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戴邦雯 《地震学报》1989,11(1):81-89
SSQ-Ⅱ双轴气泡倾斜仪,在全国倾斜仪器比测中,其灵敏度达10-9量级,漂移量小,固体潮汐记录清晰,M2波值精度能够满足我国Ⅰ类台的要求。 根据1983年12月——1984年5月,共6个月在徐州比测的资料,用维涅第科夫法进行调和分析,M2波的达0.004,S2波的为0.009。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比固体潮协作研究计划,比利时大地动力型 GEO783重力仪安放在广州地震基准台地下室进行重力固体潮观测。观测时间从1980年3月12日到1980年9月23日,共计206天。你们对观测资料,采用363个波的(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得到广州地区主要潮波的潮汐因子和位相差分别为:δ_0(O_1)=1.1833 φ_0(O_1)=-3.57δ_0(M_2)=1.1661 φ_0(M_2)=-1.68δ_0(M_3)=1.0664 φ_0(M_3)=0.04扣除海潮影响后的结果为:δ(O_1)=1.1451 φ(O_1)=-6.37δ(M_2)=1.1561 φ(M_2)=-2.33与比利时皇家天文台所得结果基本一致。δ_0(O_1)=1.1821 φ_0(O_1)=-2.39δ_0(M_2)=1.1649 φ_0(M_2)=-0.83δ_0(M_3)=1.0791 φ_0(M_3)=1.57δ(O_1)=1.1504 φ(O_1)=-4.81δ(M_2)=1.1549 φ(M_2)=-1.51经海潮校正后的潮汐因子比观测值下降1—3%,这些结果提供了该地区重力潮汐参数的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3.
库尔勒地震台宽频带面波震级与传统面波震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ASPEI新推荐的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标准,选取库尔勒地震台记录到的2015~2016年772个数字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新版JOPENS6. 0-MSDP软件测定其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同时对传统面波震级M_(S7)重新测定,经过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与传统面波震级MS7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计算应变负荷潮的积分Green函数方法,计算了全球Schwiderski海潮模型M_2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应变负荷潮.根据负荷潮的分布特点,中国大陆大致可以分成以东经100°为界的东、西两个区域.在东区,负荷潮主要受太平洋海潮的控制;在西部内陆地区,除太平洋海潮外,它们还明显地受印度洋海潮的影响.根据本文计算结果绘制的M_2分波应变负荷潮在中国大陆的地理分布图,为如何正确考虑M_2分波负荷潮对应变固体潮观测结果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新旧震级标度,利用中国地震台网2015年至2017年的观测资料,选取湟源地震台测定的国内5.0级和国外6.0级以上且震中距小于100°的161个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JOPENS-6.0和JOPENS-5.2地震分析软件测定新震级标度下短周期体波震级m_(bn)、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与旧震级标度下短周期体波震级m_b、宽频带体波震级m_B、仿真763面波震级M_(S7)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m_(bn)与m_b基本一致;m_(B(BB))与m_B基本一致;M_(S(BB))比M_(S7)系统偏高0.2个震级单位。  相似文献   

6.
叶展  唐吉阳 《地震研究》1989,12(4):353-369
本文采用趋势值回归计算方法得出普洱井部分时段的气压效率为6.921毫米/毫巴,同时研究了水位的动态变化特征。对1982年8月到1983年7月的时均值,用勒卡拉兹(Lecolazet)方法进行了调和分析,求得五个主要日波群(K_1 O_1、Q_1、M_1、J_1)和五个主要半日波群(M_2、S_2、N_2、L_2、2N_2)的弹性系数(δ)及相位差(Δψ),并发现震前有异常迹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M_(WP)震级测定方法,对地震参数自动测定系统进行了改进,实现了对全球M_W≥6.0地震震级更快更精确的自动测定.与传统的M_L、M_S等震级测定方法相比,M_(WP)震级测定方法有2个显著优点:1由于只使用P波列,因此该方法可使用S波或面波限幅记录,可用波形资料较多;2选取的时间窗位于S波之前,震级测定速度更快.对地震参数自动测定系统在2014年9月22日至2015年12月22日测定的254个全球M_W≥6.0地震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_(WP)与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产出的M_W的一致性较好,无明显系统偏差,86.2%的M_(WP)与M_W的偏差绝对值小于等于0.3,可在震后平均531 s获得全球地震时空强参数.中国地震台网对全球中强地震时空强参数的自动测定与准实时地震信息服务,对于提高中国地震台网对全球地震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中国在国际防震减灾领域的影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作者提出的积分Green函数方法,根据Schwiderski海潮图计算了全球海潮M_2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地倾斜负荷潮。计算结果表明,M_2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地倾斜负荷潮主要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潮的控制,负荷潮椭圆长轴迹线呈两端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弯曲的弧线,负荷潮椭圆长半轴在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可达十几毫秒,而在大陆西部新疆地区仅为0.3—0.4毫秒。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择沿华蓥山断裂带分布的荣昌等4口观测井,利用Baytap-G潮汐分析方法,计算各井水位和气压及理论固体潮的潮汐振幅谱,比较其潮汐频谱差异,通过对主要潮汐分波振幅的回归计算定量分析各井水位受气压潮和固体潮影响的大小。基于对井水位正常动态的认识,选择各井水位潮汐的主要分波,对井水位长时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提取水位潮汐响应特征参数(振幅比和相位差),进而探讨特征参数动态变化特征。最后对井水位受气压潮和固体潮影响的差异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荣昌井水位主要受气压作用的影响,北碚、大足、南溪三口井水位受固体潮-气压潮综合作用的影响,而荣昌井水位只受气压潮影响可能与该井所处含水层裂隙发育且该井未下设止水套管有关;荣昌井P_1S_1K_1波和南溪井M_2波振幅比和相位差在几次大震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地震波没有使井孔与含水层之间的水流交换发生显著变化,而北碚井和大足井M_2波振幅比和相位差分别在汶川和芦山地震时发生变化,反映了地震波的疏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发生在宁夏境内及邻区的地震,宁夏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级与区外台网测定的震级有时相差较大。本文应用1982年至1986年间的124次地震,讨论了宁夏地震台网近震震级M_(LN)与甘肃省地震台网近震震级M_(LG)、面波震级M_(SB)、《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面波震级M_(SB)的关系,以及宁夏地震台网震级与台网内15个台的震级关系,并用震级残差方法给出了适合于宁夏地区的区域起算函数和各台站校正值。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地震台网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间转换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内蒙古及周边2008~2015年11月116次M_L≥3.8地震资料,重新测定近震震级M_L、面波震级M_S,基于1范数线性回归(SR1和SR2)和2范数正交回归(OR)方法建立M_L与M_S间的转换关系。同时,对每个点采用高斯随机扰动后发现,高斯扰动前后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间的转换关系变化不大。结果显示,正交回归方法(OR)得到的曲线,均方根误差最小,为最佳拟合曲线,转换关系式为M_(S,内蒙)=0.96M_L-0.10。郭履灿震级转换关系M_S=1.13M_L-1.08与本文得到的转换关系存在明显系统偏差,这可能是由于区域构造特征差异所致。M_(S,内蒙)值明显大于M_(S,经验)值,平均差值为0.23,建议使用重新矫正的M_L与M_S转换关系式,M_(S,经验)与M_(S,内蒙)差值数量分布情况显示,差值为0.2~0.3的地震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2.
震中距△<20°面波震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面波传播理论分別导出了对763长周期仪和SK地震仪的面波震级的量规函数σ_(763)(△)和σ_(SK)(△)。这两个量规函数在20°—160°的范围内,与国际上通用的IASPEI公式一致。而且它们比IASPEI公式具有更大的震中距适用范围(3°—177°)。选出了1985—1986年间发生在我国及邻区M_S≥5的全部地震,用σ_(SK)(A)测定了它们的震级M_(SC),结果表明,M_(SC)与美国NEIC用世界标准台网测定的震级M_(SZ)之间无系统差,两者的差值大部分在±0.2级之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中国地震面波震级量规函数υ_1(⊿)[11]和υ_300(⊿)[14]的一些问题。搜集了发生在国内及毗邻地区浅源地震,SK仪台网面波资料共5000多组。以上述两种量规函数分别做了震级计算和各项检验。还以中国台网年报值(M_(PEK))、υ_1(⊿)系统值(M_1)、υ_300(⊿)系统值(M_3)逐一与苏联(MOS)、国际资料中心(ISC)及美国(NEIS)的面波震级值作了比较。结论是:M_(PEK)平均偏大0.19级(震中位于110°E以西的地震震级要偏大0.34级)。M_1偏大0.14级(西部偏大0.25级)、M_3偏大0.04级(西部大0.16级)。因此建议暂时使用υ_300(⊿)并深入一步开展内陆地震面波衰减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地震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发布以后,收集整理鹤岗地震台2018年1月—2020年3月测定的远震面波震级M_(S(HEG)),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中给定的面波震级M_(S(CENC))进行比较,统计二者偏差值。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震级偏差与震级、震中距和反方位角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发布震级相比,鹤岗地震台测定的面波震级偏高,且震级偏差与震中距表现为正相关性;震中位于鹤岗地震台站西北方位,震级偏差较小,而在其他方位,震级偏差则较大。  相似文献   

15.
凡余震频次超过余震衰减曲线误差包线,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在不超过半个月的时间内,至少有三个震级相近的主要地震M_1>M_2>M_3,△M_(1,2)≤1、△M_(2,3)≤1(△M_(1,2)=M_1—M_2,△M_(2,3)=M_2—M_3)时,我们称其为余震震群。 作者曾研究过邢台、海城、唐山等强震的余震活动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关系,本文拟对发生在海域内的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进行类似的研究。由于没有地  相似文献   

16.
用重力固体潮观测资料研究有关地震预报问题时,研究潮汐因子随时间的变化比研究重力随时间的变化更为有利。在1975—1983年期间,昆明台重力固体潮观测发现了重力随时间的变化;也发现了δ(M_2)在1975、10—1976、5月期间变小了2—3%,1976、5月以后,δ(M_2)又稍稍回升的现象,但这些与地震均无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收集了1977—1990年间用 CMT 方法测定的地震矩 M_0和 NEIC 测报的面波震级 M_s 及1900—1976年间一些巨大地震的 M_0、M_s数据,得到 M_s与 lgM_0之间线性—非线性—M_s 最终达到饱和的图象。利用合理的地震运动学模型所相应的地震定标律可以深刻揭示该图象的物理本质。矩震级M_W 与特大地震的 M_s 趋势相一致,表征高于拐角频率时远场位移谱与地震矩 M_0之间的定量关系。本文基于面波的激发和传播理论,提出了测定地幔波震级 M_m 的新方案,并用 CDSN-LPZ 信道中的面波资料测定了1987—1990年间全球 M_s6.6以上浅源大地震的 M_m;同时对 Okal 和 Talandier(1989)的测定结果作了校正。结果表明,这样测定的地幔波震级与中小地震的 M_s 趋势相一致,表征低于拐角频率时远场位移谱与地震矩 M_0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震级国家标准在四川台网的应用——宽频带面波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国内2009—2016年间的217次地震事件,重新测定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面波震级M_S和部分矩震级M_W,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M_S与M_(S(BB))差值分布为-0.1~0.6,其中97%的地震M_S较M_(S(BB))偏大,通过正交回归分析,M_(S(BB))较M_S系统偏小0.27左右;(2)M_W与M_S差值为-0.8~0.35,其中M_W与M_S差值在±0.3以内的地震数约为74%,由正交回归分析4.0≤M≤8.0时M_S整体偏大,且偏差值随着震级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偏大范围为0.1~0.4之间;(3)M_W与M_(S(BB))差值分布为-0.5~0.55,差值在±0.3以内地震占87%,正交回归分析出4.0≤M≤5.0时M_W较M_(S(BB))偏大,偏大范围为0~0.13,而5.0≤M≤8.0时M_W较M_(S(BB))偏小,偏差值均在0.23以内。总体来说,相较于M_S,M_(S(BB))与M_W的偏差更小,M_(S(BB))更接近地震矩震级M_W,更能准确评估地震震级。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9—2015年内蒙古测震台网速报的46个M≥4.1地震,依据《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6)中关于量取地震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的各项条款,重新量取M_(S(BB)),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结果产出的M震级和M_(S7)震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M_(S(BB))震级与M_(S7)震级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西藏北部地区宽频带面波震级和地方性震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西藏台网7年的地震数据,根据西藏北部地震面波发育的特点,研究了新震级规范下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和地方性震级M_L的关系,并探讨了在新规范(GB 17440—2017)下其对发布震级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