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贵州水银洞金矿床中胶状黄铁矿的含金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是近几年发现的大型-特大型规模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以往的研究中强调了黄铁矿与金的密切关系,但实践中发现并不是矿床中所有黄铁矿都含金。为了弄清黄铁矿含金性的规律,作者采集了不同品位、不同部位(矿体、顶底板及顶底板中的脉)的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矿相学岩石学研究,结合电子探针、化学分析结果,同时参考了前人关于黄铁矿标型特征的研究及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的研究成果,认为本矿区黄铁矿具有多样性,而富含有机质的低温热液阶段形成的胶状黄铁矿和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是矿区最重要的载金黄铁矿。含金胶状黄铁矿具有球状外形、环形收缩裂纹和龟裂纹等可识别的标志。金就富集在胶状黄铁矿及少量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的外圈环带中,即富砷的外带部位,并与低硬度区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任涛 《地质与勘探》2013,49(2):217-223
水银洞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已知最富的、特大型卡林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二叠统龙潭组的大孔隙度生物碎屑灰岩中。镜下观察发现水银洞金矿含有五种不同类型的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细粒黄铁矿、粗粒黄铁矿、生物状黄铁矿和长条状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为沉积成因,与金矿化关系不大;细粒黄铁矿、生物状黄铁矿和条带状黄铁矿为热液型黄铁矿;而粗粒黄铁矿由沉积型和热液型黄铁矿共同组成,内核为沉积型黄铁矿(Py1),被外带的热液型黄铁矿包裹(Py2),成环带构造。电子探针波谱分析发现,该矿床中Au主要赋存于热液黄铁矿(含砷黄铁矿)中。本研究从新的视角分析了黄铁矿的形成和含金硫化物分解的相互制约,吸附作用、电化学作用可能是卡林型金矿床中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贵州水银洞超大型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水银洞金矿床碳酸盐岩型矿石,表明含金黄铁矿具"三层式"结构特点,金赋存于沿自形半自形沉积型黄铁矿内核生长成的含砷黄铁矿环带中,含砷黄铁矿环带中金的含量达600×10-6~1800×10-6,高金含量与砷含量3%~6%、锑含量0.025%~0.075%、铜含量0.025%~0.075%、硫含量48%~53%相对应。Tl含量低于检出限,看不出Au成矿与Tl之间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4.
水银洞金矿为滇黔桂"金三角"最重要的金矿床之一,矿床勘查实践表明,地、物、化、遥等综合信息研究和成矿预测是矿床发现的关键因素,区域成矿模式的建立指明了下步工作方向并为新的成矿预测提供了理论的依据.理论指导下的灰家堡矿集区勘查取得长足的进展,贵州二度空间找矿取得了突破,展望灰家堡矿集区最终有望获得300 t以上金资源量,黔西南台地相区有望获得金资源量1 000 t以上.  相似文献   

5.
水银洞金矿为滇黔桂“金三角”最重要的金矿床之一,矿床勘查实践表明,地、物、化、遥等综合信息研究和成矿预测是矿床发现的关键因素,区域成矿模式的建立指明了下步工作方向并为新的成矿预测提供了理论的依据。理论指导下的灰家堡矿集区勘查取得长足的进展,贵州二度空间找矿取得了突破,展望灰家堡矿集区最终有望获得300t以上金资源量,黔西南台地相区有望获得金资源量1000t以上。  相似文献   

6.
水银洞超大型金矿床金赋存于沿沉积型自形半自形黄铁矿内核生长成的含砷黄铁矿环带中。近来从水银洞金矿床原生富矿石(碳酸盐岩型矿石)中一条含砷黄铁矿细脉中发现100余粒次显微-显微自然金颗粒(0.1~6μm),通过对金的赋存状态及预氧化提金后尾渣的研究,认为矿石破磨至325目有可能损失部分金和系统中黄铁矿出现过氧化现象,从而...  相似文献   

7.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金的迁移和沉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银洞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开展了研究和热力学计算,解析了该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金的迁移形式和沉淀机制。研究表明:金的主成矿温度为215℃~267℃,压力28.5MPa~37.2MPa;成矿流体具弱酸性(pH=4.312)、还原性(fO2﹤10-35.315×105 Pa)。金在成矿溶液中主要以AuHS0等络合物形式进行迁移,HS-活度和氧逸度降低以及pH值升高是促使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江浪穹隆位于扬子地块西缘,以发育"里伍式"富铜矿而著称。黑牛洞铜矿位于江浪穹隆南西翼,为一中型铜锌矿床。文章介绍了黑牛洞铜矿的地质特征和矿体分布特征,基于矿区补充勘查和生产探矿的钻孔数据建立了地质数据库,利用中段平面建立了两个主矿体的矿体模型。在建立块体模型后,采用距离幂次反比法进行品位赋值。分别应用地质块段法和块体模型进行了矿体的资源储量估算,并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块体模型显示铜矿化的空间分布,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质学报》2022,(2):338-342
江浪穹隆位于扬子地块西缘,以发育"里伍式"富铜矿而著称。黑牛洞铜矿位于江浪穹隆南西翼,为一中型铜锌矿床。文章介绍了黑牛洞铜矿的地质特征和矿体分布特征,基于矿区补充勘查和生产探矿的钻孔数据建立了地质数据库,利用中段平面建立了两个主矿体的矿体模型。在建立块体模型后,采用距离幂次反比法进行品位赋值。分别应用地质块段法和块体模型进行了矿体的资源储量估算,并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块体模型显示铜矿化的空间分布,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
水银洞金矿上二叠统龙潭组一段(P_3l~1)中矿体主要为生产探矿中新发现,地质勘探中未发现该类金矿体的大规模存在;主要以构造控制的白云石石英脉粉砂质粘土岩型为主,灰岩类及白云石化钙质砂岩类含金矿体为辅,白云石石英脉粘土岩型矿体是以品位高、厚度薄、稳定为特征,该矿体受灰家堡背斜轴附近的东西走向隐伏逆冲断层控制,主要分布于F_(301)断层上下盘,含金热液沿东西走向隐伏逆冲断层向上运移(刘建中.2003)、再向有利的层间滑动及北东向陡倾斜次级隐伏逆冲断裂构造富集成矿,东西走向隐伏逆冲断层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其上盘层间白云石英脉为明显找矿标志,对灰家堡背斜深部找矿及和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银洞金矿作为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发现的全隐伏超大型金矿床,累计查明金资源量260.45 t,矿体埋深在150~1400 m之间,矿床金资源开发利用已有十余年历史,目前矿区仍处于外围和深部勘查阶段.通过对近年来矿床勘查、开发利用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系统阐释了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及找矿模型,丰富了以层控型全隐伏水银洞金矿为代表的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矿理论,为实现区内金矿找矿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成矿预测发现的水银洞金矿床,通过近10年的勘查,成为特大型层控金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于灰家堡背斜轴部附近300m范围内二叠统龙潭组的大孔隙度生物碎屑灰岩中,形态与背斜形态一致。矿体严格受控于碳酸盐岩,顶板和底板皆为粘土岩或粉砂质粘土岩,界线清楚。矿化表现为“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组合。硅化与白云石化是成矿的先决条件,碳酸盐岩最终能否成矿及品位的高低,取决于是否具有黄铁矿化热液蚀变及其强度。矿床具矿体多、厚度薄、品位富的特点。单矿体即达中型矿床规模。具中—低温超高压热液成矿的特点。金赋存于沿自形黄铁矿内核生长成的含砷黄铁矿环带中。  相似文献   

13.
黔西南地区水银洞超大型金矿床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金异常富集的高品位层状-似层状矿体受特定的不纯碳酸盐岩和有利岩性组合控制。对龙潭组赋矿层及围岩开展系统岩石学对比分析,总结制约龙潭组沉积作用及岩石类型的控制因素,分析龙潭组中高品位金矿体产出特征及其对岩性岩相的选择性规律。结果表明,龙潭组整体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泥炭沼泽与滨岸潮坪泻湖相沉积,以富含有机质为特征,灰岩夹层可能代表不同时期的海侵事件;峨眉山玄武岩浆的喷溢改变吴家坪期沉积古地理格局和龙潭组中陆源碎屑岩的成分,发育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沉积,矿石中铁白云石可能是火山碎屑物质热蚀变产物;富有机质和玄武质火山碎屑的不纯生物碎屑灰岩是金异常富集形成高品位矿体的重要控制因素。在黔西南地区找寻该类型矿床时应重点评价特定的岩石类型及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14.
贵州黔西南地区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是一种典型的中、低温热液矿床, 矿床总体上受不同级别褶皱与断裂构造的控制。但是, 呈透镜状、似层状展布的矿体形态与大多数热液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差别较大, 导致该区域金矿床的成因长期存疑。本文以水银洞金矿为例, 通过高精度的电子探针(EPMA)与环扫电子显微镜(ESEM)等原位微区分析测试方法, 查明矿石中的黄铁矿至少存在三种类型且空间上均与有机质密切伴生: (1)粗粒黄铁矿: 呈稠密浸染状或条带状分布于龙潭组1段的钙质砂岩内, 其内部和周围的孔洞中常见凝析油和磷灰石、金红石、方解石等热液矿物充填。其中具环带结构的黄铁矿为主要的载金矿物, 微细的不可见金主要赋存在外部2~3层富As的黄铁矿环带中, 测定的Au含量平均为0.06%, 最高可达0.24%, 揭示黄铁矿的内核和环带形成于不同的热液期次。(2)细粒黄铁矿: 呈星散状或稀疏浸染状分布于龙潭组2段富含生物碎屑的钙质凝灰岩内并构成工业富矿体, 富Au、As且多与毒砂等矿物共生, Au最高可达0.14%。围岩的微裂隙中可见被有机质环状包裹的5~10μm大小的自然金颗粒。(3)草莓状黄铁矿: 呈微粒集合体填充于生物格架(Ty1)或者围岩微裂隙(Ty2)中, 两者在龙潭组1段和2段均有分布。Ty1交代生物碎屑且自身具有有机质包壳, Ty2则充填在富含有机质的微裂隙中并部分交代粗粒和细粒黄铁矿, 表明其形成略晚于主成矿阶段。水银洞矿床黄铁矿的结构、成分及空间产状研究揭示, 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具有多期次热液叠加复合成矿的特点。成矿热液持续作用于龙潭组及其下伏的地层, 可交代围岩中的生物碎屑并将其分解为有机质和C、P、N、Ca、Na、K等元素。一方面成矿流体携带有机质向上迁移, 另一方面致密的龙潭组2段及其上部岩层作为"隔挡层"为富Au的热流体成矿提供岩相圈闭。这一成矿作用过程中, 流体交代生物碎屑形成的有机质可能有助于降低Au的溶解度促进其沉淀富集, 使矿体兼具裂控及层控的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5.
The Shuiyindong deposit is one of the largest (more than 100 tonnes of Au) and highest grade (more than 7×10-6-10×10-6), strata-bound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in south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The deposit is controlled by both structure and favorable lithology. It is situated near the axis of the striking Huijiabao anticline and is hosted in bioclastic limestone of the Permian Longtan Formation. Gold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under low temperature with Th of 220℃± an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decarbonation, silicification, sulfidation and dolomitization. The deposit has a characteristic elemental assemblage of Au-As-Hg-Tl. Studies of geochemistry and isotope composi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ore-bearing materials and fluids of the gold deposit mainly originated from a plutonic source, and possess a mixing feature with the strata matter during transportation from mantle to crust. Fluid inclusions in vein quartz from the gold deposit are rich in volatile flux, indicating that metallogenic fluid is an overpressured one. The activity and geothermal state of the Earth's crust in the long period of time are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overpressured fluids in a large area, and extensive structures would drive the fluids into ore-forming system and make gold deposits formed. The complexity of structural movement in the upper crust of south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resulted in complicated gold mineralization. Through metallogenic prognosis and exploration, the proven reserves of the deposit increased by tens of tonnes of Au and the deposit has become a super-large strata-bound Carlin-type gold deposit.  相似文献   

16.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大型隐伏金矿体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禄林 《地质与勘探》2014,50(4):689-699
泥堡金矿区Ⅲ号金矿体是近年来发现的受断裂控制的大型隐伏矿体,是泥堡金矿区找矿勘探工作的重大突破。该矿体受F1断层控制,其容矿岩石为蚀变沉凝灰岩。蚀变沉凝灰岩普遍发育粘土化、碳酸盐化,而与金矿化密切关联的蚀变类型为黄铁矿化、硅化,次为毒砂化。对泥堡金矿床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Ⅲ号矿体明显受构造(F1断层)、地层(P3l2)和岩性(蚀变沉凝灰岩)控制。结合矿床赋矿岩石、矿物组合和控矿因素分析,认为泥堡金矿的形成与晚二叠世沉积火山凝灰质密切相关,F1断层活动及燕山期热水(液)作用是Ⅲ号金矿体成矿的关键。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区域上车榔—泥堡—三道沟—潘家庄一线是寻找类似金矿体(断控型)的重要区域,龙潭组二段及蚀变沉凝灰岩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7.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矿流体不混溶的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水银洞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观测和热力学参数计算,探讨了成矿流体不混溶的热力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分为H_2O包裹体、CO_2包裹体和CO_2-H_2O包裹体三大类,并以富含CO_2-H_2O包裹体为特征,CO_2-H_2O包裹体可进一步划分为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加热时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H_2O相;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CO_2相,而且二者的完全均一温度和完全均一压力一致,说明它们是同时期捕获的CO_2-低盐水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它们形成时的热力学条件是:形成温度236℃,形成压力324 bar(1bar=10~5Pa);共存两相流体密度:低盐水相0.900 g/cm~3,CO_2相0.314 g/cm~3;共存两相中CO_2的摩尔分数:低盐水相0.0376,CO_2相0.7337;水溶液含盐度w(NaCl)约为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