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仁华 《海洋学报》1983,5(4):513-518
三种海螺(朝鲜花冠小月螺、单齿螺和疣荔枝螺)解壁酶,对三种海藻(分属于绿、红和褐藻)都有明显的分解胞壁作用[1],其效果优于一般的纤维素酶制剂。海螺解壁酶是混合酶,除纤维素酶(Cx、C1)和果胶酶外[2],还有分解海藻胞壁结构多糖、专一性更强的酶。  相似文献   

2.
朱仁华 《海洋学报》1983,5(3):363-367
在青岛近海潮间带,有三种常见的海螺(朝鲜花冠小月螺、单齿螺和疣荔枝螺).从这三种海螺的消化道和内脏中,提得粗酶液,对三种海藻1)(袋礁膜、条斑紫菜和裙带菜,分属于绿、红和褐藻)都有明显的分解胞壁作用[1],故称解壁酶.其中朝鲜花冠小月螺酶的解壁效果最好,疣荔枝螺酶最差,解壁酶的发现,为海藻细胞生物学研究、单细胞或原生质体育苗、通过细胞融合培养新的杂交藻种、研究和提取亚细胞成分等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在海洋腹足类动物的消化器官内,发现褐藻糖胶酶(fucoidanase)的甚少。Galli等在一种食植性马蹄螺(Tegula funebralis)的中肠提取液,以及Alexander等在红树林潮间带一种食碎腹足类(Telescopium telescopium)的晶杆中都测得褐藻糖胶酶的活性。Alexander等还报道了该酶的最适pH为6,饱和底物浓度为6mg/ml°有关该酶的其他反应动力学特性未见报道。 我们在研究三种海螺,食植性的朝鲜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a coreensis)、杂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以初始体重(2.05±0.05)g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对象,通过为期45 d饲喂添加不同微生态制剂的对虾饲料,研究不同微生态制剂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体生化组成、能量平衡的影响。分别设计了1个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其中,A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B为基础饲料+酶制剂(消化酶和非淀粉多糖酶等复合酶);C为基础饲料+复合菌制剂组(复合菌由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粪链球菌构成);D为基础饲料+复合菌酶制剂(主要由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粪链球菌复合菌与消化酶和非淀粉多糖酶等复合酶)。研究结果显示:(1)饲料酶制剂和菌制剂均可以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菌酶复合制剂组效果最好(P<0.05);(2)菌制剂和菌酶复合制剂可显著提高对虾体蛋白质含量,且菌酶制剂会降低虾体水分含量(P<0.05);(3)饲料添加酶制剂和菌制剂可以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摄食能,生长能,呼吸能和蜕壳能,其中菌酶混合制剂组各能值含量最高(P<0.05)。菌酶混合制剂组对虾生长能占摄食能比例、蜕壳能占摄食能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三组,且呼吸能占...  相似文献   

5.
海藻解壁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藻生物技术始于50年代初期,其发展较陆生高等植物要缓慢得多。在海藻中缺乏特殊的海藻解壁酶是制约海藻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海藻解壁酶问题[14]。海藻解壁酶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类源[1,2,10,12,14,18,21,22,27~30]。1 动物源的海藻解壁酶研究1980~1984年刘万顺等[23]从海螺消化系统中制备了海螺酶,并用于紫菜、海带、裙带菜和江蓠的单细胞和原生质体分离,为开辟海洋动物源的海藻解壁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酶法制备红藻和褐藻原生质体的首次成功。1982年,唐延林[7]用海螺酶制备紫菜原生质体并再…  相似文献   

6.
以初始体重(1.88±0.01)g的大黄鱼(Poseudosciaena croceaR.)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对大黄鱼生长、体组成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对大黄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却显著提高了大黄鱼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大黄鱼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及身体总能均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大黄鱼鱼体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及身体总能也无显著影响,但却显著提高了鱼体的灰分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后,大黄鱼胃和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有上升趋势,并且添加非淀粉多糖酶能显著提高大黄鱼胃和肠道淀粉酶活性,添加植酸酶能显著提高大黄鱼胃和肠道蛋白酶活性(p<0.05)。然而,大黄鱼胃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并没有受到2种酶制剂添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海螺酶Ⅰ号、Ⅱ号是用于海藻单细胞和原生质体制备的活性较高的两种工具酶。我院海洋生物学系海螺酶研制小组从1980年开始,开展了对海螺酶的试制研究,1981年初步试制出了样品酶。近三年来又对酶制剂的生产工艺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对酶制剂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测试。  相似文献   

8.
海螺酶Ⅰ号、Ⅱ号是用于海藻单细胞和原生质体制备的活性较高的两种工具酶。我院海洋生物学系海螺酶研制小组从1980年开始,开展了对海螺酶的试制研究,1981年初步试制出了样品酶。近三年来又对酶制剂的生产工艺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对酶制剂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测试。试制的样品曾经分别在我院、上海水产学院、江苏省启东县水产局  相似文献   

9.
王广慧  张明 《海洋通报》2006,25(3):72-79
从海洋及其他环境中可以分离出能够降解琼脂的琼脂糖酶。按照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将琼脂糖酶分为α-琼脂糖酶和β-琼脂糖酶两种类型。不同的琼脂糖酶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琼脂糖酶在海藻单细胞的制备、海藻原生质体的制备、琼脂寡糖的制备、海藻多糖结构的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促进琼脂糖酶的开发和利用,依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详细介绍了琼脂糖酶的研究进展,对琼脂糖酶的来源、种类、特性、作用机制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朝鲜花冠小月螺的内脏提取液,经盐析透析、DEAE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得三个酶峰,分别称之酶Ⅰ、酶Ⅱ和酶Ⅲ.再经Sephadex G-25凝胶过滤,得三种较纯的酶,最大提纯了73倍. 对三种酶的动力学性质分别进行试验,最适pH:酶Ⅰ为7.6±0.02 Tris-HCl缓冲液,酶Ⅱ为6.6±0.02 Na2HPO4-NaH2PO4缓冲液,酶Ⅲ为5.6±0.02HAc-NaAc缓冲液.在试验浓度范围内,KCl和NaCl对三种酶都是激活剂;MnCl2对三种酶都是抑制剂;MgCl2对酶Ⅰ和酶Ⅱ为激活剂,高浓MgCl2对酶Ⅲ为抑制剂;Pb(OAc)2对三种酶的作用不同.三种酶的Km值依次为0.2、0.6和0.04mg/ml.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分别选用不同浓度的海螺酶 ;葡萄糖、蔗糖、甘露醇、山梨醇、氯化钠 5种渗透剂 ;维生素 C和甘露醇 2种抗氧化剂 ;对条斑紫菜酶解单细胞的成活率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用浓度为 10 %的海螺酶酶解条斑紫菜 ,成活率最高 ;选用 2 mol/ L葡萄糖作渗透剂 ,效果最好 ,成活率达85.2 % ;加入抗氧化剂对细胞成活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九龙江口红树林区底栖动物体内的多环芳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1年8月和11月在九龙江口红树林区采集了6种底栖动物,测定了它们体内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紫游螺(Neritina [Dostia] violacea)、黑口滨螺(Littoraria melanostoma)、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查加拟蟹守螺(Cerithideadj adjariensis)、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对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弹涂鱼和黑口滨螺体内多环芳烃的含量有随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它们的富集系数却有随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弹涂鱼、黑口滨螺、查加拟蟹守螺和可口革囊星虫体内多环芳烃主要由二环多环芳烃组成,紫游螺和孔虾虎鱼体内分别是四环和五环多环芳烃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板电泳和圆盘电泳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及“强棘红螺”(Rapana peichiliensis)肝脏中的三种同工酶(酯酶、苹果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进行了电泳研究,并以香螺(Neptunea cumingi)作参照,发现前两者的三种同工酶电泳图谱及扫描曲线完全一致。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认为脉红螺与“强棘红螺”是同一种。  相似文献   

14.
海洋酵母菌胞外酶及其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海洋酵母菌所产多种胞外酶的生产、纯酶性质及基因克隆工作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实验室建立的500多株海洋酵母菌种资源库中筛选出了数十株可以产生多种不同活性胞外酶的海洋酵母菌,它们分别属于耶鲁维亚酵母菌(Yarrowia)、类酵母(Aureobasidium)、毕赤氏酵母菌(Pichia)、梅奇酵母菌(Metschnikowia)和隐球酵母菌(Cryptococcus)等不同种属.所产生的胞外酶主要包括纤维素酶、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包括生淀粉酶)、菊糖酶、脂酶、植酸酶和嗜杀因子等.深入进行了各种胞外酶的生产,纯化及纯酶的性质研究,并对部分菌株的胞外酶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和表达,这些研究有助于对海洋酵母胞外酶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价值的了解和对于海洋酵母菌资源、生理和遗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藻类为食的石鳖和拟帽贝的消化腺中 含有酶解藻类的消化酶,从这两种海产贝类中提取混合酶能够成为对海藻细胞遗传学研究有 效的工具酶。通过对20种青岛海滨常见藻类酶解效果的比较发现:(1)该酶对各种藻类均有 一定的解离作用,尤其对红藻效果好,对绿藻次之;(2)解离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1h左右 ,解离甘紫菜30min即可有50%的单细胞游离。贝类混合消化酶由于综合多种贝类的食性特 征,具有比单一动物消化酶更广泛的消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凤螺科为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腹足类。作者之一曾报道过中国沿海凤螺科的25种。近年来,我们采到几种比较少见的种类,经整理鉴定有4种,其中脆凤螺[Strombus (Canarium)fragilis(Rding)]在我国海区为首次记录。另外三种,日本贝类学者黑田德米(Kroda,1941)~10曾报道我国台湾有分布。而长笛螺在Kiener(1843)、Kster(1845)和阎敦建(Yen,1942)等人的著作中,均报道产于中国,但未见记载具体采集地点,而我们在海南岛新村港采到这种标本。  相似文献   

17.
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螺藁杆双脐螺和其他3种隶属扁蜷螺科的吸虫及线虫中间宿主螺,其形态极为相似,缺乏分类学资料,比较几种扁蜷螺的形态及生殖系统构造,明确其分类学特征,能为监测及防控部门准确鉴定物种提供依据。电子数显卡尺测量所有样本螺壳参数;解剖4种扁蜷螺生殖系统并绘图;扫描电镜观察齿舌形态。方差分析表明,4种扁蜷螺壳高(H)和直径(D)比值差异显著(F=64.171,P0.01)。4种扁蜷螺齿舌均为中央齿1列,双齿型,但中央齿齿尖形态、侧齿及缘齿列数、齿尖数量及形态等依种类不同均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的齿舌形态是重要鉴别特征之一。生殖系统阴茎复合体构造在属间差异明显,种间较为相似(旋螺属的凸旋螺、小旋螺)。尽管4种扁蜷螺贝壳形态较为相似,但壳高(H)和直径(D)比值、齿舌列数、齿尖以及生殖系统的阴茎复合体构造等特征,对入侵物种藁杆双脐螺和中国几种常见扁蜷螺的准确鉴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不同内倾角海螺笼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诱捕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室水槽中,观察了4种不同内倾角(35°、45°、55°和65°)的海螺笼对脉红螺的诱捕效果,同时还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海螺笼诱捕效果的影响,为优化海螺笼捕捞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不同的内倾角对海螺笼诱捕效果影响十分显著(P<0.01),其中内倾角为45°的海螺笼诱捕效果最好,内倾角为35°和55°的海螺笼较好,而内倾角为65°的海螺笼诱捕效果则最差。同时发现,内倾角对脉红螺的个体大小具有选择性,随着内倾角的增大,壳高<7cm的个体占相应笼诱捕总数的百分比越来越小。光照对海螺笼的捕捞效果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而温度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西沙群岛软体动物前鳃类名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西沙群岛的软体动物种类极为丰富,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联系的热带种。其中有不少是可以利用的经济种,例如鲍鱼、马蹄螺、冠螺、宝贝、砗磲、砗蚝、珍珠贝等等。它们的肉可供食用,贝壳也可以作为贝雕面或其他艺术品的材料。但是以往除熊大仁有过一篇报道,共记载了40种以外,仅有一些零星记录,很少有人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沙群岛调查队曾于1956-1958年三次到这些岛屿进行调查1),获得了不少软体动物标本,本文即根据这些材料,先就其中的腹足类前鳃亚纲,进行整理鉴定写成。总共包括262种,分隶于43科,95属。此外还有一些种类,因标本少、不完整或因资料缺乏暂时未能鉴定,拟留待以后在专题研究中陆续补充。根据我们二十多年来在我国沿海搜集的大量软体动物资料,在名录中对每一种在我国沿海发现的分布点作了记录。 根据我国西沙群岛前鳃类的种类组成分析,它与邻近的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区系性质较接近,同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度-马来亚区。就这些种类在我国沿海分布的情况而论,在262种中,有尖角马蹄螺(Trochus conus Gmelin)、坚星螺(Astralium petrosum Martyn)、带鬘螺(Phalium bandatum Gmelin)、华贵竖琴螺(Harpa nobilis R?ding)、黄斑笋螺(Terebra chlorata Lamarck)等44种仅见于我国西沙群岛;有耳鲍(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 maximus Philippi)、蜘蛛螺(Lambis lambis Linnaeus)、虎斑宝贝(Cypraea tigris Linnaeus)、延管螺(Magilus antiquus Montfort)、地纹芋螺(Conus geographus Linnaeus)等147种向北分布到海南岛;有带蝾螺(Turbo petholatus Linnaeus)、瘤平顶蜘蛛螺(Lambis truncata sebae Kiener)、龟甲贝(Chlypypraea testudinaria Linnaeus)、法螺(Charonia tritonis Linnaeus)、笔螺(Mitra mitra Linnaeus)等194种也分布到台湾省:有塔形扭柱螺(Tectus pyramis Born)、肋蜒螺(Nerita costata Gmelin)、梨形乳玉螺(Polynices pyriformis Recluz)、卵黄宝贝(Cypraeas vitellus Linnaeus)、彩榧螺(Oliva ispidula Linnaeus)、织锦芋螺(Conus textile Linnaeus)等33种分布到广西、广东沿岸;仅有中华楯?(Scutus sinensis Blaiville)、星状帽贝(Putella stellaeformis Reeve)、齿隐螺(Clanculus deuticulatus Gray)、渔舟蜒螺(Nerita albicilla Linnaeus)、中华蟹守螺(Cerithium sinense Gmelin)、阿拉伯绶贝(Mauritia arabica Linnaeus)、珠母核果螺(Drupa margariticola Broderip)等7种向北可分布到福建省沿海的东山和平潭附近。根据这个分布资料,可以看出我国西沙群岛前鳃类种类区系与台湾省和海南岛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的季节变化,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螺贝类43种,隶属于2纲, 7目, 26科。螺贝类群落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习见蛙螺(Bursa rana)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其中棒锥螺为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12.06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资源密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螺贝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螺贝类群落的影响可得: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