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褐藻酸降解菌埃氏交替单胞菌菌株A102发酵培养时褐藻酸酶形成条件研究表明,其产酶的培养基最适褐藻酸钠含量为0.3 ̄0.6%,氮源为0.5%的蛋白胨,pH7.5,装量是在500ml三角瓶中装培养基200ml。  相似文献   

2.
褐藻酸降解酶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培养褐藻酸降解菌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菌株H-1使其产酶,研究了该酶的性质。结果表明,该菌在25℃培养72h时产酶量最高。褐藻酸酶作用的最适底物质量分数为1%~2%。最适pH值为7.5,最适反应温度为40℃,温度升高酶活力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3.
韩宝芹  戴继勋  王海 《海洋学报》1997,19(5):97-102
海带、裙带菜病烂处分离得到5株褐藻酸降解菌,经鉴定属于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espejiana)(菌株A101、A102,A103、A105)、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菌株A104).菌株A102发酵培养时,褐藻酸形成条件的研究表明,培养基含0.3%~0.6%的褐藻酸钠,0.5%的蛋白胨,pH7.5,装量为500cm3三角瓶装200cm3培养基,在25℃下培养144h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褐藻酸降解菌的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海带病烂处分离到的别单胞菌属(Alkteromonas)的褐藻酸降解菌菌株A1为研究对象,在该菌的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酶的最适温度20℃,褐藻酸钠浓度(质量分数)0.5%-0.6%,pH7.5,盐度15,氮源为(NH4)2SO4,培养时间72h。  相似文献   

5.
螺旋藻多糖对CD3AK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螺旋藻多糖(PS)对CD3McAb激活的杀伤细胞(CD3McAb Activated Killer Cells,CD3AK Cells)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S浓度为2.5μg·ml^-1培养体系条件下,对CD3AK细胞具有明显的刺激细胞增殖作用(P〈0.02);对培养长达23d的CD3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K562细胞)的活性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46.5% ̄50%)。提示PS对辐射  相似文献   

6.
南麂列岛海域微小型底栖藻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报道南麂列岛海域沉积物中的微型(2~20μm)、小型(20~200μm)藻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初步鉴定,沉积物中共有微小型藻类24属71种,其中小型的底栖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spp.为21种,广布于整个海区,春季平均细胞密度为(10.4±3.6)×103个/cm2,占总密度的65.4%;微型藻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占优势,秋季平均细胞密度为(4262.8±11928.2)×103个/cm2,占总细胞密度的98.9%,主要分布在沿岸区。对0~12cm柱状样品中细胞密度分层分析结果表明,0~2cm层的细胞密度大于2~5cm层大于5~12cm层。沿岸区(1,2,5,6,7,8,9站)的种类和细胞密度高于岙口(3站)、远岸(10站)及水道区(4站)。根据微小型底栖藻类组成特点,可划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广布性类群、暖水性类群和温带性类群。微小型底栖藻类密度与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秋季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了解海带病烂的发生机制,针对褐藻酸降解菌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monas espejiana)菌株A1的生长及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用不同浓度的菌液对健康海带进行了感染试验,测定了其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生长和产酶的最适条件为:20℃,0.5%~0.6%褐藻酸钠,pH=7,5,氮源为(NH4)2S04,培养时间72h。此外,感染菌株A1后,海带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增加,且随着感染菌液浓度的升高,海带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8.
根据英国南极考察中心(BAS)在南极半岛水域(1988/1989)调查资料分析了三种南极鱼种(南极多线鱼(Pleuragrammaantarcticum),南极电灯笼鱼(Electronaantartica),博氏原灯笼鱼(Protompetophumbolini)的分布.南极多线鱼分布于受韦岛(Weddle)海水影响的水域(丰度值:0.054至1.7754尾/1000m3),指出绝大多数幼鱼(26.0至54.0mm,SL)发现在上层水域.南极电灯笼鱼和博氏原灯笼鱼分布于东南太平洋水域和贝令施森(Bellingshausen)水域(丰度值:0.0512至0.9935和0.0394至0.3909尾/1000m3).此两种灯笼鱼种的分布水深一般大于500m。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水池中观察了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和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对孔径0.5mm、孔距5.0cm,空气压力0.25kg/cm2固定气泡幕的反应。结果表明,气泡幕对两种海水鱼都有显著的阻拦作用,平均阻拦率分别为黑鲷75.1%、青石斑鱼82.4%。分析显示,气泡幕对两种鱼的阻拦率间无显著差异。在本实验中,该两种鱼对气泡幕均无明显的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10.
北隍城潮汐、波浪特征是:潮汐为正规半日潮,年平均海平面242cm,平均潮差127cm海浪以风浪为主,频率为99%,涌浪频率为63%,多年各月平均浪高0.4-1.7cm周期为3.3-5.4s。  相似文献   

11.
褐藻酸降解酶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病烂处分离出的2株别单胞菌属的褐藻酸降解菌(简称菌株A1,A2)进行了褐藻酸钠降解能力及胞外产物中褐藻酸酶特性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株褐藻酸降解菌中,菌株A2表现出较强的对褐藻酸钠的降解能力;同时菌株A2所分泌的褐藻酸酶在pH 6.0~8.0相对稳定,30℃以下酶不易失活。在较低离子浓度时,Mn2 ,Ba2 对反应有较强的促进作用,Ag 和Pb2 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海洋弧菌Z010 产生几丁质酶的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海洋弧菌Z010 菌株为对象,研究了其产生几丁质酶的发酵条件。研究表明,其产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2216E液体培养基中含0.5% (w /v)的胶体几丁质,0.5% (w /v)的蛋白胨,培养起始pH值为7.0, 25℃摇床200 r/m in 培养36h,几丁质酶产出最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渤海中部海域泥温实测资料,计算出该海域海底热扩散率及恒温层深度。结果表明,8#平台处的热扩散率为0.001~0.005cm2s-1,A(B)平台处为0.002~0.010cm2s-1。恒温层深度8#平台处为8m,A(B)平台处10m,也有差异。与陆地比较,海底恒温层深度较浅,且水深越深恒温层深度越浅。  相似文献   

14.
异硫氰酸苄酯(BITC)的抑菌试验表明:BITC对3种海洋细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T108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E204株和异单胞菌Altermonas.sp.E113株)的完全抑制浓度分别为4.0,1.0和2.0mg/L,50%抑制该3种海洋细菌生长(相对生长率)的浓度分别为2.67,0.37和0.44mg/L。  相似文献   

15.
赤道非洲(布隆迪)高地泥炭沼泽的 ̄(13)C值与晚第四纪生物群体的变化A,M.Aucour等卡希如(Kashiru)泥炭沼泽(3°28′S,29°34′E,海拨2240m)是布隆迪高地4km ̄2汇水区域内一个0.5km ̄2的小洼地,汇水区域的最大海拨...  相似文献   

16.
褐藻酸降解菌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espejiana)菌株Al01,通过发酵培养制备褐藻酸酶.该酶作用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40℃,最适底物浓度为1%~2%;在离子浓度为0.5mmol/dm3时,Mn2+对酶促反应稍有促进作用,Ca2+、Hg2+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酶用于裙带菜单细胞和原生质体解离时,以酶液组成为褐藻酸酶1%、纤维素酶1%,45×10-3的NaC1为渗透剂,酶解温度25℃,pH7.0,酶解3-4h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不同孔距固定气泡幕对黑鲷的阻拦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7年3月-1988年1月,在室内水池中观测孔径为0.5mm,孔距分别为2.5,5.0,7.5,10.0,20.0cm5中固定气泡幕的视觉特征和声学特征;对孔距分别为5.0,10.0和20.0cm3种气泡幕对黑鲷的阻拦作用予以重点分析研究,以期探讨适合阻拦黑鲷的最适孔距。结果表明,这3种气泡幕对黑鲷都具有明显的阻拦作用,平均阻拦率分别为75.1%,55.5和54.5%;其中,以5.0cm孔距  相似文献   

18.
一株高效褐藻酸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褐藻酸钠为唯一碳源,从腐烂海带中筛选得到褐藻酸钠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H4,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对菌株H4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表明,H4的较优培养基组成为(w/v):褐藻酸钠0.6%、酵母粉0.5%、蛋白胨0.25%、NaCl 3%;较优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初始pH7.5,接种量1.5%(v/v),培养时间48 h。Fe3+对交替单胞菌H4的产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在其他褐藻酸裂解酶生产菌株中未见报道,而Cu2+对褐藻酸裂解酶的抑制作用高达45.78%。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粗酶液酶活达到146.45 U/mL,较优化前提高了39.4%。  相似文献   

19.
海水池塘施肥混养滤食性鱼贝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于1995年7月10日至9月16日,在烟台市黄海水产集团公司第二养虾场进行。采用围隔生态系实验法,利用4个海水池塘陆基围隔(5m×5m)初步研究了台湾红罗非鱼(Ore-ochromismossambicus×O.niloticus)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施肥混养的效果。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的生产力为1.24g/m2·d,负荷力为3830.0kg/hm2;罗非鱼的生产力为1.86g·(m2·d)-1,负荷力为1580.8kg/hm2。鱼贝对施入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15.06%和6.80%,比单养罗非鱼要高;总生产力和总负荷力都明显高于单养罗非鱼。  相似文献   

20.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的精子属于“原始型”,由顶体(2.2μm×1.0μm)、细胞核(3.1μm×0.83μm)、中段(0.74μm×1.4μm)和鞭毛(52μm×0.22μm)组成。顶体弹头状,由两部分组成:(1)顶体的前端是一呈卵形的高电子密度的部分;(2)顶体的后端为一呈翼状的低电子密度的部分。细胞核呈长柱状。在顶体凹陷和细胞核凹陷之间为顶体下腔,内有微丝束结构。中段包括5或6个线粒体,一对中心粒及一些泡状结构。鞭毛为典型的“9+2”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