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地域空间规划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和实践,"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土空间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领域的国家战略之一。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失衡的三大主要问题: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城镇化盲目、国土开发无序的分析入手,论述了通过地域空间规划确定合理的地域功能格局和国土空间开发结构的客观需求。进而探讨了地域功能的科学内涵和形成机制,揭示了自然生态本底功能和人类活动需求功能复合形成地域功能的过程;并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主体功能识别的指标体系选择、功能区的空间组织以及功能开发导向的确定等关键科学问题,探究了解决的具体路径和相关方案,并就支撑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导向和改革框架进行了阐述。最后,从规划职责体系、空间规划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三个方面对今后的实施、发展和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科技创新体系既是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土地科学研究、土地管理创新和土地科技进步的重要依托。基于土地科技创新体系内涵及其基本理论的分析,提出了土地科技创新体系框架模式及土地科技创新空间域概念,指出中国土地科技创新体系运行应选择国家调控下的科技市场化创新模式。构建土地科技创新的科学体系、完善土地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理顺土地创新的管理体系和建设土地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土地科技创新体系的四个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并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撰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统计数据,围绕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与管理和创新的经济绩效等5项要素对河南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提高该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型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创新体系建设投入;利用自然、经济优势,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在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也显得至关重要.认真分析了县域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县域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建设县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剖析了县域技术创新体系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成果扩散系统、教育培训系统、宏观调控系统、社会支撑服务系统等组织结构和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技术结构,并提出了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开发体系、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交流与融合、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管理等县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5.
国土规划的理论开拓:关于地域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心镇  林亚真 《地理学报》1989,44(3):262-271
地域结构是指某一区域范围之内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结构的空间总合。地域结构可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国土规划都是以一定的区域单元进行的,所以要注意研究地域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地域结构的开放性及其形成发展的阶段性与合理性。通过地域内各种结构的对应变换关系及其基本特点的研究,可以为国土规划的宏观布局调整、确定规划区域经济规模与发展方向、拟定符合经济运行机制的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唐佳  甄峰  秦萧 《地理研究》2018,37(9):1789-1801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高速铁路正加速影响居民的行为活动,传统的活动空间已发生转型,而以高流动性为基本特点的信息时代高铁走廊区域活动空间逐渐形成。这一背景下,活动空间研究亟需立足信息与交通技术前沿,探究新时期活动空间的基本形态与研究范式。通过构建信息时代高铁走廊区域活动空间的概念模型,分析了活动空间的构成与形成机理,并从空间性质、尺度、形态、结构等方面提炼了活动空间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活动空间的研究框架,即构建以流动空间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利用多元数据融合、集成分析的创新方法探索居民行为活动与区域空间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效应的研究框架。这对于活动空间研究体系的丰富和深化、实证研究的开展以及高铁走廊区域的统筹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农业是地域性较强的问题,若离开区域讨论可持续农业,并不符合持续农业发展人地系统结构优势的基本要求。文章对可持续农业的地域性和地域体系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可持续农业须立足一定的地域,构建良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家业协调系统。将可持续农业地域体系划分为四类:自然地域类(N类型),行政地域类(P类型),经济区域类(E类型)及全球和区域组织类(G类型)。  相似文献   

8.
赵志凌  罗小龙 《地理科学》2010,30(4):510-515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实施空间规划来提升城市-区域的竞争力。在区域规划与区域竞争力建设的理论框架下,对江苏省沿江开发区域政策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是一个区域竞争力建设的规划,配套支撑政策对区域规划的实施至关重要。经过6 a的开发建设,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宜居环境建设等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沿江开发在空间开发秩序、联动机制、发展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实施、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途径完善区域竞争力体系。  相似文献   

9.
以地域经济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福建省300强企业为研究样本,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的地域单元,以根据区域所有制数量的动态变化所划分的4种区域所有制结构类型为研究的结构框架,以300强企业的所有制及企业主要产品的行业属性为研究起点,分析了区域所有制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并探究了区域所有制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区域所...  相似文献   

10.
中原经济区要建设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必须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作用。科技创新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专家系统、技术支撑系统、数据信息系统构成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核。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推进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狠抓科技投入和输出,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政府政策扶持引导,推进制度和管理创新体系建设,必然会推动区域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必然会推动和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全面、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杨兴宪  刘毅  牛树海 《地理科学》2006,26(2):251-255
区域发展的传统影响因素的作用正在减弱,区域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正在增强。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创新系统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国内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学术界正在开展的科技创新的区域作用与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综述,并对有关研究工作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知识流动与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从创新的扩散、知识外溢、知识共享和企业网络等方面对企业的创新和空间集群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知识外溢、技术连接和技术扩散等创新活动促进了企业的空间集聚;而企业地域集中加速技术扩散,有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加速区域内各企业员工的非正式交流,从而使创新活动更容易发生。企业空间集聚和创新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企业集群的方向必然激发创新,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空间集群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才能形成真正的区域创新系统,才能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创新地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吕拉昌  黄茹  廖倩 《地理科学》2016,36(5):653-661
创新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地域系统,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其研究的“人类创新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对智慧的人地关系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也与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政策学、城市规划等学科有关,创新地理学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创新地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创新要素(人才、资本、技术等)在空间的地域分布与组合规律的研究;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及评价研究;创新地理测度、创新空间格局与效应的研究;创新联系、创新网络及创新集群的研究;多尺度的创新体系的研究;创新、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科学思维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山 《地理学报》1991,46(3):360-365
本文结合钱学森先生关于“建立地理科学体系”的倡议,主张从当代大科学思维出发,研究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问题,并以大科学为参照框架,提出了发展“大地理学”的思想。并探讨了围绕“大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和现代地理学向“大地理学”转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科技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发展效应,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688个科技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以56个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平均最近邻距离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基础设施的空间集聚性与空间差异格局。基于地理探测器从经济水平、居住收入、住房价格、人口学历结构4个方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基础设施的区域发展效应。结果表明:①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基础设施呈现高度的空间集聚性分布,主要集中在广州核心区、深圳南山区和香港南部地区,在县区尺度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和空间极化现象;②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基础设施分布对人口学历结构、经济水平、住房价格的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显示出区域发展效应;③ 不同性质科技基础设施的区域发展效应有所差别,基础研究类科技基础设施对人口学历结构的影响强度最高,应用类科技基础设施对经济水平的影响最为明显。该研究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地理的学术研究提供案例补充,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撑,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李国平  卢明华 《地理科学》2002,22(3):263-269
结合世界城市同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以及区域基础这间的关系,世界城市结构演化及其成长过程等的一般规律,在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经济模式与空间结构模式。加大开放程度,推进产业价值链分工,提高高级生产者服务以及高科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与研发机构,增强对全球经济资源的配置能力,为基本经济模式;而在首都圈与环渤海地区形成合理的空间分工,以及改北京单中心结构为近、远程多中心圈域型结构,为基础空间结构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六大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科学院是全国地方科学院中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单位之一,在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化工、能源与环境技术、电子与自动化和软科学研究领域均拥有独特自主创新优势,在建设创新型河南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河南省科学院将采取多种措施,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团队,力争在自然科学领域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is a major challenge confronting policymakers at all government levels.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 ambitious targets for reductions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re linked to aspirations of fostering green growth at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These aspirations have been manifested in a recent radical policy chang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mart specialisati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RIS3) for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novelty of the RIS3 compared with previous EU innovation policy is that it aims to develop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harnessing of regional assets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the provision of innovation infrastructur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employ a mixed-methods research approach both to explore the nature and content of energy-related priority settings in RIS3 strategies in the EU and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regions’ abilities to foster renewable energy through their place-based strategies. The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n policy strategies for realising EU energy and emissions targets and the RIS3 aim of develop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that energy-related priority settings vary substantially within RIS3, and that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ambitions may be hindered by unconducive policy frameworks at national levels.  相似文献   

19.
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是我国地区综合竞争力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在华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的发展态势和特点及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与我国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关系分析,就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作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   总被引:106,自引:22,他引:84  
陆大道 《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
本文阐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区域层面上的反应,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及所形成的新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传统因素的作用就逐渐下降。经济国际化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明显改变着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信息、科技、生态环境、体制创新等都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工业化水平的地区性和地带性差异更为明显。几十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产业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尺度的空间转移。在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过程中,我国区域发展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严重倾向:大多数地区应该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一些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分高速增长地区的环境状况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