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2.
基于GPS观测分析鄂尔多斯块体南缘现今地壳运动和地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西省2001和2002年两期的GPS测站的观测资料,给出了渭河盆地及周邻地区地壳运动速度场和该区现今地壳水平应变场,结果表明:(1)渭河盆地及邻区的运动速率呈现较明显的北东向条带状变化特征,该区有整体不连续性逆时针旋转运动的特征;(2)渭河盆地中部的彬县—西安—蓝田一线存在一个左旋剪切带(东侧),该左旋剪切带的北部区域与铜川—泾阳—临潼小发震带恰好对应;(3)渭河盆地中部与北部以压应变为主,南部以张应变为主,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该区主要断裂带的附近,尤其是在宝鸡一太白、渭南—蓝田和合阳—韩城附近分别形成应变高值区,并且应变梯度也较大;该区渭河断裂以北大部分地区以面收缩为主,以南则以面膨胀为主,面应变高值区与压应变高值区以及最大剪应变高值区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运动的GPS测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走滑断裂,这些断裂是否驱使地壳块体向东作长距离的滑移或逃逸,并成为东亚大陆及相邻海域地质构造的主要动力因素,是当前地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命题。对此,出现了众说纷 相似文献
4.
5.
从GPS水平矢量场对中国及全球地壳运动的新认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中国GPS矢量场和IERS公布的全球矢量场,对中国及全球地壳水平运动的状态进行了从全球到局部不同空间尺度的构造运动的描述和理解,其要点如下:①GPS矢量场定量地显示了中蒙构造区是全球大陆内变动最强的地区;②中蒙构造区(或中蒙次板块)内部可分出三级各具特色的构造区块、条块和地块;③中蒙西部区块呈大"",3条边缘带都是地壳厚度陡变带,是结构性地震带,控制了全球大陆内 2/3以上的 8级地震;④中蒙东部构造区块是挤压型和伸展型大陆边缘最典型地区,GPS矢量场展现了现今向东的伸展蠕散运动;⑤中国西部2001年在昆仑山发生的 8.1级地震与西部从GPS矢量场算得的视应变场中高应变带相关;⑥全球GPS矢量场揭示 N/S半球之间存在明显的运动不协调带,该带(B带)直接表现为13条左列的走滑兼挤压断裂带,该带控制的强震活动与环太平洋俯冲带(A带)控制的地震自1897年以来交替活动已有七幕。讨论提出:①全球 4个构造系(环太平洋构造系、洋脊构造系、北半球大陆高原构造系和环赤道构造系)是否与地球的 N/S半球、0~180°半球的双重非对称有关?②全球GPS矢量场所描述的板块运动可否作为约束推算地幔三维运动的表层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震矩张量与GPS资料推算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能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次地震轮回时间段内,对于某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应变能的积累与释放基本等量.地震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是现今地壳应变能已得到释放后的一种表现,而GPS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中则既包含地壳应变能量的释放量,也包含积累量.结合中同大陆及其邻区的地质构造与活动地块分布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32个独立的分区.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地震和GPS资料分别计算得到了两组单位体积能量积累率,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本次地震轮回中大多数区域的地壳应变能量已基本释放完毕,我国境内只有青藏北部、川滇、昆仑、阿尔金等儿个地区的地壳应变能量积累偏高,仍具有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性,是今后地震预测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8.
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地壳形变的监测是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方法,最近有关震前地壳运动的经验和研究表明,在中,强地震之前往往会出现走滑运动,垂直运动或蠕变加速,通过对易震区进行持续高精度的地壳形变监测,可能鉴别出每一地震之前的地震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此篇分中国东部地壳运动为四大期,(一)秦领期在古生代之末在东部不甚显著·(二)燕山期在东部范围较广南北皆有,其时代在侏罗纪终,白垩纪前,其连带现象为花岗闪长岩之侵入及接触铁矿及铜矿之生成,造山运动终後则有斑状火山岩流之喷出.(三)南领期南方花岗岩及金属矿带之生成约在第三纪初或至早白垩纪终.(四)陇山期第三纪後半期之摺曲惟甘东及川东较著。 相似文献
11.
梁鼎新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87,(3)
本文在收集大量地质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区域的沉积类型及其构造环境之后,认为中国西部印支旋回的地壳运动与东特提斯洋南北两支的扩张、闭合有关。在此过程中,安尼—拉丁期间,诺利—瑞替期间,瑞替—里阿斯期间为地壳运动的三次强化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壳的升降,按基岩和表层分别表现为:基岩(基岩面)为上升;表层(地面)为沉降,换句话说地面在地壳总体的上升中呈现异向运动。本文认为现代上海地壳的上升,是中新世开始的新构造正向运动的继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重力场变化的海潮负荷信号改正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最新的全球海潮模型(Csr3.0,Fes95.2,Tpxo2和Csr4.0)和原有的Schwiderski海潮模型以及中国近海海潮数据和标准地球模型负荷格林函数,采用直接褶积积分方法研究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25个基准站重力固体潮观测中的海潮负荷效应问题,计算了 8个主要潮汐波的负荷振幅和相位,构制了北京和上海等10个台站重力负荷随时间变化函数。 相似文献
14.
瞬时地壳运动与地震短临预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在利用卫星红外扫描仪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地震前低空大气的增温是地壳瞬时运动的表现,也是地球-大气耦合现象。通过分析,给出瞬时地壳运动引起增温的三种可能机制:岩石的辐射能量增加;岩层中CH_4、CO_2等气体溢出和太阳辐射导致增温;CH_4、CO_2含量增高和低空电场异常激发。并通过某些震例的增温展布形态及规律,恢复震前应力场和热增温演化特征:我国大陆东部NNE方向为主压应力方向,大陆东南沿海主压应力方向SN向,而我国大陆西部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派生主压应力为NE向。最后,介绍了这几年试验性预报效果检验:4年多总共预报32次,其中虚报2次,7次较准,17次较好,6次较差,漏报强震8次。最后涉及到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机理的初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巨厚地壳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滕吉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0,14(4):333-338
基于在青藏高原地区所进行的地壳与上地幔的爆炸地震探测资料;雅鲁藏布江以南和以北两条近东西向纵剖面(长约1000km左右),近南北向纵剖面(长约1200km左右),通过计算与分析,给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速度分布的综合立体剖面图,发现地壳中存在著两个低速层,雅鲁藏布江是一条近于陡立的略向南倾的深大断裂带。地壳结构不论在纵向与横向都是不均匀的,最后探讨了大陆板块碰撞与巨厚地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从花岗岩的Sm—Nd同位素探讨华南中下地壳的组成,性质和演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现有240个花岗岩体的Nd同位素资料表明,华南内陆花岗岩可能主要由地壳部分熔融成成。从壳源花岗岩提取源岩成分信息的方法是把这种花岗岩的同位素成分同出露的元古代弱变质地壳的相应资料作比较。野外关系说明,华南内陆花岗岩侵入毗邻的围岩,因此其形成深度应该出现在出露的深度大。。因为这些花岗岩的定位深度一般在5~15km之间,这些壳源花岗岩可能代表一种中地壳探度的熔融.它们的同位索成分应能提供在这一探度上地壳成分的信息。根据华南壳源花岗岩同出露的元古代弱变质地壳岩石的Sm—Nd同位素对比,华南内陆大部分地区在中地壳探度上存在中性至长英质成分的地壳,并且从早古生代到中生代不曾发生过明显变化。但是花岗岩浆的分异作用所导致的Sm、Nd分馏可能是亲石元素矿化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遥感地质角度,结合地质、地貌来研究东北地区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特征、规律。东北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表现为水系变形、山体错移、新构造被错断、地质体错移变形等。呈现出其运动的广泛性、协调性、多期性、继承性和持续性。该区的应力场在新生代期间多次改变,并控制了主要断裂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8.
南海西北部壳体新构造运动及其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南海西北部壳体的地形地貌、重磁场异常和地壳结构特征和岩石圈动力学环境,对穿过莺歌海盆地和西沙海槽的地震剖面进行解释。把本区新构造运动类型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平移剪切型和旋动型,并对其构造演化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南海西北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曾经历复杂的动力学演变过程,从中生代到新生代,本区在周缘岩石圈壳体作用下,经历挤压、拉张、复杂应力调整和现代挤压收缩四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