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龙舟 《地质与勘探》2017,53(6):1115-1128
兴蒙造山带中段苏尼特右旗北部敖包吐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3.37±0.83Ma和142.58±0.61Ma,时代为早白垩世,代表着区域上燕山期最广泛的一期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敖包岩体具高硅(71.68%~76.65%)、高碱(7.51%~9.01%))、低铝(12.01%~14.10%)、富铁、贫钙、贫镁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碱性过渡系列花岗岩;稀土元素丰度中等,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U、K相对较为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Nd、Ta、Zr和Hf相对富集,而Ba、Sr、P、Ti强烈亏损。上述特征与典型的A1型板内花岗岩相似,其成因可能为在岩石圈伸展环境下,大陆拉张减薄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岩浆与上地壳发生混染而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阿尔山地区不同时代花岗岩体的成因和构造意义。研究表明,三广山中粒碱长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期(228.5±3.0Ma);南兴安似斑状碱长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141.7±2.6Ma),捕获锆石年龄为1847±21Ma,反映该区可能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两岩体岩石化学以富Si、高K、低Mg、贫Ca为特点,A/CNK值为1.00~1.05;富集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典型的右倾海鸥型。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三广山和南兴安花岗岩均为A型花岗岩。其中,三广山花岗岩为A2型花岗岩,南兴安花岗岩为A1型花岗岩。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εNd(t)值为2.26~5.58)表明,阿尔山地区花岗岩的源区可能为显生宙-新元古代期间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地壳物质,但南兴安和三广山2个岩体的形成机制不同。三广山A2型花岗岩可能是古亚洲洋在三叠纪闭合后进入造山后阶段岩石圈伸展体制下的产物,而南兴安A1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大兴安岭地区板内伸展作用下的拉张减薄环境。  相似文献   

3.
杨钢  肖龙  高睿  贺新星  吴涛 《地质通报》2014,33(5):649-660
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阿尔山地区不同时代花岗岩体的成因和构造意义。研究表明,三广山中粒碱长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期(228.5±3.0Ma);南兴安似斑状碱长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141.7±2.6Ma),捕获锆石年龄为1847±21Ma,反映该区可能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两岩体岩石化学以富Si、高K、低Mg、贫Ca为特点,A/CNK值为1.00~1.05;富集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典型的右倾海鸥型。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三广山和南兴安花岗岩均为A型花岗岩。其中,三广山花岗岩为A2型花岗岩,南兴安花岗岩为A1型花岗岩。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εNd(t)值为2.26~5.58)表明,阿尔山地区花岗岩的源区可能为显生宙—新元古代期间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地壳物质,但南兴安和三广山2个岩体的形成机制不同。三广山A2型花岗岩可能是古亚洲洋在三叠纪闭合后进入造山后阶段岩石圈伸展体制下的产物,而南兴安A1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大兴安岭地区板内伸展作用下的拉张减薄环境。  相似文献   

4.
杨钢      肖龙  高睿    贺新星    吴涛 《地质通报》2014,33(05):649-660
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阿尔山地区不同时代花岗岩体的成因和构造意义。研究表明,三广山中粒碱长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期(228.5±3.0Ma);南兴安似斑状碱长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141.7±2.6Ma),捕获锆石年龄为1847±21Ma,反映该区可能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两岩体岩石化学以富Si、高K、低Mg、贫Ca为特点,A/CNK值为1.00~1.05;富集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典型的右倾海鸥型。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三广山和南兴安花岗岩均为A型花岗岩。其中,三广山花岗岩为A2型花岗岩,南兴安花岗岩为A1型花岗岩。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εNd(t)值为2.26~5.58)表明,阿尔山地区花岗岩的源区可能为显生宙—新元古代期间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地壳物质,但南兴安和三广山2个岩体的形成机制不同。三广山A2型花岗岩可能是古亚洲洋在三叠纪闭合后进入造山后阶段岩石圈伸展体制下的产物,而南兴安A1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大兴安岭地区板内伸展作用下的拉张减薄环境。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赤峰地区主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白乃庙岛弧带内。本文对赤峰北部的红庙子正长花岗岩和鸡冠山花岗斑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岩体均显示出高硅、富钾、贫镁、低钙的特点,SiO2含量介于72.77%~76.80%之间,K2O含量为4.30%~5.38%,MgO和CaO的含量分别为0.09%~0.21%和0.21%~0.56%。样品Al2O3含量较高,变化于12.49%~13.54%之间,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9~1.29之间,104×Ga/Al平均值为2.68(2.6),显示出红庙子正长花岗岩为I型向A型花岗岩过渡的岩石类型,更趋近于铝质A型花岗岩,鸡冠山花岗斑岩属于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392.0±2.5Ma(正长花岗岩)和377.4±1.6Ma(花岗斑岩),属于晚古生代。兴蒙造山带内目前存在大量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此次晚古生代侵入体的发现揭示了兴蒙造山带是一个从晚古生代就存在的多期次、多阶段形成的复合造山带。结合区域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岩体形成于白乃庙岛弧与华北克拉通北缘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测试结果不仅是研究区白乃庙岛弧岩带内首个精确同位素年龄,也为白乃庙岛弧和华北克拉通的碰撞结束时间为早泥盆世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6.
对大兴安岭中部济沁河林场地区晶洞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并对其成岩时代、成因及构造意义进行讨论.从阴极发光图像上来看,该晶洞二长花岗中锆石具有典型岩浆成因的振荡生长环带,高Th/U比值也印证了其岩浆成因.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岩体形成于113.1~115.1 Ma的早白垩世晚期.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的特征,Eu异常较小,弱过铝质,富集U、Th,强烈亏损P和Ti,微量元素中富集Rb、Th、La、Zr、Hf,而亏损Ba、Sr、P、Ti.上述特征表明晶洞花岗岩是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其形成于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北美板块和古太平洋板块四者汇聚之后的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
周振华  吕林素  杨永军  李涛 《岩石学报》2010,26(12):3521-3537
内蒙古黄岗锡铁矿是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矿床。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黄岗岩体中的钾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分别形成于136.7±1.1Ma和136.8±0.57Ma,属早白垩世的产物。黄岗花岗岩体SiO2含量较高(66.81%~77.39%),Al2O3含量低(11.33%~14.54%),显著贫镁,ALK较高(5.65%~10.67%),K2O/Na2O值在0.32~10.53,平均为2.78。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铕强烈亏损,δEu值为0.03~0.20。富集高场强元素Zr、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U、Th,而元素P、Ti、Ba、Sr明显亏损,具有与洋岛玄武岩相似的Y/Nb等元素比值(1.2)。上述特征与典型的A1型板内非造山花岗岩一致,其成因可能为在岩石圈伸展环境下,幔源岩浆的底侵促使上覆的先存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岩浆源区与壳幔混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南蒙古额尔德尼(Erdene)花岗岩体位于整个东北亚巨量白垩纪花岗岩浆活动的西缘。本文对南蒙古额尔德尼地区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以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结果表明:额尔德尼地区花岗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23.4±1.4)Ma,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具有高硅(w(SiO2)为71.01%~72.66%)、富碱(w(Na2O+K2O)为8.52%~8.90%)、贫磷(w(P2O5)为0.06%~0.11%)、贫镁钙(w(MgO)为0.27%~0.39%,w(CaO)为1.10%~1.27%)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5~1.07,属于弱过铝质岩石;富集Rb、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Nb、Sr、B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11~0.15),岩浆平均温度为816℃,属A1型花岗岩,形...  相似文献   

9.
前呼和陶勒盖岩体位于白乃庙岛弧,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岩石锆石具有明显的环带结构,Th/U比值介于0.37~0.69之间,为典型的岩浆成因。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年龄为276.4±1.5Ma,为中二叠世。该岩体富硅(70.99%~71.78%),富碱(7.32%~8.08%),K2O/Na2 O值为0.73~0.95,Al2O3 含量为14.60%~14.73%。所有样品相对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La/Yb)N=11.89~13.59,铕具有微弱的负异常(δEu=0.69~0.76);大离子亲石元素K、Rb等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Ti强烈亏损。根据数据处理分析及对比研究,认为该岩体属于分异的I型花岗岩类,其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受俯冲板片脱水产生的流体影响而发生的低程度部分熔融,侵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北缘碰撞接近尾声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所以研究区内两大古板块碰撞缝合结束时间应不早于276.4Ma。  相似文献   

10.
琼北地区花岗岩出露较少,多零星分布在翁田镇至大致坡镇一带.本次研究选取该区域的翁田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限定该岩体形成时代为245.1±2.4 Ma,属于中三叠世.翁田岩体主要岩性为中粒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SiO2(74.57~76.15 wt%)、高碱(Na2O+K2O=7.15~8.48 wt%)、低MgO(0.19~0.31 wt%)的特征,属于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强的负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U、K等,明显亏损Nb、Ta,强烈亏损Ba、Ti、Sr、P,具高104 Ga/Al、FeOt/MgO、K2O/Na2O比值和高(Zr+Nb+Ce+Y)含量,具有铝质A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区域资料,翁田铝质A型花岗岩的出现,表明海南岛在中三叠世处于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1.
对苏尼特左旗地区阿木乌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岩体成岩年龄为235.1±3.2 Ma,属中三叠世。岩体具有高SiO2、富K2O、低CaO、低TiO2的特征。强烈亏损Sr、Ba、Ti、P等元素,富集K、Rb、Th等亲石元素,具有右倾"海鸥型"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型式及强烈的负铕异常等特点。A/CNK=0.77~1.19,A/NK=1.26~1.64,表明阿木乌岩体具有偏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征。具有较高的Y/Nb值(2.31~3.001.2),显示出A2型花岗岩的特征,说明岩体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A型花岗岩位于索伦山-贺根山构造带内。高精度锆石SHRIMPU-Pb测年结果显示该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222Ma±4Ma。其成因可能与中亚造山带碰撞造山后的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四子王旗大井坡一带发育的中新元古代白云鄂博群是白云鄂博矿区的东延部分。野外调查过程中在该地区新发现了两个侵入白云鄂博群的辉长岩体,其同位素年龄可很好地约束存在争议的白云鄂博群时代。将侵入都拉哈拉组的辉长岩体称为吉生太辉长岩,将侵入比鲁特组的辉长岩体称为大井坡辉长岩。采用LA-ICPMS法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了吉生太辉长岩的侵位年龄为1670±14Ma(MSWD=1.6),大井坡辉长岩的侵位年龄为1342±9Ma(MSWD=0.94)。依据辉长岩的同位素年龄,通过与燕辽裂陷槽元古代地层与岩浆事件对比,厘定了白云鄂博群的形成时代,建议将都拉哈拉组与尖山组划归古元古界长城系,即国际地层表的固结系;将哈拉霍圪特组划归中元古界蓟县系,即国际地层表的盖层系;将比鲁特组划归中国地层表的待建系下部,即国陆地层表的中元代延展系;将白音宝拉格组的时代划归青白口纪。通过对比发现白云鄂博裂陷槽经历的岩浆事件与华北板块及燕辽裂陷槽基本一致,其形成可能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14.
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苦楚乌拉—英巴地区花岗岩包括晚泥盆世二长花岗岩((371±2)Ma)、中二叠世钾长花岗岩((271±1)~(270±1)Ma)和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133±1)Ma).结合前人资料,将研究区晚古生代以来的酸性岩浆活动分为4期:晚泥盆世(~371 Ma)、晚石炭世(313~311 M...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西乌旗石匠山A型花岗岩位于贺根山缝合带内,侵位于早石炭世迪彦庙-白音布拉格蛇绿岩带和下二叠统寿山沟组与大石寨组中,岩性为二长花岗岩。石匠山A型花岗岩富硅(SiO2=74.18%~77.16%)、富钾(K2O=4.31%~5.07%)、富碱(Na2O+K2O=8.44%~9.16%),贫Al2O3、CaO、MgO、TiO2、P2O5、Sr、Ba、Eu、Ti和P,具有较高的Ga/Al(3.98~6.09)、(Na2O+K2O)/CaO、K2O/MgO、TFeO/MgO、Rb/Nb、Y/Nb、Sc/Nb值,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典型的海鸥式分布,δEu为0.01~0.19,负Eu异常显著,明显不同于I、S和M型花岗岩,为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在地球化学分类判别图解上,石匠山A型花岗岩显示A2型后造山铝质花岗岩特征,反映其形成于后造山伸展环境。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59.8±1.3Ma、143.1±1.3Ma、136.20±0.69Ma,即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揭示贺根山缝合带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后造山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