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建筑群中砖混结构建筑数量众多,抗震性能较弱,在地震中的破损率较高,逐一进行抗震性能测定难度巨大。本文提出基于常时微动观测的城市砖混结构建筑群抗震性能快速评价方法,提供初步的决策参考建议,适用于在大范围城市建筑群中快捷地筛选易损建筑。选取呼和浩特市区331栋砖混结构建筑物进行振动特性分析,分别建立适用于研究区域建筑物长轴和短轴平均共振周期与建筑物楼层数的回归关系,作为衡量研究区砖混结构建筑群抗震能力的快速判断标准。筛选出82栋抗震能力较弱的易损建筑,其中24栋为重点关注对象,主要分布于人口较为密集的老旧城区,多为4层(含)以上住宅类型,建筑年代较为久远,具有面临潜在地震危害的风险,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抗震加固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苏联塔吉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抗震工程与地震学研究所建成了一个综合试验基地,在那里可以模拟任何强度的地震。建立这个综合试验基地的目的是:要以与实际建筑物相同的尺度检测建筑物的结构、材料以及各个砌块的抗震强度。该综合试验基地采用连续方式进行试验,这种试验方式为把在地震活动频繁区域内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最合理的工程措施,以及最经济而又坚固的方案加速推广到建设实践中去开辟了一条途径。除了正在使用的用爆破地震法进行住宅抗震试验的工程试验场之外,这个新建的综合试验基地已成为苏联较大的地震学家的科学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3.
柔性控制抗震建筑新体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提出了一种柔性控制抗震建筑新体系。它是以作者研制的液体-质量振动控制系统(HMS)施加于建筑物的柔性层而构成的抗震建筑体系。这种受控抗震建筑可以显著地减小地震输入,增加结构的附加阻尼,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对五层铜框架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HMS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振动控制系统,这种控制抗震建筑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隔震及超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1年5月24日和6月20日分别发生了宜良4.2级和呈南3.6级两次地震,架设在云南省抗震培训中心隔震大楼和昆明佳华广场的结构强震观测台阵记录了这两栋建筑物对这两次地震反应。本介绍了获取的记录,并分析了两栋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由于地形和地质等情况不同造成的强震振动的变化,日本建设省建筑研究所决定在仙台市建立强震观测试验场,最先设置的强震仪已于1984年度开始观测,预定最后扩大为在11个地点设置强震仪,形成高密度的强震观测网。进行这一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实际发生的地震的复杂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抗震建筑的研究方面,虽然对建筑物晃动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进展,但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即地表振动本身,却仍有许多问题的真相不明。之所以如  相似文献   

6.
高层结构中的填充墙在地震作用下与周围结构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具有较大影响。然而我国规范在设计阶段通常不考虑填充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统一采用周期折减系数来考虑其刚度变化引起的内力变化,因此准确评估填充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一栋框-剪结构和一栋剪力墙高层建筑进行随机振动测试的基础上,利用Perform-3D对每栋高层分别建立了3种分析模型。其中对未考虑填充墙作用的结构模型,分别采取规范建议值和实测结果值两种方式进行周期折减。对通过添加斜撑单元来考虑填充墙作用的结构模型,利用环境激励测试识别获得的结构模态信息进行模型修正。对该3种模型进行了增量动力分析,探讨潜在危险性水平地震作用下填充墙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墙增加了结构在弹性阶段的整体初始刚度,但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逐渐丧失对结构刚度的贡献作用。相比考虑了填充墙作用的模型计算结果,规范建议的周期折减系数较为保守。同时研究发现,填充墙对高层框-剪结构的影响程度要比剪力墙结构大。  相似文献   

7.
对建筑物灾变发生时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做出准确预估是未来建筑结构设计初期需要努力的方向。基于下一代性能化设计理论,通过精细化建模和动力时程分析对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并以此得到抗震性能评估所需的各类地震响应参数,建立RC框架结构全概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以云南大学力行楼为例,通过地震损失预测得到了该栋建筑的经济损失、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情况。该方法直观清晰地展示了结果,便于业主及非本专业从业者理解。  相似文献   

8.
2013年11月22日,木里、盐源交界处先后发生Ms3.4、Ms 4.1及Ms3.7级地震,地震造成当地自建房屋破坏,震中区建筑类型主要为土木结构、夯土墙结构及木结构。本文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地震烈度图,分析了建筑物破坏原因,指出土木结构及夯土墙结构是农村自建房屋中抗震最不利建筑,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相对较好。房屋抗震性能不佳是此次地震震害较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多层异型柱框架结构隔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栋1:6比例的5层基础隔振异型柱框架结构模型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与理论分析表明,对这种轻型框架结构体系使用基础隔震技术,可以大大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使上部结构可参照基础隔震普通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内力计算,达到既提高抗震性能,又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的房屋震害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对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1 005栋房屋的现场震害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经抗震设计的房屋的震害明显低于未经抗震设计的房屋,前者实现了预期的抗震设防目标;在经抗震设计房屋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震害相对较轻,底框架砌体结构房屋和砌体结构房屋次之;中高层建筑和低层建筑的震害比多层建筑轻;学校、医院等公用建筑的损坏与住宅建筑相比较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精确地评估强地面运动作用下钢筋混凝土(RC)结构和抗震性能和震害,通常要建立复杂的分析模型,进行三维非线性分析。日本震害减轻研究中心的学者正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合作开发可靠的分析模型,以便研究建筑的抗震性能,一种三维非线性动力分析计算机程序正被用于分析结构的地震反应和震害机制。通过考察仪器、记录了建筑物的地震运动反应,验证了分析模型和电算程序的可靠性。本文讨论了电算程序的性能,并且展示了用以建立某个建筑物计算模型的电算模拟技术,对该建筑物计算的地震反应与一次强震中记录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2.
《模拟建筑结构在地震影响下的统计类比》一书由撰写,于1986年由亚美尼亚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出版。全书共149页,32开本。本书研究了模拟建筑结构在地震影响下的物理理论,对从建筑力学统计模拟到地震效应的模拟都进行了研究。书中论述的内容对抗震结构的研究是有益的。本书可供从事建筑结构计算和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从事抗震结构研究、工程地震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参阅。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模拟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问题的现状”,包括:1-1类比理论和模拟理论的发展及现状;1-2运用对比理论解决工程地震问题及建筑物抗震能力问题的基本方向;1-3相关—统计理论在模拟区的运用。第二部分“建筑力学中的统计类比”,包括:2-1力学参数相关特征的类比;2-2统计类比的检验;2-3统计类比的解析范例。第三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地震是中国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工程结构震害。震中位于映秀镇(北纬31.015°,东经103.365°)。映秀镇的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其中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底框架结构和工业厂房。该镇的建筑多数是按照不同时期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一部分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少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由于映秀镇地震动强度大,建筑物的破坏十分严重,震害非常典型,为地震工程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材料,对工程震害的研究在理论与工程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在映秀镇收集到的工程震害进行概述,讨论不同结构形式的破坏现象和特点,并给出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IDA的多龄期钢排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钢材锈蚀导致结构抗震性能退化的现象,需对多龄期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基于酸性大气环境下不同锈蚀程度钢材材性试验结果,以SAP2000为平台建立不同服役龄期(30年、40年、50年、60年)钢排架结构数值模型。选取PGA为地震动强度指标,最大层间位移角为地震需求参数对模型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DA),建立结构地震需求模型,基于地震需求模型建立多龄期钢排架结构厂房地震易损性曲线和震害矩阵。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多龄期建筑地震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目前抗震规范里规定的设计方法不能正确地估计结构抗震的可靠度。作者用24个地震记录计算了1800个多层建筑的弹塑性地震反应,给出了多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延伸率的分布密度。文中用结构的延伸率不大于某一极限值的概率表示结构抗震的可靠度,提出了一个根据对结构抗震可靠度的要求设计抗震结构的方法。用此法进行设计,可以求出结构遇到不同强度地震时的可靠度。如果在某一时期某一强度地震发生的概率为已知,结构总的抗震可靠度即可求出。最后,用本文给出的结果对现有建筑的抗震可靠度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由西部科技学术论坛学术委员会地震研究与工程抗震专委会主办 ,云南省科技学术交流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地震研究与工程抗震学术研讨会”将于 2 0 0 3年 8月在昆明召开 ,会议主题为 2 1世纪的防震减灾技术。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征文范围 :地震机理研究 ;地震和震后调查 ;地震观测与预报 ;地震危险性分析和抗震设防区划 ;场地效应和地基、基础抗震 ;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鉴定、加固和改造 ;抗震试验技术和结构试验研究 ;非结…  相似文献   

17.
工业建筑结构体系取决于生产工艺及使用要求,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往往导致复杂的结构形式。为了满足工艺要求,形成了一类钢筋混凝土管柱-钢桁架竖向混合结构。为了研究其抗震性能,选取一实际结构,取1/4子结构,模拟边界条件,按1/8缩尺比制作模型。对模型进行动力特性测试,选择El Centro波(1940 NS)对模型进行拟动力试验,再进行拟静力试验,试验得到了该结构的动力特性参数及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分析了结构自振频率及阻尼比变化,变形性能,滞回性能和破坏模式等;在试验基础上,给出了结构水平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建立该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混合结构体系高层建筑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随着现代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混合结构体系在超高层建筑中逐步广泛应用,因此对该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抗震性能展开深入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对一混合结构体系复杂超高层建筑进行1/35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分析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和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加速度、位移和应变反应,然后根据相似关系推算出原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反应,研究其在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破坏形式,最后对原型结构设计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动区建筑物保护是一个涉及采矿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问题,采动区建筑物的变形损坏是由于采空区上的土层变形与建筑的基础变形不协调,从而产生附加应力而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出现裂缝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受到采动区地质条件的物理力学的性质以及煤炭的开采方法、开采面积等开采因素的影响,加之建筑物的结构型式、结构的强度刚度、基础的稳定性、地基的承载能力以及建筑物在采动区的位置等因素的存在,很难按照经典的数学模型和力学计算理论进行统一度量并加以分析研究。本文采用AN SY S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对采动区地震和开采沉陷变形对建筑物的耦合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将采动区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开采沉陷的抗变形设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采动区建筑物抗震抗变形双重保护的具体措施,发展和补充了采动区建筑结构抗震抗变形控制理论,不仅能够合理地解决地上建筑物保护与地下开采的矛盾,同时也为采动区已有建筑的加固防护、减少采动区建筑物的损害破坏以及新建建筑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装配式钢构建筑梁柱的抗震性能,设计一种变截面交叉柔性力学模型进行截面抗震性的预应力评估。方法中采用极限承载力约束进行抗震性分析,引入抗弯刚度软化系数进行误差修正,求出钢构建筑梁柱的荷载作用力矩,通过应力评估和结构解耦性设计,实现钢构建筑梁柱的抗震性评估。构建以钢材强度、延性指标和钢框架地震易损特征为约束参量的抗震性能分析函数,建立装配式钢构建筑梁柱开裂初始预应力预测方法,实现装配式钢构建筑梁柱预应力的准确评估。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对装配式钢构建筑梁柱的应力应变关系、屈服强度以及极限承载力进行准确计算,提高配式钢构建筑梁柱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