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永胜  林强 《吉林地质》1997,16(1):33-41
根据岩石组合,分布,接触,包裹关系以及结构和构造,吉林省桦甸地区太古宙花岗质林岩为角闪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和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类,角闪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为变形前侵入体,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类为同变形侵入体,两类花岗质片麻岩的侵位是晚太古宙近东西向构造变形相伴生的岩浆活动事件。  相似文献   

2.
Kaap Valley英云闪长岩侵入体的形成年龄约为3500Ma,是侵位于巴布顿绿岩带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岩套中年龄老而且规模最大的深成侵入体之一。虽然在许多方面与该岩套中的其它深成侵入体相似,但Kaap Velley英云闪长岩体在化学成分上更富镁铁质,其中以角闪石而不是以黑云母作为主要的镁铁矿。此外,它还富含稀土元素。这些特征表明:仅仅用简单的高度部分熔融来解释该英云闪长岩的成因是不合适的,因为这需要更多的富长英质的奥长花岗岩从同一源岩中分熔出来。所以,不如把Kaap Valley英云闪长岩的原始岩浆看作是一种富含镑石、磷灰石等副矿物,并可能溶有CO_2气体相而且被镁铁质物质混染了的奥长花岗质岩浆。英云闪长岩中角内石的晶形和成分与那种认为角闪石是岩体侵入时没有被消化尽的镁铁质的变质火山岩围岩中的角闪石作为捕获晶保存下来的认识相矛盾。因此,可以推断岩浆的混染作用应该发生在岩体侵位以前。可能的形成机制是原始岩浆在深部混入和完全同化了基性的岩石,从而形成了一种相对偏基性的岩浆。在这种岩浆凝固时期,由于晶体发生分离并下沉而导致角闪石和角闪石十黑云母质英云闪长岩相的分凝作用。尔后,英云闪长岩浆大约是在3200Ma以底辟的方式侵位于目前所处的位置,而且在底辟作用过程中使与之接触的绿岩带发生变形。同时,底辟作用还改造了岩体本身原始的可能是近于水平的成分分带,其理有的几何图形最好可以解释为是一种由交叉构造线组成的棋盘格子构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Serre地区中部(意大利南部Calabrian岛弧两个海西期英云闪长岩体在地质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主要元素及V、Cr、Ni、Rb、Sr、Y、Zr、Nd、Ba、La、Ce)详细研究,可将其归属为两个不同构造单元(即Polia—Coparello和Stilo二个构造单元)。野外关系、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两个英云闪长岩体的成因是相同的,并同属于一个极不均匀的深层杂岩体。据这一结论和进一步的Rb/Sr同位素研究结果,两个岩体间的构造接触更可能是一剪切带,而不是推覆构造。 Serre侵入体中的英云闪长岩与主体花岗闪长岩的相互关系及地质特征表明,二者属不同的岩浆源。  相似文献   

4.
青海南山侵入体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英云闪长岩,具俯冲型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高精度的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年龄测定,分别在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英云闪长岩中获得446.1±3.5Ma、447.2±5.3Ma、443.6±8.6Ma的锆石U-Pb年龄值,为成岩年龄,代表了加里东运动在祁连造山带的地质记录。3种不同岩石类型的成岩年龄可能代表了拉脊山造山带向南俯冲的时代。青海南山地区俯冲型侵入体的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的确定,对研究拉脊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秦岭西段红花铺俯冲型侵入体LA-ICPM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北秦岭造山带西段红花铺侵入体的岩石类型为中细粒英云闪长岩,具俯冲型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其中所获锆石的形态及CL图像特征的研究,分辨出3种不同成因的锆石,通过高精度的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1 765.1±8.4)Ma、(450.5±1.8)Ma、(413.5±1.3)Ma的3组年龄值,分别为继承锆石年龄、成岩锆石年龄和变质锆石年龄,代表了3期构造 热事件的时限,可能是吕梁运动和加里东运动在北秦岭西段的地质记录。红花铺侵入体英云闪长岩(450.5±1.8)Ma的成岩年龄可能代表了北秦岭西段早古生代俯冲带岛弧的形成时代。红花铺俯冲型侵入体的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的确定,对研究北秦岭造山带元古宙-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格局、构造演化及中国大陆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化石沟铜矿是近年来甘肃西部发现并评价的最具影响的铜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海西晚期的英云闪长岩和英云闪长斑岩中,近南北向的弧形断裂控制含矿岩体和地层的展布。硅化、绢英岩化、黑云母化蚀变与成矿呈正相关关系,且具斑岩型矿床的蚀变分带特征。表部发育的次生氧化带、硅化、绢英岩化、黑云母化及弧形构造带与含矿岩体的组合是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激电异常及化探异常、重砂异常是矿床的间接找矿标志。目前各类找矿标志显示,化石沟矿区及外围具较大的找矿潜力,通过勘查找矿,化石沟铜矿有望成为大型乃至超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7.
农坪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坪金矿床产于下古生界五道沟群与燕山期英云闪长(斑)岩接触带英云闪长(斑)岩体内。矿化类型为含金硅化蚀变岩型,矿体受NW、NE向断裂及裂隙构造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次火山热液型。  相似文献   

8.
江南造山带东段的九岭岩体为华南分布面积最大的新元古代花岗质侵入体。据其岩石组合、结构构造及野外侵入关系,可将其解体为由早到晚3个侵入序次的复式岩体,依次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中,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分布面积最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次之,英云闪长岩分布面积最小,围岩为新元古代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821.6~824.0 Ma、819.5~823.6 Ma、820.4~824.5 Ma,指示它们基本同时侵位,但三者均具有自SE向NW时代变新的趋势。九岭岩体与围岩(双桥山群)的侵入接触面具有南陡北缓、角岩化带南窄北宽且围岩捕掳体及捕获锆石也呈南少北多的特征,表明九岭岩体SE侧岩体剥蚀深度强于NW侧,可能暗示了新元古代华夏板块向扬子板块碰撞拼贴过程中,研究区SE侧岩浆起源深度较深,剥蚀程度较高,且形成时代较早,并逐渐向NW侧迁移(岩浆起源深度变浅、时代变新)。  相似文献   

9.
产于伊比利亚海西期构造带内带的中央埃斯特雷马杜拉(Extremadura)岩基构成一条重要的线状排列的岩体群。该岩基共包含13个深成岩体和许多较小的侵入体,其岩性变化范围较宽,从石英闪长岩到碱性长石花岗岩。通过对各个岩体的构造研究发现,岩体的内部构造型式彼此是有联系的。岩体内不同构造型式间的相互联系和沉积变质围岩中叠加构造变形解析均表明,岩体的侵位和变形产生于第二变形期(320-302百万年)的E-W向右旋陆内剪切带中。因此提出如下定性上升模式:(1)与E-W向右旋剪切带呈45°方向的引张破裂产生;(2)花岗质岩浆沿破裂面侵入;(3)早期侵入体发生右行旋转,导致形成对偶剪切带(即N-S向左旋)、垂直于早期岩体长轴的横向缩短作用、变形岩体以及晚期岩体的强制性侵位。  相似文献   

10.
用西澳大利亚阿格纽(Agnew)带的构造资料检验了太古宙绿岩带的构造假说。该带有如下主要特征: (1)由半整合的英云闪长岩侵入体所形成的硅铝质底层构造(Sialic infrastructure),在构造作用开始之前业已存在。 (2)早期变形形成了平卧褶皱和平缓产状的片理;第二期变形成了构成现在构造带轮廓的大多数直立褶皱和陡的韧性剪切带。在地层中,这两期变形都没有产生主要断裂。这两期变形伴随有高级绿片岩到角闪岩相条件和低压下的变质作用。 (3)绿岩带两边与沿陡的剪切带侵位的年代不明的英云闪长岩相连。把这条绿岩带与代表显生宙板块构造的消减杂岩带、碰撞缝合线和下陷边缘盆地相比,表明该带不是形成于这些板块构造的任何一种环境之中。该带的第二期变形是区域地壳扭动产生的,是沿着N到NNW走向剪切带发生右旋韧性扭曲形成的。伴生的雁行排列的弯曲褶皱形成了以花岗岩为核心的大的背斜和紧密向斜。这些具体构造型式与挤压成因说相矛盾。这种韧性扭动断层可能与有点类似现代转换断层的地幔流动型式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的赋存二叠纪单通道筵的岩石为浊流与喷溢流成因,也就是说为异地沉积,因而用单通道筵现在的位置来判别冈瓦纳大陆的北界就有其局限性,而且与其共生的生物组合中含有暖温型Misellina动物群,Misellina动物群属特提斯大区的华夏特提斯生物地理分区。上部原地的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夹珊瑚礁灰岩中含有大量暖水型动物群,如Pseudoshwagerina、Misellina minor、Parafusulinaaustralis。因此把冈瓦纳北界移至木孜塔格一线的证据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2.
The Niva River valley extending from Lake Imandra to the Kandalaksha Gulf on the Kola peninsula has a complex geologic and geomorphic history of Tertiary to Recent faulting, uplift, glaciation, and marine deposition and erosion. The area's crystalline basement of biotite and hornblende gneisses was folded and faulted but only the faulting is reflected in the existing alignment of streams and lakes. Quaternary alluvium, as thick as 80 meters, was deposited in association with two principal southeast-moving glaciers. Several terraces resulted from intermittent lowering of glacial lakes as lower outlets were developed or as the rate of downcutting varied. in response to lithologic variations of stream channels. Continuing uplift of the Kola peninsula is an additional complex factor in the geomorphologic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 M. Russell  相似文献   

13.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1):1474-1476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place of paleontology in science and some of the 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 being developed to improve paleontology.-- R. S. Boardman.  相似文献   

14.
梁专明 《湖南地质》2002,21(1):69-72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必须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长沙市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勘查,采用了地形测量、水工环地质综合测绘、工程物探、工程钻探、压(注、抽)水试验、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方法手段,提交的技术成果满足了设计、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研究区主要取心井目的层段的压汞资料、薄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及图象分析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揭示了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河流相储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特征。馆上段储层的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明显f各沉积微相孔隙结构特征和非均质程度有明显差异;从心滩、边滩、河道充填到河道边缘,其孔喉半径依次变小,孔隙结构变复杂,非均质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岩石圈特征——格尔木—聂拉木岩石圈断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格尔木—聂拉木断面纵贯青藏高原中部,它与区域构造线直交,穿越了该区主要地质构造单元。格尔木—聂拉木岩石圈断面图是作者参加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与地壳上地幔的形成和演化》合作研究项目及多年来在青藏高原开展专题研究工作的成果,是在吸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综合编制而成的。现以图为例简述其高原岩石圈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判别分析在岩石可钻性分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采用判别分析根据已知岩石级别判别未知岩石级别,或者对已经认定的岩石级别进行检验的方法。此法不仅快速简便,准确性高,而且易于在地质勘探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19.
韦瑞表 《物探与化探》2004,28(6):553-556
介绍了应用探地雷达检测公路灌注碎石桩的基本方法,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与解释,指出了探地雷达检测技术能够定性分析碎石桩的桩身完整性,并在公路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对地应力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地应力场中的坝基岩体稳定分析应考虑计算块体侧面的阻滑力。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个坝基岩体稳定分析的三维计算方法,并以长江葛洲坝工程坝基岩体为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此稳定分析方法可进一步挖掘岩体稳定的潜力,提高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