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对大气湿度分布影响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绝对湿度的日变化及其分布城市由于下垫面特殊,降水主要从下水道排走,植被又少,蒸发、蒸腾量都小,因此城市中的日平均绝对湿度比郊区小。据福州市1988年6月8日的观测资料,位于市中心偏北福州一中观测点的绝对湿度为27.7hpa,城市东郊的横屿观测点为29.6hpa。1月12日市中心的五一广场点绝对湿度为9.2hpa,郊区的横屿点为10.5hpa,表明市区日平均绝对湿度均比郊区小。城市与郊区绝对湿度日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型,受气温影响较显著。最高发生在一日中最高温度发生之后。如福州市区(省台)出现在17点,郊区  相似文献   

2.
利用曲靖市城市和郊区1974~2011年38年的降水量、低云量等气象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出其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规律,并对城市和郊区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曲靖市降水量和低云量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一天中夜晚城市降水量比白天多,14时低云量在一天中最大,降水量和低云量月变化都是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低云量的年变化趋势总体上升趋势。城市和郊区对比分析发现降水量的日变化是白天城市多,夜晚郊区多,年降水量城市和郊区差别越来越小,最近8年市区降水量超过郊区;城市和郊区低云量对比分析发现日变化是08时和20时前后都是城市少于郊区,而14时前后城市多于郊区,低云量的年变化是,前20年是城市少于郊区,近18年是城市反而多于郊区。对降水量和低云量影响最大的自然因子是年平均风速,人为因子是非农业人口,且人为因子比自然因子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的郊区化建设进程加快,塑造了郊区学生特有的日常活动空间。而郊区实习机会、休闲和购物等设施的相对缺乏造成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不便,引发了不同校区学生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公平性问题。本研究基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北和闵行两校区学生的活动与出行日志调查,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在比较市区和郊区学生通勤、休闲和购物活动与城市空间互动状况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郊区学生日常活动利用市区空间的个体差异性。研究发现,郊区学生日常活动空间具有市区指向性,范围明显大于市区学生,且随时间和活动属性的变化而变化。此外,郊区不同群体学生的活动空间对市区的依赖程度差异较大。上述发现对今后新校区的选址规划提供了相应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上海城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海是我国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和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城市,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十分显著,主要表现为:(一) 自六十年代末期开始,上海龙华台的太阳直接辐射显著减少,散射辐射逐渐增加,总辐射有所减少,而在同时期内上海郊县站则无此变化。谱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城市太阳辐射的这一变化趋势,与市区的耗煤量和降尘量密切相关。(二) 由同一时期城市与郊区所观测到的日照百分率和云量记录及回归方程计算,得知城区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值比郊区小,散射辐射值比郊区大,城市有混浊岛效应。  相似文献   

5.
北京公交就业可达性及其地区和人群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经济普查、人口普查数据和基于百度地图的公交出行时间数据,分析北京都市区基于公共交通的就业可达性及其在城市不同人群和地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北京都市区的居民可在60分钟内通过公共交通到达18.3%的都市区工作岗位,这比美国100个最大的都市区的平均就业可达性水平要高,接近于美国纽约都市区的就业可达性水平。同时,由于就业郊区化程度有限和以中心—放射式布局的公交网络,北京都市区内的公交就业可达性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异,中心城区的就业可达性远远高于郊区。此外,人口居住的郊区化程度远远高于就业的郊区化程度,导致北京都市区宏观层面的职住不平衡。随着人口居住郊区化程度的提高,公共交通如何服务居住日益分散的人口,提高就业可达性,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研究还发现,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大部分就业为高技术的就业岗位,因此高受教育程度人口能更多地享受目前公共交通系统的便利,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和外来人口公交就业可达性较低。为解决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就业可达性的不平等问题,需要更多的规划与政策干预。  相似文献   

6.
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刻画基础:场模型还是要素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游憩空间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在以往的研究中似乎不言自明的采用离散观.该文认为市区游憩空间更适于场模型,而郊区游憩空间更适于要素模型,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则兼有场模型和要素模型的特征,属于"灰色"地带.据此提出了城市游憩空间体系的结构模式,即:由市区游憩圈、城市边缘地带游憩圈、郊区游憩圈所构成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近48a城市化进程对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8年乌鲁木齐市区和郊区、山区的降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来揭示城市化进程对乌鲁木齐市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化进程有明显的增雨效应,市区呈现出降水量增加、降水强度增强、降水日数增多的趋势,且城市增雨效应在郊区也有较明显表现.48 a来市区年降水量递增率为32.4 mm/10 a,其中冬季和夏季...  相似文献   

8.
谷一桢  郑思齐 《地理学报》2010,65(2):213-223
理论分析表明,轨道交通对郊区住宅价格的影响要大于城市中心区。针对北京市地铁13号线周边住宅的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一理论。在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1km内的住宅价格要比1km外高出近20%,而在中心区这一效应并不显著。此外,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13号线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在开通2年后不再显著。同时,轨道交通在两个方面对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产生显著影响。13号线的建设推动了北京市土地开发向北部郊区的跳跃式发展;同时抬高了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强度-与13号线郊区站点的距离每缩短3.3km,住宅项目的容积率提高1.0。本研究的定量分析结论能够为"交通引导开发"(TOD)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及轨道交通的费用效益分析和"溢价回收"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以来日本大都市圈的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既有研究综述了1990年代以来日本大都市圈的发展动态。1990年代初期,东京都市圈郊区扩张的势头停止,取而代之的是中心区的人口增加,即人口的都心回流趋向。究其原因,泡沫经济中持续上升的地价于1986~1991年间开始回落,由此引发了城市中心区的住宅建设,带动了诸多价格适中的商品住房供给。此外,伴随少子化,人们为追求住宅面积而迁往郊区的势头也已减弱;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反而为了追求便利性从郊区的独立住宅迁往市中心居住,郊区一些公共交通不便的居住区人口开始减少。在地方都市圈,类似的现象也已出现,甚至还存在总人口减少的可能。在此状况下,抑制郊区开发、建设紧凑城市的规划政策开始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郑州城市空间扩展及其对城郊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时空过程,具有继承性,城市的空间扩展是该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文章以郑州市为例,在分析了城市空间扩展的历史过程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空间扩展对郊区经济的影响,对人们正确认识城市空间演化规律、合理处理城市与郊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海近30年来蒸发变化及其城郊差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杨凯  唐敏  周丽英 《地理科学》2004,24(5):557-561
统计分析了上海龙华中心气象站和周边9个郊区气象站1970~2000年蒸发资料,结果表明:(1) 近30年来,上海郊区的蒸发变化和气候的冷暖期变化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郊区蒸发量总体明显低于70年代;进入90年代增暖期后,郊区蒸发量呈逐渐上升趋势。(2) 市区蒸发状况与郊区出现明显反差,20世纪80年代市区蒸发量高于70年代,90年代以后市区蒸发量总体明显下降,与郊县蒸发量变化趋势相背离。(3) 城郊蒸发量历史资料系列的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近30年来上海地区的蒸发存在明显的城郊差异,城郊蒸发的差异及变化与区域下垫面状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隐蔽的市郊     
洛杉矶的骚乱暴露了现代美国城市的弱点,一度起支配作用的城市商业区正在被郊区蓬勃发展的商业和住宅综合企业所削弱。郊区发展的设计吸引着人们将居住及就业从城市中心退出。这些正改变着都市化美国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一、资源概况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城市居民外出旅游与休闲娱乐度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城市居民的一种消费时尚。因此,在城市郊区开发建设集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也就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方向之一。热水口位于福建永安市市区西南面,洪田镇北部,205国道由南向北经过此区,永安市主要河流文川溪则由此往北汇入沙溪。热水口旅游开发的主要资源是有温泉,其出水量大,水温高,这是建设温泉、健身、娱乐、旅游度假区的理想场所。此外,…  相似文献   

14.
胡琪 《地理教学》2011,(23):4-7
21世纪以来,上海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调整了城乡分布的格局,扩大了市区的空间范围,改善了城市发展环境.尤其是近十年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开通到郊区,为新型居住社区的大批建立和疏导市中心区稠密的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上海人口分布状况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周淑贞  范一胜 《地理研究》1986,5(2):104-105
本文分析了上海城市对风速和风向的影响及其原因,发现: 1.上海市城区和市郊风速差异随风速增大而增大,但在盛行风速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城市风速反而大于郊区;临界风速随季节而有变化,其影响因素很复杂;从日变化的特点看,它与温度层结和热岛强度的日变化等关系较密切.下风测站的风速在不同盛行风向和风速下,其变化也不同,尤其在较小风速和较大风速时,随盛行风向的变化迥然有异. 2.对风向的影响较为复杂.冬季下风方向市区南面测站表现有明显的右偏,而夏季市区北面的 测站则主要表现为左偏.城市内部各测站的风向(冬季)有显著地向市区中心下风方辐合的趋势;达一现象与城市热岛的影响看来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市区探空资料证明,在背景风速很弱时,确实存在城市热岛环流.这时,市区南北有明显的低层辐合,辐散的风向在高空有转换现象,转换层高度越近市区越高,市区北面离得较远的地方约在600-700米,而市区南面近市区边界的地方约在100米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上海是富饶的上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国居民最拥挤的大都会城市,最大的多功能经济中心,在全国四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有12个市级区和9个郊区县,国土总面积为7823.44km~2,约为全国面积的0.66%。其中,建成区面积375.44km~2. 上海郊县是个人均耕地0.39亩的小郊区,但每年都为市区提供占消费量60—70%的猪、禽、蛋,几乎自给的“三鲜”(菜、鱼、奶),50%左右的粮食,而成为服务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和出口基地。我们从大城市小郊区特点出发,分析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有利条件和问题,探索人口的适度增长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再生能力的供需同步,改善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进而提出土地开发利用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设计人教版的问题研究课“城市的气温为什么比郊区高”这节课时,为了体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地方特色,笔者重新设计了“问题研究”的问题,把这节课的课题变成“苏州城为什么越来越热?”。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先展示了苏州政区图、苏州市区年均气温分布图和苏州市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三个城市中,只有苏州一个城市有柑橘树大量分布,其它两个城市都没有,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分布与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研究应用非参数计量方法,实证刻画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空间分布演化,揭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增长背景下,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北京都市区人口和就业分布都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人口郊区化,北京都市区人口次中心数量不断增加,并由近郊向远郊扩展,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趋势,但人口分散的空间范围还比较有限。与人口的分散化趋势不同,2004-2008 年,北京都市区就业仍呈现向心集聚的趋势,造成远郊就业次中心的影响不断被弱化,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性有所降低。这说明北京都市区的单中心或强中心结构可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且人口的分散化和就业的向心集聚导致宏观面上人口—就业的空间失衡。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需要强化郊区次中心的集聚能力,同时注重人口—就业的平衡布局,这是未来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近30a城市与郊区气候参数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7个站点1978—2007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城市、郊区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水汽压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乌鲁木齐近30 a来城郊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城市上升幅度大于郊区,冬季城郊温差逐渐增大,春夏秋3季城、郊温差逐渐缩小。冬季城区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其余3季城市的温度略低于郊区,冬季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乌鲁木齐城郊年降水量差值逐渐增大,其增幅为3.7 mm/10a,其差值最大年为2003年,两地相差181.3 mm。城市相对湿度逐渐减小,郊区相对湿度逐渐增大,城郊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城郊水汽压差值均逐渐增大,除冬季外,郊区水汽压均大于城市。  相似文献   

20.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福州是较早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随着城市化的迅速进展,其规模越来越大,市区成为人口稠密、建筑物密集及工业高度集中的地方,市区中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人群呼吸及家庭生活中排出大量热气、尘埃和废气(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也使其自身增温),形成了市区温度高于郊区的气候现象。热红外图像上能反映出地物温度,便为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了依据。由于受卫星资料来源限制,作者仅应用福州市区1988年4月9日和1992年1月5日两个不同时过境的TM数据磁带,结合气象资料,探讨利用福州市区热岛效应的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