产量;(2)增大海上养育幼苗的保苗效果;(3)争取一年培育多茬苗。对于培育多茬苗,过去我们已成功地培  相似文献   

19.
1986年,江苏沿海仅有养鳗企业10余个,温室面积5—9万平方米,成鳗产量100余吨;1987年,养鳗企业增至61个,温室面积10万余平方米,成鳗产量300吨;到1988年上半年,养鳗企业已增加到上百个,沿海三市已投产的温室面积达23万平方米,室外露天池约30公顷,苏、锡、常、镇、宁等五市投产的温室面积共达38万平方米,预计全年成鳗产量可达800—1000吨左右。进入下半年,尽管年初白籽  相似文献   

20.
美国巨螯虾(Mirne-Edwards)又称螯龙虾(Homarus)、海螯虾(Nephros)等同物异名。它原产于佛罗里达州、新英格兰美国的东海沿岸水域。过去美国只有2个~3个州进行人工孵化、开发放流试验。自1993年以来,人工养殖在全国推广,年产量约2.5万吨,比1992年增长了1%,售价上升了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