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克广  俞香仁 《气象》1984,10(2):15-15
1982年冬季,我们在吉林市松花江晨雾观测中,使用云雾粒子光固印模法,在气温为-22℃和-24℃的两次晨雾中,发现许多团聚形的冰晶。这种冰晶看来有点类似软雹,是由更小的冰晶松散地聚合而成,表面嶙峋起伏,似布满凇结,与取样片碰撞后,常常轻微散碎(见图①,编注:本文附图均见封二)。值得注意的是,在散碎的冰团中,往往可以看到留有一个结合较牢固、进入光固液较深的核。这个核或是由棱角分明的晶体组成,或是由冻滴组成,晶体或冻滴的直径一般小于10μ,结合的滴数1—10个(见图②)。在这两次的雾样品中,还找到了由几个似乎是滴结合成的不规则的小冰晶(见图  相似文献   

2.
言文 《气象》1977,3(1):19-20
云是人们经常见到的气象现象。云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观测,云是一团悬浮着大量微小水滴和冰晶的空气。水滴和冰晶的大小一般是几微米(μ)到几十微米之间,浓度每立方厘米一、二百个到一、二千个。所以,弄清楚空气中形成大量悬浮微小水滴和冰晶的原因与条件,也就了解了云的形成。 在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水汽。水汽与大气中的其他成份不同,它在实际存在的大气温度变化时,可以由气相转变为液相或固相。这三种相态可以互相转变,这种相变是云  相似文献   

3.
关于冰核浓度的测量,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标准外场方法,尽管滤膜技术是一个有希望的选择,但这要能消去或能说明随取样体积增加冰核浓度下降的趋势。为此研制和试验了一种改进的显现暴露后滤膜的通风(动态)云室系统。对从新的动态云室得出的自然冰核浓度与同时由静态扩散云室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采用静态云室方法,其结果表明存在体积效应,但在新的动态系统的结果中这种效应消失了。为了证实通风气流效应,对混有氯化钠或不混有氯化钠粒子(吸湿材料)的碘化银和四聚乙醛这两类不同人造冰核的取样滤膜进行显现。不管是否混有吸湿物质,测量的人造冰核浓度具有相同的数量级。自然和人造冰核浓度测量的一致性表明用新的动态云室技术可以消除体积效应。  相似文献   

4.
一种滤膜取样冰核处理云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测定气样中冰核浓度的一种方便方法是用滤膜取样,而后将此滤膜放在静态扩散云室中加以处理。在目前这是一种相当好的标准方法,由于滤膜取样设备便于携带,因此,它很适合外场使用。取样后的滤膜可以留待  相似文献   

5.
王明康 《气象学报》1983,41(3):372-380
自从Bergeron确立冰晶效应的降水理论以来,在云物理学中,对云内冰相发展过程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上。在很长时间内,人们认为冰晶核与云内的冰晶大致上一一对应,二者的浓度十分接近。因而,根据冰晶核观测值可以估计云内的冰晶浓度。但是,随着冰晶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表明:云内冰晶浓度常常超过同一温度下冰  相似文献   

6.
在2m3等温云室中进行了塑料小泡压爆及超声速气流在过冷雾中产生冰晶性能的试验,在-1℃到-17℃温度范围内测试其产生冰晶效率。发现这两种方法均能在过冷雾中产生大量冰晶,直到-1℃。在-8℃时每升空气产生的冰晶为1011-1012量级。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催化过冷云雾的方法,很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近红外波段凝结核性质对雨滴散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M ie散射理论,在已知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折射率基础上,计算并讨论大气气溶胶以及在其上凝结形成的雨滴的散射相函数、散射效率因子等散射特性。结果表明,对流层中气溶胶粒子的散射能力依次为水滴,冰晶,海洋性粒子,沙尘性粒子,水溶性粒子,煤烟。对于在可溶性核上凝结形成的雨滴,海洋性核的散射能力强于水溶性核的散射能力。由不可溶性核凝结形成雨滴的散射能力依次为煤烟核、冰晶核和沙尘性核。纯水雨滴的散射能力介于沙尘性核和冰晶核之间,强于海洋性核。该结论可以为光学测雨仪器在不同地区条件下的参数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阴雨天去宜君 ,可能领略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 :大风与雾和平共处 ,一边是七、八级的大风呼啸不停 ,一边是能见度仅有几百米的锁城大雾 ,持续时间短则几十分钟 ,长则几小时甚至十多小时。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 ,由于这些水滴或冰晶对可见光的散射作用 ,使能见度显著减小 ,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时 ,便称为雾。一般情况下 ,微风 (风速 1~3m/s)时 ,有一定的乱流混合存在 ,它能使冷却作用扩展到适当厚的气层中 ,又不影响下层空气的充分冷却 ,有利于雾的形成 ;而风大时 ,强风能带走大量水滴 ,不利于雾的形成。但为何在…  相似文献   

9.
通河县连续3天出现霜、这几天的气温、地温都高于0℃,霜一般都凝结在较干的植物面或物质上,这种现象很少见。有人认为,有冰晶结构出现就应记录霜,有人认为既然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就不应记霜,究竟怎样记录正确呢?气象学定义: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冰气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呈白色且具有疏松的晶体结构。并且贴地层空气温度必须低于0℃。为此记录霜不合适,但地面物体上确实出现了霜,这应怎么办呢?1气温、地面最低高于0℃时出现霜的原因从天气图上看,这场霜的形成主要是冷平流入侵使下垫面温度降低造成的。另外…  相似文献   

10.
用滤膜法观测大气冰核的静力扩散云室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介绍了经过改进的用滤膜法观测冰核的静力扩散云室及其取样装置。叙述了其各组成部分的原理、结构、达到的性能指标,分析了各系统的工作对冰核活化条件的影响。给出了对相对稳定的人工AgI冰核源作不同体积的取样和不同温度下的处理结果,同时也给出了用该设备对北京市海淀区冬季冰核浓度的日变化所做的初步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