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三穗县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45 a的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揭示三穗县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穗县历年出现雷暴日数平均为53.2d,初雷一般在02-04,终雷一般在10-29,每个月都有可能出现雷暴,且多集中在3-8月,以8月最多,12月最少;雷暴变化特征有着较好的11~14 a振荡周期,且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雷山县1960—2009年近50 a间雷暴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雷山县平均雷暴日为45.7 d,呈高—低—高变化,且整体呈上升趋势变化,上升率为0.397 d/10 a;雷暴主要集中在4—8月份,其中又以7月份为最大,12月份最小,4—8月发生的雷暴天数占总数的92.16%;最近10 a雷暴日平均为48.3 d,占历年总雷暴数的21.4%,距历年平均雷暴日多2.6 d;白天各时次(08—20时)几乎每个时次内均有雷暴发生,主要发生14—15时,平均6.9个雷暴日。 相似文献
3.
4.
开平市近50年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开平站1959-2008年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分析方法,得出开平市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开平市属于雷暴多发区,50年平均雷暴日72.9d;雷暴日年际变化大,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8048d/年;各月均有可能发生雷暴,主要集中在4-9月;日间任何时次均有可能发生雷暴,13:00-17:00为高峰期;初、终雷平均日期为3月4日和10月13日,80%保证率下初雷出现在2月11日-3月27日,终雷出现在9月24日-10月29日;年际变化存在9-13年左右的长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5.
采用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80-2009年共计30a的雷暴观测资料,对紫云的雷暴年际变化、月变化、日变化以及产生和消失的方位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当地雷暴的气候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0─2018年抚州市11个气象站雷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抚州市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分析了雷暴天气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结果表明:抚州市雷暴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均雷暴日数有70.5 d,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以-4.46 d·(10 a)-1速度减少。雷暴主要发生在春、夏季,两季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6.6%,雷暴发生频次春季以4月最多,夏季以8月最多;雷暴发生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主要发生在13─20时。雷暴日数在1987年发生突变,存在3~6 a的短周期、13~15 a的年代际周期变化和21 a左右的低频振荡。抚州市雷暴的天气形势主要有锋面型、高空槽(切变线)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东风波与台风倒槽型。 相似文献
7.
8.
统计整理罗甸县196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时间对比法分析雷暴的季节、年代、年际变化等特征.发现罗甸县雷暴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雷暴天气年代变化明显,年际频率变化较大,近30 a年雷暴日数趋于减少.总结罗甸县雷暴初终日分布规律及初终日间隔日数特征,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方法,阐述雷暴日数和降水量、降水次数之间存在的非常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广州白云机场1956~2001年46年的逐时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揭示出白云机场雷暴气候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白云机场年平均出现雷暴日数为75.4天,初雷一般在3月1日,终雷一般在10月14日,一年12个月都有可能出现雷暴,其中雷暴多集中出现在4~9月份,以8月份出现最多,12月份出现最少;雷暴的历史演变有着较好的9~12年振荡周期,而且近46年来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变化,另外雷暴有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五莲县近45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五莲县1961--2005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近45年气温与降水的年、季变化倾向、阶段性等变化特征。发现:近45年五莲年平均气温有显著上升趋势,各季平均气温也呈上升趋势,且冬季气温增幅最大;而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主要由夏季降水减少引起。 相似文献
14.
15.
16.
龙胜县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龙胜站1961~2010年的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通过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滑动平均和距平的方法,分析了龙胜县近50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a来龙胜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更为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平缓。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开始龙胜处于相对暖期。全年降水总量大致相对平衡,只是到2000年以后春夏两季的降水总量同时呈减少的趋势。日照时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与气温呈正相位相关,90年代至新世纪前5a呈反相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四川省154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1960~2013年的整编观测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雷暴日数和初、终雷暴日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年雷暴日数呈"西多东少"型分布,且存在准11周年的变化特征。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甘孜州西北部、阿坝州北部和攀西地区西部减少较明显。各市州的雷暴集中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但川西高原要略早于盆地南部和盆地中部。盆地和攀西地区的雷暴多出现于午后、消失于凌晨,而川西高原的雷暴多开始于14~20时。另外,初、终雷暴日分别存在延后和提前的趋势,但川西南山地地区和理塘等地的初雷暴日是提前的,而巴中、达州、南充、广安、广元、绵阳大部的终雷暴日存在明显的延后趋势。综合来看,广元、巴中、达州、泸州和凉山州地区的雷暴期有较明显的变长趋势,而其它地区的雷暴期有变短趋势。 相似文献
19.
秦榕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2012,6(6):34-40
利用喀什地区所属喀什市、莎车县、巴楚县、吐尔尕特、塔什库尔干县等5个代表性站50a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对1961年以来喀什地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去50a喀什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原地区降水量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夏、秋季,山区降水量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夏季,山区降水量增加趋势比平原地区快,降水量变化的年代际差异较小,年际差异很大;近50年来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年日照时数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其增加幅度为20.906h/10a ~33.091h/10a,莎车县、巴楚县、吐尔尕特年日照时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其减少幅度为 -4.489h/10a ~ -78.035h/10a。 相似文献